#防疫宅選擇 🍎【#蘋果的滋味】免費線上看👉👉https://youtu.be/gF3BvAMl2Z4
大家都有待在家吧? 在家防疫,觀點陪你看好片! 就在昨天台灣蘋果日報,宣布18日起停刊,🗞結束紙本發行。很巧合地,2003年風光亮相的蘋果,在SARS爆發時,進軍台灣,如今面對數位化洪流的衝擊,則在COVID-19疫情時黯然離場。
🍎 你還記得當時在街邊發送的蘋果嗎? 鍾麗緹的全裸廣告,狗仔文化,全彩報紙,聳動的即時新聞,強調有圖有真相...蘋果改變了台灣的傳媒生態..小編特別剪了【蘋果的滋味】中 #蘋果登台創刊的片段,一起回顧吧! 蘋果咬一口,滋味如何,台灣人最懂。
⠀ ⠀⠀⠀
⠀
✶《并:控制》導演李惠仁 作品
✶ 專訪壹傳媒創辦人 黎智英
✶ 耗時4年紀錄🍎壹傳媒 登台紮根歷程
✶ 深入紀錄 #旺中媒體倂購案 、#反媒體壟斷運動、#壹傳媒交易案、工會成立、香港佔中等事件
⠀ ⠀⠀⠀
⠀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香港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成功移植壹週刊、蘋果日報到台灣;2008年,壹傳媒進軍電視,卻在港、中、台詭譎的政治壓力下,失敗了。沿著歷史,導演深究壹傳媒的「羶色腥」與「狗仔文化」,帶出新聞自由的價值捍衛,既精彩又諷刺。
#在家防疫
#觀點陪你看好片
#戴好口罩 #勤洗手 #大家都要平安健康
#謝謝臺灣醫護人員 #防疫
#蘋果日報 #黎智英 #紙本停刊 #數位化 #壹傳媒
⠀⠀ ⠀ ⠀⠀⠀
⠀
┃觀點𝐘𝐓頻道┃https://reurl.cc/E2ovVg
┃觀點有𝐈𝐆┃追起來 (∩^o^)⊃⊃ www.instagram.com/viewpoint.pts/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設 #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蘋果的滋味諷刺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應該不少人最近也觀賞了這部 80 年代的經典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是早期引領文學改編電影的成功作品之一,吳念真提筆改編自黃春明的同名小說,將三則短篇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與〈蘋果的滋味〉分別交由侯孝賢、曾壯祥以及萬仁三位導演執導,以寫實主義重現戰後一代艱困貧瘠的無奈困境與鄉土面貌。
這些不起眼的角色都被抹去了臉孔,眼前所見的生活、貧窮、挫敗將多數底層小人誤折磨的不成人形,面臨社會轉型,無論情願與否,都不得不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強行闖入,頓時多出了小丑、快鍋、蘋果,稀有而昂貴的舶來品在在象徵著潔白無瑕的色澤與香甜美妙的滋味。
〈小琪的那頂帽子〉是兩個推銷員的故事,一位一板一眼,只想盡快將商品推銷出去,一位漫不經心,心思都放在鎮上一名老戴著帽子的女孩小琪身上。那個年代做業務才有賺錢機會,設法將多數人過去不需要的事物變成家家戶戶皆有的民生必需物資,像是快鍋。因為效率愈來愈重要,滷一鍋豬腳可以比傳統慢火燉煮節省八成以上的時間,不消幾分鐘,鍋中的肉已熟爛入味,迅速上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個大男人根本看起來不像是平時會穿梭在爐灶之間的身影,甚至連一般鍋子的用法都有些陌生,無從得知快鍋對於料理是利大於弊或弊多於利,只聽信主管一句「必須相信公司的產品」、「日本人用了幾十年也沒問題」,但現實卻難逃雙雙演變為悲劇,小說的收尾更令人心寒,理應得到回報的努力成了災難,理應純真無瑕的笑容底下是慘痛的疤痕,那些美好、善良的事物一一在生活中幻滅。
楊德昌導演在《青梅竹馬》片頭獻給記者楊士琪的「削蘋果事件」就是源自片中第三篇〈蘋果的滋味〉,其戲謔手法為三段故事最明顯的,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態無處不滲透這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諷刺寓言。舉家浩浩蕩蕩遷往台北的江阿發,住在家徒四壁的屋簷下,加上嗷嗷待哺的四張小嘴,整家人整被貧窮癌侵蝕得喘不過氣,一天,江阿發準備上工時意外被美軍上校開車撞斷雙腿,住進了當時的美軍醫院,也就是現在北榮東院區。然後危機就是轉機,罪人就是貴人,江阿發枕頭下壓有大把美金,妻子中於破涕為笑,啞巴女兒有機會受教育,蘋果的滋味似乎不如想像中甜美,但整家人嚐著一顆價值四斤米的蘋果,清脆的咀嚼聲此起彼落,光想像便覺幸福,原來真如卡謬所言,幸福與荒謬本是同根生。
選擇將首則〈兒子的大玩偶〉留在最後談論,是因此篇還是整部電影中最喜愛的部分,有著像是觀賞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之感,將生活的辛酸無奈寓於影像藝術跟前,就如電影海報寫著「把歡笑帶給兒子,把眼淚留給自己」。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坤樹不得不拉下臉來為自己爭取一份工作,頭頂烈日抹上白粉的臉斑駁參差,紅紅圓圓的喜感鼻子藏著無法言說的苦楚,忍受孩子嘲弄欺凌,忍受長輩冷嘲熱諷,漫無目的跨出的每一步是更加舉步維艱。在外面滿腹委屈,回到家也不敢多說一句話,疲憊、落寞又非得撐下去的身影讓人越看越鼻酸,為了家計早出晚歸,好不容易終於可以擺脫可笑扮相,卻換得兒子相見不相識,還能怎麼辦呢?
