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人禍,都只是數十億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外在改變」。許多常被人們掛在嘴上的所謂「人生大事」──畢業、結婚、生小孩、換工作、升遷、退休......,也同樣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外在改變」。
而你我人生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看似與這些「外在」的「改變」(change) 有關,但其實關係不大。
重要的,是要看我們遇到外在改變時,「內在」有沒有跟著「轉變」(transition)。
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快樂,大家都有很多理由,但作者威廉‧布瑞奇發現,真正原因都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些,實際上若仔細探究下去,會發現多與自己「不放手」有關。
例如一位新手媽媽,明明覺得小baby如天使般降臨,生活增添甜蜜,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難以自拔地天天在憂鬱中度過。why? 因為心裡還在眷戀沒小孩時的輕鬆自在。
有個退休族明明已經不缺錢,可以天天遊山玩水,結果卻罹患了恐慌症,天天靠藥物助眠。why? 同樣是無法忘懷有職務、感覺被重視的昨日。
還有一位剛升官不久的主管,同樣因為不快樂而跑來向作者求助。雖然加了薪、頭銜更響亮,但老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同事感情變了,職場關係緊張。Why? 因為他仍然留戀著升官前熟悉的工作內容以及常常獲得掌聲的良好表現,如今得學習當主管,變成要為別人(部屬)鼓掌的角色,不再是享受掌聲的那個人。
總之,明明好事一樁,卻因為捨不得對自己的過去「放手」,而搞死自己。痛苦的不是活著,而是我們不願成長。
不願成長的人,畢業後會帶著學生時代的心態踏入社會。計畫結婚時會帶著單身的習慣,與另一個人共組家庭。生了小孩之後,將會因為對自在生活的依戀而把孩子當出氣筒。跳槽時,會帶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到下一份工作。升遷後,會帶著部屬的心情當主管。熟年後,會帶著對職場光環的眷戀邁入退休。然後,這種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不開心,動輒這個不爽,那個不滿,輕則在挫敗中沮喪,重則一步步掉入憂鬱谷底。
放手、成長為什麼如此困難?
因為我們習慣透過環境來定義自己。作者說,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人際關係,以至於明明生活環境變了,實際上的行為仍在不知不覺中,緊抓著過去的生活節奏。「大家都在恭喜我開始新的人生,」一位學員說:「而我卻在懊惱過去的時光不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老部落,會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舉行儀式(例如成年禮),只是這些儀式如今被很多現代人視為迷信。
不,這些儀式看似不科學,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幫助當事人「清除過去記憶」,從今以後要時時提醒自己:別賴在過去,該成長,該「轉變」了。
布瑞奇的研究發現,我們年輕時從父母身邊脫離、開始獨立生活那一刻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接下來我們處理外在改變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人生起步階段,就體驗到轉變的滋味,日後在不同階段遭遇改變時,也比較容易提醒自己放下過去、敞開雙臂迎向未來。反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做好心理準備、帶著怨懟心情走進人生新階段,那麼在接下來的路途上,很容易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一輩子惡性循環。
《轉變之書》首版完成於一九八○年代,先後經歷兩度修訂。出版以來,蘇珊經歷了重病、喪夫之痛,也目睹了世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最新英文版於去年推出,增加了作者妻子兼事業夥伴蘇珊‧布瑞奇撰寫的「小提醒」、「練習曲」與「後記」,還有好友兼暢銷作家史戴尼爾的推薦文。
多年來,威廉與蘇珊也將這套轉變理論導入企業管理,輔導企業因應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舉例來說,科技推陳出新,如何避免在懷舊心態中故步自封? 「今天世界變化之快,」 蘇珊說:「讓許多曾經被奉為典範的組織顯得過時了。」經營環境的變化──市場漲跌、職場冷暖等等──布瑞奇指出,都是兵家常事。
重點是:當確定環境已經改變,企業有沒有跟著「轉變」的決心。身為經營者,要不要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或不舒適圈)?要不要認真探索新的生意機會?他們的研究發現,那些緬懷於自己過去成功經驗的經營者,往往會錯失接軌未來的商機。
「我們面臨的改變之劇烈,是史無前例的。破壞性的改變通常來得又快又猛,影響的人也更多,讓整個社會瀰漫著不確定感與恐懼。」蘇珊在本書後記中寫道:「但人生的真諦,就在轉變之中。在轉變中,人生有希望、有創造力、有洞見、有無窮的機會,是人生大改造、人生重啟的關鍵。」
「當我們成功擺脫了過去所依戀及執著的事物,跟隨生命的邀請向新能量與新目標打開時,我們的人生也將展開新頁。」
