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被修復了,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接得住了】
「或許是心靈被修復了,這幾天面對孩子的情緒,發現我接得住了!而且竟然可以同理他的執著,神奇的是,他的哭鬧也不再這麼永無止境。」
…………..
謹在此分享一位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學員的回饋,以及她在課程後發現的轉變:
先來聊聊為何會想參加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的課程?
一直以來都是老師的超粉,衷心感謝老師無私地分享寶貴的教育方法給每位在教養路上手足無措的父母們,老師的兩本書就像是我的武功秘笈,每當遇到挫折,就會拿出來再細心品嘗,每次閱讀感受都不一樣!這一路上,還好有老師的陪伴,謝謝您!
如同老師說的,有些人看了好多教養書籍,聽了好多講座,但是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卡關!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必須找到那個小時候受傷的自己與她和解,但我試了好多好多方法都無解…
最近我跟孩子的關係緊張,每當孩子哭鬧起來,總是堅持一定要我安撫,其他任何人的安撫會讓他更加歇斯底里,因此在他哭鬧時,我的暫時冷靜離開會更強化他的分離焦慮!
我知道,只要我一個擁抱,他就會平靜下來!但是,我卻做不到!我不知道為什麼當下的我給不了這樣的擁抱?明明一個簡單的.深深的擁抱就可以結束永無止境的哭鬧,但看著他張開雙手渴望媽媽的擁抱,我卻做不到…
當下我不想跟他的情緒有所連結,甚至會忍不住對他怒吼,自己凶狠的音量與表情就跟媽媽小時候怒罵我的畫面一模一樣!
儘管孩子已經冷靜,在旁邊嬉鬧玩耍了,但是我的情緒依然久久無法平復,這停不下來的情緒總是無限蔓延,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撫自己?
我強烈感受到媽媽對我的負面影響似乎投射到孩子身上了!我必需想辦法趕緊解決,因此看了心理諮商,依然無法處理我心裡這塊…
因此看到老師FB開了這個課程,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在上午人偶排列時,老師讓我們喚起兩個原生家庭的畫面,一個是有溫度流動,一個是沒有溫度流動。
我想了好久好久,就是想不起任何有溫度流動的畫面,浮現的都是難過.孤單.害怕.委屈的畫面…怎麼會?怎麼會沒有任何溫暖的畫面?我好慌張!
當這些回憶一一劃過腦海時,突然發現,原來以前有這麼多我以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其實是被刻意壓抑著.塵封著,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其中一個場景,在我幼稚園時,媽媽牽著弟弟的手,拎著行李,頭也不回地從巷口離開。(爸爸媽媽吵架,媽媽決定要分居,北上去台北)
媽媽說因為弟弟還小,所以必須帶著弟弟離開,當時還好小好小的我,站在巷口看著媽媽離開的背影,心裡好難過,媽媽為什麼只有帶弟弟走?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要抱著媽媽的照片才睡得著,一直到國小三年級時,媽媽回到我們身邊了!因為太害怕這只是短暫的停留,所以我每天睜開眼睛都不停跟媽媽確認她真的不離開了嗎?
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我們彼此年齡各差3歲,媽媽非常重男輕女,從小我們在媽媽的語言暴力下長大,儘管是路人都能強烈感受到,記得小時候我問過媽媽,媽媽卻回答:「因為爸爸比較疼妳,所以我就必須比較疼哥哥跟弟弟。」忘了是什麼原因媽媽說了這樣的話,只記得,我當真了!真真切切地聽到很深很深的心裏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可以讓媽媽以我為傲的方法了!就是考試成績!從那天起,我就拼命唸讀,只為了得到好成績好名次,讓媽媽可以炫耀,這樣媽媽好像就會喜歡我多一點...
或許在不斷確認媽媽的愛中長大,無形中,造就了那個「討好型」的小女孩,但是當這小女孩有一天真的長大了,那股長期被壓抑的不滿與委屈,終究會叛逆!
那些堅強獨立都是偽裝,更多的是不認輸跟想證明自己,為了掩飾自卑常常用自傲包裝自己...
以為自己生了小孩後,可能會體諒媽媽一點,相反的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反而更無法理解媽媽對我的方式!
