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俊:政府與教協「斷交」 不利社會復和
2021/8/5
【明報文章】7月30日,具中國官方背景的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發文,力斥會員人數近10萬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是「毒瘤」,並認為教協實為政治組織而非工會組織,經常策動政治運動,新華社評論文章更促請港府徹查教協。7月31日,教育局即發表聲明,宣布正式與教協「斷交」,包括不承認教協舉辦的教師培訓課程、不處理教協轉介的個案以至不與任何教協代表開會。另邊廂,王偉傑先生8月2日於《明報》觀點版的文章〈反思教協的存在價值〉(下稱「王文」),認為教協政治力量隨着選舉制度改變而褪色。王文指出,教協發動罷課,有機會導致教師被投訴而面臨懲罰,而教協目睹學生跟教師一同出席高危險性的政治參與時,沒有立即勸止,不能稱得上是教育專業團體。王文並認為,教協袒護發表仇警言論的教師、被指宣揚「港獨」意識的書籍被選入教協「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候選書目,皆為「失德舉措」,會蠶食教協地位,並導致會員漸漸退出會籍。
從兩所官媒的立論以至教育局的行動,可見它們希望教協在香港失去影響力。官媒所刊載的兩篇文章,認為教協涉足政治是不可接受的,並認為「學生反對政府」與教協有着密切關係。實際上,教協作為職工會,成員接近10萬,是社會中極重要的持份者,牽涉政治屬正常現象。另一方面,教協立場溫和,與立場激進的學生們在政治主張上南轅北轍,認為教協要為學生反對政府負責,並沒根據。
教協影響力源於對教師細緻貼心服務
為何教協被狙擊、「被斷交」引起香港社會軒然大波?不妨先簡單了解教協的「群眾基礎」。
教協在香港有兩所會址,旺角會址主要用作行政,銅鑼灣會址則用作超級市場及俱樂部。於銅鑼灣經營超市,可說是教協取得成功的一大要素。超市主要供教協會員使用,各種文儀用品供應齊全,價廉物美,能滿足教育從業者對文儀用品的巨大需求,素來受教師歡迎。
另一方面,香港規定教師應每3年參與共150小時的專業發展活動,教協經營的教師培訓課程,深受香港教師歡迎。顯而易見,教協提供服務,切合一眾教育從業者的需要。教育局一聲令下,即不再承認教協所舉辦的教師培訓課程,將會使需要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教師們無所適從。
教協的影響力,並不在其於制度上取得席位,也不在於其支持的區議會候選人當選,而是源於對教師細緻貼心的服務。制度上的認可以至議席,只是因教協的良好服務而生,而不是教協具有政治影響力的必要條件。王文以選舉制度改變作為教協影響力漸失的論據,顯然甚為牽強。須知教協於1973年成立,在1978年因金禧事件成為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工會組織時,它連一個立法局議席也沒有。
工會有政治參與屬必然現象
不論是官媒刊載的兩篇文章、教育局停止與教協合作之論據抑或王文,均批評教協參與政治。政治是眾人之事,工會本質上需要為會員爭取權益,工會會員作為社會的持份者,教協又作為工會組織,有政治上的參與,屬必然的現象。工會參與議政,政府徵詢工會意見,是社會重視勞工權益的表現,反映着社會的進步。現時立法會有3個由香港職工會選出的議席,足證工會在香港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教協要為學生反對政府負責」說法沒根據
根據《基本法》第27條,香港居民享有「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教協作為教師工會,發動教師罷課,本身只是行使其權利,完全沒有違反法律。教育局以教協曾發動教師罷課為由停止與其合作,顯然沒有道理可言。
