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業案主的不純粹心理治療】
.
● 前言:
沒有寫一篇文章說不清楚的事情,如果有,就寫兩篇,兩篇寫不清楚,就寫三篇,以此類推。上一篇文章「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主要是在論述當人們用「是否接受過心理治療」來做為評估心理治療師時,會造成的限制與不合理之處。這篇我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專業案主自身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目的與其衍伸出的界線議題。
.
● 「心理專業案主」與「不純粹心理治療」
.
心理專業案主,簡稱「專業案主」。主要是用以指稱在心理治療中本身具有心理專業背景或是具備或正在學習心理治療 / 諮商 / 輔導 相關知識的心理治療個案,他有可能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有可能是社工專業人員、社工師、輔導老師等。與一般非專業案主不同的是,他們前來接受心理治療,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純粹想要解決身心困擾,有些人甚至是自覺沒有身心困擾,而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是有其他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前三者(心理治療師)。也因此,我稱這樣的心理治療為「不純粹心理治療」。
因著這樣的不純粹心理治療,可能會讓專業案主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與其衍伸出來的各種界線,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況與排列組合。
.
● 統整一下,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目的:
A. 體驗:知道什麼是心理治療過程、了解案主感受。主要有可能發生在心理相關課程,也有可能是案主自身想要了解體驗。
B. 治療:處理個人議題、身心困擾、心理疾患。
C. 學習:學習典範、模仿資深專業者。
D. 傳承:部份專業社群期待學習者經由心理治療向資深者學習。
E. 門檻:課程、系所、專業社群的門檻。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前四者。
F. 其他:例如,名牌爸媽效應。(案主希望自己接受具權威性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獲得該治療師的肯定與某種層面的傳承。) 或其他。
.
這些原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就像你到手搖飲料店,可以點純茶,也可點珍波椰奶茶(珍珠+波霸+椰果+牛奶+紅茶)。當然,和買手搖飲料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目的」也有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有著滾動式的修正(就像我們的108課綱一樣(?))。因著不純粹,可能會造成不同的人對於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有著不同的想像與理解。
.
身為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學習者,我從開始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就不斷有師長表達期待學生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有心理治療督導把督生接受心理治療當作接受他個別督導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會議場合聽到某前輩說,所有實習心理師都應當要接受個別心理治療,但又表示如果這樣硬性要求,一定會遭受批評。又或是另一位師長在課堂上大力推薦個別心理治療給研究生,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個別心理治療,認為學校心輔所應該要規定碩三全職實習之前都要接受過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 (雖然這位師長不是走動力的)。
.
●「以人為器」的雙重性:心理治療師是自己,也是工具。
.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 如果接受心理治療是接受「治療」,這是醫療行為,是個人隱私。它的目的照理說是為了要處理與面對心理治療師個人自身的身心困擾與心理議題。
.
心理工作者或心理治療師,是一個「以人為器」的行業。就讀心理相關系所時,有些師長會教導:作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應該或說有義務要去梳理自己、透過回顧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了解過去的(早年)經驗如何影響著現在你的日常言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著你的心理專業工作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諮心系部份課程中,課程教師會出許多強調自我省思的報告,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自我理解。
.
的確,不可否認,每個人會選擇什麼系所就讀與從事何種職業,與他的成長與學習背景不會沒有關聯。有部份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就讀心理相關系所的原因,是自己過去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身心困擾或心理議題,但這並不是全部的人都如此。需要不斷的強調的是,學習心理學與學習心理治療,並無法取代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口語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這是兩件事情。
.
但在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觀點中,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議題」,因此心理治療師作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在「以人為器」的大前提下,理所應當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穩定度有較高的標準與要求,因此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這不僅僅是為了心理治療師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是為了維持心理治療的工作品質。當心理治療師內在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涵容案主,你心理治療工作也會比較順利,比較不容易行動化。
.
( 溫馨提醒: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心理治療學派或所有心理治療師都抱持此種觀點。)
.
那麼,問題來了。
.
●心理專業案主的心理治療,屬於隱私還是公眾?
.
如果我的觀點是,心理工作者接受心理治療是屬於個人治療,是隱私的,而(準)心理工作者的訓練與教育是屬於公眾的。那麼,心理治療可以同時是(隱私的)個人治療與(公眾的)訓練教育嗎?還是因為心理治療是以人為器,所以(準)心理治療師所接受的「心理治療」也要被視為是公眾的呢?講到這裡,或許有人開始感到困惑。但嚴格來說,這議題會從學習心理治療開始,就以各種隱晦、困難被指認的方式存在著。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把它想清楚。
.
