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起森蚺、司馬懿如何?
學不起來,那就--能滾多遠就多遠】
5/15(五)晚上八點,柳豫Vs.許榮哲,與你聊三國!!!
關雲長的口頭禪是:
「你比起顏良、文醜如何?」
意思是--
我關雲長刀起刀落
顏良、文醜的人頭立刻落地
如果你的武力比不上他們
那就能滾多遠就多遠
現在你可以換一句口頭禪:
「你比起森蚺、司馬懿如何?」
意思是--
有一種驚人的生物叫「森蚺」(音同「然」)
「蚺」是蟒蛇的別名
一種活在叢林裡的巨蠎
牠的體型很驚人
長可達12公尺
體重近150公斤
更驚人的是牠的獵食方式
牠會找個水源地
然後在附近的樹蔭下
安安靜靜的待著
像地上一截不起眼的樹幹
一動也不動的待著
你以為不動就行了嗎
當然不行
眼睛沒瞎的動物都看得出來
那是大蛇啊啊啊
沒有哪個白目敢靠近水源地
雖然大家都需要水
森蚺依然動也不動
任樹葉一片片落在牠身上
任麈埃一層層覆在牠身上
直到大蛇看起來
真的有那麼一點像木頭了
你以為化個妝就行了嗎
當然不行
鼻子沒壞的動物都聞得出來
那是蛇是蛇是蛇啊
沒有哪個笨蛋敢靠近水源地
雖然大家都需要水
森蚺依然動也不動
任朝露落在牠身上
任雨水打在牠身上
任各種味道在牠身上滋長
直到蛇的腥味被其他味道蓋住了
哈哈,那真的是枯木啊
於是小鳥來了
小鳥在枯上跳來跳去
哈哈,那真的是枯木啊
於是小兔子來了
小兔子在枯木面前
喝水、覓食
順便放個屁
哈哈,那真的是枯木啊
慢慢的,羊啦、鹿啦、班馬統統來了
牠們若無其事喝水、覓食
偶爾跨過枯木
順便大坨便
最後,連食物鏈頂端的動物都來了
陸地的霸主,獵豹來了
水裡的霸王,鱷魚也來了
這時根本就是木頭化石的森蚺
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撲向鱷魚
緊緊把鱷魚纏住
你以為鱷魚是弱者嗎
不,鱷魚足足有兩公尺長
但被森蚺纏上
等於被幾噸重的汽車壓在身上
給你一組參考數字
人類身上一共有六百多條肌肉
但森蚺身上有一萬多條肌肉
被森蚺纏住
等於被十幾個館長緊緊抱住
連鱷魚這種看似無敵的霸主
都會被纏到斷氣
飽餐一頓的森蚺
可以撐著十天不進食
然後進入另一輪的等待
等待,等待,再等待
守在最好的地點
等待最好的時機
等待最豐厚的食物
彷彿一輩子只吃這麼一餐
有這樣的生物叫「森蚺」
但有這樣的人嗎?
有,這樣的人叫「司馬懿」
他從二十二歲就開始裝病
當年,為了拒絕曹操的徵召
(是的,他不屑曹操)
他偽裝成行動不方便的風濕痛
而且是只能躺在床上的那種
一裝就裝了九年
天啊,九年
後來,曹操的堂弟曹洪
想找司馬懿來當他的軍師
(是的,他更不屑曹洪)
他又裝病
他拄著柺杖說:
「I am殘廢,I am sorry」
最後的最後
曹操死了
繼位的曹丕也死了
再繼位的曹睿也也死了
這時的司馬懿終於等到了曹芳
年僅八歲的小皇帝曹芳
司馬懿總共等了三十幾年
此時的他已經六十九歲了
終於可以行動了吧
不,再等一會兒
魏明帝曹叡臨死前
把八歲的兒子託付給曹爽和司馬懿
曹爽是曹家自己人
為了獨攬大權
他一步一步剝奪司馬懿的實權
於是司馬懿故技重施
他又開始裝病
甚至不上朝
為了試探司馬懿是不是裝出來的
於是曹爽派自己人李勝
在前往荊州擔任刺史之前
故意去向司馬懿辭行
目的是為了探一探
司馬懿是真病,還是假病
從年輕演到老
演技精湛的司馬懿
一邊跟間諜李勝說話
一邊喊渴
一邊由婢女扶著餵粥
司馬懿一邊喝粥
一邊嘴角流粥
一邊假扮成失智老人
阿勝,你要去并州喔
不,是荆州
阿勝,是并州對吧
不,是荆州
阿勝,沒錯,是并州吧
司馬懿的演技實在了得
簡直可以得奧斯卡獎了
至此,對手曹爽已經完完全全相信
司馬懿廢了
完全鬆懈了心防的曹爽
開開心心的陪著小皇帝曹芳
去祭拜祖先時
司馬懿這隻驚人的森蚺
終於睜開眼睛
張開血盆大口
以閃電突襲的戰術
發動政變
一次就打趴曹爽
隨後一口吞掉了曹魏
開啟了司馬一家的時代
作為動物,要學森蚺
作為人類,要學司馬懿
花長時間布局
用大智慧思索
只做最省力
最有效率的事
但這實在是太難了
完全違反人性
我非常肯定,我做不到
我十分相信,你也做不到
那我們該怎麼辦?
