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關注粉專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半年來,我出沒的場所似乎從操場轉到健身房,目標也從全馬🏇變成健力三項(深蹲、硬舉、臥推)。
身邊也因此開始出現有點有趣又有點傻眼的對話。
友:「練健力?你這麼黑剛好誒,不用上色。」
烏:「恩,不是喔!那是健美。」
友:「那是奧運我們很多女生有得獎的那個?」
烏:「那是奧林匹克舉重🏋️♂️啦!」
友:「好啦! 我知道,不過女生練那個要幹嘛?啊你為什麼不跑了?跑步不好嗎?」
我才赫然發現,大家對這項運動真的非常陌生,因此借著地方來分享一下這半年的訓練心得,以及練健力到底在做什麼!
從我練馬拉松以來,肌力💪訓練一直就是我預防運動傷害的良伴。跑了三、四年,雖始終無法達成四小時完賽的目標,但幾乎每次都能平安下莊、無傷、無痛完賽。
這兩種運動帶給我的感受大相徑庭,但對我來說都很迷人:
長時間耐力運動是在「有點痛苦、又有點嗨」的狀態下強迫與自我對話;力量型的運動則是把肌肉張力撐到最大,再瞬間釋放。
**疫情與一段影片,開啟我的健力之路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開始練健力始於一次我粉專蓋的一則「孕婦重訓」的大樓。我的目光被一個六塊肌極明顯的女生吸引,她整個孕期都持續練習健力三項,,且由於國內關於孕婦重訓的資料很少,除了看我一系列支持孕婦運動的文章😘🥰,還查找了國外女選手的經驗分享。產後四個月,她更去參加了成吉思汗舉辦的六角槓硬舉的比賽,即使面對餵奶、睡不飽、核心無力、雌激素低落等女性們常見的困擾,也阻擋不了她再次突破自己的決心。
「女生😎硬舉真的太酷了!」不得不承認,看再多女性練肌力可防骨鬆、抗老的研究,也比不上她一張張帥氣逼人的照片、影片讓我熱血奔騰。
這項運動到底為何如此迷人?為何比我瘦小的她能舉起超越我一倍的重量?這其中到底有何奧秘與訣竅?不服輸的鬥志被燃起,我開始想親身體會箇中道理。碰巧疫情開始,許多馬拉松賽事紛紛取消,我也就「無痛地」把訓練重心轉移到以健力三項的訓練。
我請丸子推薦她的教練,逛了一下他的Ig,除了健美、健力得獎無數外,也在學習舉重。我覺得教練的首要條件就是自己也要不斷練習精進而非空講道理,才能身體力行帶學生一起進步。且
如果我練習時重量起不來,以他的肌力救我起來一定很安全,日後想學舉重也不用再找新教練。 恩。就是他了。
**「教練,為什麼要我從頭來過啊?!」
認真開始請教練指導,我才發現自己彷彿踏入了全新的旅程。
第一堂課,教練叫我用空槓練習:「來,蹲蹲看」,當下我心裡有一絲不耐:「明明我都可以蹲到五十公斤了,為何現在要從頭來過?」但愛面子的我怕被認為醫師怎麼那麼難搞、自以為是,只好不動聲色。🙃
「ㄟ,不要看鏡子,用身體去感覺左右對不對稱、蹲得夠不夠深,」這下我原形畢露,別說蹲的不夠深了,不看鏡子後,我起槓身體就歪了,雙腳站姿也沒對稱,只好一樣樣慢慢調整。
我這才發現原來過去我太過依賴視覺,忽略運用自己本體感覺。這次練習,重新扎實基本功,更體會到重訓絕非靠莽夫蠻力硬幹,而是純粹回歸意念去控制身體的每一組肌肉、關節,從腳掌、手指、核心......都得細膩、適切地調控呼吸與力量。
每一個動作細微的差異,骨盆前、後傾或歪斜,教練也會不厭其煩地提醒。
其實有時候我心裡也會不耐的覺得『真的有差那麼多嗎?』🤨不過幾次上課過去,我終於領悟,原來力量的訓練和做任何情一樣,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畢竟輕重量時動作的小瑕疵在換成大重量時都可能被放大百倍、千倍讓你產生運動傷害,而好的動作模式才能讓你的肌力更有效率的發揮,無傷痛的無限提升重量。
所以說,好的教練跟好的醫師一樣,都會認真地對學生「望、聞、問、切」,針對你的呼吸、表情反應去調整重量,矯正姿勢,這跟先前我看線上教學影片、或自己去健身訓練的感覺截然不同。
