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的青年加油
2015年青年節那天,我在臉書貼了這篇文章,藉以鼓勵年輕朋友,不要輕易聽信唱衰之言,要勇敢相信青年的開創力。也衷心期待社會上的賢達,歷史一直向前跳躍,不要常用舊思維、既定想法,在青年們已經夠辛苦的創新道路上丟石頭!創新很容易失敗,很容易跌倒,需要大家的鼓勵,才能度過失敗,勇敢站起來,繼續向前跑!
兩年過去了,又是一年一度的青年節,再看此文章,仍有很多感觸。就以台灣的科學園區為例,在很多號稱產業分析不看好的情形下,去年的整體營業額從五月一路攀升,結算整年下來,創下成立來的歷史新高,我們真的該對自己多些信心,不管別人怎麼說,勇敢闖盪,就有達到目標的機會。台灣需要更多青年創新救國,年輕朋友們加油!
++++++++++++++++++++++++++++++++++++++
陪著跑或是鼓鼓掌
昨天網路傳來一篇前兩天登出的評論,題目是: ”人才流失是必然,台灣產業遇瓶頸”,講得當然又是台灣產業轉型困難,年輕人才不易尋找出路等等。其實,這類說辭已經不是新聞,但卻是每隔一陣就會從不同人口中、筆鋒出現。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心裡總還是覺得很不以為然,也覺得對年輕人很不公平。我觀察到講這些話的評論者,通常都是曾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歷程的前輩,也就是大部分已慢慢脫離真正辛苦職場的戰場,或者升遷也已到一定地位,變成職場人生的旁觀者。這類先進因為自己的責任輕了,可能也不再需要發號施令了,雖然不見得真正了解未來會發生甚麼事,但卻在年輕人正在奮鬥的人生路上,不停地指指點點!
話說這陣子,我的實驗室夥伴們興起跑步的熱潮,每個星期會找一天大夥們吆喝著,在傍晚時分,繞著操場跑道十圈、二十圈的跑,每季我們也會設法去試試馬拉松,剛開始其實還蠻辛苦的,不過,雖然跑得很累,但路邊觀眾扮演啦啦隊不斷的鼓勵掌聲,讓大家跑起來都很起勁,我們居然都已能跑完半馬了。上周六,連我助理不到十歲的小女兒,都順利跑完五公里的校園馬拉松!過兩個月,我還要陪著EMBA同學去挑戰戈壁沙漠長跑。台大副校長都可以陪著同學跑戈壁,想想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令我想起1980年台灣剛剛投入半導體產業的年代,聯華電子正在科學園區蓋起第一座廠房,那時,台積電的副董事長曾繁城學長還是工研院電子所技術組組長,並同時與我在成大共修博士班。當時,大家只覺得半導體這個新興產業是未來趨勢,雖然國際上並不看好台灣這個後進者,可是當年這批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小夥子就是義無反顧的努力向前。我還記得那時候台灣的技術是遠遠落後國際的,也沒有多少人清楚未來可以做到多大。老師們、前輩們都是不斷的鼓勵、打氣、找資源,學校裡先進的課程都得利用暑期找矽谷專家來上課,或將教授們派去美國進修。大家真的是胼手胝足、匍伏前進,就是想盡辦法,要儘快抓住機會,總覺得只要趕快向前衝,就有希望!人人都想為台灣打出新的一片天!
而這些年來,全世界在台灣製造能力的貢獻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社群網路、行動商務等等一波波創新機會不斷衝擊全球,台灣一直是在浪頭的領航者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機會一點都不比四、五十年前少,持平而言,應該說是各種機會多太多了,當然艱困的挑戰也一樣與時俱進。對年輕世代而言,一樣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面臨被淘汰!
可是,今日的名嘴、評論家,個個好像是來自未來世界的先知,講任何事,都能頭頭是道,指東指西,好像未來都在他們的水晶球中。他們已忘記,未來是被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他們已忘記人生的果實是打拼來的,不是等待得來的。更重要的是,這類人士在講起這些大道理時,都好像是個旁觀者,與台灣的未來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感覺上就像是站在鐵籠外,指點在困境裡力爭上游的年輕朋友,完全是置身度外看戲的心理。他們到底是想幫助年輕人,還是要打擊年輕人!我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類的言辭,年輕人要的只是鼓勵和打氣,不敢站上人生舞台時,給他們不斷的鼓勵。在人生路上碰到挫折時,給他們擁抱打氣。只要不放棄,每個人一定可以發揮他到人世間的使命和價值,我們永遠有希望!
