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看看照片也行ㄅ
標題:疫情下的老時光、新日常、慢靈魂(寫於九月)
早上出門買菜時,看見地鐵站旁出現了一個好久不見的身影,穿著細格紋襯衫的微胖男子將蔬果擺得整整齊齊:一捆捆鮮綠蘆筍躺平、紫得油亮的圓茄朝氣滿滿、盒裝草莓綻放潤紅,另一側還有金髮阿姨叫賣著黃紅橙藍的鮮花,有點髒亂的車站出口卻在一角鋪展春日。
上一次看見這景象,是六個月以前。
隨著這場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也超過半載,本來已經習慣了空蕩蕩的街頭,如今隨著封鎖政策漸漸鬆綁,反而不太習慣人流再次回返。說來也真奇妙,這位蔬果攤大哥在數間超市的夾擊下不知怎麽生存下去的,右側是中產階級愛逛的 Waitrose、左側是小資族和家庭必備的Sainsbury’s,鄰近還有學生省吃儉用的好夥伴 Iceland,再往前走一點有日本小鋪、韓國超商、土耳其人開設的雜貨店。小小的社區裡,天天上演著零售戰爭。
回想時序入春之際,全城封鎖前夕,倫敦人跟緊了世界潮流也開始到超市囤貨。那時我每天下班趕去採買,換來的是架上稀疏零落的景象,麵粉、義大利麵、雞蛋、衛生紙被掃蕩一空,忽然有種以前在台灣,颱風來臨前大家急忙去儲備糧食的既視感。幾天之後,政府推出新政策,限制每個人購買特定商品的數量,各大超市的 CEO 紛紛發出電子信和社群媒體貼文,希望大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著想,別買走了他們的所需分量份量。儘管如此,疫情初期往往出了超市,依舊雙手空空,該如何是好?
靈機一動轉而前往不遠處的 Corner Shop(轉角店)
走進店內,孟加拉裔的店主老神在在地望著櫃檯旁的小電視,眼神跟我交會了一秒便移開,我直接走向雞蛋區和衛生用品區,廁紙和盒裝蛋奇蹟似地貨源滿滿,我轉頭問老闆怎麽做到的,他終於露出了微笑:「被你發現這個祕密了。」我隨手抓了幾盒去結帳,回家後趕緊跟朋友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了一陣子後,似乎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也察覺到傳統雜貨鋪的魔力,不少媒體開始推出專題報導,帶領許多大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溫習這個老朋友,BBC 文化版形容這些轉角店是「疫情下的安心慰藉」。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急需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各國人民紛紛前來填補勞力缺口,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率先大量登場,接著 70、80 年代又有土耳其、以及當時甫加入歐盟的波蘭加入移民風潮。漸漸地,英國各大城市包括倫敦,小店林立,異國風味遍地開花。然而,對移民族群來說,早期經營轉角店並不容易,當時社會風氣保守、英國人口仍以白人為大宗,種族歧視的現象頻傳,飄洋過海的外來遊子不但在職場上不被接受,就連開個店做小本生意也會遭遇侮辱、打劫。
兩年前,BBC 新聞主持人 Babita Sharma 以出身印度裔轉角店家族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關於英國 Corner Shop 的作品。書裡她精準刻寫了南亞家庭在英國社會下所存在的刻板印象,並驕傲地為這些數十年來不眠不休、替社區鄰里服務的轉角店老闆喝彩。Babita 多年來致力於喚起大眾對轉角店的回憶,更曾在 TED 演講上講述這些轉角店如何在多場英國大選中,被兩黨候選人作為選票操作的工具。空間不大的轉角店,被貨品堆得擁擠,不如大型超市的明亮開闊,卻帶領近代英國度過一場場幽暗難關。在移民來臨之前,轉角店便已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來自轉角店家庭,因此它在某些老英國人的心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毅存在。