**找教練帶,我的課表卻愈來愈單調?!
以往,我的訓練方式跟大多數人一樣,將上半身與下半身訓練安排不同天,也一度認為找教練後,會有更特殊的訓練菜單,甚至可學一些新奇的訓練動作。
想不到每次上課,教練都是規律地把「深蹲、硬舉、臥推」這三大比賽項目帶過一次,接著再針對較差的部分,輔以幾個補強動作,也沒有所謂「今天練背、明天練腿」的安排。
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因為「深蹲、硬舉、臥推」中,沒有一項動作能只靠單一肌群就完成🤓。
好比揹槓深蹲,雖然好像只有下半身在發力,但其實上半身也需要穩定收縮來hold住槓鈴,下蹲時,也得同時穩定整個軀幹。又像是臥推,雖然推起來時像是在用胸肌和三頭肌,但其實力量是從腳一路傳導到臀部延伸到上半身,背後肌群也需要穩定的力量固定。
我常覺得練習時得「瞻前顧後」、「手忙腳亂」,因大腦神經需同時調控、整合很多地方的肌群一起發力。講起來不誇張,前幾堂課,我真覺得自己像在上幼兒肢體潛能開發課。😞
練一陣子後,也不免會倦怠。尤其每次練完都皮膚發燙、肌肉不斷抽動,軀幹像被卡車碾過一樣痠痛、疲勞。我常躺在床上反問自己:「這麼累有必要嗎?」😰
也許是葡萄糖耗盡,開始產生幻覺,腦中浮現自己可在健力比賽上凸台得名次。又看到社群上許多即使懷孕、產後仍在深蹲、硬舉的女生、或在門診許多孕力媽和我熱切分享深蹲讓她這胎都不會下背痛、不需用托腹帶。都會讓我再度燃起一股鬥志,隔天起床又認命的繼續練。何況練著練著,我發現徹夜接生的隔天也不再肩膀酸痛到舉不起來、腰痠背痛......
大約三個月後,我逐漸打好基本功,雖仍不能每次都把動作做到一百分
,但一次也比一次能推起更重的重量。看到鏡中的自己圓肩、駝背一天天改善,也會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硬舉突破百斤,超有成就感
或許是槓片能打破的不僅是體能的極限還有心房,組間休息時,我也開始會跟健友們互相吐槽、聊工作壓力或網路上乖怪陸離的資訊,覺得自己個性上也變得比較平易近人。
就像最近一次,3組90公斤的箱上蹲也是很爽快😏。即使已經練到翻白眼,扣上腰帶,繃緊神經,炸出吃奶的力氣還是要華麗完成最後一組。結果旁邊的大哥俏皮地說了一句:「醫師,你很厲害喔!」
我也突然一反過去不太理人的個性,很自信的開玩笑說:「對啊!我也覺得我很厲害」😁😁
要得意地說,我的最高紀錄已經是100公斤。面對三位數重量,挑戰前的屏氣凝神,小劇場其實不斷自我懷疑,「這個重量我等下拉得起來嗎?核心會不會鬆掉?雙手會不會太早出力?拉不起來會不會閃到腰啊!」有點害怕又不甘自我設限的心情相互拔河.......
