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甚麼是本土主義,誰人是本土派?】
據說各大選區都有很多人想參選;會掛「本土派」名義的,據報亦多;坊間亦有人重新討論「甚麼是本土主義」、「誰是本土派」。3 月間李怡一篇專欄文章說:「市民都被迫成為本土派」,因為梁振英到林鄭月娥,中國對香港人壓迫越來越深,到修訂《逃犯條例》與香港人全面對著幹,「……迫使幾乎所有市民都變成了維護香港本土權益的本土派」。
既然潛在人數那麼多,我也想討論甚麼是本土派。畢竟到選舉前夕,你說我不是本土派、他說誰沒有這個資格的種種情況,一定會出現,也就當是預早提供一個思考角度。
本土派沒有機構和政黨、沒有單一金主,無人有絕對權力認證或否認其他人的身份,一切最終看其他人是否廣泛認同;以下只是自己七年以來參與本土主義無數辯論、批評和反省而得出的一點點想法。
夾縫思想
1993 年,港裔美國學者周蕾在著作《書寫離散》提出了「香港夾縫論」的說法,她提出香港處於中國和西方的雙重殖民。中國人有大中原心態,固然將香港視為邊緣和蠻夷;而香港人自己則對中國有錯誤鄉愁,不斷想彌補自己的中國性,無形中卻不斷發現自己異於中國,徒添自身卑劣感,尋根卻始終徒勞無功。從上一代「香港知青」擁抱毛澤東,成為「國粹派」、到其他大學生的「認中關社」,再到最後盲目認命兼戀中的「民主回歸論」,確實如此。
周蕾同時批評西方進步派的東方主義傾向,認為不少西方人視中國為平等烏托邦,而遭受英國殖民的香港,就被他們視為社會主義天國的污點和異類。
事實上在 2010 年代,西媒報道香港的港中衝突議題,9 成持批判香港態度,認為香港人想保衛自身奶粉、學位等,是種族主義、排斥中國人、抱持奇怪優越感等等,到最近西人白左學者和友好離奇地糾纏於袁國勇講了一次真話的文章裡面的某些字眼,還呼籲港大要成立無異「政治正確委員會」的自肅機構,並要「考慮」解僱袁國勇等等。周蕾在 1993 年的提出的雙重殖民框架,確實預言性勾劃出香港今日的處境。
周蕾因而提出,香港要追尋一個自由的世界城市的尊嚴和自立,同時拒絕中國和西方中心主義。最終現在回頭看,本土主義的鬥爭也沒有超出「夾縫論」的描述。
屬於香港人的世界觀衝創與重估
本土派否定大中華主義,這是當然核心;本土派也否定白左系譜的「左膠」以政治正確和戀中幻想剝削港人,提出香港人要當家作主,不只是政制上要取回港人自身的權力,更要建立自身的敵我和利益邏輯,要拒絕「中國人是溫柔恭儉讓」的上世紀冷戰前設,真正進入香港特殊的自身處境,「追認」自身歷史。
魚蛋雨傘、自由行、SARS、反 23 條、「被回歸」、六四、香港文化、六七暴動、香港保衛戰,只是基本;深入的可以去到拆解「中國」在 20 世紀初的人工創建史、大清遷界令對香港和中國沿海一帶造成的死傷、去到盧亭魚人和大嶼山大屠殺的神話意象、去到南蠻百越對秦始皇種族屠殺和侵略的記憶。這一切我們未必能完全經歷,但我們可以用自身的意志去追認。
本土派也不排斥甚或主張武力抗爭,解除了「和理非非」絕對教條的封印,香港於是緩慢進入直接行動主義的時代;上一代泛民的「和理非非」教條,又往往帶有「香港人要扮演純良卑弱的民女,勾引英美世界白人騎士救助慾望」的意味,這自然又是西方中心主義 (即命運自決意識的對立面) 在香港的呈現;至於「唔好激嬲共產黨」,則是多年大中國主義教育之下,香港人作為反射的「事大主義」呈現。
整個 2010 年代,香港民主運動和抗爭進程陷於停滯,因為世界和中國在經貿方面打得火熱,被當時進步民主派評為「倒退政改」的民主黨政改方案,在 2011 年亦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世界局勢與今日確實不能同日而喻。而進步民主派乃至後來成形的本土派,不惜令中國不高興,也要求民主如時落實,就是在反對整個世界的共謀。故此,本土主義在香港興起的整個歷程,也同樣否定「中美結合全球化」所佈下的權力安排。因而他們也視英美和中國共謀的「香港回歸」不正當、不公義。
