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與賈寶玉》
「我很渣,負面新聞一大堆,但還是交得到女朋友,為什麼?關鍵是這個,」童仲彥停頓了一下,在白板緩緩寫下一個英文單字「Choice」,「把妹關鍵在於判斷,要先判斷對方喜不喜歡你,再去接觸。太多男孩子執著於你沒機會的,而忽略了對你有意思的。如果一個場合有林志玲、蕭薔、葉毓蘭,我一定選葉毓蘭,因為她一天到晚在臉書罵我,一定是對我有興趣。」語畢,一屋子男人都笑了起來。
此為童仲彥於金色力量黨萬華總部開設把妹課程實況。政治人物在臉書上販賣仇恨、販賣恐懼、賣笑、賣萌、賣肉…敲鑼打鼓推銷自己,也與販賣商品無異。毫無疑問,童仲彥乃政壇販賣色情第一人。2017年,他因家暴毆妻退出民進黨,今年初創金色力量黨,致力推動「合法性產業專區」;疫情期間,成立「了不起,負責」情趣用品公司,賣充氣娃娃、跳蛋、飛機杯,並開設性愛課程;6月,他以榜首之姿考上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博士班,誓言將性學理論和實務結合。
把妹課程開課前一週,我們與他約在金色力量黨萬華總部專訪,他高談闊論,說九月開學後,將開車南下高雄上課,沿途將規劃環島座談,串連八大業者和支持者。但見他粗腿短褲,胸肌幾乎要把運動背心炸開了,47歲的男人一身筋肉,乃日日喝高蛋白,上健身房鍛鍊所致。
是了,先前有民間單位舉辦空幹王比賽,他在場上扭腰擺臀,被譽為「被政治耽誤的AV男優」,堂堂市議員是以何故,「崩壞」成了情色大師?「可能是我不滿於現狀吧!我的問題是我永遠沒辦法過平順的生活。我中學是資優生,但我會帶頭去偷東西。我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政論節目主持人、兩屆台北市議員,政治路也蠻順遂的,但我就是想打破安逸,自我挑戰,所以傳出家暴事件…」
我心中倒抽一口氣,暗想不會吧,才問到第2題,他沒有愛撫、沒有前戲,這就褲子脱下來,直搗花心嗎?金色力量黨的政治理念是「打破虛偽政治」,而他顯然也沒在怕,談家暴毆妻、談他質詢郝龍斌妻收鑽石被告誹謗,日前判刑6個月的官司,全然直球對決。他聊大學割包皮,術後不穿內褲,龜頭被牛仔褲反覆磨擦,敏感度降低,故而能跟女友1夜11次,幹得太激烈了,還得戴上護膝、護肘,才不會撞傷⋯他講話語調未有起伏,面無表情,話題繞著萬華流鶯打轉,我們簡直忘記他是劍橋留英,學經歷有多驚人。
他出身苗栗竹南望族,爸爸是中石化工程師,母親是小學老師,他說幼年與父母郊遊踏青,見父親神神祕祕從一疊舊報紙中拿出一本雜誌,與友人傳閱,「本來以為阮老爸是不素鬼(台語,指色胚),偷看黃色書刊, 其實他們是在傳閱黨外雜誌。」父親帶他去看黨外人士政見發表會,他見台上主持人慷慨陳詞,光芒萬丈,心想有為者亦若是,立志當記者,大學如願考上政大新聞系。2000年畢業於英國劍橋,論文是陳水扁公娼新聞詮釋,取得社會政治學碩士。返台後,在民視當記者,主持《頭家來開講》,之後更代表民進黨成功參選台北市議員,他人生順遂,像是一路綠燈,踩了油門向前衝,孰料三番兩次都因女人翻了車。
2004年,他在民視與記者陳曉卿談辦公室戀情,直至結婚前幾天才讓同事知道,「她在民視播客語新聞,懷孕未滿3個月做颱風連線,主管跟她講說,水都淹那麼深了,為什麼不蹲下來,泡在水裡做連線?我跟她主管講,你叫她回來,換我去!我在水中播新聞給你看,看你是要自由式或蛙式,我都OK。新聞是表演,我的表演一定比任何人都精彩。」婚姻一開始永浴愛河,後來卻是水深火熱、個性不合。二人育有一女,但年輕小夫妻拳打腳踢,互告傷害,2年後宣告離婚。
他談戀愛總是上社會版。2010年,當時女友身穿紅衣上吊自殺,他說女友有憂鬱症,對他打擊很大,但受傷的人最後選擇跟更多女孩上床,「我迷失了,我會對自己說,如果不對女孩子動心,只上床,是不是比較好?剛當議員那段日子,出去應酬酒店什麼的,人家會請嘛,酒店、阿公店、越南店什麼的,我往來的清一色都是風化場合的紅牌。那時候住西門町,信箱在大樓一樓,鑰匙放在裡面,女孩子找我,自己拿鑰匙上去,下樓再放回去。上面有人,下面的人就進不去,女孩子都不會重複。」