我奉勸這些厲害的評論家們,真的那麼厲害,就下凡塵來陪年輕朋友跑跑,陪他們掃除路上的一些障礙,要不然,就站到路邊,給年輕人鼓勵的掌聲,讓他們懷著戒慎謙遜的心,以年輕的力量,去摸索開創他們該有的人生!
https://m.facebook.com/…/a.1439931472930…/1591770817746622/…
陪著跑或是鼓鼓掌
昨天網路傳來一篇前兩天登出的評論,題目是: ”人才流失是必然,台灣產業遇瓶頸”,講得當然又是台灣產業轉型困難,年輕人才不易尋找出路等等。其實,這類說辭已經不是新聞,但卻是每隔一陣就會從不同人口中、筆鋒出現。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心裡總還是覺得很不以為然,也覺得對年輕人很不公平。我觀察到講這些話的評論者,通常都是曾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歷程的前輩,也就是大部分已慢慢脫離真正辛苦職場的戰場,或者升遷也已到一定地位,變成職場人生的旁觀者。這類先進因為自己的責任輕了,可能也不再需要發號施令了,雖然不見得真正了解未來會發生甚麼事,但卻在年輕人正在奮鬥的人生路上,不停地指指點點!
話說這陣子,我的實驗室夥伴們興起跑步的熱潮,每個星期會找一天大夥們吆喝著,在傍晚時分,繞著操場跑道十圈、二十圈的跑,每季我們也會設法去試試馬拉松,剛開始其實還蠻辛苦的,不過,雖然跑得很累,但路邊觀眾扮演啦啦隊不斷的鼓勵掌聲,讓大家跑起來都很起勁,我們居然都已能跑完半馬了。上周六,連我助理不到十歲的小女兒,都順利跑完五公里的校園馬拉松!過兩個月,我還要陪著EMBA同學去挑戰戈壁沙漠長跑。台大副校長都可以陪著同學跑戈壁,想想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令我想起1980年台灣剛剛投入半導體產業的年代,聯華電子正在科學園區蓋起第一座廠房,那時,台積電的副董事長曾繁城學長還是工研院電子所技術組組長,並同時與我在成大共修博士班。當時,大家只覺得半導體這個新興產業是未來趨勢,雖然國際上並不看好台灣這個後進者,可是當年這批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小夥子就是義無反顧的努力向前。我還記得那時候台灣的技術是遠遠落後國際的,也沒有多少人清楚未來可以做到多大。老師們、前輩們都是不斷的鼓勵、打氣、找資源,學校裡先進的課程都得利用暑期找矽谷專家來上課,或將教授們派去美國進修。大家真的是胼手胝足、匍伏前進,就是想盡辦法,要儘快抓住機會,總覺得只要趕快向前衝,就有希望!人人都想為台灣打出新的一片天!
而這些年來,全世界在台灣製造能力的貢獻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社群網路、行動商務等等一波波創新機會不斷衝擊全球,台灣一直是在浪頭的領航者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機會一點都不比四、五十年前少,持平而言,應該說是各種機會多太多了,當然艱困的挑戰也一樣與時俱進。對年輕世代而言,一樣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面臨被淘汰!
可是,今日的名嘴、評論家,個個好像是來自未來世界的先知,講任何事,都能頭頭是道,指東指西,好像未來都在他們的水晶球中。他們已忘記,未來是被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他們已忘記人生的果實是打拼來的,不是等待得來的。更重要的是,這類人士在講起這些大道理時,都好像是個旁觀者,與台灣的未來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感覺上就像是站在鐵籠外,指點在困境裡力爭上游的年輕朋友,完全是置身度外看戲的心理。他們到底是想幫助年輕人,還是要打擊年輕人!我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類的言辭,年輕人要的只是鼓勵和打氣,不敢站上人生舞台時,給他們不斷的鼓勵。在人生路上碰到挫折時,給他們擁抱打氣。只要不放棄,每個人一定可以發揮他到人世間的使命和價值,我們永遠有希望!