明明這麼不喜歡自己的媽媽,卻不能說她的不對,甚至身邊的人總是提醒著要孝順,但我真的做不到她要求的孝順方法!然而,媽媽住在騎車5分鐘就會到的距離…
那種無法跳脫傳統道德的無助,好害怕有人發現我不想再做任何努力了!
那天中午,謝謝老師願意犧牲午餐時間,傾聽,與我對話...
終於!終於!終於有人告訴我:「沒關係!真的沒有關係!」
原來我真的可以勇敢承認自己對媽媽的生氣!
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烙印在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心裡:
「我們先不談孝不孝順,妳相信人與人之間緣分這件事嗎?
妳相信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有緣分這件事嗎?
妳相信有些父母跟子女間的緣分比較淺嗎?
就算我們跟媽媽的緣分比較淺,就算得不到媽媽的愛,妳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嗎?
妳知道自己已經很努力很努力了,是不是應該給這麼努力的自己一個擁抱?
現在,妳允許自己對媽媽的不公平生氣嗎?
如果我們無法與自己產生連結,又如何能夠與孩子產生連結呢?」
我終於找到小時候那個受傷的自己,擁抱她,也與自己和解了!
或許這與自己以前認為的和解不大一樣
我不是原諒了誰,也不是想改變什麼,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
而是:
我接受了,我跟媽媽的緣分比較淺;
我承認了,自己對重男輕女的媽媽生氣;
我看見了,那個很努力很努力的小女孩;
我陪伴,照顧,面對,當時的每一個情緒,難過.委屈.孤單.害怕.生氣…
It’s OK to be not OK!
我依然值得被愛,值得擁抱自己!
或許是媽媽的父母也用錯方法表達愛,因此媽媽複製了父母的方法,
我不知道媽媽對我的語言暴力是不是故意的,但現在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不會再輕易被傷害了,因為我有愛我的老公,小孩,還有公婆!
我「現在」過得很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想再把力氣放在無法改變的「過去」!
現在突然明白一句話:「父母沒有的東西,無法給孩子!」(We can’t give the child what we don’t have)
過程中,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因為要把很內心深層的黑暗面找出來;
允許當時的感覺讓它跳出來,流動;
陪伴當時的情緒,每個情緒都需要認真面對,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甚至會跳出那些不經意刻意被遺忘的過去,
原來它們一直在淺意識中不停流竄著,
透過老師的對話與引導,我才有力量跟勇氣去面對,以及修復,
回想起來,像是來到了馬汀魔術秀~
課程中,有幾位學員分享尋找小時候時看到的畫面,
當下我真的超級無敵震撼!
我是屬於指責型跟超理性型,
也因為如此,我發現小孩最近變成討好型的孩子
有學員分享從小父親對他的謾罵,讓她寧願想被痛打一頓也不想被這樣語言暴力,所以她從國小開始常常有想結束生命的念頭。
另一位學員是爸爸有外遇,但對她要求很嚴格,儘管是弟妹做錯事,她也會被毒打,導致她成為討好型的人格,不斷不斷不斷在討好身邊所有的人,包含先生小孩,最後自己的需求完全看不見,在與老師對話中仍在想著要繼續討好誰?
聽到這兩個故事,我完全震攝住!
讓我看到看不到的自己,原來對於孩子的教育,我真的太理性、太有原則、太缺乏彈性了!
讓自己在教養這條路上喘不過氣,也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需要不斷確認媽媽的愛。
下定決心要改變我對孩子的方式與姿態,我不想再用父母對我的方式,再對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以後也可能用錯誤的方法面對他的小孩,明明知道不對,明明不喜歡,為何要代代相傳?
課程結束當天,回去睡前,我跟孩子很誠懇地道歉!
媽媽也在學習成為更好的媽媽,你願意原諒媽媽嗎?
謝謝自己,排除萬難參加了課程。
或許是心靈被修復了,這幾天面對孩子的情緒,發現我接得住了!
而且竟然可以同理他的執著,神奇的是,他的哭鬧也不再這麼永無止境。
我知道這只是開始,後續我需要持續靜心練習,那才是真正跨越了!
這幾天,每當我心裡有任何想感謝的人或感謝的話,
就立即把心裡的話透過文字.語言傳達給對方。
包含先生.小孩.好姊妹,
以及所有成就這趟生命之旅的所有人。
「愛要及時」,讓我感覺自己心裡變得柔軟了!
