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出近年來最難忘的作品之一、世界上首部油畫動畫電影《梵谷:星夜之謎 Loving Vincent》的動畫公司 BreakThru Films,終於在該片闖出絕佳口碑的三年後,再度攜手原班團隊,低調著手進行下一項計畫《The Peasants 農民(暫譯)》,繼續交由《梵谷:星夜之謎》其中一位導演 Dorota Kobiela 執導這部改編自波蘭小說家,同時也是 1924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Władysław Reymont 的同名生涯代表作。
前後耗時七年撰寫的長篇小說為瓦迪斯瓦夫雷蒙特贏得不朽文壇殊榮,根據維基百科介紹,一年四季秋、冬、春、夏正好構成《農民》的四個單元,作者以此涵蓋普卜村的生活,不但寫出當地富戶之間的明爭暗鬥,寫出地主對農民的殘酷盤剝,也寫出貧苦農民的反抗和人性,而且傳神地介紹他們的生活習俗和自然環境,為此,人們稱讚《農民》是世紀之交波蘭農村生活的百科全書,曾兩度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但都距今相當長的時間,而 2020 年的版本,也將延續為人所稱道的呈現方式,透過典雅油畫動畫的模樣守護文學與藝術相互輝映的光芒。
「我們打算先拍攝演員的部分,大概需要 36 天左右的時間,接著每一幕都會由藝術家們親手以油畫方式繪製而成,為了完成這項工程,五十多幅畫作同時交給三間工作室分別進行,位於波蘭索波特、塞爾維亞與烏克蘭。」
而電影中畫作採用的繪畫風格以「Young Poland」時期為主,是波蘭視覺藝術、文學與音樂的現代主義時期,大至上落於 1890 至 1918 年之間,完美反映出原著小說的時代氛圍,更照慣例採用多位知名畫家的作品,包括現實主義畫派 Józef Chełmoński(1849-1914)、波蘭貴族藝術家 Ferdynand Ruszczyc(1870-1936)與現實主義和印象畫派的 Young Poland 運動代表畫家之一 Leon Wyczółkowski(1852-1936)等人。
配樂則由知名波蘭音樂製作人 Łukasz L.U.C. Rostkowski 操刀,同時身為 Rebel Babel Film Orchestra 的一員,這位作曲家集結了一群相當特殊的斯拉夫鄉村樂手,就像這些油畫一樣,融入許多鄉村樂器、歌唱方式等傳統象徵符號,創造出一種魔幻且類似於繪畫氛圍所呈現的鄉村之美,預定將於 2022 年問世,令人非常期待。
▍延伸閱讀:
關於摯愛的藝術家,《梵谷:星夜之謎》與《梵谷:在永恆之門》
https://reurl.cc/4mRnA2
諾貝爾文學獎2022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新圖書館的想像】
今天早上文化局長到市議會報告「新竹市市立圖書館新建工程」的規劃,照市府說明,現在的總圖書館拆除後將蓋新的圖書館。新館是地下兩層、地上四層的建築,樓層面積是現在總圖書館的5倍左右,預計2022年底啟用。
我對於這個案子是期待的。
大家對於「圖書館」的想像是什麼呢?
