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煙硝的愛情》黑白中隱藏著時代的豐富色彩 (8.0/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6537500
《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一部波蘭劇情電影,由帕威·帕利科斯基執導,喬安娜·庫里格、托馬斯·科特主演,故事講述1950年代一位音樂家維特受政府指示,走訪鄉間各處收集蒐集傳統民謠,招募具有才能的年輕表演者,因而邂逅有著優美歌聲的女主角蘇拉,儘管兩人一見鍾情,但在這國家動盪的時期,卻註定要面臨顛沛流離、遲遲無法真正相聚的一生。
政治永遠無法生活分離,二次大戰結束歐洲地區並沒有迎來長久的和平,波蘭因為所處位置關係與自納粹德國瓦解後蘇聯軍隊進駐的關係,冷戰初期一直都追隨著蘇聯的腳步,並在1945年成為一個奉行社會主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在這時代背景之下,電影、音樂等藝文創作很自然而然地便成為政府頌揚領袖、傳遞思想,甚至是鞏固政權的工具,《沒有煙硝的愛情》正是以冷戰時期的歐洲為故事舞台,導演很聰明沒有正面描繪衝突端,而是透過兩位「藝術家」的淒美故事,呈現出當時小人物在這個兩個陣營彼此對抗、無法抵擋大時代的真實現況。
因此與其說《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以愛情為主題,倒不如把它當成一部關於藝術、人文、政治、歷史的作品。少了彩色畫面的多樣性,導演透過極為優秀的攝影美學,更加凸顯線條構圖與角色的細微面部表情,黑與白、東與西、冷冽與溫暖的相互對比,把這兩位相愛的男女在彼此理想與現實面的價值觀差異分隔開來,追求自由的維特藉機在東德巡迴時逃往巴黎,而蘇拉則繼續留在波蘭樂團,電影巧妙以一段較長的「黑幕」代表兩人長期的分別,雖說是有這麼點隱晦,但導演在角色外貌與身邊角色的改變中暗藏玄機,比起直接在畫面中打上「幾年後」,反而是更為高明且有效的手法。
《沒有煙硝的愛情》是個悲劇的時代,維特離開波蘭樂團結果淪落到巴黎的小酒吧,成為受人擺布的電影配樂家,蘇拉來到巴黎民謠也被迫結合爵士樂,完全失去原本的韻味。兩人從波蘭來到巴黎,再回到波蘭,逃離共產社會一腳踏入資本主義世界,結果最後還是重返共產,幾十年的來回奔走與分分合合,跑遍大半個歐洲卻無法尋得兩人的容身之處。為了成就這段愛情,兩人所付出的犧牲都太過巨大,維特自願回到波蘭入獄服刑、傷及他賴以為生的手指,而蘇拉則經歷多次婚姻,拋下在早年便顯露的才華,選擇戴上假髮、扭動身軀取悅台下的觀眾。
或許是導演刻意把焦點放在時代背景下的重擔,《沒有煙硝的愛情》沒有太多濃烈的戀愛對手戲,反而選擇以「角色所處位置」與「實際作為」來呈現兩人之間存在矛盾,卻又難以割捨的愛情。只不過這一切還是在全片長時間的鋪陳後表露無遺,片名《沒有煙硝的愛情》實在翻得恰到好處,電影最後把故事從大環境拉回兩個人本身,他們乘著巴士來到杳無人煙的廢棄教堂,許下至死不渝的誓言,一起牽手走向兩人永遠不會分離的世界,就如那句:「那邊的風景更好」只有在那這段愛情才不會有任何阻礙,才會變得像兩人在演奏後對視那樣的純粹。
然而儘管《沒有煙硝的愛情》有著每一幀都美得像幅畫的畫面,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不太喜歡維特與蘇拉愛情的呈現方式,電影前段那些過於跳躍的剪輯與斷裂的影像,只試圖以「眼神交流」來交代一切,缺乏深入刻劃實在無法完整傳遞角色如此濃烈的情感。
整體而言,由片尾最後一行字就能得知《沒有煙硝的愛情》絕對也是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一部極為個人私密的電影。西方世界與蘇聯的冷戰,恰巧就映照著導演父母兩人的分分合合,完美把時代與角色兩者融為一體,就像是《芳華》、《霸王別姬》或《羅馬》一樣,拿到坎城最佳導演獎、入圍奧斯卡絕對實至名歸。儘管片中沒有對相關細節多作描述,但這段歷史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當代每一個人,我想在這紛擾的時期,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價值才會更顯珍貴。
東昊 Andrews Film
蘭芳共和國位置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煙硝的愛情》黑白中隱藏著時代的豐富色彩 (8.0/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6537500
《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一部波蘭劇情電影,由帕威·帕利科斯基執導,喬安娜·庫里格、托馬斯·科特主演,故事講述1950年代一位音樂家維特受政府指示,走訪鄉間各處收集蒐集傳統民謠,招募具有才能的年輕表演者,因而邂逅有著優美歌聲的女主角蘇拉,儘管兩人一見鍾情,但在這國家動盪的時期,卻註定要面臨顛沛流離、遲遲無法真正相聚的一生。
