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睽違一年重返電影院,紀錄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這幾天都有看到不少討論。今天這篇文章也談紀錄片,不過並非本屆影展的放映作品,是目前在院線熱映中的《#農場我的家》(Gunda)。
——以下有雷——
俄國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akovskiy)於本片開場便確立了「凝視」這件事。在攝影機第一顆鏡頭的景框(Frame)之中,能看見另一個顯而易見的景框,導演在雙重景框之中,或框住、或豢養、或連結了本片主體——豬群,而在這顆鏡頭中,更透過分明立體的光線建立出黑與白的視覺分野,景框中的景框便象徵了人類與豬群的鴻溝界線,在此也正宣告攝影機後、銀幕外的人類(導演/觀眾)對動物的「凝視」,在拍攝者刻意逼近被攝者的鏡頭之下(這些鏡頭成了導演/觀眾的共享),導演便逐步帶著觀眾成為片中的角色,踏入農場中的動物世界,在此之後,攝影機便深入景框,破除第一個景框界線,逼視豬群。
在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鏡頭的凝視下,豬、牛、雞等等的「動物」是有活力與尊嚴的,牠們能吃喝、能跑動、能嘶喊、能靜止,牠們並非是被框架在動物園中,被邊緣化供遊客觀賞、注視的「產品」,場域(農場/動物園)的不同,賦予動物不同的意義與生命力。
不過,若進一步討論場域的意義,在動物園被創造之際,是 19 世紀帝國主義的殖民表徵與延伸,來自各地的奇珍異獸成了國力展現;至於在《農場我的家》的農場和機器(最終帶走小豬)的相容,則是農業社會走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恰恰反映工業革命以降,藉機器取代獸力的時代環境,然而,這兩個場域皆被人類高度主宰,換句話說,人類是場域符號中的造物主,縱使動物們再有生命力,仍難逃「服務人類」的命運,認知到「服務人類」的外力本質籠罩於農場(場域)時,豬隻必然性的悲劇命運,就在片尾留下寂靜的哀愁。
而在人類(攝影機)的凝視中,或許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的章節——〈為何凝視動物〉,他在其中指出,動物在看人時,眼神是既專注又警戒的,同樣地,動物在看其他種類的動物時,當然也可能有此種眼神,但是唯有人類才能在動物眼神中體會到熟悉感,其他的動物會被這樣的眼神震懾,而人類則是在觀看動物時,體認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層意義上,或許可以延伸出——觀者在導演(攝影機)作為中介的凝視之下,貼近豬隻、感受雞鳴、體認牛群,在攝影機的特寫、定鏡等等的動作之中,藉由動物反身回望自己,人類與動物除了外表特徵、溝通語言等等的差異之外,某種感受或許是貼近、疊合的。於是,在片中看到動物們的吃喝拉撒,恰恰正是人類的柴米油鹽,動物們的生存本能貼合了人性本質,藉此觀眾才能投射至豬群的家庭之中。
至於,在以幼豬的生與別作為片子的起合時,農場中決定動物生死權的——是缺席大半時刻的人類透過工業化後的機械工具,介入農場的自然運行法則。如上述所言,這是工業化後機器的主導性,而在資本主義之下,人類與動物的鏈結全然被破壞,幾乎僅剩食用功能,很難看見動物的其他作為(當然,還有某些用來取悅觀光客的「虐待性」表演)。
而當全片皆以動物主體作為循環,刻意將人類排除在外時,片尾出現的機械工具便象徵「人類文明」以「破壞」的方式介入,這恰恰擊中影像堆疊後的情緒(觀眾與豬隻建立的關係),使觀者對於豬隻一家的離散感同身受,這顆鏡頭的背後,確立了人類近代文明開展的根源——工業化,是對自然動物性的破壞,導演選擇在此收束全片,發人深省。
進一步說,在動物與人類的差異性中,唯有如此的「死亡」(小豬被帶離)能確切吞噬觀眾。延伸地說,人類無法用「語言」理解動物,無法與豬隻交談,反之亦然,雙方僅能以「聲音」、「眼神」等進行交流(於是能聽見導演將環境音放大),但在此之中皆充滿了猜測的不確定性,唯有終極的死亡(未來的宰殺),才有可能真正的挑動觀眾,在死亡(機械)降臨的這一瞬刻,觀者與豬隻才真正的從兩條平行線匯聚到同一條交集線,觀眾才能全然地理解豬隻的命運並與之感受,幼豬們被帶往死亡的遙遠彼方之際,母豬的形單影隻,才在影像中被放大,才能撼動人心,所謂的餘韻便悄然而出,導演最終輕輕一推,便做到雷霆萬鈞的戲劇效果。
而在一切之後,是退回了景框,攝影機鏡頭又回到初始狀態,於是便又形成兩個景框,這是觀眾與動物們的距離結界。
歸結上述所言,在《農場我的家》之中,人與豬的情感是連成一氣的,幼豬為了生存爭食母奶,母豬照顧幼豬們的豁然大度,以及最終的「死亡消散」,都投射了人類的普世情感,映照人類社會的再現。
因此,對於此片的結論,或許可以這樣說,在攝影機的凝視,觀眾在豬隻家庭以及動物的互動中,於其中的差異性(外表、語言等等)望見自身的相似/相容性,便不自覺將情感放置於豬隻家庭,導演在異中求同,循序漸進體現了「人」與「豬」的疊合,而這種力量是超越語言與表徵的。所以,縱使全片無對白,人類/動物無法透過語言溝通,觀眾但仍能踏向農場世界,並認知到死亡,這正是全片引人入勝,忘神觀賞的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導演維克托科薩科夫斯基擁有對不同個體的細微洞見,以及不矯揉造作的同理心,透過人道主義視角貼近動物,攝影機成為人眼關注動物,從外來者視角觀看動物,逼視再逼視,凝視再凝視,藉人類與動物原始的本能情感(生存、家庭)作為號召,返還、放大了動物的感知,肯認動物的個體生命,試圖喚回人類對動物的理解,這是一部在藝術手法之下體現宏觀生命旅程的作品。
本片由【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發行,現正熱映中。
豬母奶種類 在 蒙古太太 Tai Tai on the roa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某次太太和家人閒聊台灣跟蒙古的文化及飲食差異時默默的聊到了台灣的婦女在餵母奶時有什麼偏方嗎?
