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自己現在“每分每秒都特別著急”,早上著急出門著急吃飯,到公司著急工作,下班又著急趕車回家......好像陷入一個魔咒,早晨一睜眼精神就開始緊繃,直到晚上閉眼——運氣好還能睡著,運氣不好就會失眠,一邊失眠,一邊更著急。我納悶問,有啥事讓你這麼著急啊?他又急了:上班打卡不著急麼?工作任務重,做不完不著急麼?都這麼大年紀了還沒混出個樣子來,不著急麼?問得我一楞。我冷靜了一下,又問那你這麼著急,就能把事情做好麼?他又急了:不能啊!越搞越亂,反而把事情搞砸的概率越來越高!越做不好越著急,越著急越做不好。”
其實“著急”是我們很多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狀態,在一件事情未出現結果時,我們就常常著急,從而採取一些行動,希望更快更好的做出結果。只是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大多數“著急”,都不能對最終結果起到正向作用,是“無效的著急”。
俗稱:“瞎著急”。
有些人用“著急”來假裝忙碌,卻陷入了“多線程工作”的陷阱。當我們感到著急時,往往會選擇同時做多件事情:一邊發微信,一邊寫材料,還得一邊回覆郵件。這樣工作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忙碌”,心情也更容易“著急”,但我們也往往覺得這樣操作似乎能處理更多事情。但事實可能又要......打臉了。
一個每天只在做單一工種的人,和一個總是在同時段做很多件事情的人相比,即使工作量相同,後者也很可能感覺自己比前者更忙。而且同時處理多項事情很容易讓人感到時間更緊迫,並因此消耗更多精力。這種現象還被Brigid Schulte稱為“精神的無盡循環現象”(mental tape-loop phenomenon)。
很多人面對許多工作,就會開始著急,開始手腳並用的“多線程工作”。
這樣確實會感到自己非常忙碌,並從中獲得不同的成就感。但問題在於,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高效的“多線程工作”,這需要非常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多線程的工作方式也需要人能夠不斷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這個切換過程也需要花費一定的認知資源和注意力。
一旦我們只是因為著急,就盲目選擇“多線程工作”,帶來的很可能只是一種虛假的成就感,同時,也更容易出錯導致返工。
“著急”快速完成任務
可能只是為了緩解“不可控”帶來的不安
明明到了單位也是刷手機,卻還是要不吃早餐,緊趕慢趕提前四十分鐘坐到工位上。
明明交方案的deadline是週五,卻非得著急地在週三前做完,只有這樣才能安心。
不同於經常拖延的人,有些人做事總是風風火火,而且總是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開始,便立刻陷入“著急”狀態。
這些人總會非常著急的、提前很多時間把事情做完。雖然貌似很有效率,但可能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和更低的質量。
他們這麼做的原因也往往在於,這讓自己覺得事情更加可控和確定——當事情都被安排好,或者提早完成,人便會覺得一切盡在掌控,未來將會發生什麼都是自己掐指一算就能算出來的,這種“安心感”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用控制感來獲取安全,是人們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重要方式。只是每個人對於控制感的需要,和對於不確定性的忍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越是高控制、低不確定性忍受能力的人,越可能對“失控”過度敏感。面對相同的事情,他們會更多的感到著急,從而做出一些不夠理智的行為。雖然快速得到了控制感,但也可能犧牲了工作的質量。
還有一種“著急”,只是為了緩解自己對於人生的懷疑。
怎麼把工作做的更好?怎麼賺更多的錢?怎麼照顧孩子......這些事情總讓人很焦慮,但這些問題也構建出一個人生活的意義。
當一個人找不到讓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時,很容易為自己一事無成而焦急,開始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感覺自己特別渺小無力,沒有成就,甚至接受自己人生平凡的必然——心理學上,我們把由此而產生的絕望稱為“存在主義絕望”。
為了抵抗這種絕望,我們會急於讓自己“忙起來”,假裝自己活得很精彩,很努力。著急做工作,著急回家照顧孩子,著急聚餐約會......甚至過馬路都著急地闖紅燈。
在這個過程,我們之所以著急,往往並非因為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真那麼急迫——這種著急,其實只是為了緩解自己對人生、對自我價值觀的一些懷疑。我們假裝讓自己忙起來,就能合理逃避很多人生的思考。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擺脫“無效的著急”?
這些“著急”的感受,除了讓我們越發焦慮,往往對結果並沒有太多推進作用。相反,真正有助於完成工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往往是“情緒穩定”。
所以,怎麼做才能讓我們不要掉進“無效著急”的陷阱,讓自己盡量保持情緒穩定呢?下面分享兩個非常樸實但有效的小方法:
1. 當你特別著急的時候,強制讓自己趴15分鐘
當我們特別著急時,不安和恐懼會驅使著我們做出各種徒勞的努力,而小睡一下或許就是打破這種僵局的方式。
研究發現,15~30分鐘的小睡可以幫助人們“清空”大腦,減少注意力殘留。即使不睡著,強制自己什麼都不做,趴在桌子上冷靜15分鐘,也有助於大腦的重新思考。
當你一覺醒來之後,一個乾乾淨淨的腦子將有助於你更高效的處理信息。
2. 面對“不可控”的事情,也許可以果斷“放棄治療”
前面提到過,許多“無效著急”來源於我們對於不可控的恐懼。此時,我們除了立刻獲取結果,以獲取心理的安全感,還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可控的事情上。
通過分析清楚哪些事情是可以控制的,會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自己能改變啥,不能改變啥,並從中重新獲取掌控感。
對自己不可控的事情,該放棄治療就放棄治療,就不要硬杠了。反而是這種“放棄治療”的時刻,能我們意識到“失控”也許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有時,它們會帶領我們發現對於”失控“的恐懼背後,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麼。我們也能更好的理解自己,漸漸擺脫“無效著急”。
俗話說,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95的網紅Melody的心理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elody 工作相關影片 如何製作真正有效的夢想板? https://youtu.be/FNk7Ve4j-I4 如何遠離5個隱形消費陷阱:認知偏誤 https://youtu.be/NQkS54u_LAE 如何找到高薪工作:認知架構 https://youtu.be/aDTbknLCn78 ...