疫情中,共勉吧。
📚延伸閱讀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肯尼斯‧克利斯汀,2017)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2020)
。兩個餌只釣一條魚(平裝版):許文龍經典人生語錄(林佳龍,2021)
「許文龍家庭」的推薦目錄: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今天是許文龍創辦人91歲生日,而奇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準備 ... 的評價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聖誕家庭音樂晚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近況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評價
許文龍家庭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期五,我在全院演講,聽到講者分享「漸凍鋼琴家」彭怡文的故事。
https://reurl.cc/WLR14x
想起前陣子,漸凍人協會為了感謝我幫他們「勸募」聲音,而送我一本鄭龍光先生「用眼睛」寫的一部小說「凍物」。我說要幫協會宣傳這本書,但是協會說印量不大,此書只送不賣,希望我不要特別介紹。但是,我今天還是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了~
https://reurl.cc/4mjpRX
https://reurl.cc/e8LOxL
我第一次接觸「漸凍人」是在2008年,就是以下新聞所報導的胡先生。
胡先生插著管子,每天他的兒子,都會帶四大張寫滿字的板子進來會客。
只見他熟練的手指一面滑過每一個字、再一面注視父親的眼睛,讀出父親「用眼睛」選出的字。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把父親的想法,化為文字,轉達給我們知道。那是電腦輔助工具還不普遍的年代,漸凍人和外界的溝通方式。
雖然他們知道,氣切以後,可以再活個幾年,但是,他們的意志非常的堅定,是希望能夠拔管回歸自然。我和他兒子談了很多次,知道這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也是病人本身的意願。對於一位剛當重症醫師不久的我來說,滿腦子就只有搶救和延續生命,如何放下?何謂安寧?在我的醫學教育中,接觸的不多。他兒子看出我的為難,他說不勉強,那他們可以轉去友院,有一位神經科教授,治療很多漸凍人,可以協助安排拔管。結果時機也很巧,奇美醫院剛好成立安寧病房,於是胡先生,就成了安寧病房的第一位病人,也有了以下:許創辦人在床邊為病人拉小堤琴的安排。
從這個家庭,我學會了放下。
我學會了,安寧善終,需要「愛」與「勇氣」,更需要醫療人員的「同理」與「溫暖」。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所在乎的事,我們都應該要給予尊重。
剛剛當重症醫師的時候,每個生命的流失,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挫折。
總是把「死亡」當成是「失敗」來看待,也總覺得「很無力」。
經過多年的學習,才終於瞭解到:「結束。不結束」這個道理。
面對生命的結束,它不只是結束,它可以是另一個「開始」。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我們還可以救家屬,解除家屬免於一輩子內疚自責,讓家屬可以放下、走出悲傷、沒有遺憾。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 to comfort always."
如今,我才瞭解到這句話的真正意涵: 「醫學上能夠治癒的病其實不多,醫師經常只是減輕病人的痛苦,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做到,每一次都讓病人或家屬感受到安心與舒適。」
前幾天,學長才跟我說:「老師叫你要多做研究(不要寫那麼多臉書的意思^_^),才能對人類醫療有所項貢獻」。
做研究改善疾病治療的事,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好,老師您就不必再勉強我投入了吧?(^_^)
面對生命的失去與挫折、面對家屬的內疚與自責,我覺得,我可以投入更多。
透過一篇篇文章的分享、一場場演講的互動、一本本書的出版,我可以讓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理念,讓更多的人來投入,我覺得自己反而更快樂。
呼應一下金鐘獎白小櫻的這句話:「儘管這個社會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情,但若我們可以溫柔的對待這個社會,遺憾的事情會少一些。」
無論在什麼位子,我們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
《ICU重症醫療現場》
https://reurl.cc/g7WLQ4
關注阿金的IG
https://reurl.cc/bR9EVX
=======
許文龍拉琴 漸凍人飆淚
世界日報 台灣新聞 2008-07-26
感「凍人」81歲的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左)在安寧病房拉小提琴,只剩雙眼可以活動的胡姓漸凍人專注聆聽,眼角有淚。
【本報台南訊】躺在病床上已10年的胡姓漸凍人,全身只剩眼睛可以活動,25日他睜大雙眼,專注聆聽病床邊的小提琴樂聲,在悠揚琴聲中,淚無聲地滑下;在床前為他演奏的,是一手打造奇美實業、81歲的許文龍。