本土派不是崇尚閉關鎖國和種族主義,而是早就看到了現時的全球化,其實是中國嚴重滲透的權力佈施裝置,因此必然不利於香港利益。從 7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就馬上將香港剔出殖民地列表,以剝奪香港將來的民族自決權;到世衛露出中國傀侶真身的近況,都表明香港雖然向來國際能見度極高,又是外向型經濟,但正是如此,在「中國型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香港受害至深,被世界的兩端系統性滅聲和剝削。
海外和中國資金以香港為集散地,除此之外香港就別無功能。積極不干預市場成為顯學,可以無視低下階層訓劏房、本地奶粉被中國人搶到奶荒,還有人說不能干預,要尊重自由市場。這當然是芝加哥式經濟放任思想,在香港橫行多年後遇到的一次反動對抗。
中國在香港「行使主權」,故而在香港引爆了無數政治炸彈和災難,然而聯合國體系對香港何嘗是公平?這些都說明,本土派一直以來的政治路線,都沒有離開過破除中國和西方的雙重殖民,重建香港人的自尊和自主。
進進出出的政治空間
本土派的形成,跟其他政治陣營互有滲透和交雜,例如激進民主派和各種參選者。本土派一度寄生在激進民主派乾枯病重的肉體,而後者則投機地利用某些思想來彌補自己論述真空的問題;至於泛民舊體系,也有一些人眼見排隊無了期,也披上過這件衣服務求彈出。
在我看來,也是任何思想和黨派起源時不能避免之惡。有投機亦是好事,正如警察安插臥底,只會選擇有前途的幫會去落針;有人投機,則代表有人看到其中生機。
當然任何關係都不會長久,因為本土派的核心是沒有前世來生,只有今生今世;沒有天國,只有大地。一涉及選舉利益,或者無法徹底拋開中國或者西方中心框架,或者就純粹不能接受一些行動標準或者願景,就會與這一套理念分道揚鑣。其實他們亦是不來也不去,只是回復自己本色,亦得到個歸宿,你總不能期待所有人都永遠願意站在最前,有些人只能停留在反共,有些人只能停留在想修復一國兩制,亦無不可,但香港人需要繼續前進。本土派因而是一個不斷有人進出的政治空間,是香港動蕩而一日千里的政治發展最前沿的化身,一切因而良莠不齊而永遠發展中。
2016 年,中國統治者擁有極高的戰略思維,將本民前 DQ 於萌芽之時;一些舊世代人因此而了斷語:本土派已死。事實上是在政治議席遊戲的上層,本土派止步;然而它的思想往下滲透,確實改變了香港。因而在 2019 年的國難關頭,仍然是論述真空,主流群眾因而引用「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作為精神綱領,便是自然結果。因為當時舉目回望,確實沒有舊思想足以應對新局面。身體最誠實,用這個口號,反映了長期雙重殖民下香港既有思想的苦悶和困境。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簡單的八個字流行之初,亦有一些人認為這樣會激嬲北京,曾想勸阻,但後來也風物長宜放眼量,慢慢接受了改變。至於戀中慣犯蔡耀昌也想搞投訴黃店防疫措施歧視中國客,亦首次踢到鐵板,要辭去民主黨中委職務。不管民主黨高層裡面有多少戀中者,確實是民情已變。不切割,會影響其他黨員行走江湖,加上選舉臨近,功利導向也要手起刀落。
正如我不排斥有人投機,我也不排斥政黨功利投選民所好。事實就是如果事情發生於五年前,蔡耀昌一定不用辭去中委職務,也不會被香港人普遍厭惡。絕對不是本土派的帖文起了作用,而是群眾見到棺材知道要流淚,覺醒了,明白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免要得罪人,更多數是中國人;香港人知道與其站得高高同情中國人,不如先同情在政治上「裸命」的自己。
誰是本土派
至於誰人是本土派,真是要付諸公議,case by case,沒人能輿論議程,不能搞宗教甚至邪教。本土派其實是一個進程和經歷。理論或者主張,人人都會說,特別是政客。只是長期的經歷和反應,總是性格的總和。有難、遭受打壓、遭賤視恥笑的時候,是走人,還是留下?是積極向不認同自己的人傳播思想,還是在乎得到支持者的掌聲?是在乎自己的私節,還是更在乎其他人有份的大局?是關懷他人,還是想別人無條件支持自己?是維護同路人,還是想維護自己的位置?需要硬起來的時候,是否敢於說不?需要離開的時候,是否能灑脫?