「拉起來會很重嗎?」教練很謹慎地問。
「嗯!能拉起來的都不算重!」就算剛剛自我懷疑,還是要故作輕鬆。😇
成功拉起來的吶喊不僅是舒壓,更是相信自己的過程。
現在文青一點🤓說,我會說健力三項的練習就像是「全身肌肉與大腦混合交織成的交響曲」。我希望有一天我三項總和可突破三百公斤,引體向上至少拉得起一下,哪天要是摔下懸崖,還可以像007電影特務🙌那樣把自己拉起來。
然後阿!我想和所有女生說,雖然受限於男女賀爾蒙差異,我們練健力要變壯真的很難,但是藉由規律的練習,你會發現身體和心態真的一點一滴的改變!要變強真的就只差在勇敢開始而已🤜🤜!
#烏的健力日記
「調控力量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王啟安肌英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調控力量》心得/推薦文-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調控力量:肌力及體能的科學理論與實證》... - 大夫訓練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調控力量》心得/推薦文-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調控力量心得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ptt的推薦與評價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2閱讀心得- MuscleBeach板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肌力訓練科學解析閱讀心得- 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肌力训练科学解析阅读心得- 健身板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調控力量問答,第一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情報] 阻力訓練訓練量相同下不同強度的影響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肌力訓練聖經PTT】Fw:[討論]請問這兩本書各自... +1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作者seety 的總覽(PTT發文,留言,暱稱)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髖關節置換心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髖關節置換心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再更新-新增)分享學習健身運動相關知識資源!!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關於有氧會不會掉肌肉- 看板MuscleBeach - PTT消費區 的評價
- 關於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關於有氧會不會掉肌肉- MuscleBeach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調控力量心得 在 王啟安肌英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
「調控力量」一書已於5/15出版,譯者、審定者、推薦者的卡司與背景都很精彩,我就不贅述了;這裡我想簡單分享我審完本書的心得。