我奉勸這些厲害的評論家們,真的那麼厲害,就下凡塵來陪年輕朋友跑跑,陪他們掃除路上的一些障礙,要不然,就站到路邊,給年輕人鼓勵的掌聲,讓他們懷著戒慎謙遜的心,以年輕的力量,去摸索開創他們該有的人生!
http://technews.tw/2015/03/27/taiwan-business-china/
行動商務 出路 在 Akko & Tim 一起搭配美好的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然行
只是有些人,被超越了還不知道~
陪著跑或是鼓鼓掌
昨天網路傳來一篇前兩天登出的評論,題目是: ”人才流失是必然,台灣產業遇瓶頸”,講得當然又是台灣產業轉型困難,年輕人才不易尋找出路等等。其實,這類說辭已經不是新聞,但卻是每隔一陣就會從不同人口中、筆鋒出現。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心裡總還是覺得很不以為然,也覺得對年輕人很不公平。我觀察到講這些話的評論者,通常都是曾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歷程的前輩,也就是大部分已慢慢脫離真正辛苦職場的戰場,或者升遷也已到一定地位,變成職場人生的旁觀者。這類先進因為自己的責任輕了,可能也不再需要發號施令了,雖然不見得真正了解未來會發生甚麼事,但卻在年輕人正在奮鬥的人生路上,不停地指指點點!
話說這陣子,我的實驗室夥伴們興起跑步的熱潮,每個星期會找一天大夥們吆喝著,在傍晚時分,繞著操場跑道十圈、二十圈的跑,每季我們也會設法去試試馬拉松,剛開始其實還蠻辛苦的,不過,雖然跑得很累,但路邊觀眾扮演啦啦隊不斷的鼓勵掌聲,讓大家跑起來都很起勁,我們居然都已能跑完半馬了。上周六,連我助理不到十歲的小女兒,都順利跑完五公里的校園馬拉松!過兩個月,我還要陪著EMBA同學去挑戰戈壁沙漠長跑。台大副校長都可以陪著同學跑戈壁,想想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事!
這也令我想起1980年台灣剛剛投入半導體產業的年代,聯華電子正在科學園區蓋起第一座廠房,那時,台積電的副董事長曾繁城學長還是工研院電子所技術組組長,並同時與我在成大共修博士班。當時,大家只覺得半導體這個新興產業是未來趨勢,雖然國際上並不看好台灣這個後進者,可是當年這批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小夥子就是義無反顧的努力向前。我還記得那時候台灣的技術是遠遠落後國際的,也沒有多少人清楚未來可以做到多大。老師們、前輩們都是不斷的鼓勵、打氣、找資源,學校裡先進的課程都得利用暑期找矽谷專家來上課,或將教授們派去美國進修。大家真的是胼手胝足、匍伏前進,就是想盡辦法,要儘快抓住機會,總覺得只要趕快向前衝,就有希望!人人都想為台灣打出新的一片天!
而這些年來,全世界在台灣製造能力的貢獻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社群網路、行動商務等等一波波創新機會不斷衝擊全球,台灣一直是在浪頭的領航者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機會一點都不比四、五十年前少,持平而言,應該說是各種機會多太多了,當然艱困的挑戰也一樣與時俱進。對年輕世代而言,一樣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面臨被淘汰!
可是,今日的名嘴、評論家,個個好像是來自未來世界的先知,講任何事,都能頭頭是道,指東指西,好像未來都在他們的水晶球中。他們已忘記,未來是被創造出來的,不是預測出來的。他們已忘記人生的果實是打拼來的,不是等待得來的。更重要的是,這類人士在講起這些大道理時,都好像是個旁觀者,與台灣的未來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感覺上就像是站在鐵籠外,指點在困境裡力爭上游的年輕朋友,完全是置身度外看戲的心理。他們到底是想幫助年輕人,還是要打擊年輕人!我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類的言辭,年輕人要的只是鼓勵和打氣,不敢站上人生舞台時,給他們不斷的鼓勵。在人生路上碰到挫折時,給他們擁抱打氣。只要不放棄,每個人一定可以發揮他到人世間的使命和價值,我們永遠有希望!