不是說我自己能夠全部做得好,在實際情況也會做不到,會犯錯,會天真。任何人都只是一個比例,一切都只是過程,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香港人。有人會慢慢蕩出去,外面有人會慢慢蕩入來。大道廢,有仁義。有比較之下才有實體。如果本土主義已經進佔主流,成為共識,那麼「本土派」亦會成為歷史名詞,特別地形容在雙重殖民、絕大多數人主體蒙昧的歷史中,極少數人開出的那些思想花火。
而選擇一個代議士或者朋友,政治思想和實踐固然是重要考慮,但最終你還是要看,這個人是否不斷令自己和共同體變得更好、更博大?如果是,他自然就會是本土派。本土主義在雙重的夾擊下,險阻重重,但險阻越大,它越障顯出力量。
本土主義的外面,是一堆原則願景;在裡面則是一種心性,要勉強描述,這種心性就是:
「……一種去克服的慾望、一種去摧毀的慾望、一種去成為主人的慾望,一種對敵人和抵抗,還有勝利的渴求。」
袁耀發近況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甚麼是本土主義,誰人是本土派?】
據說各大選區都有很多人想參選;會掛「本土派」名義的,據報亦多;坊間亦有人重新討論「甚麼是本土主義」、「誰是本土派」。3 月間李怡一篇專欄文章說:「市民都被迫成為本土派」,因為梁振英到林鄭月娥,中國對香港人壓迫越來越深,到修訂《逃犯條例》與香港人全面對著幹,「……迫使幾乎所有市民都變成了維護香港本土權益的本土派」。
既然潛在人數那麼多,我也想討論甚麼是本土派。畢竟到選舉前夕,你說我不是本土派、他說誰沒有這個資格的種種情況,一定會出現,也就當是預早提供一個思考角度。
本土派沒有機構和政黨、沒有單一金主,無人有絕對權力認證或否認其他人的身份,一切最終看其他人是否廣泛認同;以下只是自己七年以來參與本土主義無數辯論、批評和反省而得出的一點點想法。
夾縫思想
1993 年,港裔美國學者周蕾在著作《書寫離散》提出了「香港夾縫論」的說法,她提出香港處於中國和西方的雙重殖民。中國人有大中原心態,固然將香港視為邊緣和蠻夷;而香港人自己則對中國有錯誤鄉愁,不斷想彌補自己的中國性,無形中卻不斷發現自己異於中國,徒添自身卑劣感,尋根卻始終徒勞無功。從上一代「香港知青」擁抱毛澤東,成為「國粹派」、到其他大學生的「認中關社」,再到最後盲目認命兼戀中的「民主回歸論」,確實如此。
周蕾同時批評西方進步派的東方主義傾向,認為不少西方人視中國為平等烏托邦,而遭受英國殖民的香港,就被他們視為社會主義天國的污點和異類。
事實上在 2010 年代,西媒報道香港的港中衝突議題,9 成持批判香港態度,認為香港人想保衛自身奶粉、學位等,是種族主義、排斥中國人、抱持奇怪優越感等等,到最近西人白左學者和友好離奇地糾纏於袁國勇講了一次真話的文章裡面的某些字眼,還呼籲港大要成立無異「政治正確委員會」的自肅機構,並要「考慮」解僱袁國勇等等。周蕾在 1993 年的提出的雙重殖民框架,確實預言性勾劃出香港今日的處境。
周蕾因而提出,香港要追尋一個自由的世界城市的尊嚴和自立,同時拒絕中國和西方中心主義。最終現在回頭看,本土主義的鬥爭也沒有超出「夾縫論」的描述。
屬於香港人的世界觀衝創與重估
本土派否定大中華主義,這是當然核心;本土派也否定白左系譜的「左膠」以政治正確和戀中幻想剝削港人,提出香港人要當家作主,不只是政制上要取回港人自身的權力,更要建立自身的敵我和利益邏輯,要拒絕「中國人是溫柔恭儉讓」的上世紀冷戰前設,真正進入香港特殊的自身處境,「追認」自身歷史。
魚蛋雨傘、自由行、SARS、反 23 條、「被回歸」、六四、香港文化、六七暴動、香港保衛戰,只是基本;深入的可以去到拆解「中國」在 20 世紀初的人工創建史、大清遷界令對香港和中國沿海一帶造成的死傷、去到盧亭魚人和大嶼山大屠殺的神話意象、去到南蠻百越對秦始皇種族屠殺和侵略的記憶。這一切我們未必能完全經歷,但我們可以用自身的意志去追認。