● 如果我們更細緻區分哪些算隱私,可以列出以下五點來討論,這五點我會以我個人主觀認為的隱私程度作為排列順序,最隱私的為5.,輕微隱私的為1.:
.
1. 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
2. 接受心理治療的次數、期間、長期還是短期
3. 接受心理治療的地點、哪間心理機構
4. 接受哪位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心理治療
5. 心理治療的內容 (這若非案主同意揭露或本人揭露,是違反治療倫理的)
.
工作時曾看過實習心理師把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與心得寫進履歷中(1. 5則用簡短與隱晦的方式呈現)。也曾聽聞有心理師資深前輩建議學生應徵某單位時,督生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全名寫進履歷中(1.3.4)。又或是曾聽到其他同儕分享,參加某個專業社群的面試時,面試者直接問他,他是否有接受長期心理治療?如果有,那治療師是誰(1. 2. 3. 4. )。每個人對於心理治療的界線、隱私與敏感度不同,雖然我不太清楚其他人對於這樣經驗的感受為何,但我內心有著不小的震盪。
.
● 回歸到自己身上。如果這件事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別,我想大家可以思考的兩個問題是:
.
第一,你可以接受哪幾點被揭露,你的底線在哪裡,上述的1.2.3.4.哪一項被揭露,或被迫揭露會讓你感到被冒犯或不舒服。每個人對於隱私與界線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對於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也不見得是一樣的。某些心理治療界的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認為,這些事情沒有什麼好不能被討論的,「接受心理治療的(準)心理師」是很好的事情。也可能有些人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訓練,在這樣的脈絡下,他當然可以問你是接受誰的「訓練」(治療)。
有些學校或訓練單位甚至是在制度上的要求每位準心理師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把接受心理治療視為訓練的一環。學習者被要求提出接受心理治療的證明。你如果要就讀這些校系或加入某些訓練,或是選修某些課程,就必須要放棄某種程度的隱私。
.
第二,如果你是一位(準)心理師,你是否會為了上某些課程,接受某些訓練,或是機構,或是校系的要求,而改變你對於自己心理治療界線的看法,你會願意退讓一些界線標準來滿足這些專業訓練的要求,師長的期待,校系的規定。或是,你選擇別條路走?
.
另一個部分是,訓練單位、校系、師長也需要對於學生、受訓者接受心理治療的必要性給予充分、明確且合理的說明。另一個重點是,這些校系、單位、師長有必要在事前就告知他們對於學習者有這樣的期待與要求,這樣的知情同意,也才符合倫理。最好在簡章上(或初談時)就說明清楚。
.
之所以我需要花這樣大的篇幅去說明不純粹心理治療的目的與意義,是希望可以帶到後面對於專業案主心理治療界線的討論。
.
● 身為(準)心理治療師的你,接受(不純粹的)心理治療是「前台」還是「後台」?
.
我以社會學家高夫曼的「戲劇理論」來看,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言行舉止都想是在演一場戲,每個人都在扮演一種社會角色,「前台」是演戲的地方,而「後台」是人們可以卸下個人社會角色,把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的地方,例如:你可以看到在電話中,和客戶輕聲細語,安撫對方情緒的同事,在掛上電話立刻飆罵。這一點也不違和,因為電話中的同事是在扮演好他職場上公司員工的角色,這是「前台」,掛上電話,鬆了口氣,把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委屈宣洩出來,那是在「後台」。不過這個前提是,辦公室的氛圍有足夠的安全。讓這位同事願意表達出來。在好的工作氛圍中,其他同事會給予支持與安慰,但若工作氛圍不好,同事間爾虞我詐,這位同事的飆罵就有可能讓他陷入不好的評價,甚至落人把柄。
.
