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我看同溫層都在轉一篇「令人顫慄的七夕故事」,大意是牛郎根本強暴犯,織女被迫成婚,應該被轉型正義(連牛郎都要被促轉?)
.
牛郎織女在先秦文獻就已出現。而根據我不可靠的搜尋,七夕這節日應該從漢朝開始過,根據《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
(經黃東陽教主指正:較西京雜記更早的《風俗通》就有織女在七夕渡銀河的記載)
.
至於牛郎與七夕的關聯,在《博物志》裡有個故事叫「八月槎」:
.
簡單說就是一個住海邊的阿伯,每年八月都會看到木筏從海上飄來,於是管很海的阿伯跳上木筏,漂流幾個月,遇到一位牽著牛的小哥。隔年八月他回到家,人家跟他說:「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就是他遇到牽牛哥那天。
.
故事結束,沒有織女(大家可以回家啦)。
.
在《荊楚歲時記》中,七夕乞巧習俗與阿伯銀河漂流就被連結在一起:
.
「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牽牛娶織女、借天帝二萬錢下禮、久不還、被驅在營室中」。
.
沒有渣男也沒有性侵。為什麼牛郎織女只有一期一會呢? 要怪聘金喊太高的岳父。
.
總之在上巳春遊之後,中秋賞月之前,七夕成了六朝重要的宴會節日,當晚大家看星星,順便吟詩感嘆兩人的悲劇(聘金還不出來,被岳父齁出去),所以七夕詩往往都是分手詩,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
.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流陰稍已多,餘光欲誰與?」 (柳惲)
.
「玉匣卷懸衣,針縷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庾肩吾)
.
翻譯:老公不在我哭哭,不給約心情不美麗。跟情人節完全無關。其實比起來,古代的元宵更像情人節,單身男女可以邊賞燈邊搭訕開撩這樣。
.
至於牽牛織女的故事怎麼會變成渣男強娶玉帝之女,這要從「天鵝處女」這個故事原型說起,不過因為寫廢文沒稿費所以就算了。報告完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