政府又說教協「將政治滲入校園」,官媒的文章以及王文亦然,其實高估了教協對學生運動的影響力。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否真的如此「密切」?2014年,一群立場較進步的民主派人士組成「進步教師同盟」,挑戰教協立場較溫和的領導層。原定上年舉行的立法會選舉,以本土派自居、曾任職大型補習社的蔣旻正參選,挑戰教協的葉建源,認為葉立場過分溫和。教協以至大部分的學校教師立場溫和,思想較反叛、行為較激進的年輕人之政治表態,不能簡單歸因於教師的影響。實際上,教師與學生進行怎樣的政治參與,教協作為職工會,根本無從置喙。教師與學生在「師生」的身分外,首先是社會的持份者。要求教協就教師與學生一切校外行為作表態和負上責任,實際上是強人所難。
查實,教協從沒支持「港獨」,也沒做任何違法行為。教協作為職工會,受《職工會條例》保障,只要其仍能對會員提供妥善服務,會員並不會無故脫會。《伊索寓言》中有〈北風與太陽〉的故事,講到北風與太陽比賽誰能使路人脫下斗篷。北風妄圖通過強風吹走斗篷,路人卻將斗篷愈包愈緊;相反太陽以其熱量照耀大地,路人因天氣悶熱而不得不脫下斗篷。職工會的存在,正正解決了教育局作為官方體制機構所未能處理的問題,若教育局以為通過在制度上削弱教協的影響力,就能夠使教協會員自行脫會,那實只屬一廂情願。
教協對香港教育界維持穩定有重要角色
如果政府的目標不單是希望教協成員主動退會,而是希望教協解散收場,那更是未有看清教協對香港教育界維持穩定的重要角色。教協屢屢遭到教育界裏較激進的一翼挑戰,即使教協消失,不難想像其他更激進/進步的民主派人士跟政府、建制之間的衝突將更難調和,這難道是政府樂見的嗎?如果政府是想把光譜內某些教育工作者全數趕走,更是社會和下一代的悲哀。
教協會員人數接近10萬,涵蓋教育界不同持份者,屬於香港影響力極大的工會組織。特首林鄭月娥2018年於教協45周年酒會擔任主禮嘉賓,並指出席該場酒會是「行政長官應有之義」,原因是教協是香港最大的教師團體,甚至是最大的單一專業團體。教協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正因其做好作為工會應做的事。教育局在新華社呼籲港府徹查教協後僅一天,即高調宣布「斷交」,削弱教協在建制中的影響力,給公眾帶來極壞觀感,亦與林太2018年說法和行動,以至近年政府希望修補香港社會撕裂的目標完全矛盾,對社會復和毫無幫助。教育局宜三思,慎防破壞教育局與教育界僅餘的互信。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楊文俊]
議論文論據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議論文,其實就是一種『說服』的過程。」
我好喜歡教議論文,教到〈明智的抉擇〉這一課,我忙著教孩子如何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結論,我說:「來來來,你們來讀看看,作者舉的這兩個論據,有沒有『說服』你們?」
事實上,關於「說服」這兩個字,我實在是太有感而發了。
我說:「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學議論文,正因為我們是文明人,所以要用『道理』來『說服』別人,而不是用『情緒』來『勒索』他人。」
「前幾年,《情緒勒索》這本書創造極佳的銷售量,幾乎人手一書。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華人世界常以情緒來壓制別人,例如用生氣、哭泣、或強迫的情緒來逼迫對方妥協,但是,這是不對的。」
「說道理說到讓對方無話可反駁、被你的說法吸引,那你就贏了,因為你成功說服他了。所以你要舉出適宜的論據、證據來說服他人。」
「但是,『說服』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因為要說服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都站在不同的山頭向下觀戰,誰也不想讓誰。」
「因此,說服的過程可能不只一次,一次不成,再來一次;第二次不成功,再來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放棄初衷,對方總會有被打動的一次。」
-----------------------------------
我和孩子們分享我的經驗,一個讓我深刻體會到究竟什麼是「說服」的故事:
高中升大學的那年,因為大學聯考的數學科考得考得奇差無比,考試心情大受影響,所以成績跟自己預期相去甚遠,大概落在師範院校的區段,當時我爸就遊說我選填師院當一位老師。
我壓根就沒有想過我要當一位老師!!