如果心理治療對於案主而言是他的「後台」,他在後台被鼓勵自由的聯想,被允許自由的思考與感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免於被評價、被取笑、被攻擊,這個環境是足夠安全的。如果今天心理治療不是純粹心理治療,還有訓練、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於專業案主來說不只是心理治療師,還可能是某種典範,甚至是教師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專業案主還能把心理治療當「後台」,好好的自由聯想嗎?還是他要把心理治療當成一種「前台」,要展現出「好案主」的樣貌,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深度的思考、優秀的言語,壓抑心中對於治療師的攻擊或負向感受,好得到心理治療師的肯定,尤其當心理治療師對案主或是專業領域來說具有某方面的權威性。抑或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把大量的焦點放在心理治療師身上,努力地向治療師學習,而忘記了自己是來「治療」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我們也可以說即便是非專業案主,上述狀況也會發生。 心理治療師之於案主來說都可以是一種模範,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式或是可能,並將之類化於日常生活中。但對於專業案主來說,這樣的類化與學習多少會影響他的心理專業工作。而這也是心理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的多重性。到底在治療,還是受訓,或是我們可以說是多重目的性,訓練與治療可以在兩者均不受損的狀態下被執行嗎?我提出這個疑問,也期待大家可以思考。雖然這個議題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
.
● 心理治療中的依附關係與權力、界線
.
若是走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我們很困難不談到治療關係中的依附,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也會有因人而異,且程度不等的「退化」與「移情」。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是否是足夠安全的,界線是否是穩固的,心理治療師是否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涵容案主,而不會因為內在的焦慮而行動化。這樣的行動化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師擔心自己無法在治療關係中成為夠好的照顧者,或是個人的自戀特質,而給予案主治療室外的益處。也有可能是治療師因為治療關係中,個人的焦慮或憤怒,把治療內容、治療關係透露給治療室外的他人,也或者發生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
因此,案主在治療關係中必然冒著某種程度的「風險」和「誘惑」,而專業案主更是如此,因為這位坐在你對面的心理治療師,出了治療室這個空間就是同業、是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甚至有可能是某某人的某某人(心理專業圈就是這樣小,小到隨便轉個身都有可能撞到認識的人(這是譬喻))。
.
無論我們稱這是「心理治療關係」、還是治療室中的「依附關係」、「移情關係」,都無法避免權力與界線的議題。專業案主的個別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個人經驗的可能、學習某種典範( 就算是負向的經驗或遇到沒倫理的治療師都可以帶給我們反思 ) 。
.
但需要注意的是「強制心理治療」這件事情所帶來的限制,也就是為什麼我並不支持鼓吹案主將「治療師是否(曾)接受個人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個項目。當我們將心理治療作為強制,而忽略每個人的差異,那就有可能造成壓迫,有可能為了交「證明」(準)心理工作者只是花錢花時間坐在案主的位置上,沉默個幾次好交證明。又或是假裝扮演一個好案主,而非真正有在投入在心理治療當中。當我們期待案主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可以自由,那麼(準)心理治療師強制性的心理治療,就無法掩飾其弔詭的成份。
.
● 結語:
將不純粹心理治療中的矛盾與弔詭性提出來討論,目的是期待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考,另一部份是當(準)心理師在接受心理治療前,有更細緻的思考與討論,那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首先,知道自己怎麼想、自己的期待為何,有機會向自己的治療師討論,找一個對於關係和界線有共識的心理治療師。需要提醒的是,謹慎戒備對那些不尊重你界線,或老是冒犯你界線的同儕與師長。以上討論,謝謝願意閱讀完這樣落落長文章的你。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心理] 諮商中的權力關係-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悠活-談心室】心理諮商—移情及反移情作用第130集-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諮商師對老年個案反移情經驗及因應之研究 - 博碩士論文網 的評價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 的評價
- 關於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問題移情作用的問題 - 心理板 | Dcard 的評價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貓心小語——關於督導]
今天和督導談話過後,我真的覺得我的督導真的棒極了!
我一直以為,喜歡和人談話深聊可以是成為諮商師的動機,但事實上,這個動機本身有可能會造成談話上的反移情,也就是從個案身上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的督導說,這是值得深究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諮商師需要被諮商和督導的原因。
我很好奇,問了我的督導,那他成為諮商師的動機是什麼?他說,他看見他朋友被諮商之後,從憂鬱變得很快樂,因而覺得他也要助人。
但是諮商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助人,真的有純然利他這件事情嗎?難道我們都不會為了從個案身上獲得什麼?