老師我有幾個關於課程心得與靜心練習的問題想請教:
1. 不知道是不是我對於身邊親友「催生」這件事很敏感,在課程中聽到許多學員分享的故事都跟家裡有兄弟姊妹有關,反而讓我更加深不想再生小孩這個決定,這算是反面回饋嗎?
或許由於我跟原生家庭情感連結很薄弱,「家」從來都不是我的避風港,遇到困難時,手足也從來不是我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為了誰陪伴誰讓手足產生意義。也或許我沒有把握,能夠成為「公平」的媽媽,一個高敏感的孩子,其實讓我有點手足無措了。又或許,在全職媽媽這路上,我曾經迷失了自己,好不容易現在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我想擁有自己的夢想。
2. 在重要他人練習中,外婆的樣貌一直浮現出來!這讓我好驚訝!媽媽跟外婆對我來說是蹺蹺板兩端的人,一位是世界上最讓我無力的媽媽,一位是世界上我最愛的長輩!面對面時,看到了外婆;背對時,看到了媽媽。
在我的孩子出生隔沒幾天,突然接到外婆離世的消息,因為產後來不及送外婆最後一程的遺憾,在課程中,我再也壓抑不住了!
記得最後一次跟外婆見面時,她的身體非常虛弱,我跟外婆說:「妳一定要身體健健康康等曾孫出生,妳如果不在了,我會哭到很傷心!」
外婆很認真對我說:「阿嬤如果離開,妳不可以哭,要繼續開心活下去!」
或許因為外婆這句話,每次想到外婆,我會立即停止所有思念,告訴自己,不能哭!不能哭!
這幾天在靜心練習時,我清楚知道對外婆的思念是我要去面對的,但是只要一想到外婆,我就不敢讓情緒出來,我害怕會潰堤,更害怕潰堤後該如何面對無限蔓延的思念?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如此真摯、感人的回饋。
看到你現在開始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接住孩子的情緒,我很欣慰。感謝你參加了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過往、修補過去,檢視現在、並展望未來。
回覆你的問題:
1 不用急著思考要不要生第二個,先回到自己內心,好好聆聽內在的聲音吧。你這輩子聽外面的人叫你做什麼已經夠多了,是時候好好回到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好好感受自己。時間到了,你內心自然會告訴你要怎麼做。
2 看得出來,婆婆在你生命裡面,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對你成長影響重大。我想你是需要處理與婆婆之間的關係的,因為目前這份感受正被她離開前與你說的話牢牢地壓抑著。但唯有把這份壓抑鬆開來,你內心才會更自由,因為我相信你婆婆不單只在是快樂的時候會聽你分享,在你難過的時候,我相信她也會陪伴你、安慰你的。若你能找回小時候在你心裡那願意陪伴你難過的婆婆,那允許在她面前表達難過的自己,你將會對現前與往後的世界有更多的包容、接納與愛。
不過,我擔心以你目前並沒有辦法自己處理,需要有人引導。所以若有機會,歡迎再來參加我們舉辦的講座或工作坊,到時候記得要舉手與我對話。
請持續做靜心練習,多愛自己,你一定會越來越棒的。謝謝你讓我看到正在蛻變的你,讓我內心對生命更多了一份敬重與愛。
祝福。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討好型人格原生家庭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H心理議題筆記: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寧願當個壞媳婦也不要當個壞媽媽
#和主攻兒少心理的心理師一起聊聊
上週日英國時間12:30-14:00(台灣時間20:30-22:00)再度和掌薇心理師和Ernie精神科醫師一起開房討論當父母的焦慮、在育兒路上看見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同育兒型態所反映出的內在需求、幫助自己和孩子辨別情緒,最後透過幾個問題來試著找出自己偏向哪種育兒型態。
滿多聽眾都是從頭聽到尾,也給了不錯的私訊和反饋,對於我這個「不專業的心理學狂熱愛好者」做這個節目的最大初衷就是透過「認識自己」過著「有意識」的生活,讓自己在各方面(包含職場、創業、學業、進修、家庭、婚姻、育兒)的溝通和待人處事都能更加舒服。也希望繼續透過這樣的分享幫助更多人,一起來體驗「自我成長」的美好。
——-以下分享自Ernie醫師的當天筆記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旅博士媽咪 x 👩🏻💼掌薇心理師
1️⃣ 討論生小孩帶出各種焦慮,你準備好當父母了嗎?