那我們該怎麼辦?
那我們該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
永遠學不起來的我們
只能一邊讚嘆森蚺(司馬懿)
一邊離他們遠一點
再遠一點,再再再遠一點
不對,是能滾多遠就多遠
※直播平台:
采實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cmebook01/
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
https://www.facebook.com/willowm4/
天下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bookzone.fans/
許榮哲×小說課
https://www.facebook.com/Godstoryteller/
Ps1.
5/15(五)晚上8點鐘
準時一起線上聊聊小說
三國的故事!
收看當天直播
就有機會獲得許榮哲《小說課之王》
及說書人柳豫《你的人生難關,三國都發生過!》
Ps2.森蚺的故事,詳見古典《躍遷》
蚺意思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遊戲了,主要是其他事情太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把思路和文字整理好。
頭兩篇文章基本是從遊戲出發,首先要好玩,然後才是讓孩子從中悟到一些可以積累下來的東西。兩篇文章的連結: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一)》
https://mp.weixin.qq.com/s/xWjmiWKRa4OOpJ1EFZrJdA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二)》
https://mp.weixin.qq.com/s/mt_meqxB4DjOWj2msSIO5Q
▍費曼的“末世”假設
第三篇打算從一個假設開始講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說,“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辭彙來傳達最多的資訊呢?”費曼這個假設很科幻,可以和阿西莫夫關於《銀河百科全書》的假想類比。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切換到兒童教育領域,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假設值得思考:如果因為某種極端情況——比如我必須隱姓埋名去研發秘密武器對抗外星人——我即將和孩子長期分別,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句話。怎樣才能用一句話,把家長想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的經驗或知識講清楚呢?不知大家心裏想到的是哪句話?我自己呢,最想跟我們家非非說的一句話是: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也罕有什麼絕對真理;人,最好學會自己判斷。
坦白講,這句話小孩子很難聽懂。
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適合懶人:絕對的價值觀,武斷的思維,從眾的態度。
我們年輕時,不也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去看待整個世界嗎?看個電影,我當年非要問大人,這電影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中學時朦朧看見愛情,總覺得幸福的愛情就如天堂一樣全無瑕疵;稍有些歷史觀念時,一會兒覺得英雄與惡魔才是歷史的主角,一會兒又覺得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說法無比正確;初入職場做碼農時,還習慣性地用黑白二元論評價某種編程語言是絕對好的,某種操作系統是絕對壞的……
孩子容易被“懶人三件事”裹挾著走,我們就有義務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陪孩子玩遊戲,跟孩子聊天,或者回答孩子提問時,就是我們潛移默化讓孩子體驗一些類似思維方式的機會。就算以後孩子仍缺少辨識力和判斷力,他們至少會知道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我當年在北大聽過些文史課程。有位文科老師經常用誇張的字體在黑板上寫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八個大字。他是想提醒我們,文字、音韻、訓詁乃至詩詞歌賦、天下文章,都會隨著時間、地域變化而改變。倘若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非要把此時此地的東西,生搬到彼時彼地,肯定會栽跟頭。
非非喜歡各種帶有文化、歷史意味的東西。這就給了我很多機會,來提醒他幾千年裏隨處上演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比如,有時候看見相聲或電視劇讓大宋東京汴梁的人說河南話,讓秦皇漢武說陝西話,我就會告訴非非,這東西當笑話聽聽可以,千萬不要認真。認真來說,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講話如果有錄音流傳,今天九成九的人是聽不懂的。
非非不信。我就拿他早已背熟的詩詞舉例子。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按照《漁歌子》的詞牌,“飛”、“肥”、“衣”、“歸”這幾個字押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衣服的“衣”字顯然和其他幾個字不押韻。我跟非非講,人們說話的語音,每隔百十年,就會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張志和這首詞作於唐代,離現在一千多年,每個字的讀音幾乎都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巨大差異。古時押韻的一組字,到今天就不一定押韻了。
