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人文教育的抬頭,透過淵博學識者有系統地教學引導,新一世代能以比較低的成本,取得過去只有少數特權菁英才能擁有的文化資本與美學品味。
然而,殘酷的是,提供這些俗稱教養的體制教育系統及其施教者,並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過往人類社會取得高文化資本與美學品味者幾乎必然來自經濟富裕無虞之階級,也就是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是相對稱的。
工業革命後出現一個新現象,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可以分開來累積,也因此有所謂的沒有文化卻有錢的暴發戶階級,這個世代的暴發戶會找有文化或社會地位的沒落貴族聯姻,幫自己提升品牌價值,最終還是為了讓自己的家族能達到傳統世家的地位,也就是文化與經濟資本兼具(最後自然是連同政治資本同時取得,這在古代又是另外一群人所寡占,暫且不談)。
而今,人類社會培養出一大堆沒有經濟基礎可以支撐但卻擁有高文化資本與美學品味的人類,雪上加霜的是,這些人在學習過程變得反商或過度浪漫化,因而在出社會後隨即面臨學用落差,面臨以自己專長找不到足夠溫飽或累積資本的好工作,且此一情況隨著高等教育的膨脹與學歷飆升,以及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崛起而更加惡化。
面對這樣的困境,這些學科的大本營與修習相關領域知識者反向的以學習不是為了找工作等漂亮的大理由回擊市場的質疑聲浪,然而,實際上落到個人層次去檢視個別人的生涯,能夠堅持顏回式生活且樂於自己所學的人又有多少?
上述還是真心喜愛自己修讀的人文科學,至於那些只是剛好考上的人又該怎麼辦?
就不說現實的運作並不是按照學院那套理論或道德應然,就說我一開頭指出的,過往時代高文化資本者同時也是經濟資本擁有者的狀態(韋伯倫所說的有閒階級論),戰後的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開啟了大量人類擁有文化素養的學習之路是好事,但卻沒讓這些主修的學生知道如何面對未來人生與世道的殘酷,是否也是值得好好思考補強之道?
以台灣來說,攻讀音樂需要花大筆支出,但是拿到學位之後如何應用所學賺取溫飽甚至累積養家的剩餘之能力,恐怕學校並沒有教甚至根本不在乎,這樣似乎也不盡然正確,因為高等教育普及的同時就是經濟階級比較中下的人也可以學習的同時,出社會後得靠在學所獲得的能力賺取收入也是不可迴避不談的重要大事,不是嗎?
我很早就受夠人文社科院的那套學校不是教育訓練所的說法,這是錯誤的二分法,學校當然不是教育訓練所但也不是人文素養養成地,而是各種社會需求的預先準備提供處,什麼都有,讓學生自由根據需求組合出自己的最佳生存解,才是學校的任務,只讓學生在學期間快樂的學習位大的人文素養卻不管這些人畢業後的死活,不算是負責任的教育理念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
貴族世家一個人多少錢 在 王文華的童話公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林世仁老師來我們學校講課
他寫童話也寫童詩
這幾年,來了四次
算起來,應該算是我們的駐校作家了吧?
孩子們對他也熟
每次我都會讓表現好有文學天份的孩子和他共進午餐
像照片中的小女孩
從小和林叔叔接近,她的表現也很棒
希望她能從詩人叔叔身上,多挖點寶
下午,我有幸帶詩人去埔里走走
我們去的地方是中台世界博物館
去時是下午兩點,原是為了躲熱浪
等天涼了去日月潭騎腳踏車
我車都帶了,兩個人逛進博物館,裡頭真的很涼
然後被一個展給吸引了。
那展廳叫做生命歷程
展墓誌銘
走進去,是向下的墓室走道
很冷很涼,裡頭很靜
一般人大概不想看墓誌銘
我們兩個卻在一個個墓誌間徘徊朗讀
墓誌銘,在唐朝前很興盛
有錢人家,請大文學家寫主人生平
請有名書法家寫
請最厲害的刻工來刻
然後再買塊最好的石材
這樣算下來,一塊墓誌銘幾乎等同黃金價了
記得白居易就很擅長幫人寫墓誌銘
請白居易寫一篇,依現在行情,應該值多少錢?
我想再多錢,大家也願意吧(能在史上留名,再多錢都划算啊)
貴族世家爭相刻這個,放在墓室外,彰顯墓主也顯擺家族
造成社會極大不良風氣
後來皇帝禁止,但人們還是把這種墓誌銘給擺進墓室
從前讀國文,最怕讀什麼祭十二郎文,祭妹文,總覺得它們離我們很遠很遠,但這天讀這些,去除了美麗的辭藻,留下的,甶而是一則一則真摯的生命故事
有個女妓從良,二十歲嫁人,生了二子,一子從軍立功,一子當縣丞,丈夫有情有義,替她把這輩子的事全刻上去,這樣的媽媽在現代應該可以得模範母親的吧?但妓人墓誌銘,那時人的想法真不是我們能理解的.