當初何立安老師找我幫忙的時候,我沒想太多就一口答應,一來因為主題很有興趣,二來我也很樂意幫老師的忙。開始審定的第一天,我就後悔了。原文很難,不僅專有名詞多、有些概念不容易理解,最可怕的是由於各章節作者不一樣,且多為學者,導致原文句型結構極為複雜,有些地方我甚至連理解都要花上許多力氣。原文已經那麼可怕了,譯文的品質就會連帶受影響。
不過不要誤會,我並沒有批評譯者的意思,這裡我反而要幫他們說話。由於我的求學背景,語文和翻譯本來就是我吃飯的工具,在速度和品質上當然會明顯優於市場上多數譯者。本書譯者群都是優秀的教練,理論和實務背景都沒話說,但是他們畢竟不是翻譯科班出身,有些翻譯策略也許不太熟悉,因此譯文難免帶有翻譯腔,有些句子顯得晦澀難懂。只看譯本,我們很容易因為句子不簡潔不清楚而批評譯者,但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原文品質與難度,恰恰就是決定翻譯品質的最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本書是教科書等級的讀本,不是心得分享也不是評論報導,因此譯文必須相對貼近原文,才不致因為過多省略或超譯而曲解原文意思。因此,如果你覺得本書的語句不是那麼順暢或易懂,我必須以科班出身譯者的身份,告訴你這是必要之惡。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但它絕對不是初學者可以駕馭的書,且對於多數讀者而言,閱讀本書會是很大的挑戰。首先,本書包含的範圍很廣,除了第一章簡介何謂肌力體能教練之外,其餘各章節幾乎都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順利閱讀。再來,若讀者閱讀能力或習慣不足,這本書的燒腦程度,很可能讓讀者半途而廢,甚至有讀沒有懂。
因此,在推廣本書之餘,我鼓勵各位讀者能夠慢慢品嚐本書的每個句子、每個概念,仔細咀嚼消化,千萬不要急就章,更別想著幾天之內要看完這本書。如果各位朋友在閱讀理解上有任何疑難雜症,我很樂意與你討論,讓彼此更了解書中奧妙。
最後,還是不免囉唆,肌力訓練是一門實務科學。多讀書累積理論背景固然重要,但經年累月、一點一滴的訓練,才是真正的關鍵。
調控力量心得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關於武術站樁的心得
最近豆花在跟師兄整理一些武術的基本功法,不管學習任何東西基礎都是很重要的,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從林氏傷科手法去看基本動作就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這些動作是順的。以下是目前整理出來站樁的一些注意事項。
可以搭配影片服用
https://youtu.be/BfS64rTWNyM
站樁(紮樁)
站樁的目的是以自身體重鍛鍊雙腳的重量訓練,主要鍛鍊大腿的肌群,站的時後應該只有大腿會痠,腰胯、膝蓋、小腿、腹部基本上都是配合為主,因為維持在固定姿勢下,鍛鍊全身筋膜的穩定性,肌群在等長的張力下勢必交替收縮,可以最大程度的鍛鍊到每一條肌肉。
小腿肌肉不應該會感覺到力量或是酸,那一定是哪裡做錯了。步法上腳尖調整全身方向,脛腓骨是力由地起最重要的調控力線,再加上步法上小腿多有旋轉的角度,如果用力很容易會導致脛腓骨卡住,鎖住腓腸肌與跟腱,會把步法站死外還傷到膝蓋腳踝。
所有的步法必須都符合這幾個要求:
1.尾履中正,脊椎放鬆直立,不前傾,不彎腰,不折腰,不翹屁股,不低頭,眼睛平視前方,看向遠方。
2.上半身放鬆,沉肩墜肘,感覺像是上半身放在骨盆上的感覺。上半身如果用力、抬肩揚肘會卡住肋骨,一來會影響呼吸二來會使身體沉不下去。
3.終端筋膜放鬆,腳趾頭與手指頭不能用力卡住,腳趾頭不能扒地板,會影響平衡與卡死腹部、縱軸的筋膜,手用力會影響上半身與肋骨狀態,會影響呼吸。
4.身體骨架的連線必須隨時保持著,從足弓→脛骨→股骨→骨盆→匯聚到丹田(在脊椎前)→脊椎,脊椎後又分直線到達頭骨與分支到肋骨→肩胛鎖骨→肱骨→尺橈骨→手指,橈骨對應上半段肋骨(1~5)尺骨對應下半段肋骨(6~10),五根手指由大拇指往小拇指依序對應兩根肋骨。隨時都必須感覺到重量是落在湧泉穴上,不能在腳尖或是在腳跟上。