非非很好奇地問,那我們該怎麼知道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算是語言學家或古漢語專家,也未必能用兩三句話講清楚。但如果只是想給小孩子講明白其中的基本道理,倒也不需要搬出《漢語語音史》之類的大部頭。往前倒數一百年,清末民初人們說話的錄音甚至錄影還能找到一些。比如B站可以找到《清朝人的普通話是什麼味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0107,視頻裏其實都是民國時的錄音錄影片段)。把這種視頻、音頻放給小朋友聽,效果立竿見影。小朋友很直觀就可以明白,短短一百年,口語語音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更別說上千年的變遷了。
再上溯到唐宋乃至秦漢,那時錄音錄影技術還沒發明,當然沒法直接知道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我們仍有辦法“猜測”當時每個字的讀音。這裏沒必要講聲韻學的知識。為了跟非非講解語言學家是怎麼猜測古代讀音的,我舉了數獨(Sudoku)遊戲的例子。難度低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少,比較容易根據規則和周邊數字猜出答案。難度大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多,猜起來要複雜一些。
猜測漢語古音也類似。我們有一套從漢語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規則,也有很多有用的提示資訊,比如古詩詞裏互為押韻的韻腳,古代韻書對漢字讀音的分門別類。提示資訊越多,我們的猜測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提示資訊越少,我們的猜測就越像是一廂情願的假想——但每種假想仍需符合規則,至少要能自圓其說。
猜唐宋音相對容易些,因為提示資訊很多。要猜先秦兩漢音就難不少,因為資料太少。上面提到“衣”和“飛”押韻,這情況不僅在唐朝如此,在先秦的《詩經》中也是如此。《詩經·柏舟》中有這樣的句子: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王力《詩經韻讀》對《柏舟》三個韻腳的注音分別是:微(miuəi)、衣(iəi)、飛(piuəi),微部。這樣的注音未必就能反映先秦語音的真實情況,但已經是語言學家對古代漢語的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擬音”了。網上有不少有趣的錄音,是現代人根據語言學家的擬音體系來模仿古人說話、吟詩的記錄。作為娛樂目的,這些錄音可以放給小朋友聽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下語音隨時間而產生的巨大變化。但千萬不要告訴小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古音,因為無論是擬音體系還是播音者對擬音的理解,都未必完全準確。
說到押韻,人們天生就對押韻的句子有感覺,小孩子也不例外。非非小時候就會偶爾說出些押韻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飯/吃個雞蛋”,然後下意識重複並咯咯大笑。到一年級開始學拼音時,我就有意跟他講些押韻、對仗的小知識。我們倆經常口頭做些末字必須押韻的“打油詩聯句”遊戲,或者完全不講究平仄和工整的“對對聯”遊戲。這些小知識和小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漢語語感和基本語言素質肯定是有幫助的,也正好能和他們旺盛的創作欲關聯起來。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傳播、創作打油詩,也喜歡用童謠編派人、捉弄人。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唱“某某某的頭,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貨樓。”沒想到非非他們學校裏,也唱類似的童謠,而且具體唱詞和我們小時候還有不少區別。和同年齡孩子一樣,非非特喜歡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謠諺。他還經常和同學比著用自己的話修改這些惡作劇式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我覺得,只要不是惡意中傷或言辭猥褻,小朋友們玩這些語言遊戲,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本來就是童年時光的重要部分。
有一天,非非回家唱道,“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機關槍,嚇得尿褲襠。”我就問非非,這打油詩是誰想出來的。非非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在他們班小朋友之間傳唱的。我上網搜搜,果然又查出這童謠的許多類似版本: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屎殼郎,嚇得尿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正香。忽然瓢潑雨,急呼兒他娘。起來幹什麼?出門收衣裳。
┃ 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湯,喝了一碗湯,尿了一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三更半夜鬼敲門,嚇死路邊過路人。
┃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這樣的童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流傳、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反映的不也是語言文字“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變化規律嗎?