本土派也不排斥甚或主張武力抗爭,解除了「和理非非」絕對教條的封印,香港於是緩慢進入直接行動主義的時代;上一代泛民的「和理非非」教條,又往往帶有「香港人要扮演純良卑弱的民女,勾引英美世界白人騎士救助慾望」的意味,這自然又是西方中心主義 (即命運自決意識的對立面) 在香港的呈現;至於「唔好激嬲共產黨」,則是多年大中國主義教育之下,香港人作為反射的「事大主義」呈現。
整個 2010 年代,香港民主運動和抗爭進程陷於停滯,因為世界和中國在經貿方面打得火熱,被當時進步民主派評為「倒退政改」的民主黨政改方案,在 2011 年亦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世界局勢與今日確實不能同日而喻。而進步民主派乃至後來成形的本土派,不惜令中國不高興,也要求民主如時落實,就是在反對整個世界的共謀。故此,本土主義在香港興起的整個歷程,也同樣否定「中美結合全球化」所佈下的權力安排。因而他們也視英美和中國共謀的「香港回歸」不正當、不公義。
本土派不是崇尚閉關鎖國和種族主義,而是早就看到了現時的全球化,其實是中國嚴重滲透的權力佈施裝置,因此必然不利於香港利益。從 7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聯合國席位,就馬上將香港剔出殖民地列表,以剝奪香港將來的民族自決權;到世衛露出中國傀侶真身的近況,都表明香港雖然向來國際能見度極高,又是外向型經濟,但正是如此,在「中國型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香港受害至深,被世界的兩端系統性滅聲和剝削。
海外和中國資金以香港為集散地,除此之外香港就別無功能。積極不干預市場成為顯學,可以無視低下階層訓劏房、本地奶粉被中國人搶到奶荒,還有人說不能干預,要尊重自由市場。這當然是芝加哥式經濟放任思想,在香港橫行多年後遇到的一次反動對抗。
中國在香港「行使主權」,故而在香港引爆了無數政治炸彈和災難,然而聯合國體系對香港何嘗是公平?這些都說明,本土派一直以來的政治路線,都沒有離開過破除中國和西方的雙重殖民,重建香港人的自尊和自主。
進進出出的政治空間
本土派的形成,跟其他政治陣營互有滲透和交雜,例如激進民主派和各種參選者。本土派一度寄生在激進民主派乾枯病重的肉體,而後者則投機地利用某些思想來彌補自己論述真空的問題;至於泛民舊體系,也有一些人眼見排隊無了期,也披上過這件衣服務求彈出。
在我看來,也是任何思想和黨派起源時不能避免之惡。有投機亦是好事,正如警察安插臥底,只會選擇有前途的幫會去落針;有人投機,則代表有人看到其中生機。
當然任何關係都不會長久,因為本土派的核心是沒有前世來生,只有今生今世;沒有天國,只有大地。一涉及選舉利益,或者無法徹底拋開中國或者西方中心框架,或者就純粹不能接受一些行動標準或者願景,就會與這一套理念分道揚鑣。其實他們亦是不來也不去,只是回復自己本色,亦得到個歸宿,你總不能期待所有人都永遠願意站在最前,有些人只能停留在反共,有些人只能停留在想修復一國兩制,亦無不可,但香港人需要繼續前進。本土派因而是一個不斷有人進出的政治空間,是香港動蕩而一日千里的政治發展最前沿的化身,一切因而良莠不齊而永遠發展中。
2016 年,中國統治者擁有極高的戰略思維,將本民前 DQ 於萌芽之時;一些舊世代人因此而了斷語:本土派已死。事實上是在政治議席遊戲的上層,本土派止步;然而它的思想往下滲透,確實改變了香港。因而在 2019 年的國難關頭,仍然是論述真空,主流群眾因而引用「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作為精神綱領,便是自然結果。因為當時舉目回望,確實沒有舊思想足以應對新局面。身體最誠實,用這個口號,反映了長期雙重殖民下香港既有思想的苦悶和困境。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簡單的八個字流行之初,亦有一些人認為這樣會激嬲北京,曾想勸阻,但後來也風物長宜放眼量,慢慢接受了改變。至於戀中慣犯蔡耀昌也想搞投訴黃店防疫措施歧視中國客,亦首次踢到鐵板,要辭去民主黨中委職務。不管民主黨高層裡面有多少戀中者,確實是民情已變。不切割,會影響其他黨員行走江湖,加上選舉臨近,功利導向也要手起刀落。