「坤樹把小孩子還給阿珠,心突然沉下來。他走到阿珠小梳粧臺,坐下來,躊躇地打開抽屜,取出粉塊,深深地望著鏡子,慢慢地把臉塗抹起來。」
▍現在到 CATCHPLAY+ 輸入代碼【TGHFF57】,就可以享有57元優惠重溫華語影壇大師的《兒子的大玩偶》與侯孝賢導演其他經典作品:https://bit.ly/3prJycH
蘋果的滋味諷刺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專訪李惠仁導演── #小編VS李惠仁直球對決PART2🔥
《蘋果的滋味》公視+限時免費線上看🔥最後一天🔥
👉👉 https://reurl.cc/EzKVrg (觀賞期限至-8/20)
「在一個多元社會裡,本來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聲音,但很多人可能認為「你看那羶色腥,就是不對。」「他做的所有事都不對。」但透過《蘋果的滋味》可以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的經營之道。而在一個多元文化,言論自由的市場中,他找到了一條自己的路。你可以討厭他,但他就是言論的一部份。」───李惠仁導演
媒體「說真話」可以像呼吸一樣自然嗎?
▔▔▔▔▔▔▔▔▔▔▔▔▔▔▔▔▔▔
🍎《蘋果的滋味》除了解構台灣壹傳媒的發展,同時映照出台灣媒體的畸形發展。當自詡追求民主自由的媒體,面對中國、面對利益,可以輕易的言論自我審查,當台灣的新聞自由,得靠被批為「#羶色腥」的香港傳媒來捍衛,這是最大的諷刺。
┃本集訪談3個問題┃
Q:你認同黎智英被抓是殉道行為嗎?
Q:黎智英定義的「言論自由」似乎與常人不同?
Q:蘋果留給台灣的「新聞自由」是什麼?
🍎沒吃過蘋果,也該讀過蘋果日報。
沒讀過蘋果日報,也無從拒絕它的影響。
李惠仁導演記錄,2001年壹傳媒登台後
如何影響社會、法律及媒體生態。
跟我們一起回顧2000──2020,
臺灣千禧年後的社會變遷。
↓↓#香港的朋友來這邊看↓↓
🌎全球觀賞🇭🇰#香港也看得到🗞中英文字幕
👉👉https://reurl.cc/8nG59o
📣 節目資訊▸▸http://viewpoint.pts.org.tw/
📣 紀錄觀點▸▸每週四晚間十點
╔══════════════════╗
►設紀錄觀點 搶先看!不再錯過好電影!