那時的我,內向害羞根本到達人生的巔峰。每回只要遇見老師,我就會渾身發抖。這樣的我怎麼可能去當一位老師呢?「不不不,我不要!」我對我爸這麼說。
「當老師很好哇,工作穩定又是鐵飯碗,沒啥變動,可以當到退休。」
有了「高中聯考選填志願不斷被干擾」的恐怖經驗,這次我是鐵了心腸,我回他:「我才不想一份沒變動的工作做三十年咧?我喜歡接受挑戰。」
我爸氣得揚長而去。
但隔天,他又重整旗鼓前來說服我:「我有一個結拜兄弟,他也是國小老師,夫妻兩人都是老師,現在日子過得很好。」
「那是他們,我是我,他們跟我沒關係。我會努力找一份好工作養活我自己的。」
我家老爸又氣得咒罵幾句後離開。
但隔天他又再來,這次打悲情牌:「進仔,我們家很窮,付不起私立大學的學費......」
「我會努力的填完所有可以填的國立大學,上大學後,也會馬上去打工賺生活費。」
我老爸又被我懟著啞口無言後離開。
但隔天,不,是那整個暑假,我都得應付我老爸頑強的毅力。
我爸不知哪找來的一大堆說客:我姑姑、高中老師、高中的主任、村莊裡的國小老師(咦?)......每隔幾天,不是請到家裡和我對談,要不就是在電話和我心理輔導。雖然,每回都被我的說法給堵得無話可說。
-----------------------------------
事隔很多年後,我把這件事情當成一件趣事和我的學生分享。但不得不說,當時不知道是哪來的熊心豹子膽,敢如此堅持自己的想法。
不過,後來,我還是被老爸說服了。去讀了師院,也後來成為了大家所熟知的「老ㄙㄨ」。
應該說,我是被我老爸的毅力所說服的。他所舉的任何論據絲毫無法說服我,但他極富創意的舉動,以及不強硬逼我吞下決定、而是不斷找方法的行為,一點一滴瓦解了我的堅持。
這段往事,一直放在我心裡二十多年,我深刻的明白:原來這就是「說服」!不斷的用道理、而不是用情緒來強壓他人,一次不成功,就再來一次,第二次不成功,就再來第三次......
我要謝謝我家老爸當時對我的包容!不過,雖然現在老師這工作,根本就不是他說的鐵飯碗;而我也一直不太乖的把當老師這工作搞得很累又很精采......XD
-----------------------------------
故事講完,我的學生全傻了,我說:「所以下回,爸爸媽媽在跟你說些你不愛聽的事情、訂出一些你覺得不合理的規定,記得不要馬上發脾氣,而是記得用論據、好的故事去說服他們。」
「而且,一次不成功,不要急著放棄或發脾氣,想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合適的論據來說服他們呢?」
「所以,我們來讀看看這課文,作者說了一個燒開水少年的故事,究竟有沒有成功打動你呢?」
話說完,孩子們全都專注的讀著課文。想來,我也有成功的說服孩子們更努力投入學習之中了。
說服,實在是一個超級有意思的過程,是現代人必學的溝通之術,不管是面對孩子、面對長上、還是顧客或上司,都無法迴避。
同樣的,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們,面對孩子的不配合時,您有成功說服孩子嗎?
您有舉出更適切的證據、為孩子說一個好故事嗎?
當孩子無法認同時,您有再試著第二次說服、第三次說服,而不是像孩子一樣急著發脾氣呢?
議論文論據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洋棋大數據]兩個結論:棋手30歲就見頂,之後越老越廢。另外,而家嘅棋手係勁過當年嘅。
1. 之前一篇講西洋棋嘅文都咁多人睇(https://fbook.cc/3IXb),感謝。但其實我本係想講呢篇文,呢個圖。
2. Economist 原文:“The Queen’s Gambit” is right: young chess stars always usurp the old(https://bityl.co/4TOG)
3. 見呢排忽然西洋棋熱,Economist都不甘後人講兩句。Netflix劇中講天才少女,實情差不多所有活動觀眾都鍾意睇呢啲,梗係天才少女贏老嘢好,老嘢落場仲玩死啲後生(Uncle Drew?),太冇癮了,叫人點睇落去?