我奉勸這些厲害的評論家們,真的那麼厲害,就下凡塵來陪年輕朋友跑跑,陪他們掃除路上的一些障礙,要不然,就站到路邊,給年輕人鼓勵的掌聲,讓他們懷著戒慎謙遜的心,以年輕的力量,去摸索開創他們該有的人生!
http://technews.tw/2015/03/27/taiwan-business-china/
行動商務 出路 在 創意創新行銷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種趨勢性文章,李培芬小姐闡述得很好,值得參考,但不見得適用所有連鎖加盟業態喔!
2015連鎖商業 8大趨勢
工商時報 2014年12月26日 李培芬
風險與機遇並存,每年都有新的功課,企業須不斷學習跟上腳步,進而有策略的佈置未來,定出市場的風向標,乘風翱翔。
互聯網業者常愛說一句話:若把豬放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但我想補上下半段:若豬沒有降落的本事,就算會飛,也會重重的摔死。
落地!不接地氣,虛永遠是虛,面對不斷湧現的新商業,如何虛實整合,創新顧客體驗才是正道。
準備好聚焦顧客,創新體驗了嗎?8大連鎖趨勢為新的一年樹立風向標:
趨勢1.新概念店高反差化
持續以新客群、新主題打造「新概念店」,是連鎖企業的研發模式,但通常在VI方面還是謹守規範,吉野家回歸輕食主義的白色吉野家新概念店,不設限、高反差,打破常規,提供全新顧客體驗。
趨勢2.二樓物業成致勝點
讓顧客願為我們多爬一層樓,開二樓店是王品成功因素之一,善用二樓店概念不再是餐飲業的專長,歐德傢俱與屈臣氏合作的新概念店,一樓只佔25%面積,與旗下優渥實木忠孝店,頗有同工之妙。
趨勢3.變小做精彈性為王
大店高固定成本,自然曝險更高,加上接近顧客便利性考量,使小型店當紅。比如家樂福,品項、空間精緻化後,300坪即可開店。
趨勢4.逆向深入基礎工程
下水道工程比表面工夫重要,尤其是餐飲業,油煙、下水處理及噪音防治,都是關鍵的基礎工程,連鎖深化就必須走進密集型住宅區,建立友善社區方案。比如信義房屋,結合幾米的夢想公車。
趨勢5.食安隱患代償機制
上游黑心卻由最下游連鎖或商家買單消費者損失,消保裁量權無限上綱,於法無據,應責任釐清,建立食安問題代償機制,否則消費者團訟根本無法形成,因為損失已轉嫁到第一線商家。
趨勢6.網路世代顛覆價值
過去講求專注顧客創造價值,繼而是創新價值,豈料網路世代崛起,徹底顛覆價值,這是一個小眾無限大,必須積極串聯小眾的時代,微行銷當道,連鎖企業也須抓住網路世代。
趨勢7.虛實混成行動商務
超越整合更要混成,當空中與地面部隊結合,新品種商業迅速佔領市場,絕對實體與絕對虛擬已然快速折舊。例如,提供分時居家照顧的中化,也推出線上服務預定,方便子女為父母安排焦點時刻照顧。
趨勢8.佈局資本槓桿資源
資本市場多層次化,中小型成長中的連鎖事業要善用。
企業家往往都是願意承擔風險的人,今年看到一些生意人挺而走險,使二產製造業出問題,唯有三產連鎖業與顧客聯合陣線,問題才有出路解答。(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秘書長)
行動商務 出路 在 景文科技大學- 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景文科技大學- 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系, New Taipei City. 665 likes · 6 talking about this · 5 were here. 景文科技大學- 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系. ... <看更多>
行動商務 出路 在 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學系- 亞洲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問各位學長姐關於這科系主要是學什麼的,還有推薦的課程看課表有點空不知道要選擇什麼⋯,上網有爬文了但還是想聽在校學長姐的個人經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