👩👧試著回想你的童年快樂嗎?
👩🏻💼父母關係/張力是否影響我的行為?
👩👧我的例子:
- 爸媽因婆媳問題常吵架,我感到罪惡感,小時候想辦法用好成績和好表現討好媽媽,長大後,在阿嬤和媽媽之間會想站在媽媽這邊。
- 看到驗孕棒的兩條線好焦慮,「我要怎麼當好媽媽?」整個對於好媽媽的定義很模糊,踏上自我探索的諮商之路。
2️⃣真的有完美的父母嗎?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時候的經驗對人格有影響嗎?
👩👧對我的影響:
- (負面)事情還沒發生就開始焦慮,好幾週睡不著,把自己逼得很緊。
-(正面)我會一直想找解決方法/手邊資源,問題解決導向。
- 諮商中試著釐清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諮商師建議,你媽媽的問題要還給她,最重要是自己的夫妻,女兒。
3️⃣育兒型態看看你的內在需求
👩🏻💼從小媽媽對我非常嚴格,常常被體罰,覺得自己不會是好的媽媽。
☀️ 聽眾分享:一開始期待孩子到來,孩子越來越有主見,不聽話時,不知道該怎麼辦,質疑自己是不是好的母親,是不是還想要當個孩子。
👩🏻💼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一方有自己養育的想法,另一方需要去妥協。有時候「內在小孩」的需求會跑出來,我也很想要像孩子般被照顧。
👩👧從小常常被師長體罰,半蹲,作業被撕掉,必須要察言觀色、謀略、規劃,我的人生像打仗。
懷第一胎時從自己的母女關係,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媽媽。於是每週接受諮商,孕期中鑽研心理學與育兒知識,後來女兒讓我有好的反饋,肯定自己或許是個好媽媽。
👩🏻💼 旅博士媽咪懷第二胎時心態有轉變嗎?
👩👧疫情/投資不利重創家裡經濟,本來沒有想要生第二胎,想要好好發展職場。得知懷孕時很震驚,花兩個月心態才平復。現在心裡是喜悅的去迎接新生命,是上帝給我的禮物。
👩🏻💼第二胎一開始是驚嚇大於驚喜
👩👧在生命每個階段處理不同問題。第一胎用諮商處理母女關係,第二胎主要在擔心家中經濟情況。
4️⃣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辨識/表達情緒
👩👦孕期時,我諮商師推薦我看一本書「夠好的媽媽」
👩🏻💼Winicott提出 「夠好的媽媽」的概念,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協助隨著孩子的年齡調整。不在他沒有需要時給他。如果期待自己當一個完美的媽媽,也會期待孩子是個完美的孩子。
- 敏感度:父母夠敏感體察孩子的需要
- 回應/同步性:「孩子哭不理他」是錯的。孩子很受挫時,給他溫暖的回應。否則孩子可能會學到,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進而去壓抑或無法覺察更細緻的情緒。當我有挫折時,我希望我的伴侶怎麼陪伴我?
- 一致性:不朝令夕改,讓孩子可以對你的規則有合理的期待。
👩🏻💼我小時候愛發脾氣,內在需求可能是覺得自己的需求被忽略,大人不太懂為什麼我要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次級情緒,背後可能是傷心、害怕、緊張等(初級情緒)。鼓勵家長去猜孩子的情緒,往往是猜到了,孩子情緒突然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練習情緒分化能力。
👩🏻💼針對回應性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我們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給他替代方案。
例如:孩子生氣開始摔東西。「你剛剛不能玩那個玩具,你真的好生氣哦,但是你摔東西會摔壞,你可以把你的生氣畫下來。」「你真的好生氣,但是你哭得太大聲了,你可以⋯我們就可以⋯」
👩👧從小情緒被壓抑,後來慢慢找到表達情緒的方式,找到合適的形容詞去形容每一個細微的情感。先生習慣忽略情緒/很難表達內心想法,他會用轉移/忽略的方式想幫我,後來邀請先生一起做諮商後,他練習辨識/表達情緒,比較可以跟我同步/同理我。
5️⃣你是哪一種育兒型態呢?
