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爭議 #博物館 應否歸還掠奪所得文物。去年,法國批准歸還過去掠奪的貝寧青銅器藏品;近期則有德國同意歸還 1,200 件青銅器。面對殖民與掠奪等歷史事實,西方國家及博物館除了歸還文物,還有沒有其他選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正舉辦「#國家博物館與奴隸制展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史實。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tBqY4y
延伸專題:
【光復巴黎 75 週年:新博物館細訴反納粹抗爭史】
http://bit.ly/2KI4sCg
【博物館之戰:捍衛民主公義,還是純粹文化保育?】
http://bit.ly/2ZjxrVD
【聖蘇菲亞大教堂博物館改回清真寺?】
https://bit.ly/3ip5uBR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貝 寧 青銅器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之前曾經分享過法國博物館歸還文物給所屬國的報導,但我們都知道大英國博物館也有非常多的文物來自於世界各地,且許多文物的來源與手段都頗受爭議。近年來,大英博物館也面臨「返還原物」的質疑與挑戰。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英國大英博物館對於返還文物的態度,也讓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返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議題。
--------------------------
何以「返還原物」的要求,近年來變得迫切?根據獨立藝術教育機構藝術與法律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Art and Law)助理總監 Alexander Herman 的說法,過去二十年來,歐洲及北美一系列涉及納粹掠奪藝術品的案件,為其他文物的追索賠償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要求「返還原物」的國家,不僅受情感或道德問題驅使,背後還有政治因素驅動。據埃塞俄比亞歷史學家 Bahru Zewde 指,在埃塞俄比亞,要求歸還馬格達拉文物的要求主要來自民間。同時,展開自由改革的埃塞俄比亞政府,正尋求發展旅遊業,文物歸還自然有助帶動其發展。另一方面,尼日利亞亦正建造博物館,以收納貝寧青銅器。
民間亦有支持「返還原物」的聲音。 澳洲、紐西蘭及太平洋地區的土著社區,社交媒體令「返還原物」的要求得以宣揚,爭取國際支持。在英國本土,「返還原物」的呼籲與更與廣泛的基層運動結合,成為要求公共機構「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行動。人們認為國家的博物館、畫廊、大學,均由帝國與種族主義塑造,今天理應作出相應調整。
「返還原物」在英國涉及「去殖民化」的議題,令博物館及學者感到憂慮。就此,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長 Tristram Hunt 有所保留。他引用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家 Edward Said 「不應抹去帝國的混合異質文化」說法,博物館正是呈現真相的地方。他形容「去殖民化就是去語言化」,警告去殖民化的呼聲推動了對「性別、種族的高度情緒化關注」,最後可能危及人的存在:「首先是物件,然後就是對人」。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15/british-museum-re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