認知資源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欸欸欸,我跟你講你不要跟別人講喔......」
「我不會跟別人說的!」
「你為什麼要把我的秘密洩漏出去!」
這類型的對話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秘密,你是個守口如瓶的人嗎?你知道其實保密比你想像中的難喔,科科!
_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研究團隊就曾經訪問 10,000 人,發現有 97% 的人正處於保守重大秘密的狀態。
不僅如此,平均每個受試者必須保守 13 個秘密,其中比較常見的秘密有:曾經說過的謊、對暗戀對象的浪漫幻想和自己的財務狀況等等。
秘密之所以讓人壓力大,不在於你要「瞞住」這個秘密,而在於你會時不時「想到」這個秘密,覺得自己是個不真誠的人,進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保密的過程中會消耗許多認知資源,尤其是當談論到相關主題時,人們需要時刻保持謹慎才能保守秘密,研究顯示保密確實會破壞生活的幸福感,使人感到疲憊。
_
🤫 守住自己的秘密難,保守他人的秘密更難
當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時,就會控制不住想要泄露自己的私事,將自己的秘密說出來,無疑是為了能快速達到情感宣洩的目的,但結果可能會一團糟。
就更不用說我們偶爾會以適當的自我爆料來拉近與朋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
當人們向我們傾訴秘密時,我們會將其視為一種親密行為,潛意識中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值得讓人依靠,擁有優越感、責任感。
_
但為什麼我們會轉頭就將秘密洩漏出去呢?
因為人們常常認為將秘密告訴自己的另一半、好朋友,不僅可以減輕自己保守秘密的壓力,對方也一定不會洩漏出去。
在放鬆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想提供更多對方不知道的資訊,而不小心將別人的秘密說出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秘密有時就成為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你自己不知道其實大家早就都知道的事了。
_
🤫 連孩童也會有一兩個小、秘、密
從五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培養保守秘密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保守秘密也許可以防止責罵,但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以「擁有秘密」的方式滿足自主感(autonomy),幫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高自尊和積極的自我概念。
所以當你無意間發現孩子的小秘密時,先試著暗中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給予信任感並尊重孩子擁有秘密,才是陪伴他們成長的訣竅哦。
_
科夥伴們也有說不出口,但很想大聲說出來的祕密嗎?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唷!
_
參考資料:
.Slepian, M. L. & Moulton-Tetlock, E. (2019). Confiding secrets and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0, 472-484.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THE PROBLEM WITH KEEPING A SECRET
.Scientific American - Why It’s So Hard to Keep a Secret
.親子天下 - 交到壞朋友?被欺負不說?發現孩子擁有秘密,請先別急著上演內心小劇場
_
延伸閱讀:
人何必說謊?用心理學實驗揭穿說謊的秘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4722
什麼是「解盲」?一開始為什麼要「雙盲」?讓人頭昏腦熱的安慰劑效應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518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認知資源 在 T客邦的臉書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決策疲勞」指的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做了太多決定。研究表明人類的認知資源,隨著時間會減少。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在Netflix上瀏覽了30分鐘尋找新內容後,你最終還是選擇看Netflix推薦給你的那兩部。
認知資源 在 Melody的心理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elody 工作相關影片
如何製作真正有效的夢想板? https://youtu.be/FNk7Ve4j-I4
如何遠離5個隱形消費陷阱:認知偏誤 https://youtu.be/NQkS54u_LAE
如何找到高薪工作:認知架構 https://youtu.be/aDTbknLCn78
📍網站| Melody 的心理學:https://melodyliao.cc
🙋🏻♀FB|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meetype.tw
🔖IG|Meetype:https://www.instagram.com/meetype.tw/
📝心理測驗| Meetype:https://meetype.com/
📔著作|《致富的力量》:https://melodyliao.cc/writing
《致富的力量:人氣諮商心理師教你活用大腦賺錢》
一本由超級業務轉職心理諮商師的夢想激勵書
12道技巧+23個練習,包括正念技巧、催眠及完形心理治療、神經語言程式學NLP…….
為你消除金錢焦慮,激發內在動機,創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賺錢系統!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Melody Liao
-----------------------------
🎥影片製作| Fiona Yu (Yuz):https://bit.ly/2RmZH0Z
🎵封面音樂製作 | 蘇裕博
認知資源 在 神經認知資源的重組與運用 台大語言所李佳霖教授-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演講二:高齡心智的語言理解:神經 認知資源 的重組與運用│台大語言所李佳霖教授. 58 views58 views. Jun 19, 20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