正如我不排斥有人投機,我也不排斥政黨功利投選民所好。事實就是如果事情發生於五年前,蔡耀昌一定不用辭去中委職務,也不會被香港人普遍厭惡。絕對不是本土派的帖文起了作用,而是群眾見到棺材知道要流淚,覺醒了,明白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免要得罪人,更多數是中國人;香港人知道與其站得高高同情中國人,不如先同情在政治上「裸命」的自己。
誰是本土派
至於誰人是本土派,真是要付諸公議,case by case,沒人能輿論議程,不能搞宗教甚至邪教。本土派其實是一個進程和經歷。理論或者主張,人人都會說,特別是政客。只是長期的經歷和反應,總是性格的總和。有難、遭受打壓、遭賤視恥笑的時候,是走人,還是留下?是積極向不認同自己的人傳播思想,還是在乎得到支持者的掌聲?是在乎自己的私節,還是更在乎其他人有份的大局?是關懷他人,還是想別人無條件支持自己?是維護同路人,還是想維護自己的位置?需要硬起來的時候,是否敢於說不?需要離開的時候,是否能灑脫?
不是說我自己能夠全部做得好,在實際情況也會做不到,會犯錯,會天真。任何人都只是一個比例,一切都只是過程,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香港人。有人會慢慢蕩出去,外面有人會慢慢蕩入來。大道廢,有仁義。有比較之下才有實體。如果本土主義已經進佔主流,成為共識,那麼「本土派」亦會成為歷史名詞,特別地形容在雙重殖民、絕大多數人主體蒙昧的歷史中,極少數人開出的那些思想花火。
而選擇一個代議士或者朋友,政治思想和實踐固然是重要考慮,但最終你還是要看,這個人是否不斷令自己和共同體變得更好、更博大?如果是,他自然就會是本土派。本土主義在雙重的夾擊下,險阻重重,但險阻越大,它越障顯出力量。
本土主義的外面,是一堆原則願景;在裡面則是一種心性,要勉強描述,這種心性就是:
「……一種去克服的慾望、一種去摧毀的慾望、一種去成為主人的慾望,一種對敵人和抵抗,還有勝利的渴求。」
袁耀發近況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化身成虎的詩人】
這次分享的短篇,是中島敦的〈山月記〉。
內容是以唐代傳奇小說為素材,寫詩人李徵在不堪內心衝突的折磨下,最終化身為虎的故事。
不甘心成為普通人,卻又無法成為不普通的人,大概是自命不凡的人們最大的悲劇吧。
一起來看看這部短篇小說吧。
-
山月記 / 中島敦
隴西的李徵博學多才,在天寶末年,以一介風采翩翩美少年登上虎榜(進士的榜單),被派為江南尉。但是他生性狷介、自命不凡,不願低聲下氣充任小吏,不久之後就辭官,回到故園虢略歸隱,和親戚朋友斷絕往來,專心一致的閉門作詩,完全耽迷於詩篇裡。他認為,與其長久充當小吏,而在俗惡的大官之前屈膝卑躬,不如留下幾首好詩流傳後世,百年之後尚可留名。
但是,文名不容易顯揚,生活卻逐漸陷入困境。李徵也感到日漸焦躁不安。從這時開始,李徵的容貌漸漸消瘦,身體也一天天衰弱。往日風采翩翩、豐頰的美少年已無處可尋,只剩下眼睛仍然是炯炯有神。
過了幾年之後,簡直到了家徒四壁的窮困,為了妻子兒女的生計,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在求得一地方官吏的小職位以安家糊口。在另一方面來講,李徵對自己作詩的前途也已經感到失望了。曾經和李徵同登進士榜的同輩們,大多已經位居高官,必須對這些李徵自己不大看得起的夥伴屈膝,可以想像對於李徵的自尊心有多麼大的傷害。他整天悶悶不樂,狂悖的本性也愈來愈難以壓抑,掙扎在現實中的心境有著難以形容的悒恨不安。