▍凡爾納愛好者
非非愛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當然,目前更多是用“聽書”的方式。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非非在某電臺APP的有聲小說欄目裏,先後聽完了《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從地球到月球》等五六部小說。這些小說裏,他最喜歡的是那幾位有博物學家特質的人物,比如《海底兩萬裏》裏精通分類理論的孔塞伊(Conseil)。
因為喜歡孔塞伊,非非也特別願意主動去閱讀、記憶動植物分類知識。家裏幾本兒童動物百科、海洋百科都快被他翻爛了。這種特別喜歡深鑽某個領域的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其實還挺常見的,只不過不同小朋友喜歡鑽研的方向不同罷了。非非深鑽動植物分類知識的結果就是,他現在能隨口說出很多我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古生物或當代動植物名字,還大致知道這些生物在分類體系的位置。
我有時擔心,非非會不會被這些繁冗的分類學知識束縛了頭腦。其實,分類學體系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動植物分類會隨著人們對生物形態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更新。特別是進入了基因科學時代後,人們對傳統動植物分類理論又有了非常多全新的認識。另外,針對不同的科研目的,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維度對動植物分門別類。可是,我們該如何讓小朋友初步瞭解這些發展的和動態的思維方式呢?
我和非非玩一種叫“卡片分類”的小遊戲。這遊戲並不強調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是強調有沒有新穎好玩,又符合一定邏輯的分類角度。
比方說,因為非非喜歡動物,我就讓他隨口說出一些動物名字。有一次,他說出了七種動物的名字:大象、座頭鯨、水蚺、烏賊、蟑螂、章魚、鸚鵡螺。這裏面有些動物名字還挺有趣的,比如“水蚺”,我就不太熟悉。非非積極地給我講解“水蚺”的正確讀音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再比如“蟑螂”確實是非非當時喜歡的動物,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就是一只小蟑螂——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不過沒關係,反正都是非非喜歡的動物就行。我把這些動物名字分別寫在彩色便簽紙上,然後讓非非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兩類或多類,並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分。
不出所料,非非的第一種分類方法就是他熟知的傳統動物分類法。他飛快地把座頭鯨、大象和水蚺分成一類,因為這三個動物是脊椎動物,而其他四個動物,烏賊、章魚、鸚鵡螺和蟑螂,都是無脊椎動物。非常正確。非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告訴我每個動物的細分類別。
我當然不滿足於這樣簡單的答案。我問非非,這些動物一定要從分類學的大類上才能區分成兩類或多類嗎?有沒有其他的角度可以把它們分開?非非的思維一時還陷在動物分類學的束縛裏,他左思右想,取巧似地想到了一種方法:蟑螂是昆蟲,單獨作為一類;其他的動物都不是昆蟲,合為另一類。
這真是抄近道的解題法。非非當然還可以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非軟體動物,等等。但這些方法,不還是圍繞著動物分類學的類目來展開的嗎?
“你能想像出來的,又奇特、又合理的分類角度有哪些?” 我問非非,“舉個例子,我和你都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但還是有很多特徵可以將我們倆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倆身高不同。”
聽到這裏,非非開始有了新的思路。稍動腦筋,他就給出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類方法:這七個動物的名字裏,有三個名字的漢字包含蟲字旁,而另外四個不包含蟲字旁。
這真是一種有趣的、開腦洞的分類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用這樣的方法,非非一下子找到了好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分類角度,比如按照動物的生活空間,把七種動物分成海洋動物和非海洋動物,按照動物的身長和體重,把它們分成大型動物、中型動物、小型動物,按照動物最早出現的時間,把動物分入不同的地質年代,等等。
分完了動物,我又鼓勵非非說出幾本圖書的名字,然後對圖書做分類。他列出了六本書:《海底兩萬裏》《西遊記》《史記》《論語》《資治通鑒》《毛主席語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列出這六本,只是如實記錄我們的遊戲過程。
對於這六本書,非非首先想到的是將六本書分成三類,語錄體裁的書有兩本,歷史書有兩本,小說有兩本。這個分類方法中規中矩,沒太多新意。