我的督導說:諮商費,諮商費這件事情和個人需求是切開的,但我覺得一旦談到了錢,又要如何切割乾淨?恰巧週三的讀書會,就在討論這件事情,如果一個諮商師因為缺錢而不願意讓個案結案,這就是其中一個可能值得深究的地方。
我又和督導說,我很害怕我的名聲不好,怎麼辦,我的督導說,諮商看的是實力而不是名聲。
我是一個會為了自己覺得不公平、被傷害的事情提出嚴重抗議的人,有些人不喜歡,就會從我的粉絲群中流失,有的人不care,或是他們更看重我的其他地方,就會留下來。
But,一個好的作家代表他諮商做得好嗎?即便名聲再好,個案跟你談了之後,發現談不好,就會流失掉,依然是沒辦法留住個案的。
因此,這一年,我的督導要教我的不是如何增加粉絲的數量,而是如何深化我的諮商功力,他是存在取向的諮商師,或許不能給我太多依附上的建議,他建議我可以出一本書,藉此得到名聲上的需求;他也建議我,可以從會友表單,獲得人際需求。
但是諮商不一樣,諮商是以個案的利益為最大考量的,我必須把粉絲跟個案切割的很清楚,這是我這一年要學習的地方。
很多人說,自己要當諮商師,是因為喜歡幫朋友解決問題,這並不是說這樣不好,你依然可以選擇走上諮商這條路,但是在實習的過程中,就必須要不斷地深究,你從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中獲得什麼?親密感?成就感?這些都是在諮商室裡,要逐漸被覺察與排除的東西。
最後,我想順道一提,許多諮商師的碩士論文,寫得都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困擾,正因為我的依附與愛情處理的不好,所以才會不斷鑽研這一塊,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
有些人可能會對我謾罵、指責,說我感情談的這麼糟糕,當什麼愛情作家,但我想,我依然在學習的路上,而我的督導提供我的是一個成長的環境,我也持續接受諮商,學習面對我混亂的內在狀態。
諮商師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我覺得我遇到了一個可以協助我成長的督導。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貓心小語——關於督導]
今天和督導談話過後,我真的覺得我的督導真的棒極了!
我一直以為,喜歡和人談話深聊可以是成為諮商師的動機,但事實上,這個動機本身有可能會造成談話上的反移情,也就是從個案身上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的督導說,這是值得深究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諮商師需要被諮商和督導的原因。
我很好奇,問了我的督導,那他成為諮商師的動機是什麼?他說,他看見他朋友被諮商之後,從憂鬱變得很快樂,因而覺得他也要助人。
但是諮商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助人,真的有純然利他這件事情嗎?難道我們都不會為了從個案身上獲得什麼?
我的督導說:諮商費,諮商費這件事情和個人需求是切開的,但我覺得一旦談到了錢,又要如何切割乾淨?恰巧週三的讀書會,就在討論這件事情,如果一個諮商師因為缺錢而不願意讓個案結案,這就是其中一個可能值得深究的地方。
我又和督導說,我很害怕我的名聲不好,怎麼辦,我的督導說,諮商看的是實力而不是名聲。
我是一個會為了自己覺得不公平、被傷害的事情提出嚴重抗議的人,有些人不喜歡,就會從我的粉絲群中流失,有的人不care,或是他們更看重我的其他地方,就會留下來。
But,一個好的作家代表他諮商做得好嗎?即便名聲再好,個案跟你談了之後,發現談不好,就會流失掉,依然是沒辦法留住個案的。
因此,這一年,我的督導要教我的不是如何增加粉絲的數量,而是如何深化我的諮商功力,他是存在取向的諮商師,或許不能給我太多依附上的建議,他建議我可以出一本書,藉此得到名聲上的需求;他也建議我,可以從會友表單,獲得人際需求。
但是諮商不一樣,諮商是以個案的利益為最大考量的,我必須把粉絲跟個案切割的很清楚,這是我這一年要學習的地方。
很多人說,自己要當諮商師,是因為喜歡幫朋友解決問題,這並不是說這樣不好,你依然可以選擇走上諮商這條路,但是在實習的過程中,就必須要不斷地深究,你從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中獲得什麼?親密感?成就感?這些都是在諮商室裡,要逐漸被覺察與排除的東西。
最後,我想順道一提,許多諮商師的碩士論文,寫得都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困擾,正因為我的依附與愛情處理的不好,所以才會不斷鑽研這一塊,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