一年之後,李徵因公出差,在汝水旁借宿時終於發狂了。在半夜裡,也不知道為了什麼,李徵突然臉色大變,狂叫著從床上跳下來,直往黑暗中飛奔而去,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人們到附近的山野裡搜索尋找也毫無蹤跡,此後再也沒有人知道李徵的下落。
第二年,新任監察御史,陳郡人士袁傪,奉命出使嶺南,途中寄宿在商於這個地方。第二天天色未亮,大地上在黑暗中,袁傪打算出發時,驛站官吏告訴他,在前面路上有會吃人的老虎出沒,不是白天的話,一般人都不敢通行。驛官又勸袁傪說:「天色尚早,還是等一會兒再出發比較好。」袁傪仗著隨從人員眾多,對驛官的話加以斥責,仍然執意而行。
月光殘照在林子裡,當大夥兒通過林間草地時,果然從草叢裡躍出了一隻猛虎。眼看著老虎就要撲到袁傪身上時,突然老虎轉個身,又躍入原來的草叢裡躲藏起來。從草叢傳來像是人類的聲音,不斷的嘟嚷著:「剛才真是好險啊!」袁傪聽到這個聲音,轉瞬間他想了起來,不禁又驚又懼的大叫:「這聲音不正是我的朋友李徵的聲音嗎?」袁傪和李徵同年登進士第,李徵由於性情高傲孤僻,所以沒什麼朋友,但是這個袁傪卻是他最合得來、最親近的朋友。袁傪個性溫和、為人謙遜,和高傲的李徵自然不會發生什麼衝突。
草叢中一陣寂靜,沒有任何回答。不久,草叢裡斷斷續續傳來了細微的哭泣聲。過了一會兒之後,才聽到回答的聲音:「不錯,我就是隴西的李徵。」
袁傪在這一刻間忘記了恐懼和害怕,下馬走到草叢邊,想要和闊別已久的老友敘舊,於是請李徵出來談話,但是卻聽到李徵回答說:「我現在已經變成異類了,怎麼還有臉以這樣驚駭人的姿態出現在故人面前呢?再說,如果以現在的姿態出現的話,一定會引起你的厭惡之情或是畏懼之心。說實在的,我也沒想到今天能夠遇見老朋友,使我滿懷故舊之情而暫時忘了煩惱。無論如何,請你稍作停留,不管我現在的外型如何醜惡,還是請你把我當作曾經是你的好友─從前的李徵,跟我交談好嗎?」
事後想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當時的袁傪對於這件超自然的怪異卻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一口就答應了李徵的要求。他下令部下停止前進,自己則站在草叢裡,和熟悉的聲音做一番對談。從京城的消息、老友的近況,一直談到袁傪現在的官職。李徵聽到袁傪已高居監察御史,便向他祝賀一番。年輕時親近的好友,聲音依舊沒什麼改變,即便是隔著草叢,他們仍然滔滔不絕的繼續交談。談完了袁傪所知道的近況之後,袁傪就問李徵為什麼會變成目前的模樣,從草叢裡傳來了以下的答覆。
「大約在一年前,我因公出差,途中停泊在汝水之畔。有一天夜裡,我睡了一覺之後突然醒過來,覺得門外好像有人正在呼喚我,我循著叫聲跑到外面一看,只聽到在昏暗夜色中,不斷有人向自己召喚著。不知不覺的,我就隨著那個叫聲向前追趕。在我幾乎是跑得渾然忘我時,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跑進了山村裡,而且還發現自己左右兩手也同時用來走路,在我體內充滿了不可言喻的活力,讓我能夠輕快的在岩石間跳來跳去,接著,又發現自己的手指及手肘附近都長滿了毛。等到天色稍亮之後,跑到溪流旁一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像已經是一隻老虎了。於是我想,這是不是做夢呢?但是夢境又怎麼能這麼清晰呢?愈想愈害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是我做錯了什麼?上天竟然把我變成老虎。難道這是我所應遭遇的命運嗎?那時候,我真的很想死掉算了,這樣活著有何意義?