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發行的in季刊《因影癮映_報》第16期裡,有我的專訪喲!歡迎大家前往臺灣各地的in89影城免費索取。
因懷舊感激未來
張哲生專訪
文/游婷敬
在台北飄著細雨的午後,我們訪問了擁有25萬以上高人氣臉書專頁,YouTube頻道11萬以上訂閱,近期出版《年記1972:記憶裡的前塵》的台灣懷舊教主張哲生。他日日筆耕上傳台灣各地的人文地景影像,頻繁書寫記錄庶民、影音圖片等史料,累積已逾萬筆。今天我們請懷舊教主和我們聊聊西門町電影街和懷舊浪漫情懷。
談到西門町的電影街,一定得提「西門町電影街之父:周陳玉樹」,他於台灣光復,協助國民黨在台灣處理一些日本人留下來的土地,後續始蓋戲院,先後開了新生、樂聲、國聲三家戲院。新生戲院於1956年創立,位於衡陽路與中華路口;1964年位於武昌街上的樂聲戲院開幕,是當時台灣最大戲院,有1600多個座位,也是西門町歷史最久的戲院;1966年在寧夏路上創立國聲戲院。當年周陳玉樹擁有豪華大戲院(1965年創立,是in89豪華影城前身)和樂聲戲院中間的土地,由於買賣契約上有購得土地一定要蓋戲院這項但書,所以後來蓋了日新戲院(1966年創立),也因此讓武昌街成了西門町電影街。由於張哲生從小在西門町長大,對於西門町戲院如數家珍,對於各戲院的轉變也瞭若指掌,他提到萬國戲院後來改建成商場,就是現在的UNIQLO;新世界戲院現在是H&M和真善美劇院;大世界戲院改建為星聚點;中國戲院就是唐吉訶德日本量販店;國際戲院是萬年大樓。
台灣的流行文化在一波哈日風氣之下,從卡通、任天堂、sega遊戲,80-90年代是哈日的時代,形成整個流行文化。現今西門町所象徵的文化不再是主流的文化,但對於懷舊的人來說,卻是值得回味的好地方。張哲生說:「當時間過的愈久之後,愈能突顯出來。時間愈久,越具保存的歷史意義。超過六十歲的老房子,歷史與生活的痕跡,建築保存原貌的方式,使我們的歷史更具厚實感。」
對張哲生來說,因懷舊得以面對、安身未來。所有的未來都是過去所累積的,將這些過去的娛樂、流行歌曲、文化作為一種「素材」的再製造和再詮釋。「懷舊」正如1985年這首歌《明天會更好》,懷舊過去的美好進而展望未來,透過對於過去的回憶與記憶,我們想起過去美好的事物。張哲生經常在網路上分享他整理的昔今對照人文地景影像,因此常會收到網友們傳一些老照片給他,張哲生說:「我承載了與大眾們的情感,也與大眾集體參與了大歷史。我土生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熱愛這裡的一切,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我爸媽、爺爺奶奶時代的台灣是什麼樣的情景,我熱切渴望能多知道一些他們的故事。這份好奇帶我走到現在,也唯有回到過去,才有參與的感動。」
西門 星 聚 點 前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年9月19日,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113號,即將拆除的陽明戲院。(張哲生 攝)
1955年5月15日開幕的陽明戲院,已於2019年9月15日星期天晚間熄燈後暫停營業,翌日隨即在四周設置鐵皮圍籬,準備進行拆除工程。
這座建築長達64年的歷史至此告一段落,然後將拆除改建為地下2層、地上7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預計2年後完工,1~3樓與B1為商場,B2是停車場,屆時陽明戲院會在新大樓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
昔日在陽明戲院尚未興建之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當時已經有小販在那一帶做生意。
1955年5月15日下午1點半,士林商業鉅子趙火木、蘇福忠、陳承岩等人集資一百餘萬元在文林路旁建立的陽明劇院,正式開幕。在當時設備算是新穎的陽明戲院很快就吸引了人潮,也帶動小販和生意人群聚周圍。於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商圈日漸茁壯,而成了士林夜市今日的風貌。
目前,士林的陽明戲院是台北市仍在營業的戲院裡,歷史最悠久的,第二久的是西門町的樂聲戲院(1964年8月6日開幕)。
士林地區自古文風鼎盛,其名「士林」即為「士子如林」之意,也是因為現代士子愛看電影,士林曾創下在方圓不到一公里的範圍內開設五家戲院的紀錄。
陽明戲院開業於1955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當年,因為蔣中正總統定居士林鎮,政府便將士林與北投兩鎮合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那時候的文林路被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1960年,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治時期,洪聰敏的父親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
1961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1962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1980年改制為大學)。1963年,銘傳商專遷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250號(1990年改制為管理學院,1997年改制為大學);上述大專院校的出現,為士林地區帶來大量的電影觀眾,於是乎,統一(立峯前身)、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始於1959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1970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
1960年代,士林地區共有五家戲院:士林、陽明(1955年5月15日開幕)、統一(1967年6月2日開幕,多年後改名為立峯)、民族、光華,均開在士林市場週邊,其觀眾大多是士林與北投地區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降編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處」,改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轄。
洪傳統表示,因為片商仍視他們為郊區戲院,即使有心爭取也根本排不到首輪西片。所以在1970至80年代,士林地區的戲院都是以首輪國片為主,偶而上演二輪的日片,至於西片,還必須等東南亞戲院播映過二輪之後才能接檔,因此最快也得等上半年,不過有忠實的學生觀眾捧場,好片照樣場場賣座。
1980年代末,國片急速沒落,製作品質亦下降,面對觀眾不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的衝擊,士林區的戲院不約而同,紛紛專映二輪電影,訴求價廉圖生存。此外亦順應多廳院潮流,各家戲院開始將一廳隔成二廳,增加觀眾看片選擇,同時減低票房虧損風險。在低迷的電影業景氣之下,士林又遇上淡水線鐵路拆除與捷運施工,各家戲院莫不慘澹經營,這時洪傳統的姊妹都已婚嫁,他和四弟各自轉行,陽明戲院才開始聘入外籍員工。
隨著大型影城搶佔市場,老戲院生存更加困難。已有70年歷史的陽明戲院,如今面臨都更,將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7層的商業大樓「陽明廣場」,戲院建物將在今(2019)年9月15日結束營業之後,立即進行拆除,消息傳出後,讓很多老士林人相當不捨。「陽明廣場」大樓預計2年後完工,屆時陽明戲院將會在裡頭的4至7樓重新開業(共10個影廳),1~3樓與B1為商場,B2則是停車場。
西門 星 聚 點 前身 在 Life of PI - 吃喝玩樂旅遊生活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迴轉壽司不稀奇
可是用跑車來送壽司真的充滿童趣
除了基本的魚料之外還有起士炸蝦捲之類的花式壽司
到西門町的另一個用餐選擇就是-彌味壽司
店家基本資料
地址 :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69號
電話 : 02-2375-8295(可外帶壽司)
營業時間 : 11:30~21:30(每天)
西門 星 聚 點 前身 在 [心情] 板橋原宿前身-回憶文 的推薦與評價
4 F →samhaochiu: 以前星聚點隔壁那還有蒙古烤肉 08/24 11:59 ... 14 F 推luv2pac: 西門新宿某間賣球鞋的老闆10幾年前在板橋原宿賣假鞋起家 08/24 13: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