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游泳的獅子 #米奇巴克
#親子時光分享-水晶與點點
點點說:麻麻,我好喜歡《不會游泳的獅子》
接下來的是連續唸三遍,可見喜愛之程度。
獅子不喜歡全身濕答答,所以要獅子去游泳,絕對是不可能的。
獅子因為要救母獅子不得不需要游泳,每個會游泳的動物教他不同的游泳方式,但獅子還是沒有辦法游泳,最後被蟋蟀提醒了需要的是勇氣,獅子怎可能沒有勇氣,當然就下水游泳囉,沒想到母獅子⋯⋯⋯(有趣的結局也讓孩子哈哈大笑)
獅子以為他需要的是奇蹟,其實是勇氣
這繪本文字不多,非常適合孩子練習拼音讀字。
🎁這裡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256
蟋蟀拼音 在 假啞港女。霍千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廣東話不好自豪什麼?
在日本看過一本英語參考書,其中一道作文練習題是「小學應該學習英語嗎?」
在香港人看來,這題目確實不可思議,我們從幼稚園就抄寫ABC,新一代港孩進化到A for astronaut,我和友人面面相覷,心想:「這有什麼好反駁的?」往下瞄了一眼,參考答案寫道:「太早學習外語,會妨礙日文詞彙吸引和培養語感,不利母語發展。」
我看得瞠目結舌,怎麼可能!香港人不見得有問題呀!但十年之後,我卻不得不認同。
崇真英文小學暨幼稚園校長說:「我們的學生由3 歲至 11歲都要學習兩文三語,校規規定只可說英語或普通話,小息都要,文職和校工都只可說這兩種語言。」這哪裡是兩文三語呢?連小息也禁止廣東話,怎麼不模仿大陸學校在灰牆上用血紅油漆寫上「学普通话,做文明人」?
有些家長還嫌不夠徹底,索性放棄和小朋友用廣東話溝通,全不計較自己難聽的港式口音,也要只用英文或普通話,卻害得孩子變蠢。
美國大學做過一個實驗,觀察0至3歲的小朋友,接受福利援助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聽到父母說話的字數有616個字,工人階級則是1251個字,而專業人士家庭就有 2153個字,年齡愈大,差距愈大,到了4歲,專業人士的小孩平均聽到4500萬個字,但福利援助家庭的小孩只聽到1300萬個字,而且家長收入愈高,說話內容愈豐富,句子結構愈複雜。到了9歲做測試,發現語言能力和智商與0至3歲聽到的字數成正比。
試想想,如果港媽只用外語和孩子溝通,在公園見到昆蟲,只會說那是insect或者bug,而不能教導小朋友那些是蟋蟀、螳螂、還是蟬,又例如廣東話會說「好污糟」、「油淋淋」、「痴立立」、「黑掹掹」、「黃柑柑」,但如果硬用英語表達,就只會說my hand is dirty、my hair is dirty、my face is dirty、my shirt is dirty,小朋友會變得詞彙貧乏,句式單一,表達能力欠佳。
媽媽group不時流傳「6歲前是學習外語的黃金時期」的月經文,但0至3歲也是學習母語的關鍵時期,港媽因為子女廣東話不好而沾沾自喜,可是母語直接影響邏輯思考和認知能力,可能令孩子長大之後的智商和語言能力落後於朋輩。
語言只是思考的工具,只是香港人喜歡本末倒置,比如普教中明明捨本逐末,港媽卻趨之若騖,用外語學習母語,拼音與聲調已經令學生頭昏腦脹,哪有閒暇訓練高階思維?做人還是老實點吧,其實港媽只想子女的英文普通話嘞嘞聲,能讀能寫基本識字就好,什麼高階思維、邏輯思考,Who fucking cares?香港人一向如此,你看,還有很多人以為英文好就是識很多生字,accent好聽,說到底,可以拋窒人就足夠了,當個識字文盲又何妨?
https://atsunablog.wordpress.com/2016/10/13/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