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濫委外加上廉價競標,蹩腳的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系統,早已為各界詬病,如今又因為無力掌握科技工具,引發 #資安浩劫,這與 #十二年國教課程 綱中希冀學生擁有「具備善用及分析、思辨、批判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如果大人們自己都不具備這樣的素養,又要拿什麼來教育孩子?>
作為新課綱指標的學習歷程檔案,竟然發生 #資料遺失 的嚴重意外,#教育部 雖然出面道歉,但補救措施卻是寄望學生存有備份,能自行重新上傳資料,#資安 素養與危機處理能力薄弱至此,實在令人傻眼。
此次重大疏失,最千夫所指的,在於資料備份的不齊全與不及時,學生自己固然應該有備份,但負責上傳的學校與保管的執行部門難道不用有?且備份是否做到隨時且異地三方?而教育部案件委外之後,就無需過問 #資料的保密與安全?
同樣不該反客為主的,還有 #政府 案件 #委外包辦 的浮濫現象。雖說或許有其必要性,但現下不少行政單位,卻彷彿把委外變成了業務移交,從此事不關己,筆者過去負責學校行政工作時,有事詢問主管教育機關,一問三不知的負責人竟然把電話轉給委辦廠商!要知道廠商僅有某些技術專長,未必能瞭解行政專業的眉眉角角,大權旁落之後,迎來的便是像這種無法掌握全局的可怕災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苗博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苗博雅 這兩天讓許多關心臺灣的朋友們擔心了,真歹勢。 首先,我要對看到媒體標題,感到驚嚇、害怕、生氣的市民朋友們說聲抱歉。 早上接到記者電話問我「網友都在罵你昨晚在政論節目的言論,有什麼回應?」 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週前(6/7)因指揮中心宣佈三級警戒延長至6/28,政論主持人問我對於延...
行政工作 學 到 什麼 在 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 -上班族都該領悟的道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多數人都懷抱著一個夢想,想要改造世界、創造奇蹟。但卻很少人願意為了目標改變自己、翻轉人生。
不久前,有位年輕的讀者毛毛在診聊時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想跟大叔一樣發展自己的個人品牌,可是現在的自己什麼都不會,到底該如何開始才好?」
我問了一下她的背景,去年才剛從學校畢業,目前有份穩定的行政工作,不過每個月賺的薪水不多,扣掉房租跟生活費後,實在沒多餘的錢能夠拿來投資自己⋯⋯
正當萬念俱灰的時候,突然想起了自己擔任職訓講師的單位有一堂即將開課的【自媒體微行銷班】正在開放報名中。除了課程的內容完全符合毛毛的需求,在完成每週兩個晚上、連續四周的課程後,只要符合出勤規定就可以獲得 80-100% 的政府學費補助。
換算下來,最多只要花 850元的學費,就可以接受整整 24小時的專業訓練,讓自己多學會不只一項新的技能,也可以認識一些新的朋友,真的是太值得了。還有,因為疫情的原因,這次的訓練將採用純線上的方式進行,只要在家就可以輕鬆地透過電腦進行學習,直接省去了交通往返的時間以及通勤費用,完全解決了毛毛所有擔心的問題!
遺憾的是,毛毛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成報名的手續⋯⋯
我不知道最後阻礙她報名的原因是什麼?是真的沒有錢?沒有時間?或是沒有下定決心?
我只知道這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所以決定公開分享給所有想要發展個人品牌的讀者們,請大家把握難得的機會,勇敢地做出選擇,替自己的人生做出改變!
#自媒體微行銷班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
行政工作 學 到 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在瑞士有一份全職工作,工作內容是負責一個NGO教育平台的協調與編輯等。不過,我發現一年多以來,我快要練成「提醒信魔人」⋯😆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的平台內容是由幾百名歐洲醫生無償提供的,而且年年更新。我的任務之一便是聯繫他們,取得修訂文件。尤其,今年遇上平台大改版,交代事項較以往繁瑣。
這些醫生作者不乏是大學教授或醫學機構的成員。平日他們忙於看診、教學與行政工作,卻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幫忙我們更新內容,我打從心底尊敬和感謝他們!