突然,眼前有一隻兔子跑過,自己的人性也跟著消失了,當我再度恢復理智,感覺出自己是人類的時候,嘴巴已滿是兔子的鮮血,身旁到處都散落著兔毛。這就是我變成老虎的最初經驗。從變成老虎之後到現在為止,我的所作我為實在是難以啟齒。不過,在一天之中,還是會有幾個小時回復人類的理性。在屬於人性的時間裡,我可以和以前一樣使用人類的語言,思考複雜的事物,也能夠背誦詩詞歌賦,並記憶起讀過的經書。當我用人類的心來看老虎的行為時,覺得自己非常殘虐。想起自己不幸的命運,不禁滿懷憤恨、恐懼和心酸無奈。但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恢復人性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
以前會很納悶自己為什麼會變成老虎呢?最近竟然會想,為什麼我從前是個人呢?這實在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再經過一段時間,我恐怕就會完全習慣於野獸的生活,就像古時豪華殿宇逐漸被砂土所埋沒一般,到最後,也許會忘了自己以前曾經是個人類,而只認為自己就是一隻老虎,在路上即使遇見故人也認不出來,甚至把你吃掉啊!到底是獸性中有人性呢?還是人性中有獸性?當初到底是人呢?還是獸?恐怕要等到我人性完全消失後,才會停止去想這些問題。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也算是我的幸運吧!但是用人性來想想,還是覺得十分可怕。啊!總之,可悲!可哀!可歎!像我現在逐漸失去人性的心情,有誰能夠瞭解呢?誰也不能瞭解,除非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他身上。也罷,不要再談這個了,在我的人性尚未完全消失之前,有一件事要拜託你。」
以袁傪為首的一行人,個個都屏氣凝神,聽著草叢中傳出來的不可思議的事情。聲音又接下去說了:「我本來是想成為一名詩人,希望能藉著詩名萬古流芳。只是天不從人願,如今卻變成這個模樣。我曾經做的數百詩篇,不用說,都尚未發表於世,一稿也不知散落到何方了。但是,在那其中,尚有數十篇至今仍然可以背誦出來,請你為我記錄下來。或許憑著這些詩,勉強可以把我算做詩人吧!即使我的作品十分拙劣,我的心還是非常執著,在有生之年非成為一個詩人不可。如果能夠有一部分詩作流傳到後世,那我也就死而無憾了。」
袁傪聽了以後,趕緊命令部下準備筆紙,隨著草叢裡的聲音振筆疾書。李徵的聲音自草叢中琅琅響起,長短共三十篇,格調高雅、意趣卓越。欣賞了這些詩之後,必然感到作者有著非凡的才氣,但是,袁傪一面感歎一面又有以下的感想:當然,作者的素質誠屬第一流,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可是總覺得作為第一流的作品,好像缺少了什麼,這種微妙的感覺又說不上來。
把昔日所作的舊詩都背誦完了之後,李徵的聲音突然變了聲調,用一種自嘲的聲音說著:「說來十分慚愧,今天即使變成了這個模樣,想到今後自己的詩作能夠放置在長安風流人士的書桌上,簡直就夢境一般─躺在岩窟中所作的夢。可笑的是,想成為詩人卻變成了老虎啊!可悲復可嘆!」(袁傪想起青年時代的李徵就喜歡自嘲,而此刻這種悲哀的聲音,正是他自嘲的聲調。)幾聲淒涼的笑聲之後,李徵又接著說:「此刻有無限感嘆,讓我來做一首即席詩吧!」
袁傪又令屬下趕快寫下來:
偶因狂疾成殊類 災患相仍不可逃
今日爪牙誰敢敵 當時聲跡共相高
我為異物蓬茅下 君已成軺氣勢豪
此夕溪山對明月 不成長嘯但成嗥
這個時候,殘月掛在樹梢上,四周一片冷冷的月光,地面滿是白露,樹林間吹進寒冷的風,天色已近破曉時分了。