我鼓勵非非探索新的分類方法時,非非又做了一次出乎我意料的選擇。他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和《海底兩萬裏》這兩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而其他四本書,講的都是真實世界裏的事情。七八歲的小朋友能有這樣的認知,還挺讓我驚訝的。當然,我不是特別肯定,非非是不是從學校裏知道了“虛構類圖書”的說法。但我還是主動跟非非講,在很多實體或網上書店裏,流行圖書就是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來劃分的。自己的分類法居然與很多書店的通行做法類似,這讓非非很得意。
接下來,非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界限:《論語》《史記》《資治通鑒》是元朝以前撰寫的,而其他三本書是元朝以後撰寫的。我不太知道非非是怎麼想到元朝這個分界點的。如果要找一個時間點,正好把六本書分成三本一類,那至少得知道《資治通鑒》是宋朝作品,《西遊記》是明朝作品。我不是很確定,非非是不是碰巧說對了分界的朝代。
非非提出的下一個分類方法是按作者的國籍來分,中國作者一類,外國作者一類。這個思路相對普通些。
非非給出的一種開腦洞的分類方法仍然是從書名漢字出發的,就是按照書名漢字的個數,將六本書分成四類。這分類法雖然沒啥用,但足以讓小朋友感受到發現新視角的成就感。
趁著玩遊戲,我也給非非多少講了講圖書分類的歷史沿革,比如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後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等。不同地方、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圖書分類——其實是對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進行分類——的認識也大為不同。這也是一種“時移世易”。
以後,等非非再大一些,這種分類小遊戲還可以延展到更高級的階段。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知識體系建立完整、高效的分類體系並不容易,其間存在著很多必須處理的歧義問題、多義項問題、多重歸屬問題等等。更高級的知識體系梳理和建構方法,自然也存在著先天的多樣性,必須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權衡、選擇。
▍用選擇與權衡來應對變化
小朋友看問題容易絕對化。有時候家長跟孩子交流,也習慣性地帶入童年思維,用絕對化的方式講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說“上學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但真遇到了老師教學中不准確的地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再比如,我們經常簡單地告訴孩子“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下雪”,但若真在生活中遇到零度以上下雪,或零度以下降雨的事情,又該怎麼跟孩子說明呢?生活中為了方便,說些抄近路、省去限制條件的話,當然無可厚非。但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大多事情是有條件的。一個條件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事物本身的劇烈變化。絕對的、無條件的事情是極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朋友也較少理解什麼是事物或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比如非非三歲多時,有一次在臨睡前提出,他既想睡到自然醒,又想第二天起來看日出。可如果不叫他,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在日出前起床的。我們建議他二選一,或者看了日出再接著睡,或者放棄看日出,他就覺得我們是在欺負他,大哭大鬧起來,甚至吼著要“讓太陽晚出來一會兒”。看日出和自然醒不能兩全,這種事物相互影響,需要權衡利弊做抉擇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們需要的是習慣它們而不是厭惡它們。
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小問題,主動讓非非做一點選擇或權衡。比如,假設非非要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銷售自己用彩色瓦楞紙折的小玩偶,玩偶的定價越高,預期的銷量就越少,玩偶的定價越低,預期的銷量就越多。那麼,非非該為自己的玩偶定什麼樣的價錢,才能取得最大的銷售收入呢?這問題和我們在第一篇中講過的極值問題,擁有類似的數學核心。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設定,玩偶的銷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是:
銷量 = 10 - 價格
於是有:
銷售額 = 價格 x (10 - 價格)
這就還原成了周長為10的矩形,其面積在什麼情況下最大的極值問題。當然,其他類似的數學模型也可以建立銷售額和價格的關係。但具體採用什麼數學模型或什麼函數不重要,非非只要在數值計算的層面上,能用1到10這樣的簡單整數代入計算,然後觀察結果的變化規律就行了。數值計算很容易發現,在1到10的價格區間裏,既不是價格越低銷售額就越高,也不是價格越高銷售額就越高。非非必須從觀察數據出發,選擇出一個合適的價格,以獲得最大的銷售額。