全年無休的 Corner Shop 什麼都賣,有些甚至是 24 小時營業,賣民生用品、菸酒、報紙、蔬果、醬醋油鹽,當然也多少進口家鄉特有的食材,就這樣成了餵養世代、矗立數十年的萬應「柑仔店」。我特別喜歡去那裡挖寶,看看不同家賣的印度咖哩角(samosa)、中東香料、奇異的外來水果或是又大又甜的高麗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初踏英國土地的前幾個月,總喜歡往光鮮亮麗的超市跑,就像以前在台北也偶爾跑去松青或 101 樓下採買異國食材,以為這樣就能沾沾和風洋氣。幾年下來,我漸漸體會到傳統小店的魅力,在疫情底下更是如此。每一個 Corner Shop 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無論對當地居民或是經營者家庭而言,都承載著許多的成長回憶,這是在連鎖超市蓬勃發展的英國社會中,一個令人著迷的元素。
在老時光的對立面上,是新興鮮奇的訂閱消費。
記得兩年前剛搬入東倫敦某一新建大樓的那天,還來不及整理凌亂的家當,推銷員就上前敲門。他來自倫敦這幾年盛行的「蔬菜盒」訂閱新創公司。看起來像大學生的義大利男子熱情介紹,月付一定金額,自由挑選分量份量及食譜,客製化的食材箱就會固定送到家門口,按照隨附菜譜的簡單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廚房新手也能端出美味佳餚。對於生活忙碌、不諳烹飪、加上喜好追求新鮮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服務近幾年十分受歡迎。我最後沒給他捧場,但這幾個月確實也在 IG 上看到不少朋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廚藝成果。
封城期間外出不便,幸好我原本就趕上了這波訂閱經濟潮,有一陣子都不需要煩惱民生必需品何處買,自從改為居家辦公後,甚至最長達三週都沒踏出家門過。早晨睡醒,微涼五月還需披上薄薄的針織衫,打開門檢查有沒有包裹,可能是咖啡豆、洗衣膠囊、燕麥奶、雜誌、環保衛生紙、或是一大袋白米。初試訂閱消費,是在電商巨人亞馬遜的網站上。剛來唸書的那一年,嚐到了網路購物的便利及美妙,什麼東西都往購物車丟,後來發現結帳時有個「月訂購制享優惠」的選項,便開始估算自己使用特定用品的分量,打開訂閱經濟圈的大門。過了一陣子,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便開始上網找了不少主打環保的公司,儘量挑選可回收、可分解的包裝材質,然後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嵌進了這條新型經濟鏈。英國人鮮少像台灣一樣安裝方正的信箱,郵差快遞會將信件放進家門上的扁長投信口。那包裹怎麼辦呢?這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儘量把體積小的產品,做成符合信口的包裝。瘦瘦平平的紙盒內,裝的是百分之百可生物降解的洗碗機膠囊,裝的是倫敦自烘直送的咖啡豆,然後流暢地滑入維多利亞百年老屋的投口。人人都說,倫敦是新舊交融的迷人城市,我眼中的新舊交融,指的不是建築,而是上述這段體驗。
這一年倫敦人的一大收穫,應該就是發掘住家附近的各個公園。
封城稍微解除後,某一次與同事視訊會議時,各自分享近期怎麽度過週末,每個人不約而同地說:走遍家裡附近的綠地。公園是英國都市中極其重要的公共空間,大倫敦地區更有超過一千座公園,整座城市有 43% 都是綠地。作家崔維斯‧艾伯洛便提到,城市中的公園可以被視爲是英國鄉村田野的縮影,提供給都市人一個親近英國郊區的好機會。首相強生在封城初期呼籲大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但鼓勵大家可以適當前往公園運動。出不了城,無法度假,公園真的成了倫敦人這段期間享受慢活假期的好去處。我住的區域正好在西北倫敦兩大綠地之間,往東走有攝政公園(Regent’s Park)及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往北走則有漢普斯德荒野(Hampstead Heath)。因此每到週末,只要去逛個一回,便能感受到有別於囂鬧街廓的閒適風情,這是我認為住在倫敦最英式的生活步調了。