政治永遠無法生活分離,二次大戰結束歐洲地區並沒有迎來長久的和平,波蘭因為所處位置關係與自納粹德國瓦解後蘇聯軍隊進駐的關係,冷戰初期一直都追隨著蘇聯的腳步,並在1945年成為一個奉行社會主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在這時代背景之下,電影、音樂等藝文創作很自然而然地便成為政府頌揚領袖、傳遞思想,甚至是鞏固政權的工具,《沒有煙硝的愛情》正是以冷戰時期的歐洲為故事舞台,導演很聰明沒有正面描繪衝突端,而是透過兩位「藝術家」的淒美故事,呈現出當時小人物在這個兩個陣營彼此對抗、無法抵擋大時代的真實現況。
因此與其說《沒有煙硝的愛情》是以愛情為主題,倒不如把它當成一部關於藝術、人文、政治、歷史的作品。少了彩色畫面的多樣性,導演透過極為優秀的攝影美學,更加凸顯線條構圖與角色的細微面部表情,黑與白、東與西、冷冽與溫暖的相互對比,把這兩位相愛的男女在彼此理想與現實面的價值觀差異分隔開來,追求自由的維特藉機在東德巡迴時逃往巴黎,而蘇拉則繼續留在波蘭樂團,電影巧妙以一段較長的「黑幕」代表兩人長期的分別,雖說是有這麼點隱晦,但導演在角色外貌與身邊角色的改變中暗藏玄機,比起直接在畫面中打上「幾年後」,反而是更為高明且有效的手法。
《沒有煙硝的愛情》是個悲劇的時代,維特離開波蘭樂團結果淪落到巴黎的小酒吧,成為受人擺布的電影配樂家,蘇拉來到巴黎民謠也被迫結合爵士樂,完全失去原本的韻味。兩人從波蘭來到巴黎,再回到波蘭,逃離共產社會一腳踏入資本主義世界,結果最後還是重返共產,幾十年的來回奔走與分分合合,跑遍大半個歐洲卻無法尋得兩人的容身之處。為了成就這段愛情,兩人所付出的犧牲都太過巨大,維特自願回到波蘭入獄服刑、傷及他賴以為生的手指,而蘇拉則經歷多次婚姻,拋下在早年便顯露的才華,選擇戴上假髮、扭動身軀取悅台下的觀眾。
或許是導演刻意把焦點放在時代背景下的重擔,《沒有煙硝的愛情》沒有太多濃烈的戀愛對手戲,反而選擇以「角色所處位置」與「實際作為」來呈現兩人之間存在矛盾,卻又難以割捨的愛情。只不過這一切還是在全片長時間的鋪陳後表露無遺,片名《沒有煙硝的愛情》實在翻得恰到好處,電影最後把故事從大環境拉回兩個人本身,他們乘著巴士來到杳無人煙的廢棄教堂,許下至死不渝的誓言,一起牽手走向兩人永遠不會分離的世界,就如那句:「那邊的風景更好」只有在那這段愛情才不會有任何阻礙,才會變得像兩人在演奏後對視那樣的純粹。
然而儘管《沒有煙硝的愛情》有著每一幀都美得像幅畫的畫面,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不太喜歡維特與蘇拉愛情的呈現方式,電影前段那些過於跳躍的剪輯與斷裂的影像,只試圖以「眼神交流」來交代一切,缺乏深入刻劃實在無法完整傳遞角色如此濃烈的情感。
整體而言,由片尾最後一行字就能得知《沒有煙硝的愛情》絕對也是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一部極為個人私密的電影。西方世界與蘇聯的冷戰,恰巧就映照著導演父母兩人的分分合合,完美把時代與角色兩者融為一體,就像是《芳華》、《霸王別姬》或《羅馬》一樣,拿到坎城最佳導演獎、入圍奧斯卡絕對實至名歸。儘管片中沒有對相關細節多作描述,但這段歷史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當代每一個人,我想在這紛擾的時期,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價值才會更顯珍貴。
東昊 Andrews Film
蘭芳共和國位置 在 史檔- 【講開有段故】婆羅洲有個華人建立嘅「蘭芳公司」?... 的推薦與評價
蘭芳共和國 國民後來走到蘇門答臘,部分華人隨後往東北邊遷徙,喺馬來半島定居。 ... 而喺發現象雕嘅位置,連帶仲有好多古代佛寺嘅藝術品,呢一系列發現都係反映當時呢 ... ... <看更多>
蘭芳共和國位置 在 [問卦] 蘭芳共和國模式若在台灣的話中國會承認嗎-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約1777年,客家人在海外東南亞成立蘭芳共和國, 又稱蘭芳公司, 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 ... 台灣位置那麼好不在東南亞, 而且剛好可以改變台灣目前的國際困境有沒有八卦? ... <看更多>
蘭芳共和國位置 在 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 一個由客家人羅芳伯建立的國度. 的推薦與評價
亞洲第一個 共和國 : 蘭芳共和國, 一個由客家人羅芳伯建立的國度.我們之前曾介紹過南美北邊的蘇利南把客家話當做法定語言,還有客家人總統陳亞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