做愛愈做愈空虛,射再多填不滿卻也掏不空,直到在某餐會碰見李秀環。其時,她任職婚紗公司,他覺得這女人辦事麻利,延攬至選民服務處。2014年4月12日,二人結婚,席開百桌,選在這一日意味「愛妳一世誓一生」,而婚禮上的山盟海誓卻換來彼此最陰毒的詛咒。
2016年,李秀環對外泣訴他外遇施暴,害她三根肋骨被打斷,導致氣胸、肺部塌陷。而他至今說起李秀環,仍咬牙切齒:「我跟李秀環在一起,很簡單,就是我想當傳統政治人物,而她嘴甜,熱情海派,所有樁腳都認乾哥,可以幫我打點一切。我那時候想法就想把自己的懶鳥割掉,不要再過那麼精彩的日子。但她對我永遠不信任,我交出我的iPhone手機密碼、APPLE雲端ID,讓她掌握我全部行蹤,管我全部的錢,可她就卡奴,錢匯到亂七八糟,管到我的助理費被查,我看到她就不爽,因為她毀了我一切的堅持!」
家醜外揚,夫妻各執一詞,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變成他被控貪汙罪,去年他被判有期徒刑7年6個月、褫奪公權4年,高院本月19日將二審宣判。法律上的是非對錯留待法官去判斷,但他在性愛課說美好的做愛關鍵是尊重女性,兩段婚姻都以家暴收場,不覺得難辭其咎?「當然,這是很病態的過程。」其時,家暴退黨,求助精神科醫生潘建志,問他是否有效?他淡淡說道:「那些諮商都是做給社會大眾看的,我知道我的問題是換個女人就好了。」「你這根本躁鬱症吧?」「我不否認我是躁症,但我很享受這個感覺。每天都幫自己找很多事情來做,沒事情做會慌,潘建志開藥給我,要我慢下來,但我怕自己變笨,沒有吃。」
停不下來的人,打破常規,企圖混亂中建立秩序,尋找成就感。他畢生心願是找一個年輕貌美、功課很好的女孩子在一塊,生一個運動員,彌補他這輩子無法當運動員的遺憾。無法在球場與人拚輸贏,故而他只能把女人當球場,在床上當衝鋒陷陣,「我對愛情永遠都覺得不夠,還要再多一點不一樣,多一點色彩,多一點驚喜。」
「學經歷這樣好,應該很多人要介紹大家閨秀給你啊?」「拜託,那些女人都很假掰,我女朋友大多是風塵女子,她們有趣多了。」「情感會重疊嗎?」「基本上,我分了,再找下一個,但情感上的事情很難講…」「你很不會處理分手吧?」「對,因為我分手從來沒有苦痛,永遠無縫接軌,我太大而化之了,我永遠想到的是如何追求下一段美好的感情,我不會想到別人會反撲。」「你該教學員不是把妹課程,而是教人如何分手,你不會覺得自己該學的就是這個嗎?」「我永遠不認為負面新聞是負面新聞,總是有另外的創造跟想像,我的習慣就是這樣。」
「不會是一邊跟女朋友做愛,一邊從鏡子欣賞自己幹人英姿吧?」「沒有,做愛做到忘情處,已經不分你我,這個世界、整個時空,彷彿已經不存在。我覺得沒有最極致的性,只有最極致的情感。你愛對方,對方也愛你,這樣的性關係才是美好。」我又倒抽一口涼氣,以為訪問的是西門慶,結果對面坐著的居然是賈寶玉。
問他最難忘的一次做愛,他說始終是當下。他現任女友Amy是平面模特兒和酒促小姐,2人在一起已1年,每天早上8點就起來,一起去健身,下午到金色力量黨總部處理公務,晚上回家打電動,「我對女孩子,年輕的時候是1個、2個、3個、4個,再多的女孩子都無法滿足我,過往都追求美好刺激的愛情,但現在覺得專情於特定一人也不錯。」Amy說:「和他交往,家人朋友都反對,但這1年來,他每天想梗逗我開心,我們一起健身,一起讀書,他要去念性學博士班,我念在職專班,每一天都很踏實。」
2人怎麼認識的?「我只要單身的狀態,就會怕寂寞。就有一天去外面吃飯見到她,跑去搭訕,換了LINE,聊天、約會,自然而然就在一起了。」他坦承自己無法獨處,「我從小很神經質,看了殺人放火的電視新聞,就會失眠,到了高中還是非得拉著我爸爸的手才能入睡。我不能夠一個人睡覺,我和以前的女朋友天天吵架,她說那你為什麼還要跟我在一起?我努力維持這段關係,我旁邊要有人。」性愛大師鍛鍊得固若金湯,1夜11次,還是輸給了自己的寂寞。
日前他的情趣用品公司賣充氣娃娃,他對Amy說:「這些充氣娃娃來,我更愛妳了,因為妳跟真的娃娃一樣乖、一樣聽話,而且不用搬來搬去。」女友乖巧聽話,而金色力量黨務蒸蒸日上,他正按部就班,打造心目中的性愛烏托邦,現在的日子其實過得真不賴,他記得第一次和Amy見面是星期幾,第二次見面在哪裡,她穿什麼,他們又去哪裡,正式交往又是哪一天。