4. 不過,開講都有話,拳怕少壯,棍怕老狼。日本仔去飛田新地都唔搵後生女(如是我聞)。咁打拳嘅嘢,當然係後生仔氣力好體力勁。但講到用棍(咩棍都好啦),就話老人家經驗夠。
5. 體力競爭,大家好易理解,但智力競爭呢?事實證明,西洋棋亦的確係一種「不許人間見白頭」嘅遊戲,後生仔玩意。同一年代,後生仔普遍都勁過老人家。去到四五十歲必然收皮。呢個同數學都差不多(*),或者彈鋼琴都係,一般十幾歲已經光芒四射,去到三十歲都冇突破嗰啲,唔該認命轉行,或者專注去培育新一代,或者寫文呃飯食,好似我而家咁(**)
6. 呢篇文,就只係講呢兩個圖,上個月嘅研究論文,分析咗1890年-2014年嘅 24000盤棋(有冇最近500舖摸玉戒指?)。
7. 結論兩個,原文話齋:Champions decline with age and each gener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last—即係棋手老咗就變廢,同埋一代新人勝舊人。
8. 前者另外再講,但後者,係我一路講嘅核心信念。人總係覺得自己個時代特別,我年紀嘅講見證公牛皇朝,或者睇馬勒當拿,或者係碧咸七旋斬,有今生冇來世。但我老豆嗰啲就會講當年告魯夫碧根鮑華嗰啲先係勁(雖然佢地唔知睇咗幾多場)。而家啲小朋友當然就話美斯 勒邦占士勁過 朗拿度 佐敦。
9. 我嘅睇法,講過多次。文學電影呢啲真係幾主觀,難講。但你講體育,仲要競技嘅,冇得傾,應該必然係新人勁過舊人。想當年乜乜乜嘅,只係啲老嘢嘅感情。理智上站不住腳。
10. 論據唔少,首先你睇個人項目,跑步游水之類,紀錄不停破,好多以前認為冇人可以做到嘅關口都破到。因為人會進步,科學會進步,體能當然好過當年。我睇唔到點解個人項目勁過當年,但隊際會唔一樣。
11. 咁總有會話,體力唔係一切,但你講技巧亦都係一樣。不講到太深入,但以前啲競賽水平低好多,而家啲球員一般都好全面,唔會死晒左腳,或者中鋒就唔識射罰波咁。告魯夫當年半場食煙都得,而家頂級賽事邊有可能?我估好快食煙嘅全部踢唔到頂級球隊。
12. 另一種想見嘅借口,叫做「球例唔同,冇得直接比」。Bull shit.做個假想實驗就知,你運而家一隊歐聯冠軍,同幾十年前嘅踢,贏面應該好高。我任你用咩例都好,或者大家都用十年前嘅例,或者畀一兩星期去適應。實力相差細就話啫,去到體能技術爭太遠嘅,人地踢大場贏你,踢細場都贏你。
13. 最後嘅遮醜佈,唯有講「個感染力唔同」「個feel唔同」「而家啲球員係好波佰冇咁優雅」。咁用到咁主觀嘅,就真係唔使討論的了,而我唔撚知幾時打波踢波變咗選美。
14. 講返,類似嘅原因,同樣適用於非體力競賽。固然未必同體能有關(但可能都有些少)。但都係嗰句,人類係進步嘅,你而家可以分析返晒以前嘅比賽(棋,或足球都係),加上而家啲參賽者訓練嚴格好多,唔再係以往天才波咁。
15. 但,點得到呢個「棋手老咗就變廢」同埋「一代新人勝舊人」嘅結論?體育個人項目就簡單啦,游幾耐到終點,冇得呃。隊際都有得分析,都係睇返體能,或者跑動距離之類,大約有個譜。但捉棋呢?點將而家嘅人,同當年嘅棋王比?