有些人可能會對我謾罵、指責,說我感情談的這麼糟糕,當什麼愛情作家,但我想,我依然在學習的路上,而我的督導提供我的是一個成長的環境,我也持續接受諮商,學習面對我混亂的內在狀態。
諮商師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我覺得我遇到了一個可以協助我成長的督導。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但如果是因為心理師個人經驗產生的情緒,就叫反移情。 相較前者不具普同性,若諮商師缺乏覺察,表現出不適當的情感,可能會讓晤談失去客觀性,導致治療 ... ... <看更多>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悠活-談心室】心理諮商—移情及反移情作用第130集-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 諮商 及輔導過程中,有時雙方在感覺傾向中,產生了 移情 及 反移情 作用,從嘉賓李昌萬分享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如何 處理 個案 移情 輔導者此類的 問題 。 ... <看更多>
諮商師如何處理移情和反移情問題 在 [心理] 諮商中的權力關係-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一般人對於諮商的概念是以為是溫暖的,是滋養的。可是
其實之中潛藏著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或許諮商是在所有社會關係中,最不具權力對等的一種,
但事實上你不能否認,在晤談室裡發生的所有事件,可能
感動到你一生、改變你長久以來的習慣、增加更多的自我
效能,等等等等等,這些的一切,在諮商關係終結後,倫
理問題便因運而生。如果你懂得什麼叫作避免雙重關係,
你就知道這對個案來說是很無情的一件事情。個案很自然
的會想繼續跟諮商師維持聯繫,想當朋友,but it's a big trouble.
就是因為倫理關係的存在,諮商師了解這一切的可能問題,
所以用盡方法去避免。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大多數的個案
是毫不知情的,他們完全不懂得什麼叫作倫理議題,他們
很可能要等到真正發生問題的時後才懂得事情的嚴重性。
到此,各位懂嗎?
所以諮商中一定要有充權的過程,不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個
案自主,但其實完全是由諮商師在決定/主導關係的。我
不談你們在晤談室裡有多深刻或多有連結,一但結束關係,
這就是必須面對的殘酷問題,不,是事實。這樣一來,不
就完全違背了諮商的初衷:以個案為中心嗎?其實這根本
就是一種權力關係。你一旦踏出了諮商室,殘酷的權力關
係就立刻展現。我有權力,或者不要說得這麼基進,我有
選擇,不再跟我的個案連繫,並且可以漠視他想念我的悲
傷,或者未處理完的移情。
在移情發生的同時,反移情很快就會出現,遲早的問題而
已。難道個案就得獨自面對諮商師的反移情?表面上看起
來諮商關係是維持住的,但其實敗絮其中。諮商師自然有
責任要處理移情這件事,那目標以個案為主的個案,就應
該承擔起諮商師無法解決的反移情嗎?甚至是,如果他毫
不自知,認為沒有傷害,而實實在在的是,個案並不知道
怎麼開口,所以大家就這樣默許了彼此的不對等關係。
多年來的諮商經驗,我快要變成一個反諮商的基本教義派
了。不過我認為這只是我一時的情緒。只是我會想,那這
樣,社工師跟諮商師的作用差別又在哪裡?我指涉的是心
理的依賴層面。
諮商經驗走到今天,我得說,我還是熱愛心理學,可是我
對諮商是抱持著很失望並且悲觀的看法。究竟諮商師有多
少能耐?誰才有資格當諮商心理師?你的反移情、你夠不
夠認識你自己?你到底能handle到多大的程度?
我連在會談時間之外要個抱抱,都想先問我的原因是什麼!
比朋友還不如。朋友之間的話,就直接抱下去了啊,還多
問什麼!為什麼諮商師這麼想知道個案所有動作的意義?
為什麼諮商師可以了解個案的背景,但她自己卻可以選擇
不回答?諮商真的是一件很溫暖的事嗎?那是你太不夠認
識它了。
是根本沒有人發現自己被剝削。
我當然承認諮商之中會產生多少的幫助,依關係以及投射
程度而定。但是當你看見背後的事實,這樣的權力關係,
我真的開始會叫別人不要隨便諮商了。
但話說回來,如果能夠承擔起自己的挫傷,能夠有辦法自
我克服,有足夠的朋友網支持,你還需要諮商嗎?
諮商或許是留給那些走投無路的人吧!但你得先問問他:
你承擔得起這份權力關係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227.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