5.手的力量是從脊椎往上的反作用力依著脊椎傳達到肋骨而來的,不是靠手部肌肉收縮而來的,手部肌肉只是移動與傳遞力量。
6.腳尖的方向因人而異,基本上是在該動作下腳尖(腳食指)、脛骨、膝尖(髕骨下緣的尖端)的力線會成一直線,找到身體結構放鬆的姿勢,不應該單純背誦腳尖朝使身體結構緊繃。初學者一開始很難從自己的外型看出來對或錯,可以自己用一個力量往下踩或是有人用手握住腳踝直線往下壓,看腳板是否平均受力,如果有一側感覺受力比較多,那腳尖必須往受力多的方向轉動,直到五根腳趾頭都受力平均,這時候會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同時也才有辦法讓身體重量放在湧泉的力線上。
7.所有步法的訓練都是循序漸進的,步法的高低是慢慢養成的,除了獨立式外,所有步法能多低是看胯能夠落到多低、身體重心平衡的掌握以及大腿的承受度,同時必須注意,在紮步法時應當只有大腿會痠,膝蓋、小腿應該不會痠,真的站到受不了時應該是大腿撐不住而跌坐下去,而不是越來越高,當然如果站久身體的筋膜交替代償的情況下隔天可能會有全身痠痛,那是正常的狀態。
手的注意事項
馬步時手有三種常見型態,握拳、掌心相對、手掌朝前,個別對應到肋骨的狀態,上半身必須要是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才有辦法感覺到肋骨移動帶來的影響,手不能握死也不能用力維持,是順著身體下降而來的反作用力使手浮起來的感覺,從落胯而來的反作用力。
握拳只是手型上是拳,是一種穩定內收的感覺,不是用力握死,須注意拳頭基本的三平,手型會使肋骨微微內縮。
呼吸時會發現手會順著呼吸輕微移動,吸氣時肋骨外擴,呼吸肌會拉動手部肌群微微往身體靠近,呼氣時肋骨下放,肩胛骨下放會讓拳頭微微朝前。基本上是在練習出拳時肋骨的配合方式。
手掌朝前,讓力量往前延伸的感覺,但是沒有往前推,手型會使肋骨微微前開。
呼吸時會發現手型會很穩定,不太會隨著呼吸移動,但是會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肋骨是前放的。
掌心相對,基本上一種放鬆的概念,手只是順著反作用力浮起來,肋骨基本上是平放的。
呼吸時會發現手會順著呼吸輕微開合,吸氣時肋骨外擴,手會跟著外擴;吐氣時肋骨內陷,手會跟者內收。
除了馬步與虛步外的三個步法都要求手插腰,插腰的位置很重要,跟其目的非常有關,如果真的插在腰上肩膀很容易用力卡住,重心沉不下去。手應該放在骨盆上(解剖上:髂骨前上棘),感覺骨盆的位置是否是正的,同時也方便在做步法轉換時讓大腦認知骨盆的位置與確認骨盆不是前傾後倒與是否朝向前方。
虛步的手有明確的定位,雙手是從馬步的狀態下順著身體轉到兩側,兩手為掌,右腳前則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兩手皆在身體中線上。
前手食指高度對準鼻尖,手掌位置與腳板在同一條直線上,手肘與膝蓋在同一條直線上且手肘下沉,前手不可以超過腳的範圍。
後手高度在前手手肘處,手肘貼身下沉。
步法轉化重點提醒
所有步法在轉換的過程中的軸心在尾履,也就是薦椎上,尤其是伏虎式。第二個重點是一定要開門,轉動方向側的腳要先動。
以薦椎為軸心轉換步法,往左轉則左邊要先開門再動右邊。
順序上是薦椎為軸轉動,轉向的那側的骨盆轉動,該側大腿骨、脛腓骨、足弓跟者轉向,同時落在湧泉上,後腳順勢跟著轉動,使骨盆朝向正確的位置上。
不能用推的,否則湧泉上來的連線會亂掉。也不能以湧泉為軸心轉,這樣力線會對不上。
各個步法重點概要
馬步寬度是與肩同寬後再兩腳各往外一個腳板,找到湧泉穴後再慢慢下沉。下沉方式是落胯,不是膝蓋下蹲,以薦椎為中心點使骨盆下落(這時候屁股是會朝後的),膝蓋因此跟者自然彎曲,膝尖腳尖朝同一個方向就好,不要刻意內扣,這樣會讓大腿內側筋膜卡死。手因為骨盆下落而產生的反作用力上抬前伸,同時也是一個平衡的機制。
