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為分享轉發]
為協助音樂治療專業在台發展,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戲劇治療與心理劇籌備推動「#創造性藝術治療」專法。
(過去廣為人知的表達性藝術治療為單一專業,於此,創造性藝術治療為多專業之集合)
—————————————————
在 #衛生福利部 指導下,有諸多任務需要逐步完成,其一就是解決 #高等教育訓練缺乏問題
為促進 #教育部 協助創造性藝術治療內的各專業
#成立碩士層級的學位課程,
我們首先邀請對音樂治療有興趣之
🔸學生 (大學、碩士、博士、在職進修等)
🔸醫事人員/社福單位/教育在職人員(醫師、護理師、心理師、創造性藝術治療師、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社工、高中職以下教師、幼教、特教老師等)
🔸自己或親友曾經或正在接受 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戲劇治療/心理劇
🔸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之授課老師及行政人員
協助我們完成
「創造性藝術治療碩士級高等教育訓練進修管道與意願調查」
👉 https://forms.gle/nzFnFKfUqVwiosKW7
您的回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也探討台灣對創造性藝術治療高等教育層級專業訓練之需求意願。
⚠️ 本問卷之資料蒐集僅為創造性藝術治療專法籌備小組做市場統計和分析之用,不會散布個人資料做其他用途。
【更了解我們】
介紹影片:https://youtu.be/F8uSo164gCY
圖文介紹:https://reurl.cc/og0kvl
———————————————
【註記】
專業及其代表單位
音樂治療 🔗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
藝術治療 🔗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舞蹈動作治療 🔗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戲劇治療 🔗#臺灣戲劇治療學會 (籌備中)
心理劇 🔗 #台灣心理劇學會
語言治療 在職 在 張旭鎧.阿鎧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家長群組中看到一則很特別的討論,有位父親問到「為什麼我的孩子上的是語言治療課,該訓練的應該是說話,所以老師講故事、上國語可本,我都能接受,但是為什麼語言治療師卻是在教數學?」後面的討論串大多都是建議換老師之類的提議。
本想出來說說話的,因為或許是孩子的邏輯不好、基本發音有狀況,所以治療師想從數數字、或是從邏輯認知訓練起。但是不了解實際情況,我也不好回應,只好反過來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出讓家長無法理解的訓練活動?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類的活動。在職能治療師的養成教育中,一直告訴著我們要利用「有目的的活動」來給予訓練,而所謂的「目的」分為內在目的及外在目的,「外在目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那個樣子,例如算加法,而「內在目的」就是治療師要訓練的目標,可能是要練習發「加」這個音。這樣的活動讓我覺得不會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蠻酷的!想想,如果一直要孩子練習發「加」的音,那是多麼無聊啊!
想起最近常帶著孩子玩車,同一套玩具可以玩上一天。助理問我「每個孩子問題都不一樣,為什麼都是玩火車軌道組?」
我請他仔細回想每個孩子所進行的玩法,「上午第一個孩子我請他爬著把火車推到另一端,過程中球不可以掉,這是要訓練他的肌肉張力及穩定性;而下午的小女生,我讓她坐在軌道中間顧好手中的球,等我推火車過去時,他要把球拿起來,這是要訓練他的視覺追蹤跟專注力;而今天最後一個小男生,我讓他任意玩著火車,但是聽到我說「沒電了」,他必須把火車放開,並且跑過來跟我擊掌「充電」,這除了訓練聽覺專注力外,我更想提升他的反應速度!」我把今天幾個玩同樣玩具的活動內容說明了一次。
「那老師你怎麼決定今天要玩什麼?」助理張大眼睛問。「你以為我沒課的時候都閒閒的嗎?我最晚要在每天一大早把當天的個案想過一次,根據每個人的問題設計各種活動,然後把可以進行的相同活動選擇出來,當作一整天的共通活動來使用」
「那如果孩子不配合,那要怎麼叫他玩火車?」助理又問。「那就不要玩啊!我只要確保『內在目的』能夠不變,遊戲活動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而且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願意、主動參與遊戲,他的大腦才會吸收與整理訓練內容!」
助理離開時一邊點頭,一邊念著「當老師還真好玩!」
好玩?在帶領的過程的確好玩,但是課前的構想,以及課後的檢討,是大家所看不到的,但也是我進步的來源!
#給孩子的專注力訓練請聯絡 卓越百能諮詢中心之父母解憂事務所
#在家提升孩子專注力請連結 https://bit.ly/31RrBcZ
語言治療 在職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10年新竹縣市寄養家庭授證典禮曁感恩餐敘
為感謝新竹縣市内照顧失依兒少的寄養家庭,新竹縣政府於1月9日上午在春耕餐廳舉行新竹縣市「寄養家庭授證典禮曁感恩餐敘」活動,新竹縣副縣長陳見賢、社會處李處長國祿、新竹市政府社會處郭昭伶科長、新竹家扶扶中心主任沈俊賢一同出席表達感謝,並與新竹縣室內的寄養家庭爸爸媽媽一起用餐,現場也準備了精緻禮品致贈給寄養家庭們,感謝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
陳副縣長說,感謝所有的寄養父母們,為了讓社會上的失依兒少隨時能有個安穩的避風港而投入寄養家庭的照顧服務,讓他們可以感受到被愛與關懷,安穩的成長。感謝新竹家扶中心長期以來招募並培訓寄養家庭,合力支撐著寄養體系,共同維護失依兒少的權益。然隨著兒少保護案件增多,寄養家庭數量常供不應求,因此也繼續號召更多志願家庭,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一起來照這些孩子,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目前52戶在職寄養家庭中,寄養兒少與寄養父母總有甜蜜辛酸的共同回憶,像是是住在寄養家庭9個月的小香,由新竹縣政府緊急保護安置,寄養家庭吳媽媽花了許多心力陪伴小香整頓生活作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為了培養小香興趣,安排學習跆拳道課程,假日也帶小香去山上露營,這些都是小香不曾體驗過的,而小香在這段期間功課也明顯進步,因此重獲自信,變成一個勇敢大方的女孩。
還有因為被家人疏忽而發展遲緩的小智,當時兩歲的小智尚不會使用任何單字表達需求,平時生氣就是尖叫、扔東西,擔心錯過黃金發展期的翁媽媽,立刻安排每周一次的語言治療,風兩無阻地陪伴近1年多的時間,現在小智除了會分享幼兒園的事情,還會管起哥哥、姐姐「不可以吃太多糖果」,發展已逐漸回到正軌上。
另一位則是長期在父母酒後爭吵而成出氣筒的阿奈。初到寄養家庭的時候,阿奈會不自覺地躲藏,不敢表達需求,甚至學習上也都落後同學許多,但鍾爸爸、鍾媽媽並未因此失去信心,而是一步一腳印地教導阿奈練習生活自理、教導課業。後來發現阿奈學習能力十分落後,經過心理衡鑑才判定阿奈為身心障礙孩童,鐘嫣媽心疼地說「難然教了很久他還是會忘記,但只要在我們家,我就會繼續教,讓他至少有基本能力未來不要被騙」,其用心付出令人十分動容。
我們有許多失依兒少在寄養家庭細心的教導下,逐漸回到快樂健康的模樣,但過程經歷的酸甜苦辣卻都在在體現出寄養父母日以繼夜辛勞付出的成果,因此,新竹縣市政府才希望透過這次餐會以表達對寄養爸爸媽媽們對我們寄養兒少的用心照顧,繼續協助這些孩子還有機會迎向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