「為什麼會遭遇到這種命運,剛才我說過實在想不到,但是現在仔細一思量,這並不是偶然的意外事件啊!當我還是人類的時候,總是盡力避免和他人打交道,大家都認為我狂妄自大、高傲孤僻,其實這是我近於自卑的羞愧心,沒有人能夠瞭解。當然,曾經被鄉黨譽為鬼才的我,不可說是沒有自尊心的。但是,我的自尊心應該是由於心虛膽怯而產生出來的。自己想借著詩作來名揚千古,但是既沒有拜師學習,也沒有結交詩友來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以求增進。有時候對於自己的才思也是半信半疑。這全是我自己的自卑與自大作祟的緣故。一方面不願與世俗人為伍,在另一方面又害怕別人瞭解到我內心的矛盾。害怕自己不是明珠,只是一塊需要刻苦加以琢磨的璞玉,所以逐漸與世俗隔離,遠離人群。這也是滿心的憤世嫉俗、心虛膽怯的自尊心不斷增加而產生的結果。人類幾乎都具有獸性,至於像什麼猛獸,就依各人的性情而有所不同了。對我而言,自尊的羞恥心恰如猛獸,也就是正像一頭老虎。潛在的獸性不但毀了自己,更是使妻子受苦,同時也傷害了自己的朋友,到最後,變成了與內心想法相稱的外形。現在想起來,自己實在太好高騖遠、不自量力了,我並不是詩人,卻苦苦去追求成為詩人的美夢,從沒有好好地想,自己的才能到底適合做些什麼。人生苦短,而我竟然追求遠超過自己才能的事物,整天庸庸碌碌舞文弄墨,只是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愚昧。就像我,窮其一生,刻苦而不怠惰,也沒辦法成為堂堂皇皇的詩人。現在變成老虎,這怎麼是好?難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是白費心血了嗎?這個時候,心中的難受到了極點,忍無可忍只好跑到山頂的岩石上,向著山谷狂吼,暫時紓發自己胸中熾烈的悲哀!昨天晚上,我也在那塊岩石上對著月亮狂嘯。天下雖大,但有誰能夠瞭解我的苦楚悲憤!所有的野獸聽到我的叫聲,只是害怕的伏地哆嗦,山、樹、月、露......也都一樣,認為只不過是一隻老虎在生氣罷了,哪裡會想到我的悲痛呢?仰天長嘯,俯首感嘆,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瞭解我!這就好像當我還是人類的時候,沒有人能瞭解到我的內心是如何的脆弱,如何的容易被傷害一樣。沾濕自己毛皮的,並不僅僅是夜晚的露水啊!」
漸漸的,周圍的黑暗一步步隱退,從樹林間開始傳來不知從何處響起的曉角聲,聲聲悲涼入耳。
已經到了該告別的時候了。李徵已經快要喪失人性而進入老虎的階段了。李徵在這最後的一刻,向袁傪說:「在分手之前,還有一件事要拜託你,那就是我的妻子兒女。他們還住在虢略,對於我的遭遇毫不知情,你如果南向歸鄉經過時,務必告訴他們,我已經遇難死掉了,千萬不要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他們。我厚顏的拜託你,請可憐他們的孤苦無依,不要任憑他們餓死,這樣我就能夠毫無牽掛了。」
說完了以後,草叢中再度傳出悲痛的哭聲。袁傪也是淚流滿面,並且誠懇的答應了李徵的請求。李徵的聲調突然又變成了原先那種自嘲式的口吻,又說:「說真的,如果我還是人類的話,像剛才那種拜託的事我是絕對說不出口的。我只是任由一個妻子兒女挨餓受凍,一心只專注於作詩的男人,難怪會變成野獸。」
跟著又交代了幾句話,吩咐袁傪自嶺南回來後不要再由這條道路通過,因為再碰面時,自己或許已無法認出故人而加以襲擊也說不定。此次分別,後會無期,請袁傪往前百步左右之後的一個小山丘上回頭望此處,自己就會以現在的面目出現在老友面前。「我並不是想誇耀老虎的勇猛雄風,而是想讓你記住這個醜陋的姿態,就不會再有找我的念頭了。」
袁傪於是照著草叢中聲音的吩咐,跨上馬準備前行。幾度回首,都聽到了悲哀的哭泣聲,袁傪也是一邊流淚一邊出發。
當一行人爬上山丘時,回頭一看,在剛才那片茂盛的草叢裡,有一隻老虎跳到路邊,正朝著山丘的方向看著。然後,向著既白的東方仰嘯數聲,又跳回原先的草叢裡之後,就再也看不到老虎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