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都吃過魚子醬,但是可能只知道它是珍稀食材,並非很了解其昂貴的原因。剛好上週去 Daimon‧犇 廚魔館 參加了活動,就來跟大家分享。
首先,魚子醬製作過程很仰賴人工,層層工序幾乎都得由職人親手處理:剖殺取卵、過篩、抹鹽、由專業的魚子醬大師掌握熟成時間⋯等。魚子醬和乳酪一樣皆須熟成,熟成時間越長,會越來越濃稠細密。一般來說至少需熟成三個月,且鹹度和顆粒大小、熟成時間均相關。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46種鱘魚子,皆以魚種命名,今天嚐了四款:Kristal、Baeri、Transmotanus以及台灣最被大眾所知的Oscietre奧賽嘉。
當天品嚐的Kristal(晶鑽)價格最昂貴,色澤呈黃綠色,顆粒較堅實也較大顆,KAVIARI選擇養殖十二年的鱘魚卵,再加以熟成五個月。舌尖輕頂上顎,魚卵爆破後油脂鹹香鮮甜,此款適合搭配料理,不會一下就融化,也是諸多米其林餐廳主廚最喜愛的一款。
循序漸進吃下來,才發現魚子醬原來在顆粒、鹹度、風味上差異甚大,Baeri 和Oscietre顆粒皆較小,前者基本採收期是五年,品牌刻意取養殖七年的魚卵,色澤灰黑,細緻綿軟,中味大爆發,濃郁飽滿帶點細微的烘烤香氣;後者需至少九年,品牌則取養殖十一年的魚卵,溫和細緻、尾韻悠長,較為Creamy。
最後一款白鱘的風味強烈,鹹度也強,也因此每個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價格不代表品質,價格取決於養殖時間長短和製造商,養越久當然越貴,Beluga就至少需養十八至二十年才取卵,不過不一定貴的就合自己口味,挑選自己喜歡的比較重要。
挑選時記得看後罐標籤,前三個英文字代表魚種的拉丁學名,接著的單字C代表養殖(若是野生則為W),再來CN代表中國養殖(BG為保加利亞),年份則是從原始罐分裝至錫盒小包裝的日期。
#講師給魚子醬沒在手軟的
#吃了兩輪根本賺到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