櫻草花山顧名思義有個小山,生長在台灣的你如果見到它本尊一定會撲哧一笑,隆起小丘的海拔高度只有 64 公尺,卻已經是不少倫敦人來這遠眺天際線、欣賞跨年煙火的好位置。為了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第一次嘗試徒步走到那裡,沒想到意外路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 ㄇ 字形社區,靜美小屋排排坐好,外觀漆成了色調淡雅的粉藍橙黃,不張揚、不傲嬌。中央有個小公園,穿著飄逸長裙的女孩在椅凳上翻著書頁,對面的老夫婦戴著口罩瞧孫女盪鞦韆,零星幾隻小貓乖乖地讓路人撫摸,我也伸手,忽然一旁的陌生小女孩用英文對我大喊,「你要小心,牠上次抓傷我妹妹!」
又某一日,我去了漢普斯德荒野。漢普斯德是個精緻昂貴的社區,與櫻草山丘區域相同,有不少名人都置產在那。這樣的氛圍,與「荒野」二字確實成了對比。其實它一點也不荒涼,是個佔地 96 萬坪的超大公園,內有露天游泳池及池塘,而且同樣有個不高的小山丘,名為國會山(Parliament Hill),站在制高點上可以將聖保羅大教堂、碎片大廈等地標盡收眼底,整片綠野更是文人墨客汲取靈感的地方。綠蔭結群、老樹聳天,彷彿被一座諾大森林環抱圍繞,偶有薄霧襲上,偶有金光穿透葉縫灑落,瀕臨頹圯的磚橋被綠植喚醒,樹午寐風之下,彷彿能聽到老倫敦鼾息的聲響。噗通一聲,白日夢會被遠處泳客的跳水動作給戳破。
疫情肆虐確實惱人,平時我自認在倫敦的生活適應良好,並無生活在「他方」的彆扭感。然而在這場全球災難底下,島嶼的優異表現自然是讓我特別想家。幸好古老城市是座摩登大都會,有探索不完的街區、有踏尋不完的綠地、有永無止境的人文故事可以窺聽。
吳爾芙曾說:「找不到足以比擬倫敦的另一個地方了。」我是這麼深信著。
_
IG: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位於新蒲崗的傳統粵菜得龍大飯店結業後,一位自稱曾任主廚的葉師傅現在去了觀塘的百年私房菜效力,吸引不少知音光顧。然而,網上負評頗多,歸納所得,共四宗罪: 1.訂菜混亂。部分菜式例如太爺雞、金銀菜燉豬肺湯需預訂。有網民訂了金銀菜燉豬肺湯,卻上了杏汁豬肺湯,亦有人訂了杏汁豬肺湯,卻來了金銀菜版本。 2....
觀 塘 奶 共 不了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報 (2019/12/31)作家專欄 | 2019忘不了
【明報文章】2019,有幾幕,忘不了。
仲夏時,在遠方遊學,時刻思念香港;7.21那天,剛好向國際學生談香港最新局勢,看黑幫打人場面,全場睜眼靜默,香港人在默默流淚,我們都知道,香港從此回不去。
機場島上演《出埃及記》,交通運輸已封,成千上萬人步行離開,沒有摩西、沒有任何人庇蔭,他們義無反顧,尋找流奶與蜜之地。
荃灣一役、觀塘一役,陌生的長街,萬人空巷,狼煙四起,黃色頭盔如浪奔流,如水聚散。每一處都是戰場,香港真正回歸。
中大二號橋最後一夜,危急關頭,眼前四個黑衣青年,面罩上眉目忐忑,猶豫是走是留;他們最後決定撤退,除下面罩時,瞥見稚嫩的臉孔。
無數暗夜,長街角落,市民中椒、食催淚彈,六千多人被捕,每個人身邊有朋友、家庭、同學圈,「特赦」不是空口說說的訴求;憤怨的眼神,背後是手足之關懷與苦難共同體的情誼,權貴不明白這就是不懈堅持的緣由。
不想記起,是林鄭月娥、李家超、鄭若驊等人喬裝管治、扮作若無其事的惡心面容;他們掌握權力,危機自編自導自演,兩制夾縫下,他們無能解決,更不斷火上加油,罪孽深重。
朋友說,準備移民了;我呆住好一會:「連你也要移民?」
學期提早結束,校園空寂;蔚藍天際,牆壁高處,塗鴉着「自由」。
[區家麟]
#出門投票
#別讓韓粉決定你的未來
#StandWithHongKong
觀 塘 奶 共 不了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公共空間、藝術與地理政治: 再讀洪席耶 (Jacques Rancière)
‘Steer your heart past the truth
You believed in yesterday
Such as fundamental goodness
And the wisdom of the way’ (Leonard Cohen)