弓步在轉換時必須注意骨盆是否完全轉正,後腳的胯為了偷懶很容易會沒有轉,這樣步法會不穩,也沒有練到。轉動時後腳要有一種腳跟往後蹬撐的感覺,如此一來骨盆一定會轉正,同時也訓練摔時的撐力。前腳要注意腳尖方向,不宜內扣,會導致大腿內側筋膜卡死。小腿必須垂直地板才會有鍛鍊效果,角度大於90度就沒有鍛鍊效果是在偷懶,角度小於90度會讓膝蓋小腿承受過大的力量,會感覺到小腿很緊繃且會想要用腳趾頭扒地,力學結構上會讓膝蓋與腳踝受傷。
伏虎式對於骨盆的調控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手要放在髂骨前上棘幫忙感覺動作,一邊縮一邊放,一定要以薦椎為軸心轉動,保持兩腳從湧泉到丹田的連線,否則兩邊骨盆卡死兩隻腳的筋膜無法配合就容易使筋出槽。伏虎式必須只能夠酸大腿,其他地方酸都會受傷。
獨立式在提腳前也必須先開門,重心移到一腳上時,為了保持骨架的連線與重量放在湧泉穴上,腳尖會微微外開,提膝的腳膝尖要對自己的中線。提膝時力量一樣是從在地板上的那隻腳踩上來的反作用力(需要確認),提膝時是從骨盆轉動,腹部內縮抬腳,上半身會微微內陷,不是用股四頭肌用力往上,否則人會往後仰。膝蓋高度至少要在自己肚臍的高度。
坐盤式上半身的放鬆配合很重要,脊椎不能折也不能頂。前腳必須落在湧泉穴上,腳尖與膝尖的連線配合方式是開門的訓練重點。後腳著地點在大拇指與食指上,腳跟是直線朝上的,膝蓋朝前腳小腿,這樣膝蓋的力量才能和進前腳。
虛步前腳還是有承受重量,大拇指點尖,不能完全虛浮,否則人會往後仰。後腳從湧泉往上的力線不能斷,腳尖要擺動到腳板平均受力處,應當只有大腿肌群在承受力量而酸,不能痠到膝蓋上,否則傷膝或腳踝。因為前後腳站,骨盆會有一點前後,上半身在放鬆的情況下會微側,不會完全正面朝前。特別注意上半身會微微朝前是因為落跨的平衡,而不是刻意往前壓,否則一定會翹屁股,這樣後腳湧泉一定會不見。
步與式的區別
傳統上樁步有步與式的區別是有意義的,步的是實際動態上的狀態,馬步、弓步、虛步、獨立步都是在對敵時移動、應對的步法,需要一定的穩定性與結構力量。
式則是在動態過程中的過度式,基本上不會維持伏虎式與坐盤式的狀況下移動,是在在摔、絆、快速移動或是隱藏腿法的時候的中間過度式,而要單獨練的目的是讓身體架構在過度的狀況下還是能夠維持架構的連貫與穩定。
放鬆方法
在正確的站樁之後,應該不會出現筋出槽或是骨錯縫的狀況,只會有大腿肌肉會很緊繃的狀況。
放鬆的方式先兩腳與肩同寬,重心移到一腳上,手抓住非重心腳的大腿左右搖動(垂直肌肉方向),從大腿根本一直搖到膝蓋處,如果一手無法掌握可以用兩手,夠放鬆的情況下搖應該會感覺到小腿肌肉也會跟著搖動,腳板甚至腳趾頭都會跟著搖動。
#怎麼正確的站樁很重要
2019.12.11豆花藥傷科
調控力量心得 在 《調控力量:肌力及體能的科學理論與實證》... - 大夫訓練 的推薦與評價
WKJA世界花式壺鈴學苑L1學習心得和感想 一開始接觸到壺鈴是因為重量訓練,當時只是把壺鈴當做是一塊重量,可以拿來推拿來拉,就像是啞鈴一樣, ... <看更多>
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調控力量》心得/推薦文-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肌力與體能背後的理論與實證今天終於看完《調控力量》,也花了一些時間記錄一下想法,以下是讀書心得/推薦文。 身為一位在社會上夾縫求生存的S&C教練 ... ... <看更多>
調控力量心得 在 [心得] 《調控力量》心得/推薦文-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肌力與體能背後的理論與實證
今天終於看完《調控力量》,也花了一些時間記錄一下想法,以下是讀書心得/推薦文。
身為一位在社會上夾縫求生存的S&C教練,至少以我個人而言,我很在乎我說出去的話,
以及教授的內容是否真的有所根據或支持。尤其在現今訓練處於Bro Science當道的氛圍
之下,我更加的渴望知道我選擇的訓練方式是否有經過實驗以及探討了。
《調控力量》的出現恰好的補足了我心中最軟的一塊(誤,
繁體版由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何立安博士,何老師引進,