然而,也因為他們都是大忙人,所以許多人無法如期繳交文件。這時候,我就得寄發電郵提醒。
如我主管曾經提及的,這些作者都是義工,因此我們請求的口氣必須柔軟再柔軟。
例如,我絕不敢使用任何帶有追殺到死也要拿到資料意味的句子—「我們急需一個文件,請務必於X月X日前繳交。」
我會換句話說—「還需要一個文件(被動式)。我們期待收到資料。如果有任何問題,敬請告知我們。謝謝您的幫忙。」文末我一定會感謝再感謝。
有的作者收到第一輪提醒信便會馬上回覆,但是有的作者像住在深海的神秘生物,仍舊無聲無息⋯。
依我推測,那些醫生要不是太忙,不然就是在某個環節卡關。因此,在第二輪,我調整信件內容,提及我們願意提供協助,換個方式催繳文件。
「請問您有什麼問題或需要任何協助嗎? 關於項目A,只有您先XX,我們可以幫忙XX⋯」
這時候,有的作者會回信,告訴我需要協助的項目,而我都很樂意幫忙。
當然,在最後階段,仍舊會有零星的作者還沒完成作業。此時,我便會特別提醒他們平台的開放時間將至,我們非常希望可以收到文件。基本上,他們就會緊急處理了。
最近,在不少電郵往返後,一位德國醫師終於繳交了所有文件。他在信中特別感謝我過去寄給他的「提醒信」,幫助他完成作業。(其實,我更是感謝他的無償貢獻)
在閱讀的當下,我的心覺得好溫暖,也深刻領悟到寄發提醒信真的很有用,更是一門學問呀。
歡迎跟我分享「提醒」的小撇步,幫助我再進化。😄🙏
(附圖是我的辦公室)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gwenasuisse
#我的著作 社畜也可以很優雅 http://psce.pw/3nz2lh ; 瑞士不一樣
https://pse.is/HB27D ;瑞士不簡單 http://psce.pw/3p6urw
行政工作 學 到 什麼 在 苗博雅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苗博雅
這兩天讓許多關心臺灣的朋友們擔心了,真歹勢。
首先,我要對看到媒體標題,感到驚嚇、害怕、生氣的市民朋友們說聲抱歉。
早上接到記者電話問我「網友都在罵你昨晚在政論節目的言論,有什麼回應?」
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週前(6/7)因指揮中心宣佈三級警戒延長至6/28,政論主持人問我對於延長三級警戒,會不會有「防疫疲勞」?。
我講了一句「我講一個比較慚愧的啦,其實全國20幾個縣市民眾,現在是一起陪雙北在坐牢。」
這句話在6月15日晚間,被熱心網友擷取出來,引發很多議論。
媒體直接下標「苗博雅:全國民眾跟雙北一起坐牢」確實很聳動,只看這一句,很可能會誤以為我在批評台北市民。
所以,我能理解打來辦公室飆罵髒話、嗆聲、斥責的人,大家都是希望台灣能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
有些市民朋友感覺被傷害,今天我也在反省,當時是否不該這麼直白?
