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 第二階段環評公聽會》
#文長 #先說結論
台電重油發電機組除役,是必然的事實!改善居民空氣品質,這點我們絕對堅持;轉換成天然氣發電的過程,台電務必以最謹慎小心的態度,拿出科學數據、配套方案、甚至替代方案,更完整的說明來說服眾人。
#與會的質疑
LNG(液化天然氣)船進出港,還有基隆港原本的防波堤要切掉一段,填海造陸後、新設東西防波堤對於水文,以及港區其他船隻影響甚大。
其他民意代表指出,台北港、核四港的碼頭,是否能比照觀塘的方式,建置輸送天然氣供應管線到協和發電廠,減少填海造陸的破壞,公聽會的資訊裡也沒有提供。
另外,基隆漁會、基隆鳥會、船舶運輸業代表,所提出的生態環境衝擊、漁業資源影響、岸流的改變,公聽會中無法以科學數據說服眾人;即使有找海洋大學合作做出相關模擬,也沒有提出在公聽會報告中,單單幾句話敘述,這樣實在不行。
最後,協和里 #張中信 里長表示,台電跟地方溝通這麼多次,大家提過很多問題,我們希望台電可以把每個人的問題列出來、答覆如何解決,並且呈現在報告中,就算是一千頁台電也要印出來,提供電子檔讓公眾知情也行,才不會每次開會,都讓人再提問一次,感覺沒有重視各界代表意見。
「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現場勘查:https://pse.is/S356G
「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公聽會:https://pse.is/RPS6V
-
-
-
-
-
-
-
*對於開發單位之說明尚有意見,不及於現場提出者,可於會後10日內以書面傳真或電子郵件提出。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楊建楷 專員
傳真:(02)2367-3719
E-mail:u777262@taipower.com.tw
經濟部
羅兆廷 管理師
傳真:(02)2331-5944
E-mail:ctlo621@moea.gov.tw
協和電廠改燒天然氣 地方憂恐衝擊漁業生態及航運/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4599965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觀 塘 碼頭 改建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七十年代.西九龍
圖中為西九龍大填海前面貌。左下屋苑,三面臨海,名為「文華新邨」,由於每座屋苑均以「文」字領起,故又稱「八文樓」。「文華新邨」前身為碼頭倉庫及煤氣廠,一九六一年改建,成為戰後首批大型屋苑。
九十年代,政府決定興建機場鐵路,連同西九龍發展計劃,遂於圖中進行大型填海,新填地為九龍半島面積三分之一。工程完成後,汽車渡輪碼頭退出歷史舞台,巴士總站他遷,油麻地避風塘被重置,規模較前為小,而「文華新邨」的臨海景觀卻不復當年,長年累月面對港深廣高速鐵路地盤,殊為不便。
回歸之後,西九龍豪宅猶如雨後春筍,樓價動輒過千萬,無底深潭的基建開支,毫無諮詢的土地規劃,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屬於誰的西九海濱?
David Hui 提供
------------------
講座:上半山.下中環,一個城區的蛻變
詳情:https://goo.gl/MTchNG
觀 塘 碼頭 改建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角咀唐樓
黎港新開搬運公司,二零一一年替一個住唐樓的綜援家庭「執手尾」:唐樓無電梯逐層收錢好貴,這家庭貪平卻幫襯了「黑店」,工人收千八蚊只搬了三件傢俬,大件的都不肯搬!
「香港好唔開心,好多唐樓重建,又不斷加租,那些基層市民已經住得惡劣,還要不斷搬屋。我有車隊、有人,可以做甚麼?」黎港新於是主動打電話給各區社工,免費幫有需要住戶搬屋。
大角咀陳慶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最積極,也因為這區近年頻頻重建,最多劏房要搬,黎港新最深印象的故事,都在大角咀。
........
更上層樓
「有個劏房的單親家庭,媽媽帶着兩小孩,終於排到上公屋,社工打電話過來,說要分三次搬,免費搬屋仲要搬三次?我當然上去睇睇!」黎港新說:「好誇張,上下格床除了一個『人形』的空位,全部都是雜物,屋裏全部都是S鈎,都數不到多少個了,掛着的紅膠袋起碼過千,連走廊都放滿。」
他心想媽媽也許是有情緒問題:「但我唔講得,我們覺得無用,可能對她有用?一係唔做,做就唔好問。」他的伙記真的搬了三次才搬完,單位在唐三樓,相當辛苦,那媽媽很感激,掏出四百元給工人買汽水。
又一次,有伯伯要搬屋,黎港新問點解,伯伯做了一個打架的手勢──劏房戶吵架是常事,伯伯似乎是打輸了。伙記搬完說:「下次唔該先找清潔公司!」那伯伯的床板一打開,四五隻老鼠跳出來!