不得不說,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曾質疑過,為何老師在此時選擇此書,
真的會看到睡著...XD
但看完的同時,竟然開始稍微理解了為何是此書了。
書中極其有脈絡的說明了教練一職所需要的知識背景、心理、關係、教學(顯性教學與隱
性教學)、與科學家角色的重疊、各類不同的科學化訓練方式、檢測方法以及最重要的,
思辨能力 。
舉例來說,第7章節同步訓練中,闡述了競技運動員往往需要在專項運動中,需要多種不
同的身體能力,如籃球員既需要切入時衝刺加速的爆發能力,又需要能夠維持40分鐘高反
覆折返與煞車的續航能力。
而在我們已經知曉不同的訓練類型會有訓練不相容性的情況下,得知了週期化訓練的必要
性,但也有許多的實驗探討了耐力訓練先於肌肉生長(或肌力)訓練或順序相反的研究結果
,有趣的是結果有時竟然無法統一,而在書中更是能在各處看到如此現象。
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我認為這本書間接教導了讀者思辨能力的發展,思考每個探討裡不同
變數與變因,思考在訓練裡有時候得承認不會像台灣考試一樣總是需要有個標準答案。
也許有人會說,靠這樣裡面的研究不就都白做了,反正怎樣都有可能阿!
我是這樣認為的,科學本來就是滾動的,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在不斷推翻或是重新闡述
過往的知識與方法,而我們至少應該立足於向前滾動的巨輪上。
最後說說這本書的優缺點,真的會很想睡覺XD,也沒有什麼幽默的段落,但每個研究或實
驗都有註明作者與年份,所以對於想要更深掘後面內容的人可以在Google學術搜尋上搜尋
,實則是一本肌力與體能的藏寶圖,順便精進英文能力XD。
那什麼人適合閱讀此書呢,
1.從業人員及入門者:讓你講出的話更加言之有物
2.有耐心的人XD
這是我看完書的一些想法,礙於文筆能力欠佳跟此書涉及的知識量過於龐大,可能無法詳
盡地闡述完整,如果有什麼錯誤的地方也歡迎指教與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21.1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03035122.A.2C7.html
你怎麼知道? 我師父告訴我的阿 幹問這麼多幹嘛是要不要練?
這就是bro science
※ 編輯: seety (220.136.144.11 臺灣), 10/19/2020 21:16:44
是因為他沒有實際教導動作? 還是說探討的理論與實驗沒有貢獻呢?
當然如果你只是一位喜愛訓練的人,對於訓練背後原理的探討沒有興趣我也蠻能理解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教練。書背也有說,這是一本給入門者銜接實務工作的橋樑,
你不是教練,當然會覺得沒有實用性,但如果你是教練,如果連如何拿來實用都想不到,
可能別的工作會比較賺錢。
※ 編輯: seety (220.136.144.11 臺灣), 10/20/2020 01:28:35
※ 編輯: seety (220.136.144.11 臺灣), 10/20/2020 01:29:58
S&C領域一直都在,你所謂姓何的只是在台推廣,真要說商業環境,某大連鎖健身房所
推廣至今的器械式與素質不堪的教練可能還更糟呢。如果你沒有看出書的價值,可以
來信討論,畢竟書好看不好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還是說你連書都還沒看完就說沒有價
值了呢?這樣的話也很難共勉之QQ
※ 編輯: seety (220.136.144.11 臺灣), 10/22/2020 12:57:22
※ 編輯: seety (110.30.146.93 臺灣), 10/22/2020 13:01:46
※ 編輯: seety (114.45.96.32 臺灣), 10/24/2020 23:55: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