如果我說「我很慚愧,台北市政府防疫的基本功沒做好,疫情還在延燒,必須全國延長三級,大家要一起撐下去」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我整段發言的脈絡很清楚(請參見逐字稿)。我的訴求就是「台北市政府要做好防疫基本功」,絕對不是責怪市民朋友。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在台北生活成長。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絕對不會比市府高層少一分。
這一個月以來,我眼看台北市民,以及全國民眾,為了配合防疫,讓自己的生活大亂,讓生計逐漸窒息,但北市府高層的防疫作為每況愈下,還不斷演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政治表演秀。我必須承認,我真的很憂慮,很著急。
進入三級警戒以來,我收到民眾的求救陳情,一天比一天更多。
一開始是確診者得不到醫療、接觸者無法做篩檢、接觸者沒有隔離四處拋拋走;接著是停課不停學沒配套,家長快要崩潰;長輩確診、全家隔離,病人小孩沒人照顧;做小生意的、餐飲業、服務業、打零工的、藝文工作者存款逐漸見底,不知怎麼撐到六月底,更不用說封到七、八月該怎麼辦……
為什麼會用「坐牢」來形容?因為我在基層接觸到的一般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種種問題,市民四處求救,沒有答案,我們也只能盡力幫一個算一個。
也正是因為每天都接到各種真實的求救訊息,我才看得更清楚,每天市府光鮮亮麗的記者會背後,各種令人心痛的真相。
在政論節目上,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完整論述(後面要批判中央的紓困政策也被剪掉了)。謝謝熱心的網友,讓我有機會可以講得更清楚。
進入三級警戒後,我收到許多陳情是,有人確診,但同居的密切接觸者卻未被立即隔離,也沒有做篩檢。過了三天、五天、七天,最長甚至九天,才收到隔離通知書,而直到隔離期滿,都無法做篩檢。
匡列、隔離、篩檢是早已執行一年半的防疫基本功。但台北市的執行面,卻在三級警戒後出現大問題,造成「應隔離,未隔離;應篩檢,未篩檢」的漏洞,不只使台北疫情繼續悶燒,外溢造成外縣市群聚感染,甚至還不幸有死亡案例。
看著市長一下子說「沒辦法做疫調」,後來變成發明一堆新名詞。但更誇張的是,實際的作法跟市長在記者會的說法,還是不一樣。這麼重要的基本功,實際執行亂成一團,怎能不著急?
例如,市場攤商陳情希望市府提供資源,協助人流管制。但市府執意使用「攝影機照市場、神奇機器」等無效方法,對議員反映的民意充耳不聞。疫情較不嚴重的外縣市都紛紛實施分流管理,台北市硬撐到6/6才宣布實施市場分流。人流管制的基本功,做得這麼慢,令人匪夷所思。
例如,為了避免確診者遭遇「沉默缺氧」而急速惡化甚至重症死亡,中央早就宣布在中央的集中檢疫所,提供輕症、無症狀患者自我監測的血氧機。我跟市府爭取,希望緊急採購血氧機,讓台北市集中檢疫旅館的確診者自我監測,保護市民的生命。但市府的回應沒有採購計畫。市府募款超過三億,但連血氧機都不想提供給確診市民,這怎能讓人不錯愕?
例如,市府天天在記者會上要求「要疫苗」。但事實是台北市的疫苗施打狀況連連,許多有資格的第一線醫護、前三順位人員打不到,市府無法幫忙解決問題,來找議員求救。台北市獲配的疫苗數量明明足夠前三順位人員施打,但有資格的人打不到。原來疫苗管理的基本功是花拳繡腿。
之後更糟糕,甚至發生沒資格的大規模特權插隊。這怎能不讓人生氣?
例如,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明明既有的里鄰催種系統可以順利完成,但市府高層堅持己見,錯失提早動員民政、社政單位的機會,導致基層人仰馬翻,民怨高漲,幫忙打疫苗的醫護,還要幫忙做市府沒做的行政工作。
很多台北市民不知道,市府許多單位(包括衛生局)的人員,每天都要「看記者會市長講了什麼」才知道政策細節,才知道明天要做什麼事情。市府橫向聯繫出這種狀況,能不心急嗎?
種種求救訊息,我們團隊每天都發揮100%的努力,在我們的職權範圍內幫忙解決。
但是還有太多事,需要市府才能解決,懸而未解。
民眾為了配合防疫,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但負責指揮調度的市府高層,還在自我感覺良好,基層事倍功半,累死小公務員和基層醫護
雙北市民,全國民眾,都是三級防疫的受害者。其他資源較少的縣市,都逐漸壓制疫情,而資源最豐沛的台北市政府,防疫表現竟然每況愈下,民怨越堆越高。身為台北市議員,我真的很生氣,也很慚愧。
議員的工作,就是指出應該改進的事情,強力要求市府改進。
我必須承認,「全國民眾陪雙北坐牢」是帶有情緒的,是對台北市政府的恨鐵不成鋼。
全國人民都這樣配合防疫了,台北市政府卻指揮失能,沒有發揮應有的防疫戰鬥力,這樣對人民公平嗎?