另外兩塊碑,是兩個宮女的,一個唐朝,一個隋朝,不同朝代的女子,卻放在一塊兒,有默契的是,兩人開頭第一句都是宮人,姓名不詳--在宮中生活一輩子,死時連名字都刻不上,好奇的是,既然連個姓名都不肯給她刻上去,那又何必費此力氣刻此墓誌?
每一塊墓誌銘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我們邊讀邊想邊讀邊深思
那一個個墓主人的故事,越讀越讓人感嘆生命的美好與不易
不說太多,大家如果沒忌諱,有空自己去看看
其實中台世界博物館裡頭都是佛像
在滿室神佛庇祐下,你會更覺得閱讀這些人的故事
其實是一種對生命對人生的洗禮——
貴族世家一個人多少錢 在 張盛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命運藏寶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寶藏】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每個人都想一夕致富,做過一步登天的美夢。但如果你很幸運得到一張藏寶圖,擁有無窮的寶藏,卻缺少開啟的鑰匙,對你而言,這是福還是禍?找不出寶藏,會不會讓你比沒有得到它還來得痛苦?
藏寶圖如同一張魔咒,在真命天子出現以前,世世代代咀咒著他的主人,受盡看的到,卻得不到的折磨。就像電影魔戒裡的咕嚕,得到了魔戒,不斷呼喚:「My precious!」(我的寶貝),珍而重之。但卻未受其利,反受其害,最終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以身殉戒。
義大利人Alviero Martini是個室內設計師,他在1987年,到莫斯科設計波蘭領事館,工作結束後在俄國四處旅行。一次在火車上遇到一位俄國落難貴族,對方給他看一張古地圖,指出擁有這張地圖者,可以帶來無窮的財富和幸運,只可惜三百年來,地圖雖然屢易其主,但都沒有人能夠破解,找出寶藏,反而在不斷的你爭我奪中,染上許多貪婪的鮮血。
最後由貴族的祖先拿到,並當成傳家寶一代傳一代,但由於這位世家子弟已經窮困潦倒,所以Martini只花了少許的代價就買下地圖。
如果是你,拿到這張地圖,你會怎麼做?
按圖索驥,自認為你的智慧超過前人,不破解密碼,找到寶藏,誓不罷休?
還是認為這只是流浪者的技倆,拿假的藏寶圖騙錢,毫無價值,隨手丟在一邊,不值得研究?
這張地圖到了Martini手上,從此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也改變了Martini一生的命運。
Martini並沒有拿著這張地圖去尋寶,相反的,他因為很喜歡這張地圖,回國後,他把這張地圖裝裱在他的旅行箱上,沒想到,這個創意大受歡迎,很多人來問Martini,能不能再設計一個給他?
他並沒有馬上答應,憑著藝術家的靈感與執著,他花了兩年時間,在1990年,正式推出一系列古地圖皮具產品,包括20件皮袋及皮箱,一推出立即銷售一空。
於是他從皮具起家,漸漸發展成時裝王國,產品包括服裝,真絲配飾,錶,家居產品等,一年營業額超過十億,品牌標幟(LOGO)就是這張地圖。
幾十年過去了,地圖裡的寶藏仍沒有被發現,Martini卻創造了地圖另外的價值。這個價值,讓許多名人仕紳美女,以穿著配戴他的地圖標幟為榮。
Martini說:「開放心靈是最重要的事,四處遊歷,是設計的靈感來源。旅行,不止讓我增廣見聞,也拓展我的視野。我的運氣很好,得到這張地圖,改變了我的命運。」
他太客氣了。三百年來,曾經拿到這張地圖的人有多少?包括了多少才智超絕,大智大勇之士,在慘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才得到藏寶圖!但一到手後,卻手握地圖,徒呼負負,鬱鬱而終。只有他,才敢於捨棄地圖宿命的價值;就是這捨棄得失的態度,使他成為拔出石中劍的亞瑟王。
這個故事給我強烈的震撼,因為我也正在走同樣的歷程。從小我就研究紫微斗數,既驚訝命盤的神準與無法解釋,但又因為不服輸與不信邪,不相信「我的一生」已經被命盤限制住了。
幸好,在多年的自我探索,以及實驗過無數的命盤之後,我終能賦予紫微斗數一個迥異於傳統價值,而又能有益眾生的理論依據。這不止是突破而已,更是我個人對人生不斷的追尋中,理解生命的終極意義。
命運既存在又不存在,命運給予每個人同樣的機會,每個人也都擁有自己的寶藏。命盤就像那張古地圖,每個人按圖索驥,找尋自己的心中夢想,但開啟寶藏的鑰匙呢?
你,確定找對方法了嗎?
──────
順著天賦作事 ,逆著個性作人。帶你一起學習紫微斗數、認識自己!
張盛舒專欄好文分享→http://click108.tw/fMcqF
批流年,尋2018旺運關鍵!→http://click108.tw/nlHHm
有多少玄機,藏在你的命盤裡?→http://click108.tw/iZuH9
貴族世家一個人多少錢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FEZdm1135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