還有一個更直觀也更有趣的場景是攝影。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拿手機拍照。而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參數、做各種權衡與折中,以得到最佳效果的過程。有空的時候多陪孩子玩玩攝影,既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條件對拍攝結果的影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創作過程裏的選擇和權衡。
比如在iPhone手機的缺省相機程式裏,就算不去精確控制拍攝參數,我們也必須針對拍攝對象,選擇是拍“照片”“人像”還是其他模式。這選擇很簡單,其中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體驗。比方說,小朋友嘗試幾次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用“人像”模式拍照,iPhone或其他主流手機都會對目標周圍的背景進行虛化,以突出人物主體。這其實是用演算法模擬了專業相機在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只有光圈(或用人像模式模擬大光圈)這唯一的因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指導小朋友用普通的“照片”模式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機移動到距離要拍攝的主體特別近的地方,用手指觸碰取景螢幕上的目標主體以保證對焦正確,然後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呈現類似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從這樣的小實驗裏,小朋友完全可以總結出,影響照片景深的不止有一個因素。相機鏡頭距離前景目標的距離,也可以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拍照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設置的參數,他們交叉影響著諸如景深、曝光度、噪點數量、清晰程度等各種結果。這些參數,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摸索。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教小朋友學習專業攝影,而是讓小朋友從玩照相中體驗到條件與結果之間動態、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iPhone缺省相機程式裏,點擊取景畫面,然後用手指移動黃色方框旁邊的小太陽圖示,可以直接改變照片的曝光程度,有意得到過曝或欠曝的圖片,或者在手機的自動測光給出的結果過亮或過暗時手動修正。如果用手指按住“照片”“人像”這一行的模式設置按鈕,往上輕輕一劃,還可以拉出更多可以控制閃光燈、夜景模式、實況模式、畫幅、濾鏡的按鈕來。
我經常鼓勵非非在手機相機程式裏隨便嘗試,讓他自己體驗對照片結果的不同控制手段,然後再鼓勵他用手機相機做各種自由發揮式的“創作”。這種創作更像是遊戲,不追求結果是否好看,只是讓小朋友盡情體驗變化的樂趣。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專業相機曝光所依賴的“光圈”“快門”“ISO”這三個神奇的參數,那會是一個更有意思的體驗選擇與權衡的遊戲。簡單說,影響相機曝光的“光圈”“快門”“ISO”三個參數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神奇三角”:
為了曝光準確,光圈調大一些,快門速度就要調快一點,或者把ISO調小一些;假如快門速度調慢些,光圈就要相應小一些,或者把ISO調小些……為了完成正確曝光,三個參數的取值可以有許多種組合方式。究竟選取哪個組合方式,這取決於我們想把照片拍成什麼樣:是景深小一點,還是景深大一點?是想把運動瞬間凝固起來,還是讓運動物體拖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是讓照片更細膩,還是讓照片的顆粒感更強?
佳能有個網頁版的小遊戲,不需要專業相機,就可以體驗光圈、快門、ISO三者間的關係,直觀地感受三個參數對成像的影響。推薦喜歡攝影的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小遊戲的網址是:http://canonoutsideofauto.ca/play/
▍什麼是“聰明”
非非上一年級時,有一天跟我們說:“我發現我們班上女生都比較聰明。”
我問他:“為什麼呀?”
非非說:“因為女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快,考試時好多題目都能答對。”
非非是個資質普通的小朋友,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貪玩,沒耐心,還特別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事。我們很少跟他討論同齡小朋友間誰更聰明的話題。非非既然這麼問,也許他做過一些認真的思考。
我引導他說:“確實,回答問題快、考試答題好的人是挺聰明的。可聰明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小朋友會在不同事情上表現得很聰明。有的小朋友畫畫很好,有的小朋友愛打籃球,有的小朋友擅長交朋友……這些都是聰明的小朋友。”