五年來黎港新應社工要求義務幫手,有時每月一宗,有時四、五宗,都是趁着公司有空檔時安排人手。大角咀的住戶,往往都是找回同區舊樓,但「更上層樓」:「有些二樓搬四樓,有次搬上唐九樓,甚至天台屋,有些老人家肺氣腫,回家都難,莫講話搬屋。」
.......
貧苦之地
大角咀一向都是基層市民聚居的地方,現在在晏架街遊樂場仍然找到公共浴室,球場原址是寮屋區,居民沒法在家洗澡,如今清拆了,可是劏房一樣沒空間。
昔日大角咀只有一條福全鄉,1860年英國「租借」九龍新界,1871年就拍賣大角咀土地指定做船塢。1878年四海船塢落成,1880年被黃埔船塢收購,再建立大同船塢(Cosmopolitan Dock)和亞細亞火油(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前蜆殼石油的亞洲公司)。這大角咀油庫是香港戰前主要油庫,位於現在福澤街、角祥街一帶,還曾經有大型碼頭讓油輪停泊。
戰後,大角咀變身重工業區,五金、鑄模、啤銅鐵,火光熊熊煤灰四散,環境惡劣卻吸引了不少難民謀生,寮屋漸漸變唐樓,因為成本只用木樁,六十年代制水更用鹹水起樓!區內最「富貴」,就是七十年代由船塢改建的大同新村,地舖都是食店,招呼工廠區的人潮。
一放工,工廠區水靜河飛,人們寧願去旺角、太子、深水埗。八十年代大陸開放,大角咀這類重工業人手密集,重型機器又佔地方,率先北移,也就比起做紡織製衣的長沙灣、從事塑膠製品的新蒲崗,或者後期規劃較完善的觀塘、荃灣等工廠區,更早一步衰落。
.....
暴發之後
大角咀的命運,在1989年徹底改寫──政府公佈「玫瑰園計劃」,包括西九龍大型填海工程,大角咀突然變身「奧運站」,被大量屏風樓包圍,海景從此消失。機場搬走也取消高度管制,唐樓、工廈一間間地收購、重建……突然就是一棟棟高得嚇人的「牙籤樓」!
走在大角咀,新舊交雜,但有一點很有趣:新樓大多落地玻璃和窗台,可是唐樓也是成排玻璃窗?原來五六十年代興建唐樓,政府鼓勵起露台為行人遮陽避雨,露台並不需要額外補地價,所以唐樓都有長長的的「懸臂露台」;居民入伙,第一件事是「推鐵窗」,用窗把露台封起來增加空間。
露台窗台,都是建築商為了佔便宜,住戶就得學懂「善用」。
大角咀的舊區風情,會因為重建而消失嗎?很可能不會:大角咀昔日有座小山,移平了填海,山腰都是岩層,打四米深的木樁就可以起樓,大眾樓,千歲大廈,家慶樓,興旺大廈,牡丹大廈等都是這種木樁樓,而大成樓,大滿樓,大榮樓,中星樓,中耀樓等曾經是近海的地方,用了較深的石屎樁。
這幾年大角咀起高鐵,政府擁有地底的使用權,發展商就算收購了唐樓,新的樁柱也不能比原有的深,木樁唐樓注定不能起「牙籤樓」。
所以,黎港新的搬屋公司還是有排忙:「呢,最近減租,大家又開始搵平屋搬啦!」
原刊
https://eweekly.hk/…/%E5%B0%88%E6%AC%84%E5%A4%A7%E8%A7%92%E…
觀 塘 碼頭 改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觀 塘 碼頭 改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尖沙咀東海濱平台花園又名星光花園(Tsim Sha Tsui East Waterfront Podium Garden),是香港九龍尖沙咀東南端的平台花園,也是「尖沙咀東部的交通接駁系統」一部分,由旅遊事務署興建。本花園採用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設置水池、小型劇場、小食亭和涼亭,亦設有兩部可往返地面的升降機。由於花園臨近尖東海濱,因此在節日時份吸引不少遊人欣賞維港煙花表演。此公共空間24小時開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於2007年8月建成開放。花園前身是永安廣場公園(Wing On Plaza Garden,名字來自旁邊的商業大廈永安廣場);為配合政府打算遷移尖沙咀碼頭(天星碼頭)巴士總站,逐趁著九鐵尖沙咀支線工程,將之由地面改到空中,地面則成為巴士總站;同時改建的還有中間道兒童遊樂場(也是由地面改到空中,地面成為公共運輸交匯處),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此外也有天橋兼觀景台連接尖沙咀海濱花園。遊人可從維多利亞港望由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至北角東區走廊、鯉魚門海峽、觀塘區至九龍灣等。2015年7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新世界發展提出活化梳士巴利花園、香港星光大道及尖沙咀海濱花園計劃。星光大道上四個銅像及部份明星手印於2015年11月15日遷至該處的「星光花園」(Garden of Stars)。花園亦設有一幅63米長的「星光大電影」連環繪圖創作,展現十多部香港電影的經典場面及電影角色。唯原有的107個明星手印中,只有20個手印能重新放置在經仿製的手印架上。其他手印在2016年第一季才展出。