許文龍為安寧病患演奏這幕情景,讓在場醫護人員、和著琴聲演唱「牽阮的手」的女歌者泣不成聲。胡姓漸凍人的兒子緊握父親的手,向眾人鞠躬致謝。
台南縣奇美醫學中心新設11床安寧病房,取名「奇恩」,25日啟用。院方先安排一場小型演奏會,演奏會結束,許文龍臨時主動要求,到安寧病房為病人演奏。
他下樓到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的胡姓患者病房,患者49歲,發病15年、臥床10年,身體逐漸如結凍般無法動彈,呼吸困難不能說話,靠插管、呼吸器維生,但他意識清楚,常以眼神溝通傳達。
「想聽什麼歌?」許文龍輕撫著他的手問著,接著以小提琴拉「河邊春夢」、「牽阮的手」等曲。胡姓患者睜大眼睛,眼神滿滿的專注,張嘴幾度開合似跟著唱般;不久,眼角滑下淚來,護理人員也跟著紅了眼眶。
「有需要我還會再來,希望他喜歡」,許文龍感性地說,他以前演奏對象多是員工或親友,第一次在病榻前為患者拉琴,心情特別複雜,希望帶給他們快樂,又有許多不捨。
他說,安寧病房病人自知生命無多,與家屬飽受煎熬,非常需要大家關懷,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生命最後階段,音樂能撫慰心情,拉琴只是舉手之勞,「我非常樂意盡一分心!」
許文龍家庭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由你們這一代,來推動觀念的改造了。」
──許文龍
∞
大家都知道,我從小家境不好,讀書期間就已經在半工半讀。而且我也不怎麼愛念學校的書,從小考試常不及格,所以就讀成大附工那兩年,我很認分的學了一手技術的功夫。做一個快樂的工人,穿一條工作褲,口袋裡放一本歌德的詩集,是我少年時代最大的理想。
二十二歲高工畢業後,我一直很努力的工作。我很了解自己的個性,創意、自製是我喜歡的事情。我從來沒有想要在政府或公司做固定的工作,自行創業是我小時候的目標,所以,我很早便創了業。
一開始,我曾經想要自己生產提琴、鋼琴,還到圖書館查了許多相關資料,認為有生產的可能性。後來,因為發現了塑膠這項新的材料,才轉而走向塑膠加工,成立塑膠加工廠,事業就是這樣做起來的。
我這一生,不賭不酒,平常時間不是看書、聽跟玩音樂,就是釣魚,偶爾也畫畫或雕刻。事業做起來以後,便開始買琴、買藝術品,成立醫院跟藝術博物館。
對我來說,這些藝術品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資產,不可私有。有錢只是買一部分權利,有義務妥善保存,傳給後世的人。曾經有位日本人擁有一幅梵谷的畫,他立下遺囑說,有一天他死了,這幅畫要跟著他陪葬。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如果每個時代的收藏家都是這樣,文化古物要如何留到後代子孫?難道要後代子孫只能從書本看到這些人類文明最優雅的藝術品,而實體已經消失或損壞殆盡?
收藏者有義務妥善保存人類文化的資產,這個理念要很重視。
我就是這樣看我自己的──我是一個保管小提琴的人。二十幾年來,我收藏了上千把名琴,現在奇美提琴的收藏,已經被譽為世界第一。因為好琴、好弓的價格不菲,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所以這些名琴除了偶爾我自己可以拉奏,我一直都免費借給需要的學生、演奏家。家境不好的學生,爸爸媽媽不需要再賣房子買琴了,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長期借琴,直到會賺錢時,再把琴還給基金會就好。
這就是要讓後世子孫不要只能在書上看到。這些琴都在台灣,就在桌上,不需要再幻想她的音色了,只要有能力拉奏,她歷史的聲音都將重現現場!
我現在九十幾歲了,早已經從事業的第一線退休。每天還是釣魚、讀書、拉琴這三樣,睡前就是畫一些素描,音樂放下去,生活還是很簡單、很快樂。這麼多年來,事業只是我人生三百六十度中的九十度而已,另外九十度是釣魚、與大自然相處,九十度是藝術,我對社會與環境的關懷,這也是九十度。
這本《零與無限大》,是佳龍、和很多年輕朋友,與我花了許多時間對談後,再很用心地去研究所寫成的。我一生做事、經營事業,也不敢說我的作法都是對的,但「價值觀」是我一生做事的原動力。若說我喜愛的價值、我一生的經驗能對大家、對社會有些什麼幫助,可以給後代的人一個好的參考,那就請你們看看這本書吧。
-----------------------------------
《零與無限大》
博客來 http://bit.ly/2X3arsW
誠品 http://bit.ly/2taZUeq
金石堂 http://bit.ly/2K0Yb1I
讀冊 http://bit.ly/2KarFxz
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現在很多家庭,爸爸過世後,大家要先講清楚了財產分配,棺木才能下葬。我看台南市夠有名的某商界大老就是如此,棺木不知拖了多久才入土為安。 捐贈 ... ... <看更多>
許文龍家庭 在 許文龍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現在很多家庭,爸爸過世後,大家要先講清楚了財產分配,棺木才能下葬。我看台南市夠有名的某商界大老就是如此,棺木不知拖了多久才入土為安。 捐贈 ... ... <看更多>
許文龍家庭 在 今天是許文龍創辦人91歲生日,而奇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準備 ...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是許文龍創辦人91歲生日,而奇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準備了一個驚喜給創辦人! ... Birthday字樣出現,合唱《我的家庭真可愛》、《望春風》以及《生日快樂歌》,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