這幾個月來,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有數以十萬、百萬計的香港人蜂湧到街上,要求政府接受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所衍生的「五大訴求」,以及要求落實真普選。民陣所號召的和平遊行,往往有過百萬甚至達至二百萬人,佔據了港島區由東至西的所有主要街道,各大媒體的航拍照片都從高空展示群情洶湧的震撼鳥瞰景象。8月18日下了滂沱大雨,一百七十萬人遊行無盡的傘海成為全球國際新聞頭條照片。除大型逰行之外,更有不同個人或團體,組織了各種主題的集合,例如香港各區出現了市民以無數黃色便利貼,寫上自己政治意見,鋪天蓋地的貼在公共牆壁形成了「連儂牆」。於8月23日晚,有市民發起「香港之路」運動。根據立場新聞報導,「香港之路橫跨三條香港主要港鐵網絡,包括港島線、荃灣線及觀塘線,更由天星小輪線連接港九。超過21萬香港民眾於各地區集合,以手機閃光為記,自發於行人路上組成人鏈⋯⋯」除了在市區組成人鏈,更有大批市民,登上了獅子山,以連綿的手機白色燈光,點亮了獅子山的山脊線。8月28日在遮打花園舉行的「反修例metoo集會」,逾三萬人參加者,用紫色玻璃紙蓋著手機閃光燈,集會全埸浮動茫茫紫光無盡。9月1日,大批市民到機場示威,晚間公共交通卻全線關閉。示威羣眾只能步行20多公里回市區,但也由此激發了上千有私家車的市民到來「義載」接示威者回市區。我們在媒體上登載的航拍照片見到黑夜中長長的車頭燈紅色光帶,被這被譽為香港版「鄧寇克大撤退」深深感動。
每天在媒體中,我們除了不斷見到當權者以武力殘暴對待示威者感到幾乎崩潰的悲憤外,我們更被一幕又一幕的氣勢磅礴、彩色繽紛的「景觀」深深感動,更強的「萬眾一心、齊上齊落」的力量湧現全身。
在這個運動中,參與行動者其實不斷地創造了著名批判地理學家David Harvey所言的都市景象(Urban spectacle) 。David Harvey明言,都市景象(Urban spectacle) 不單是視覺景觀,而更加是廣大羣眾對抗強權的政治武器。群眾行動在都市的某特定公共空間「 展」「示」、爆發舉行,成為可被「觀視」(visible)的景象,那個特定的空間的功能,也馬上被轉化:平時作為在強權及資本主義控制下,只能作為消費或運輸的空間,隨即變成一個新形式的社會空間。
在一場羣眾運動中,因著某個抗爭主題,羣眾共同創造,出現了某種感覺(視/聽)造象,羣眾被這等自己有份創造的景象所感動,民心於是被凝聚,並且推動了她/他們,對抗爭的各項主題,更增加了參與意識。由此,所有人更容易與其他來自不同背景的同路人連繫起來,成為一個集體的身體(a collected body),亦即現在人們所言的「核爆都唔切割」(最佳例子是不同地區的街坊大叔師奶男男女女自發落街齊聲大罵警察)。據Muna Guvenc 所言,在「公共」空間出現氣勢磅礴的都市景象,空間成為一個抗爭的場域,而人民,則同時將自己的身體,從絶對的權力及資本主義(作為完全受控的零碎「落單」個體)中解放出來,成為造就了「主動自主的市民大眾全體」(active citizenry)。在文化層面觀之,公共空間之所謂「公共性」,就是它容許並推動強大而充滿力量的公共文化/藝術爆現。如果根據法國哲學家Jacques Rancière.的理論,這種(空間)景象的爆現,同時是政治的也同時是藝術的,即是兩者互通融合:在這情勢中,藝術更進一步被介定為人們的身體視聽感官、感性、感情、感動經騐的創新,而政治的力量,就是擊破權力制度、消費主義對身體與感性經驗的控制與奴役。
刻下,新時代正在爆發,在藝術的範圍中,主流所信奉的藝術品、個人藝術家、觀眾、展覧場地的關係,已完全顛覆改變。主流迷信某個人藝術家,受某建制機構所委聘,以其個人一己的意念及構想而組織某些物料,繼而製成為所謂「藝術品」,並將藝術品放在無數規條諸多限制的「藝術館」、畫廊中以某種規格展覽。到場參觀的顴眾,指定動作就是被動地、靜態地在藝術品前必恭必敬,順服地仰慕欣賞。就算現時有些作品設計了某種程序與觀眾互動,也只不過是某種裝飾小把戲,因為一切所謂互動都是受到藝術家及其設計的程式程序所指揮及控制。於此,在新時代的偉大的公共藝術的爆現的情勢中,這種主流的藝術與藝術觀,已完成了歷史任務及過時。
Alan Ingram 及Muna Guvenc在其文章中,提出了重新反思地理政治 (Geopolitics)、都市景觀、公共空間與藝術的關係。在目前的情勢,對於藝術的反省,應該首先視它作為一項極動態的民眾共同創造實踐去理解。我們要深切追問的,乃是藝術作為充滿能量動力的創造性實踐,如何跟刻下的社會與政治扣上融合。本文首段各個例子,指出廣大民眾共同主動充滿感性的創造,皆是在此時此刻即興地在都市中公共空間爆現,因而改變了都市空間的本質。由此,我們需要探究的,「地理政治」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人們的行動與都市地理空間如何在時間上自發互相促動、互相創造?