👩🏻💼 做做看教養型態的測驗(四題)
📍權威型教養:父母說的算,孩子比較沒有發表意見的空間。孩子年齡小時不得不比較專制一點。孩子年齡較大時,父母要變得比較有彈性,讓孩子練習溝通/做決定。
📍疏離型教養:放給孩子長,自己不太介入,只要讓孩子溫飽就好。
📍放任型教養:對孩子寬容,很少要求/限制孩子,可能成為「直升機父母」。孩子可能會比較沒有問題解決能力,比較怕失敗。
📍威信型教養:跟孩子溝通後立下規則跟不遵守的後果(要合理)。講好後堅持執行。
👩🏻💼了解自己的教養型態,看看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而調整成適合自己跟孩子當前的教養型態。例如:怕被孩子討厭—》放任型教養。
👩🏻💼朋友的孩子從美國回台定居,一直被路人指點「該怎麼帶小孩」。
👩👧婆婆會指點教養,雖然知道是出於關心,但很多媳婦可能會被刺傷。
👩🏻💼當你跟公婆對孩子教養的概念不同時,透過先生跟婆婆溝痛毆,若不行,「寧願當個壞媳婦,也不要當個壞媽媽」
#孩子的問題可能不只是孩子的問題
#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黃金組合
#下週同一時間請繼續收聽
討好型人格原生家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等待被滿足的嬰兒。
這幾天的靈魂之旅來到了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一個人的性格及心理發展與嬰兒時期與母親的關係極為密切,到底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或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是什麼樣的一個心理運作呢?
以克萊因的理論看來,「巨嬰現象」是年齡隨著時間增長,但內在的心理卻沒有跟上生理的發展而成長,還是停留在嬰兒時期。如果我們以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看,就能明白嬰兒期的自戀是如何形成。生命初期所有生存條件必須仰賴主要照顧者(母親),嬰兒只覺得餓了、累了、排尿排便不舒服了,而哭鬧發出聲響。而母親會即時前來滿足嬰兒的需求,因此母嬰幾乎是如同嬰兒還在媽媽肚子裡一樣,臍帶相連,共生共存。這是一個嬰兒式的自戀期,並沒有客體與主體的分辨,世界是繞著嬰兒轉,一切自我中心的。
對於一個成年人,如果一直處在嬰兒般等待無條件被滿足時,那會是痛苦的,因為他人有各自的難處及處境,無法隨時滿足這個巨嬰。而巨嬰因為他人的不滿足自身需求,而感到無價值感及羞恥,因此會更加自戀地指責、控制、發怒或自傷來攻擊對方,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痛苦。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嬰兒未曾被好好對待,那麼這可能會持續一生影響著這個人的生命狀態。也許因為沒有被滿足過,所以退縮、害怕再度被傷害,而感到孤獨且無助,形成討好型人格。這類人會以犧牲自我需求來滿足他人,因為這樣就不必正視自己內在那些從未被看見及滿足的需求。也有可能因為沒有被滿足過,而內心充滿憤怒,為了保護自己而觸發敵意的防衛,不信任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而形成攻擊性人格。這類人會以競爭、輸贏、努力達成目標來替自己過度彌補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然而底層的真實情緒,還是那個沒有體驗過被安全、愛護的小嬰兒。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沒被滿足過,而內在呈現混亂茫然的狀態,無從分辨自己要的是什麼、想成為什麼、能獲得什麼、需要去照顧自己什麼,甚至真實被傷害時能否意識到自己是否有權力拒絕,而形成疏離型人格。這些人格的形成對外雖是討好、攻擊及疏離,但其實對內是切割掉自己真實的感受。
那些不被允許存在、被驅逐的感受,需要被我們認領回來。
#雜念與雜唸
#靈魂之旅週六班名額滿🈵
#週一班開始報名登記☑️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很多同學在尋問其它時段,我想先開放這三個時段,你們可以自行選班,人數滿即開課。
A:星期三晚上8-9點
B:星期四下午3-4點
C:星期六晚上7-8點
D:星期日晚上7-8點
E:星期一晚上8-9點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討好型人格原生家庭 在 討好型人格 的推薦與評價
April 28 ·. 怎樣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女性成長#情感共鳴 #討好型人格 ... August 5 ·. 說個顛覆認知的,討好型女生最虧的是這點#渲智情感#討好型人格 #原生家庭 ... ... <看更多>
討好型人格原生家庭 在 孩子长大后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跟父母的情绪不稳定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长大后会形成 讨好型人格,跟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 原生家庭 #情绪不稳定. 1 view · 4 days ago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