觀 塘 碼頭 改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吉澳Kat O/Crooked Island位處香港東北水域,距深圳鹽田港不足一公里,其海岸線曲折,狀如反寫的「之」字,故得 Crooked Island 之名,意即「彎曲的島」。吉澳以東為寬闊的大鵬灣,而灣口朝內海的吉澳灣三面環山,乃漁船避風良港,故名吉澳,取其吉祥之意。吉澳在五十年代曾是養活四千餘人的繁盛漁村,惜時移世易,村民多已外遷,惟仍會參加十年一度的安龍太平清醮,甚至僑居海外的鄉親亦會回到吉澳聚首一堂祭祀島上龍脈,據報章報導,剛在2016年舉辦的第26屆安龍太平清醮 (此傳統習俗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便有約八千名原居民參與,平日冷冷清清的小島頓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常。小輪經黃竹角嘴 (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岩石) 遠眺了鬼手岩及鴨洲、鴨螺春 (此為官方地圖寫法,據說正字為鴨籮膥,意即鴨尾的蛋,膥由未、成、肉三字組成,十分有趣)與細鴨洲。緩緩進入吉澳灣,建有橙黃色仿古上蓋的碼頭看上去異常豪華。登岸後隨即右轉沿吉澳大街前往天后廟。成立地質公園後,當局設立吉澳自然步道,而吉澳部份地區亦已劃入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印洲塘景區。2011 年香港國家地質公園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一員,原來有位吉澳村民對此功不可沒。據說當年兩名評審員來港審視申請,其時由吉澳當地人稱「姨婆」的李玉英女士帶領參觀由她打理的天后宮,笑容可掬的李婆婆滿懷熱誠為他們親切講解廟內眾多浮雕彩繪的歷史典故,評審員受其誠意感動,皆因在吉澳土生土長的李婆婆致力為遊人介紹吉澳豐富的人文歷史,突顯村民願意為地質公園出一分力,而地區參與亦正是地質公園賴以成功的一大要素,例如政府與吉澳村民及非牟利機構合作,改建村校為吉澳地質教育中心,村民更提供了不少珍貴文物作展覽之用。倘偏離地質公園成立原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某些景區發出黃牌警告。吉澳天后宮歷史悠久,始建年份已難以考究,惟廟內銅鐘銘文鑄有「乾隆二十八年」字樣 (即 1763 年) ,以此推斷天后宮應有至少兩個半世紀歷史。天后宮有兩個天后娘娘神像,後方較大的是長駐在廟的「坐相娘娘」,前方較小的則是會在天后寶誕、安龍清醮乘轎出巡的「行相娘娘」。神台前的雕塑描繪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如八仙過海、桃園結義,但這些故事能否繼續傳承下去呢?若有機會,不妨參觀收藏在旁的「鬼佬門神」和「菜神」,據說當時駐守吉澳的啹喀兵幫忙翻新天后宮,但為大門髹上油漆後,卻忘記門神是甚麼模樣,最後參考對方模樣,再憑模糊記憶畫出一對門神,腰帶更活像比卡超、外星人,而安放在另一角落的財神亦十分特別,大抵是啹喀兵以為「財」是「菜」,結果這對財神各持一棵菜。當地人稱天后宮前的細葉榕為姻緣樹,近看則會發現其主幹橫向生長,聽聞背後有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大家不妨在網上發掘一下,除此之外,亦有傳說稱是天后娘娘不欲大樹阻擋其視線,故此命令大樹只能橫向生長。不過大樹橫生據說實乃 1936 年一場颱風將其吹至傾側,惟其生命力極為頑強,時至今日仍然枝葉茂盛。翻查記錄,1936 年 8 月中有強烈颱風襲港,天文臺曾為此懸掛十號風球,並曾在蚊尾洲 (Gap Rock) 錄得時速 132 英里 (即時速 212 公里) 的陣風,該颱風造成廣泛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