「公共」藝術除了爆現磅礴的萬眾齊心的氣勢,還將這場運動「生死兩茫茫」的悲凉,如潮般湧進觀者的心坎。於8月31日晩,媒體出現了一幅照片,在其中見到行車公路的欄杆上,有人以噴墨寫上了Leonard Cohen主唱的充滿滄涼的
觀 塘 奶 共 不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位於新蒲崗的傳統粵菜得龍大飯店結業後,一位自稱曾任主廚的葉師傅現在去了觀塘的百年私房菜效力,吸引不少知音光顧。然而,網上負評頗多,歸納所得,共四宗罪:
1.訂菜混亂。部分菜式例如太爺雞、金銀菜燉豬肺湯需預訂。有網民訂了金銀菜燉豬肺湯,卻上了杏汁豬肺湯,亦有人訂了杏汁豬肺湯,卻來了金銀菜版本。
2.食材不新鮮,招牌太爺雞「又削又無雞味」,「雞肉唔新鮮,食落腍巴巴」。
3.味道強差人意。炒鮮奶像炒蛋白,蝦多士「唔熱又唔脆」。
4.分量少。有的說砵酒焗蠔放上面的大隻,但下面的卻大縮水;山楂咕嚕肉分量少得可憐。
記者於3月6日致電訂位,電話錄音說當天已滿座,改用WhatsApp訂位成功,預訂了太爺雞及杏汁燉豬肺湯。3月13日當晚,記者跟酒店中菜主廚成師傅(化名)一行三人去放蛇實試。
除了預訂的太爺雞及杏汁燉豬肺湯,當晚我們柯打了傳統菜式大良炒鮮奶、薑葱醬爆魚鳔煲及砵酒焗桶蠔。
杏汁豬肺湯及太爺雞先上桌,沒有出現訂菜混亂的問題。
至於味道,成師傅狠批:杏汁燉豬肺湯多油、肉味及杏汁香味欠奉。「杏汁味要靠南北杏四六對搭,打汁、隔渣、煮滾,再撞落湯內,才有杏仁香。」太爺雞應該要有煙燻味,這兒卻欠奉。「雞胸最易試出高下,優質的鮮雞雞胸肉應該有彈性,但這個卻腍巴巴,其他部分亦無雞味。」師傅相信選用的並非新鮮雞。
至於網民說炒鮮奶像炒蛋白,我們嘗過後發現的確如此。師傅說好的炒鮮奶應該細滑、白雪雪。這道顏色偏黃,估計是食油污糟所致。而且味道又鹹又甜,只吃出蛋白味。「炒鮮奶應該多用奶,蛋白只作輔助,但這道卻大約七成都是蛋白,所以吃來粗嚡。」但亦非一無是處。我們點了另一道懷舊菜薑葱醬爆魚鳔煲,上桌時熱辣辣,香氣撲鼻。「這道做得好好,夠乾身,薑葱蒜爆香了,很惹味。」算是扳回一點分數。
至於第四宗罪,網民說分量少,但照以上點的菜式看來,大大碟,分量足。不過,我們亦照辦煮碗點了砵酒焗蠔,看看有無縮水的情況。結果一碟七隻桶蠔,只有一隻較細,其餘都很肥美。成師傅解釋,「桶蠔有頭數之分,例如五頭即是一桶五隻。這家用的頭數都不錯,幾肥美,但要明白一桶生蠔總會有大有小,廚師都控制不了。」所以即使有些大有些較小,亦可理解。
結論
總括來說,第一宗罪訂菜混亂不成立。
第二宗罪食材不新鮮,至少太爺雞所用的就非新鮮雞,但其他食材卻沒有不新鮮而變質的問題。
第三宗罪味道強差人意,我們吃了五道菜,只有薑葱醬爆魚鳔煲及砵酒焗桶蠔較有水準。杏汁豬肺湯、太爺雞及炒鮮奶都不合格,食物水準參差。
第四宗罪分量少。事實上菜式普遍很大碟,桶蠔雖有大有小,但並非餐廳刻意偷工減料,這個並不成立。
這一頓三人點了五道菜,埋單約$900。「以這個質素來說,就不太值得啦。」成師傅一錘定音。
百年私房菜
地址: 觀塘鴻圖道90號1樓
電話: 9263198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12nn-2:30pm,6pm-10pm, 星期六至日:6pm-10pm
詳情: http://bit.ly/2WS2VNJ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siJcMKzu4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