台北人不是自私的,全國同胞都是我們的手足。「同島一命」是真的,它不是要全國人民包容台北市政府做不好的藉口,而是更應該強力要求鞭策台北市政府做得更好的理由。
台北的圍堵殲滅必須成功,全國的經濟活動才能恢復正常。這是實話。
苗博雅只有一人,沒有大政黨做靠山,也沒有網軍。我的團隊每天所做的,都是在想怎麼幫忙民眾,協助市府漏接的需要幫助的人。
明天開始,我的團隊要繼續將100%的精力放在處理民眾的求救訊息,為民眾解決問題。所有政治口水,不再回應。
如果你還是很生氣,我很抱歉,如果攻擊苗博雅,可以圍堵病毒、壓制疫情,那請盡情攻擊我。
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在電話中對我的員工飆罵髒話。我講的話,我負全責。我希望我的團隊可以把全部的心神,拿去幫助市民。
非常感謝支持我、愛護我的朋友們,我會繼續努力,不會辜負大家的盼望。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tcc10717@tcc.gov.tw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

行政工作 學 到 什麼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口頭質詢─
▶東部地區有許多學校規模小,又因少子化及人口外流衍生許多相關問題,一方面有裁併校的相關爭議、另一方面教師們因為人力不足,所以除了一般教學責任以及額外的行政工作,還須肩負其他像是父母不在孩童身邊的家庭教育問題。本席認為評鑑工作應朝化整為零方向進行,減緩偏鄉老師教學以外的行政責任。此外,過去夜光天使計畫本意良好,但因裁併校使學校離家距離遙遠,這些小孩下課後參加學校課後輔導,如果沒有專車、校車接送回家,也許就降低參加課後輔導的意願,也因此本席認為,學校和社區或者是 NGO 以及家庭,彼此之間要產生互補的關係。偏鄉的家庭結構特殊,而過去整個教育部的資源還是著重於正規教育,也就是學校附設的相關計畫。如果在整體資源有限的情形之下能夠做一些調整,讓學校老師所背負的責任有所調整,另一方面鼓勵一些有立案或者是有意願來從事社區型、部落型,或者是在偏鄉地區從事輔助型的、陪同小孩成長的工作的 NGO 或宗教團體。
▶偏鄉私立幼兒園幾乎不可能存在,除非它有宗教團體的支持,因為這沒有什麼利益可言,所以很多相關責任也在小學附設幼兒園的系統裡面。幼兒園相關交通工具的法規相當嚴謹,包括針對陪同人員的訓練,然而基於資源很有限,而載送兒童和使用的交通工具,相關規範又有所不同,所以須使用不同的車子、不同的規格、不同的人做接送工作。而且也因為裁併校之後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交通工具又是更迫切需要的,如果幼兒園不去載的話,諸多家庭可能就會放棄讓孩童到幼兒園就學的機會,甚至有可能衍生孩童午餐或與照顧問題。應思考相關法規適度鬆綁的可行性,或是做整體的規劃,譬如補助其他的公共交通設施來積極解決。畢竟偏鄉孩童就學的權利對於他整個人生經歷會有很大的影響。
部長:在偏鄉教育會加以一些輔助措施,方便接受學前教育。
▶12年國教架構裡包含免試入學及高中照戶籍地就地就學方式,惟有些地方學校與學校距離相當遠而且品質差距也相當大,以花蓮為例,花蓮中學、花女到玉里高中之間,也就是所謂要繼續升學而非職業的這些學校,距離是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學校承接的資源落差也差異相當大,讓想升學的孩子選擇變得有限,這些學校本身條件的均值化也很關鍵,玉里高中曾提出要與東華大學來作併校,成為東大附中的提案都無任何進展,希望能針對這些問題更積極的看待來解決。
部長:玉里跟東華大學程序會提供書面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