16. 有人知道我寫過Elo rating(https://bityl.co/4TPM),固然係一套好好嘅東西,但佢只係計到相對於其他對手嘅實力—即係我可以話到畀你知,呢個人在呢一代有幾屈機,屈機過老嘢在佢嗰代—但不代表呢個人勁過個老嘢,可能當年啲對手全部好勁呢?
17. 聰明嘅學者,就用一個好簡單(但可能有啲人唔舒服)嘅方法:用電腦!
18. 應該大家都知電腦捉西洋棋好叻,好多年前已經捉贏世界冠軍。因為西洋棋相對(例如相對於圍棋)簡單,計晒所有行法,再畀分,電腦再揀個最好嘅,好多年前技術已超成熟。所以話電腦係世界最強,應冇異議啦?
19. 學者就係睇,到底個人類棋手,行嘅棋,同電腦計嘅「最佳」,有幾吻合?電腦最強嘛,咁你成日同佢一樣,你咪勁。
20. 結果見到,好靚仔。首先睇左邊圖,打橫係棋手出世年份,打棟係有幾多%行法同電腦嘅最佳行法一樣。百幾年前嗰啲,一半都冇。而家嘅?過半年,穩步上揚。即係基本上你捉而家嘅冠軍,用時光機返當年同當年嘅冠軍捉,贏面極大。
21. 右邊嘅圖,深少少。打橫係棋手嘅年紀,打棟又係有幾多%行法同電腦嘅最佳行法一樣。而唔同嘅線,代表唔同年代嘅棋手。Two dimensional.
22. 首先見到,1975-1996嗰條線最高,之後一路跟年代落。即係,而家啲棋手30歲時,係勁過當年啲棋手30歲嗰時。事實上,1950-74年嗰代,25歲嗰時嘅實力,已經勁過1925-49嗰推一生中任何時間嘅水平。
23. 另外,每一條線咁去睇,亦都見到,至少1925-49,或者1950-74呢兩代嘅棋手,都係老咗就退化了。30歲左右到頂。最近一代1975-1996嘅,未有太多去到呢個階段。但最古老1836-1924嘅,反而見到老咗有進步,原因不明,我估同科技或文化進步有關?多咗書?多咗機會同其他國家交流?
24. 新人勝舊人,作者提到因為而家嘅訓練認真啲嚴格啲(鬼唔知咩),仲有數據同電腦幫助。至於點解30歲見頂?同腦部發展有關。嗯。所以我都係寫文算。文無第一,寫文呢啲,好主觀嘅,難分高下,容易呃飯食。(不過話說回頭,受歡迎嘅又不等於最勁,體育都係,否則英格蘭唔會咁多人捧,黎明都唔會咁多人鍾意,對不?)
(*)可以睇Simon Singh嘅《費馬最後定理》(https://bityl.co/4TON),中文版都譯得不錯,我睇過最出色嘅科普書(可能唔使之一),不過我估有啲數理背景嘅讀者睇好啲。香港真係出唔到呢啲作家,此人本身已經係劍橋PhD,博學多材,仲要寫文寫得好,極唔容易。
(**)其實我換咗張相同banner係有意思的,居然冇一個人問。對,我就肯定冇得打籃球搵食。但做下表演賽搞下笑都仲得嘅。當然你可以質疑我同「哈林籃球隊」都仲爭好遠,話晒當年「哈林」可以打贏NBA(N年前,而家冇可能)。但,目標啫,個個貼美斯,最後又好波過美斯咩,好波過陳美斯都冇幾可。
———————————————————
新田飛地已開Patreon:港女批判,暗黑情場,性愛怪論,虛偽的香港人。地主為你一一踢爆,挑戰自論自由底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蚊美金一個月,未夠買紙巾!你願意地主導你升仙嘛?(https://bityl.co/4MbY)
———————————————————
instagram @ivanliresearch.七成金融(短打)兩成嘢食一成其他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