╚══════════════════╝
蘋果的滋味諷刺 在 諷刺小說):黃春明—蘋果的滋味/ 莊文福-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臺灣小說選讀Taiwan novel CH 5. 小說選讀(60年代底- 諷刺 小說):黃春明— 蘋果的滋味 / 莊文福. 臺灣通識網General Education TW-開放式課程GET. ... <看更多>
蘋果的滋味諷刺 在 閱讀在午後 的推薦與評價
本週一開始,我們就為大家播出黃春明老師經典名作《蘋果的滋味》,這個故事寫盡台灣五十年代面對美援 ... 黃春明老師的筆法樸實,可是卻可以清楚感受到其中的諷刺與酸澀。 ... <看更多>
蘋果的滋味諷刺 在 [好雷] 中共如何蠶食鯨吞?《并:控制》分享-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並茂完整文章:
https://feathernews.pixnet.net/blog/post/158621361-李惠仁《并:控制》觀後評論
記得上一部看李惠仁導演的作品是《蘋果的滋味》,當時透過併購案、牌照審核等諸多事件和訪問呈現旺中的媒體壟斷,其中除了可以窺見臺灣媒體的困境,也可看出李導演立場上較偏向蘋果(壹傳媒),以及對於反共的理念,而李導演曾經身為記者的專業,也使紀錄片的訪談和新聞畫面有不錯的拍攝和剪裁。這次看的則是他2月28日於線上公開的新紀錄片《并:控制》。
《并:控制》一開始即以導演本身因拍攝《并》片而被禁止入境香港的親身經歷作為開頭,以拍攝者的經歷直接呈現中國對境外異議分子的處理,這種類似片後花絮的開頭令人玩味,也拉開中國近年力道逐漸加強的「控制」序幕。而片中則列舉多位受中國迫害的受害者及重大事件,透過二手資料及訪問企圖使觀眾能夠共感並了解近年中國對人權的迫害及對港台的控制。
前半先討論中國內部及港中關係的矛盾,以行動藝術家華湧、節目主持人李慧玲等人的遭遇呈現中國對自由的迫害,透過親身走訪(宋庄藝術家村)與訪問寫實地描繪了中國的迫害。而其實此二人對於台灣人來說應是相對陌生的,不過這類案例同時也顯現中國對人權的壓迫可能遠比我們所知的多上許多,涉及層面也相當廣,除了強調控制的範圍包羅萬象,也凸顯即便是理應享有高度自由的藝術也不例外。
港中的民間矛盾則具體地透過購買水貨、廣東話使用沒落等現象來描述,而當中一位報攤老闆華哥特別使我印象深刻,他說道:「這個封面我不喜歡,太政治化了。」緊接著他指向黃色小鴨的報導並表明他的喜好。華哥除了代表香港愛共的群眾,也代表著對政治冷感、不關心的冷漠大眾,或許也呼應了後半段提及過去香港對政治的冷感,導致現在逐漸緊縮且變質的「一國兩制」。而水貨客與普通話的入侵,除了體現中港的矛盾,香港人不斷被(中國)壓縮的生存空間與品質也一覽無遺。
當中還訪問了一位導演的朋友吳梓銘,其身分是一位香港視障民眾,但相較其他受迫害人物來說,個人認為作為民眾的他發言上較不需負責、說服力也較低。好比談到明眼人裝睡、盲人反而最清楚的段落,除了該段對話本身有些刻意,在說服觀眾的客觀性上似乎也少了一些。就對吳一無所知的觀眾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意識形態強烈的香港人,甚至像是導演把自己想說的話塞給他並拍攝成紀錄片,然其影像卻又在片中佔上不少篇幅,反而使影片的主觀意識過強。
繼李慧玲節目被強制停播後,提到臺灣媒體的自我審查,這類言論自我審查在臺灣的影視產業有了鮮活的諷刺,不論是藝人們的禁聲或是在製作作品時的淺規則,都深刻體現即便是民主的臺灣社會也處處受制於中國的控制,李明哲事件更是近年言論審查血淋淋的案例。不過當中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點在於臺灣民眾是如何看待李明哲?如何看待那些因為相信言論自由而遭中國迫害的臺灣人?在臺灣以人權、自由、民主等光環自居時,卻仍有不少臺灣民眾在網路上發表對受害者的嘲弄及對人權迫害的漠不關心。
https://youtu.be/15I7h_49RPQ
電影後半多在描述公民力量、社會運動帶來的影響,尤其美國學者認為臺灣即將消失時,便特別強調公民力量(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治,甚至對東亞政局的影響(不過是否真有如其所述的巨大不得而知),對於觀眾轉而採取情感式的說服,透過社會運動的熱血、犧牲及年輕的力量激起觀眾的共感。某程度上也表達希望能藉非官方的力量削弱中國的控制,不論是臺灣民眾的意識與行動,或透過產業升級避免中國以經濟作為手段的統一,導演似乎想呼籲一種非官方的民間力量對抗目前中國對臺灣的「控制」。也如同《十年》監製蔡廉明所說,如果不認為有希望就不會拍這部
電影,想必導演亦是如此。
最後關於這部影片,導演是在秉持自身理念與意識形態下拍攝,故其主觀性也相當強,即便作為紀錄片的形式,其傳達的資訊仍經過相當多的剪裁與篩選,觀點也比較單一(畢竟不是新聞報導)。當然其看法仍有許多值得一看之處(對於不了解港中台關係的朋友,資訊密度算是頗高),只是閱聽人在看《并》片時也須注意當中強烈的意識形態,並避免僅僅獲得情感上的煽動或對其說法照單全收。
-----
Sent from JPTT on my Asus ASUS_Z017D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0.113.12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21423186.A.91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