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 歷史驚奇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五位春秋戰國時期刺客的生平,他們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及荊軻。「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最為人熟悉,其餘刺客的故事也各自精彩,他們都是大時代之下的小人物,當中豫讓的經歷與「三家分晉」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豫讓(?-前445年),春秋時代的晉國人,他曾經侍奉晉卿范氏和中行氏,後來成為晉國中軍將智伯瑤(?-前453年)的家臣,並得到器重。智伯瑤又稱荀瑤,是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智氏是當時晉國一大門閥宗族,智伯瑤位居晉國四卿之首,野心勃勃的他令其餘三卿,即韓康子、魏桓子和趙襄子敢怒而不敢言。
後來趙襄子得罪了智伯瑤,惹得智伯瑤聯合韓氏、魏氏合攻趙氏。不料韓氏、魏氏反與趙氏聯合,倒伐相向,最終晉陽一役後智氏被三家消滅。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原來的地盤,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後來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冊命,與晉侯並列,成為諸侯國,「三家分晉」後正式進入戰國時期。
豫讓在得知智伯瑤在晉陽之戰被殺,以及趙襄子將智伯瑤首級以為飲器,使他視趙襄子為仇人,更表示:「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為了報仇,他改名換姓假裝是判刑服役之人,找機會入宮做修理廁所的工作,並乘趙襄子如廁時行刺,可惜失敗。隨後他把身體塗上顏色,扮瘋癲,又吞炭成為啞巴,行乞於市,待趙襄子出行時埋伏進行刺殺,最終都失敗。
趙襄子發現豫讓屢次刺殺自己,便問豫讓,他從前也侍奉過范氏和中行氏,為何只忠於智伯瑤?豫讓就拋下一句「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但由於他自知報仇無望,於是向趙襄子提出請求:「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趙襄子見這位刺客重情重義,於是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隨後伏劍自殺。對於豫讓的行為,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思考問題:
1. 你認同豫讓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嗎?
2. 為什麼史學家將「三家分晉」視為正式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標誌之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