由於太太沒有生過小孩所以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只回答了在青春期時很多媽媽都會煮青木瓜燉排骨或是黃豆燉豬腳能夠豐胸
接著家人端出蒙古式甜品「奶酪炒米」
(其實蒙古的甜品種類和台灣比起來確實偏少)
這道甜品是太太心目中目前排行第一,因為真的很清爽又有米香味,完全能夠接受
吃了好幾碗後,家人緩緩道來「這道奶酪炒米在蒙古的婦女在餵母乳時都會吃的一道甜品,因為這能增加奶水量」
有時覺得聽聽別的國家的文化傳統覺得特別有趣
就像是台灣人生病時會想到雞湯、魚湯,韓國人生病時會吃過人參雞湯或泡菜湯,然後蒙古人生病時會吃牛肉湯的概念差不多😂😂😂
#蒙古
#烏蘭巴托
#蒙古太太
#蒙古太太TaiTaiontheroad
#Mongolia
#Ulaanbaatar
豬母奶種類 在 林俐岑營養師的小天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們家的孩子也常被姐姐惡整嗎?
#一秒變法官😎
🤓副食品心得分享:
來說說這幾個月餵二寶副食品的心得,二寶四個月就接觸副食品了,不外乎先從「糊」到「泥」到現在「軟稠粥」,食物種類就是白米、小米、燕麥、藜麥、南瓜、番薯、多種蔬菜、蛋黃、魚、雞肉、豬肉、牛肉、黑芝麻粉等以及水果,每個小孩狀況不同,看到有些孩子五六個月大就會抓著食物啃咬,其實挺羡慕的,但由於我家二寶六七個月時還是很容易嗆到,媽媽每次餵食都驚心膽跳!七個月之後他突然像開竅般的吃濃粥可以沒什麼嗆到,也可以認真的吃完一餐40-50cc 的一小碗菠菜牛肉粥,為娘的感動不已啊😭😭
還記得大寶七年前,那時快六個月才接觸副食品,剛當新手媽媽的我,樣樣都要親力親為,常把自己搞得快憂鬱了,所以二寶的飲食我決定要放輕鬆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爸媽們就放寬心❤️
✍️哪一派的飲食都好,只要適合孩子!
✍️這年紀盡量吃食物不吃食品!
✍️留意食物多樣性,孩子也愛新鮮感,粥吃膩了換吃其他款全穀雜糧類,像「馬鈴薯蛋黃」、「燕麥芝麻糊」等等
✍️避免過度調味
✍️吃水果不喝果汁
✍️純母奶的寶寶,六個月前無需額外給水,開始吃副食品的六個月大之後,記得訓練孩子喝水,一開始的水杯吸管是當固齒器用😂,之後就會開竅吸水了!
✍️寶寶的副食品可別忘了六大類食物中的油脂類喔,黑芝麻粉也算油脂,煮粥或料理時別忘了加些油脂做烹調,潤腸之外,也讓脂溶性維生素可以利於吸收唷。
✍️ 母奶寶寶在餵食副食品時,可以先餵副食品再親餵或是補母奶,餵副食品會較順利容易些,若是先喝母奶再吃副食品的話,往往會因為母奶喝飽了就不吃副食品囉!
一些育兒副食品的經驗與您分享❤️
#孩子的微笑最讓人融化了
#育兒就像在闖關
#母奶持續哺育中
#8m13d
豬母奶種類 在 豬母奶繁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豬母奶種類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豬母奶果汁、豬母奶繁殖、豬母奶煎蛋就來 ... 之前在陳俊旭醫生的書中讀到關於台灣常見植物"馬齒莧"(台灣俗稱豬母奶)的 ... ... <看更多>
豬母奶種類 在 日照農場- 豬母乳有淺紫紅色(紅豬母奶)和淺綠色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豬母乳 有淺紫紅色(紅豬母奶)和淺綠色(白豬母奶)二種,淺紫紅色數量較多,味道較酸,白花豬母乳除了酸度較低外,藥效也較好。 白豬母奶可清熱、涼血、利濕、解毒, ... ... <看更多>
豬母奶種類 在 豬母奶繁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豬母奶種類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豬母奶果汁、豬母奶繁殖、豬母奶煎蛋就來 ... 之前在陳俊旭醫生的書中讀到關於台灣常見植物"馬齒莧"(台灣俗稱豬母奶)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