非非說:“我特別喜歡歷史,可以給老師、同學講很多歷史小故事。我也喜歡科學小實驗,每次科學課上我都積極發言。我是不是也很聰明呀?”
“當然啦!”我誇獎他說。
我當然希望非非越來越聰明。但孩子是否真有天賦,在哪個方面有天賦,這是不能強求的。不加分辨地一味灌輸知識技能、揠苗助長肯定不行。我之所以經常花時間跟他玩遊戲,陪他一起聊科學和歷史方面的小故事,主要是想依著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遊戲和交流中積累自己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視角去觀察變化的世界。
人的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經歷,有太多變化需要適應。家長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教孩子某種具體技能上,還不如多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惟其如此,孩子未來在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更從容、更積極、更自信也更聰明。
蚺意思 在 禽獸姐的萬應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動物園溝通之旅
#這篇是與紅尾蚺蛇的對話
欠了一個多禮拜,來還債了😂
週五的夜晚,不管你是準備搭車回家還是準備續攤,或是已經要洗洗睡,歡迎有興趣的人來看床前故事,一起進入蛇蛇的異想世界(很俗我知道,但想不到更貼切了😆)
圖是我自己畫的,雖然畫工毫無技巧可言Q_Q,不只是考量到還是蠻多人會怕真蛇,也不只是為了觸及率著想XD 避免被按取消追蹤;就是很想畫下牠在我心裡的樣子。想看本尊的話,我晚點在留言貼照片(已貼)。
---
前情提要:透過朋友跟蛇奶奶對話,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了,我一直很好奇其他蛇類的想法,好奇牠們也同樣有靈性、有智慧嗎?於是參加了Lauren Macall老師的動物溝通工作坊《動物園溝通之旅》。我知道動物園裡有更多受歡迎的動物,可愛的貓熊或企鵝、療癒的當紅水豚、帥氣的獅子、老虎和豹…等等,當然我也喜歡這些動物,也好奇牠們的想法;不過練習時間有限,所以我...直接走進了兩棲爬蟲館。
-
#初見面
很少人會對兩棲爬蟲動物有興趣,如果不是下雨,走進這裡參觀的人會更少嗎?不知道。進來後,我四處搜索了一下,本來想試著先和其他動物對話,但很幸運在距離入口不遠處,就看到一條美麗的紅尾蚺蛇,在一座大玻璃箱裡,牠靜靜地趴在造景樹枝上休息,燈光直接打在牠身上,讓部分的鱗片閃閃發亮。
事實上到今天為止,我的動物溝通能力還是半吊子狀態,還是一位練習生;不過想想人都來到這裡了,與其浪費力氣質疑自己或質疑一切,我決定更信任自己,也更信任動物。說也奇怪,今天的狀態蠻好,好像有股魔力讓我們都可以放手一搏。
發現紅尾蚺蛇醒著,眼神對上時,我和牠打招呼,表達想要聊聊天的意願,感受到牠很快就同意了。簡短自我介紹並解釋來這裡的目的後,我問「你覺得這裡怎麼樣呢?」牠說:「不好也不壞,有好也有壞吧,我習慣了。就如你看到的,它不是很自然,但也算夠用了。」
#天啊要怎麼不受干擾啊
其實在開放的環境練習溝通,真的很有挑戰,我才開始對話不久,馬上就有其他遊客、學生湧入,湊到玻璃櫃前,不時發出:「唉額!」「是蛇!」「好可怕喔!」「在哪啊?」「哇!在那裡耶!」「牠是真的嗎?假的吧!」「牠在睡覺嗎?」
這些騷動打斷了我,一時亂了方寸,等到人潮再次散去,我稱讚牠「我很喜歡你身上的顏色和紋路,真的很美!」接著重新打開老師建議的問題清單,快速掃瞄想請教的問題,看到其中一題「你認為你們的物種(生命),可以教導人類什麼呢?」讓我很有興趣,所以問了牠。
但紅尾蚺蛇起初似乎不太能理解我真正想問的問題,所以我跟牠分享,我曾經和一條青竹絲對話的經驗,「那條青竹絲蛇奶奶跟我說過,蛇形的頭與尾,象徵著聚首和別離。不知道你怎麼看呢?或者說,你出現在這裡,有什麼使命或目的呢?」
紅尾蚺蛇傳達:我在這裡,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我——「#我就是如此 」。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我就是如此。如果你看到我吃東西的樣子,或許會覺得很可怕。(感覺到似乎有人曾經看過,又在牠面前直接表現出恐懼。)
牠繼續說:「但我的身體構造,每一處都有它的意義,從頭到尾,包含所有鱗片、紋路,都有意義,這就是我,無論來到我眼前的人喜不喜歡我,這就是我。你剛剛誇獎我的紋路很美,我會有一點點高興,不過也就是這樣,就算你今天說不喜歡,我還是長這樣。」
聽了牠這麼說我很驚訝,尤其在人類的世界,很多人為了迎合或取悅他人喜歡,常常無法勇敢做自己,甚至漸漸失去自我,但是看牠這麼說,有種忽然清醒的感覺,對啊~就像紅尾蚺蛇一樣,我們活著又不傷天害理,為什麼不能理直氣壯肯定自己的存在?
-
#進一步的問題
過程中,還是三不五時會有其他遊客湊上來驚呼、激動反應,看起來牠很習慣了,也明白自己在這裡就是要被注視,牠有一點點俏皮的感覺說:「我喜歡裝作若無其事,假裝不知道人們在看我,事實上我就是來讓他們看著,我也喜歡待在這盞燈下,這位置很顯眼,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然後我會假裝不知道。」
我問:不會覺得人類很愚蠢嗎?
「是有一點,但看多了也習慣了。像你這樣停留那麼久的,真的少見,大部分的人都是看了一下子,很快就會失去興趣離開了。不過啊~這個世界(地球)就是這樣,並非凡事都很有趣,也並不是凡事都有義務讓你覺得有趣;這世界也有很多無趣的部分,就像我生活的這個小地方,並不是多有趣,可是得學著接受,安然地待在此刻,或者自己找樂子。」
那你會想離開這裡,到外面去嗎?