圖書館是獲得新知的地方。過去,我們透過閱讀來獲得新知,而現在,閱讀的型態越來越寬廣、多元,已不再侷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紙本印刷跟實體書籍;閱讀的方式也不再限於文字,觀賞影片、聽音樂跟讀文字,可能同時進行,甚至,讀一小段然後上網查資料的方式,越來越常見。
新竹市的圖書館必須能跟這個趨勢同步成長,#用新的硬體空間提供新的服務。若我們用傳統的觀點設計新圖,那就 #別怨嘆年輕世代不進圖書館,不再讀書。
書籍的型態不限於文字、實體印刷品的趨勢,有三點為證:
第一個是,閱讀不限於在紙本印刷品進行,而是逐漸從印刷實體物,擴張到聲音、影像、音樂,甚至是表演。兒童繪本、漫畫,到電子書、有聲書、音樂、口述、影像,甚至戲劇,都逐漸被視為閱讀的形式。
英國畫家班克西(Banksy)用街頭塗鴉來表達政治、社會觀點,就是西方長期關注的文化現象,而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歌手Bob Dylan引發的討論,就也可以看到閱讀的定義的轉變。台灣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影像作品被收入圖書館內,台北市立圖書館有專門收藏漫畫的分館,國家圖書館也有收藏藝術、影像作品的中心。
第二個是,在電腦、平板、手機上閱讀的機會越來越高(電子書),而且,實體與虛擬的閱讀會交錯進行,例如,線上閱讀的風氣越來越盛,邊讀書邊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情形也越來越多,一本書跳著讀、多本書交錯讀的狀況更是普遍。
第三個是,期刊、雜誌、部落格、線上出版品的重要性,比書籍更重要。
在這個趨勢下,圖書館的館藏、使用規劃,就不限於傳統的靜態閱讀書籍,而必須把動漫、紀錄片、電影、音樂,甚至戲劇表演等更多的可能性都納入,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
在空間的安排上,也不必囿限於兒童館、閱覽室、館藏室、視聽室這些過去的分類,咖啡廳、音樂廳、多元展示空間都可以是放書閱讀的地方。我們 #對閱讀的概念擴大了,#對空間運用的想像也該跟著解放。
我希望新竹市的新圖書館,不是在新建的初步階段,就用傳統的閱讀、典藏概念進行空間的設想,而是在硬體更新、空間擴大的基礎上,用更多的想像力、更細緻的規劃,#讓閱讀這件事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新圖書館能成為一個真實影響、改變新竹人閱讀生活、引領潮流的城市地標。
#對新圖書館的想像 #建議多買電子書
#文本多樣性 #空間解放
諾貝爾文學獎2022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新圖書館的想像】
今天早上文化局長到市議會報告「新竹市市立圖書館新建工程」的規劃,照市府說明,現在的總圖書館拆除後將蓋新的圖書館。新館是地下兩層、地上四層的建築,樓層面積是現在總圖書館的5倍左右,預計2022年底啟用。
我對於這個案子是期待的。
大家對於「圖書館」的想像是什麼呢?
圖書館是獲得新知的地方。過去,我們透過閱讀來獲得新知,而現在,閱讀的型態越來越寬廣、多元,已不再侷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紙本印刷跟實體書籍;閱讀的方式也不再限於文字,觀賞影片、聽音樂跟讀文字,可能同時進行,甚至,讀一小段然後上網查資料的方式,越來越常見。
新竹市的圖書館必須能跟這個趨勢同步成長,#用新的硬體空間提供新的服務。若我們用傳統的觀點設計新圖,那就 #別怨嘆年輕世代不進圖書館,不再讀書。
書籍的型態不限於文字、實體印刷品的趨勢,有三點為證:
第一個是,閱讀不限於在紙本印刷品進行,而是逐漸從印刷實體物,擴張到聲音、影像、音樂,甚至是表演。兒童繪本、漫畫,到電子書、有聲書、音樂、口述、影像,甚至戲劇,都逐漸被視為閱讀的形式。
英國畫家班克西(Banksy)用街頭塗鴉來表達政治、社會觀點,就是西方長期關注的文化現象,而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歌手Bob Dylan引發的討論,就也可以看到閱讀的定義的轉變。台灣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影像作品被收入圖書館內,台北市立圖書館有專門收藏漫畫的分館,國家圖書館也有收藏藝術、影像作品的中心。
第二個是,在電腦、平板、手機上閱讀的機會越來越高(電子書),而且,實體與虛擬的閱讀會交錯進行,例如,線上閱讀的風氣越來越盛,邊讀書邊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情形也越來越多,一本書跳著讀、多本書交錯讀的狀況更是普遍。
第三個是,期刊、雜誌、部落格、線上出版品的重要性,比書籍更重要。
在這個趨勢下,圖書館的館藏、使用規劃,就不限於傳統的靜態閱讀書籍,而必須把動漫、紀錄片、電影、音樂,甚至戲劇表演等更多的可能性都納入,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
在空間的安排上,也不必囿限於兒童館、閱覽室、館藏室、視聽室這些過去的分類,咖啡廳、音樂廳、多元展示空間都可以是放書閱讀的地方。我們 #對閱讀的概念擴大了,#對空間運用的想像也該跟著解放。
我希望新竹市的新圖書館,不是在新建的初步階段,就用傳統的閱讀、典藏概念進行空間的設想,而是在硬體更新、空間擴大的基礎上,用更多的想像力、更細緻的規劃,#讓閱讀這件事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新圖書館能成為一個真實影響、改變新竹人閱讀生活、引領潮流的城市地標。
#對新圖書館的想像 #建議多買電子書
#文本多樣性 #空間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