「去年農曆7月1日,我們正式交往。2年前農曆7月1日,我酒駕開進隧道,撞到3台車,宣布退選。然而今年的7月1日助理費二審要宣判,都很巧⋯」企圖掌控一切的性愛大師,面對官司還是宿命了起來,「你的報導什麼時候出刊啊?法官會不會因為我講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話,覺得這個人是個瘋子而影響判決呢…」他頓時沒了把握,轉念又說:「算了,反正我都這個樣子了,你們就寫吧。我沒做錯事,應該沒事,但如果我被關了,你來看我,我發獨家給你。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在我的飯菜下藥,讓我變得很笨呢?」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806pol003/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806pol004/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806pol00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視光系 在職專班 台北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怪獸訓練體能教練俱樂部第十五期】
日期:2020/9/1~2020/11/30(中秋節10/1,2停課)
*週三、五早班:每週三早上10:00-12:00,每週五早上10:00- 12:00(每月有一週由怪獸教練團帶領團練,其餘由何立安博士親自教學指導)
*週一、四晚班:每週一晚上7:30-9:30,每週四晚上7:30-9:30(每月有一週由怪獸教練團帶領團練,其餘由何立安博士親自教學指導)
地點: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60巷底 洛德城堡B1
http://www.roadcastle.com.tw/20132368903603935338.html)
報名由此進:https://reurl.cc/vDVzzj
【或許你的下一個專業十年,從這裡開始】
在現代的教育制度裡長大的人常常會有一個錯覺,就是知識好像是由一堂一堂的課程堆砌而成,上了大學,每學期修了好幾門課,每一門課有幾學分,約略代表了每一週你要花多少時間在這門學問上,最後堆砌成你的大學學位(然後畢業了再把全部知識都忘掉)。但是,真正有用的專業技術似乎不全然是這樣取得的,許多的技術和知識必須在一種「深度練習」加上「反覆辯證」的過程裡,才會慢慢被孕育出來。
沒錯,我說的是一個「體能教練」的本職學能。
現在大多數的體能教練的養成過程都來自於幾個途徑:「相關科系」、「證照課程」以及「在職進修」。我們不想抹煞任何人的苦心,事實上在過去這三者我或多或少都參與過,但是如果我們一一檢視,我們會發現這三者都有嚴重的局限性。
從相關科系來看,目前真正與肌力及體能訓練有關的科系少之又少,而且不管是哪一種科系,在現在的高教評鑑、學閥割據、學術內規、倫理輩份等等各種陳規的干擾之下,在大學環境裡養成一位體能教練是件痛苦不堪的事情,制度上的方向與求學者的方向往往天差地遠,你覺得重要的事情可能根本沒機會做,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卻壓著你一頭,海報發表、系所活動、請客吃飯、端茶倒水、投稿著作、派系壁壘、接研究案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常常搞得你心力交瘁,而且你心裡所想像的專業成長,很可能不是你指導教授心裡的專業成長。教授們當年紛紛出國取經,幾十年後的今天,學生從台灣的學校畢業之後,還是只能繼續出國取經,這一定有什麼問題!