「不是沒想過,但我很難想像,如果我到了外面遇到人,會是什麼情形,畢竟隔著安全距離(隔著眼前這玻璃),有所保護,人們看到我都是這種反應了,我很難想像當我們彼此都沒有保護和安全距離時,以平常我見到的人們反應,在那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聽完有點心酸酸的,可是牠說的也是事實,牠也很清楚。談到這裡,紅尾蚺蛇說有點累,想休息了;同時我在清單上有個非常想問、很好奇的問題,問他我可不可以請教最後一題?牠說可以。
這個最後的問題是:你覺得「愛」是什麼?
紅尾蚺蛇緩緩將頭埋進身體裡,眼睛閉上。「愛…對我來說或許就像此刻,我可以睡覺,很安全,被大地保護著(這裡所收到的『大地』的意思,也像是一種更高一層的大自然、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被上面那造物主保護著(這收到的像是指冥冥中的神、更高層次的使者或造物主),我安然活著,對我來說愛大概是這樣吧。」
能好好睡覺,就是一種愛?其實是啊!是種被大地眷顧的愛,只是太理所當然又太習以為常,讓我們都忘了。忘了去感謝並珍惜這麼純粹的愛,能好好地呼吸,安全地熟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蛇結哲學?
準備要跟紅尾蚺蛇道別前,牠忽然說:「對了,你剛剛問,我的生命或形體可以教導人們什麼?你說有一條蛇告訴你,蛇頭到蛇尾象徵聚首和別離,而我,你看著我的身體(收到一股感覺要我盯著牠),我能打成一個結,我象徵著一個結,這是我的形體,打成結讓我可以攀附在這裡(樹枝上),可以安全地依附在一個地方。但是,成結太久或依附太久,也可能因此停止不前。有時候,你得把結打開,才能滑動前行。」
再次聽到蛇表達這麼有智慧、有靈性的看法,我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其實一度蠻猶豫該不該寫出來,我知道可能會因此有人覺得我在亂掰、怪力亂神,而且如前面提到,我只是動物溝通的練習生,技巧還沒有很純熟,對自己還半信半疑,也很怕是自己搞錯;但雖然我平常就愛胡思亂想一些有的沒的,還真的是沒辦法想到關於「結」的說法,光靠我這顆腦袋,肯定是沒能一時間想到那的!
前面說過,我都來到這裡了,決定信任動物就如老師所說的,牠們有智慧和靈性。老師說過,「聰明不等於智慧」,人類雖然能從事相對複雜的行為與思考,但動物也有思考能力,甚至有不少動物擁有「老靈魂」,在靈性層面的思想既成熟又有智慧,常常帶給人們很深刻的啟發。
為什麼會覺得,一條蛇沒辦法有這些想法、沒辦法教導我們什麼呢?難道只是因為我會講話、會使用語言、文字,會穿衣服、會滑手機、會用臉書?這些都只是表彰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生為「人類」,因此從事人類的複雜行為和自然演變的生活方式,如此而已,不等於我們比較高等,#更不等於其他生命沒有能力為我們帶來啟發。事實上,動物也擁有很多行為能力是我們人類做不到的,我們就無法像蛇一樣快速爬梭滑行,也沒有如牠靈敏的嗅覺。這些談的都只是形體而已,在軀殼之外的靈性層面,更是我們無法參透的奧秘。
-
#再會
跟牠道謝和道別後,我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能和這條紅尾蚺蛇對話,也是繼青竹絲蛇奶奶之後,第二條對談的蛇,特別的是這次靠我自己的能力來進行溝通。
雖然往後的日子,可想而知還是會有滿滿的遊客走進兩棲爬蟲館,對著牠和其他的蛇大呼小叫、大驚小怪;但盼望有緣看到這篇分享的人,下一次拜訪動物園可以不只是衝著獅子、老虎、豹等動物發出讚嘆和敬意,不只是對著企鵝、貓熊、浣熊、水豚眼冒愛心;也可以嘗試用更中立的角度和心情,去欣賞和認識不同的物種和生命,不只是為了躲雨而走進兩棲爬蟲館。
更希望也有人和我同感,從這條紅尾蚺蛇的觀點獲得了啟發,比方說更自在、更理直氣壯地活著,接受並認同自己的樣貌,不需要為了迎合或取悅別人而否定自己。然後可以化成靈活的結,也能打開結,順暢地前行。
#辛苦看完的人了真的謝謝你
#本來想要不要分成幾篇發
#後來還是決定一鼓作氣
#下了一點小標希望有助於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