在少子化巨浪來襲以及高教制度大崩壞的時空背景之後,很多學校的系所不管表面上說的如何冠冕堂皇,實際上骨子裡擔憂的都是「招生」問題,這樣的環境裡,可能沒有人在乎你想要當一位優秀的體能教練。我們勢必面臨一個年代,就是專業教育回歸到業界,學校教育已經沒有足夠的靈活度完成這個任務。
證照課程是一個目前大環境裡的必要之惡,相關科系太少,學界與業界的不相容性太嚴重,所以業界自行推出的證照課程變成某些人入行的必經之路,但是,再好的事情都有過頭的時候,證照課程擺脫了學界的包袱,但是卻落入了獲利的陷阱,所有的證照機構都有獲利的壓力,因此證照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培養專業人員,但是證照的現實往往變成以「獲利極大化」為終極目標。馳名國際的一些肌力及體能相關證照,長期迫於現實無法考術科,只使用紙筆或電腦測驗考選擇題,就曾經招致許多專業人士的嘲諷(非個人觀點,勿戰)。而當證照變成生意,學員的角色越來越像顧客,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像服務人員,考核與淘汰的過程都受到嚴重的壓力,堅持品質與搶佔市場之間產生了弔詭的衝突。且在獲利極大化的需求之下,課程越來越短,也越來越簡單,過關的人也越來越多。
證照不是不好,但是我們要理解,一次性的證照其實「評價」的意義可能會大過於「教學」的意義,因為畢竟短期能夠學會而且通過的,通常是已經有基礎或知識背景的人,或者是少數學習能力極強的人,但是在市場大餅越畫越大的時代,素人瞬間加冕為教練的情形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承認,證照的意義越來越輕,而「證照後修煉」的意義也就越來越重大了。
在職進修是一個表面上最理想的途徑,既沒有學校的繁文縟節,也不會像證照課程一樣短暫簡略,應該是專業人員終於可以好好修煉的時機了吧?只可惜,一切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如果你問起許多目前在相關產業從事教學工作的朋友,他們的在職訓練包含哪些,很多人可能都會告訴你,不管訓練名稱如何,公司真正最在意的往往是「行銷」能力,而未必是「專業」能力。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說教練的本職學能是銷售,這句話聽起來讓人既無奈又難過,在我看來,這不是什麼愛情與麵包的取捨問題,這其實是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問題,有行銷能力,能夠快速獲利,但是,唯有真正具備專業能力,才能促成人類生活型態的「典範轉移」,進入「新訓練時代」,造成整個社會的長期獲利。
是的,怪獸訓練真正在乎的,是人類社會進入新訓練時代的典範轉移過程裡,有沒有夠多的專業人員協助社會大眾進入這個時代,而這不是單靠一堆短期培訓的人可以做到,也不是單靠滿嘴話術的人可以做到,我們需要的是身懷絕技的專業人員,我們需要精英級的訓練科學專家,不要滿嘴都是連自己都聽不懂的理論,也不要一大堆不能練太壯的藉口,我們要文武兼修的教練,我們要製造懂理論,能實作,身強體壯,思辨清晰的體能教練,我們需要一支肌力及體能教練的特種部隊。
是的,怪獸訓練要開放一個秘密空間,那是肌力及體能教練養成的樂土,有一方好土好水讓人茁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像選手一樣鍛鍊自己,我們像學者一樣磨練思辨能力,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索生命的意義。
為什麼當年那麼多教授出國取經,但數十年之後,台灣的學生念到最後還是必須出國取經呢?這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只知道「技術轉移」,卻不知道「深耕本土」,事實上,我大膽講一句,技術轉移時期早就已經過了,行遍天下讀到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台灣不缺國際接軌了,最缺的是深耕本土,技術和知識沒有人扎扎實實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實踐,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永遠只是虛幻。難怪一代一代的知識青年踏上取經之路,卻永遠取不完。
終歸一句話,技術和知識,要活學活練在「人」的身上,我們才真的讓技術落地生根。
體能教練俱樂部,體能教練專班,體能教練研究中心,隨便你愛怎麼叫,名稱不重要,這是一個由我直接指導,每週有一次上課,加上一次自主訓練的班隊,幫助想要成為體能教練或是想要擁有這項技術的人,規律定期鍛鍊肌力和體能,並且用沒有進度、沒有方向但「非常深入」的學術討論方式,以及選手等級的訓練,長期幫教練們規劃知識成長的路徑,並且用腦力激盪的方式幫所有成員保持清楚的頭腦和強健的身心。
我們沒有進度也沒有方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變強,知識強,身體也強,你大可選擇那些標明了證照價值或是可以短期獲利的課程,那與我們無關,因為我們相信下一個十年,沒有人在乎誰有什麼證照,但是能拿出十年功力的人一定會發光發熱。
如果你是教練,我們希望可以成為你蛻變轉型的推手,如果你不是教練,但是對強壯的身體和微妙的訓練學有興趣,我們也歡迎你的加入。未來人類一定會進入新訓練時代,為了面對越來越長的壽命和越來越糟的身體,訓練學必須像是吃飯睡覺刷牙洗澡一樣,是維持一輩子強壯的「必要」生活習慣。在這樣的時代裡,可能沒有一項技能比「把人體變強」的技能更重要。
怪獸訓練體能教練專班,開始接受報名。
(備註:本中心保留審核入學資格的權利,報名後請就靜候佳音。)
視光系 在職專班 台北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視光系 在職專班 台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