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帝國的外患
在《AV帝王2》,村西渴望投資衛星電視,創造「從天而降的AV雨」,不過這項計畫最後失敗,原因來自兩個面向。第一,因為日本經濟政策的新措施,使得村西無法向銀行融資。
與此同時,日本大部分民眾,都因為泡沫經濟而頓時變窮,基本生存已是問題,就不會有意願另外支付衛星電視的費用,來特別觀看AV。
.
#AV帝國的內憂
第二則是來自村西透個人的內在問題。時代的脈動的確會影響一個公司的營運與壽命,但是公司主持人的個人性格、動機、與決策,也是決定一家公司成敗的要因。
雖然村西透可以埋怨泡沫經濟帶來的公司沒落,但是看過《AV帝王2》的朋友們,應該也都有發現,真正讓鑽石影業墜落的主因,並非泡沫經濟,而是村西透的人格特質與自私決定。
.
#理想大於現實
村西透有許多偉大的夢想,一個接著一個,總想搭載世界的最新潮流,走在時代的尖端。
與此同時,村西透能言善道,善於說理,能透過文字語言,化腐朽為神奇。在鑽石影業的草創期間,村西的說服天分的確為公司帶來許多投資者、拍攝者、以及願意配合拍攝的女優。但是到了公司必須進入穩定的經營過程,理想太遠與指鹿為馬的天賦,卻成為公司為穩的最大阻礙。
.
#逼走公司最忠誠的資金守護者
經營者的川田研二(玉山鐵二飾演),掂掂斤兩,確定公司尚無能力成長到衛星電視階段,於是建議先緩緩。
但是,村西透卻透過演說家的天賦,說服整體員工邁向海市蜃樓般的理想。果然,不明白資金流動現實的員工,都被成功說服,大家願意與村西同一陣線;當然,最後也同歸於盡。
.
#未經評估而感情用事的投資
村西前往宗教電台,現場直接搬出現金購買基地台,沒有評估得失,也毫不在乎價格,任由對方喊價。最後,村西阿莎力的梭哈鑽石影業的資產,也購買到基地台,距離創造從天而降的AV夢想更進一步。不過,此舉也已經大大傷害鑽石影業的資產基礎。
.
#識人不明與輕信小人
為了購買衛星電視,村西透幾乎掏空公司所有可見資產,於是,當各種帳單一一來催賬,公司員工薪水也必須發給時,村西才發覺事態嚴重。增加新收入勢在必行。村西一方面卑鄙地將馬賽克變薄,驚險地走在法律邊緣,另一方面則是籌辦脫衣舞秀。
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川田離開鑽石影業之後,村西十分依賴的大場小姐與阿向,其實背地裡早已結盟與謀劃,準備要由公司竊取資產遠走高飛。
.
#偉人與奇人教會我們的那些事
偉人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與成功之道。奇人其實也教會我們許多事情。村西透是無畏離經叛道的特殊人物,他有很多「膽敢」,走在法律邊緣,不怕犯罪坐牢。
但是,他的膽敢也讓他最後輸掉一整個公司,讓那些曾經陪伴他一起事業成長的朋友與員工,一起由衛星夢墜落。
由村西透悲劇性的社會歷練,我們可以學到什麼事情呢:
.
.
〈《AV帝王2》教會我們快速搞垮一家公司的五步驟〉
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E9%9B%BB%E5%BD%B1%E8%81%B7%E5%A0%B4%E5%AD%B8%E3%80%91%E3%80%8Aa-v%E5%B8%9D%E7%8E%8B-2-%E3%80%8B%E6%95%99%E6%9C%83%E6%88%91%E5%80%91%E5%BF%AB%E9%80%9F%E6%90%9E%E5%9E%AE%E4%B8%80%E5%AE%B6%E5%85%AC%E5%8F%B8%E7%9A%84%E4%BA%94%E6%AD%A5%E9%A9%9F-102857529.html
.
#AV帝王2
#電影職場學
#Yahoo電影
費馬大定理電影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洋棋大數據]兩個結論:棋手30歲就見頂,之後越老越廢。另外,而家嘅棋手係勁過當年嘅。
1. 之前一篇講西洋棋嘅文都咁多人睇(https://fbook.cc/3IXb),感謝。但其實我本係想講呢篇文,呢個圖。
2. Economist 原文:“The Queen’s Gambit” is right: young chess stars always usurp the old(https://bityl.co/4TOG)
3. 見呢排忽然西洋棋熱,Economist都不甘後人講兩句。Netflix劇中講天才少女,實情差不多所有活動觀眾都鍾意睇呢啲,梗係天才少女贏老嘢好,老嘢落場仲玩死啲後生(Uncle Drew?),太冇癮了,叫人點睇落去?
4. 不過,開講都有話,拳怕少壯,棍怕老狼。日本仔去飛田新地都唔搵後生女(如是我聞)。咁打拳嘅嘢,當然係後生仔氣力好體力勁。但講到用棍(咩棍都好啦),就話老人家經驗夠。
5. 體力競爭,大家好易理解,但智力競爭呢?事實證明,西洋棋亦的確係一種「不許人間見白頭」嘅遊戲,後生仔玩意。同一年代,後生仔普遍都勁過老人家。去到四五十歲必然收皮。呢個同數學都差不多(*),或者彈鋼琴都係,一般十幾歲已經光芒四射,去到三十歲都冇突破嗰啲,唔該認命轉行,或者專注去培育新一代,或者寫文呃飯食,好似我而家咁(**)
6. 呢篇文,就只係講呢兩個圖,上個月嘅研究論文,分析咗1890年-2014年嘅 24000盤棋(有冇最近500舖摸玉戒指?)。
7. 結論兩個,原文話齋:Champions decline with age and each gener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last—即係棋手老咗就變廢,同埋一代新人勝舊人。
8. 前者另外再講,但後者,係我一路講嘅核心信念。人總係覺得自己個時代特別,我年紀嘅講見證公牛皇朝,或者睇馬勒當拿,或者係碧咸七旋斬,有今生冇來世。但我老豆嗰啲就會講當年告魯夫碧根鮑華嗰啲先係勁(雖然佢地唔知睇咗幾多場)。而家啲小朋友當然就話美斯 勒邦占士勁過 朗拿度 佐敦。
9. 我嘅睇法,講過多次。文學電影呢啲真係幾主觀,難講。但你講體育,仲要競技嘅,冇得傾,應該必然係新人勁過舊人。想當年乜乜乜嘅,只係啲老嘢嘅感情。理智上站不住腳。
10. 論據唔少,首先你睇個人項目,跑步游水之類,紀錄不停破,好多以前認為冇人可以做到嘅關口都破到。因為人會進步,科學會進步,體能當然好過當年。我睇唔到點解個人項目勁過當年,但隊際會唔一樣。
11. 咁總有會話,體力唔係一切,但你講技巧亦都係一樣。不講到太深入,但以前啲競賽水平低好多,而家啲球員一般都好全面,唔會死晒左腳,或者中鋒就唔識射罰波咁。告魯夫當年半場食煙都得,而家頂級賽事邊有可能?我估好快食煙嘅全部踢唔到頂級球隊。
12. 另一種想見嘅借口,叫做「球例唔同,冇得直接比」。Bull shit.做個假想實驗就知,你運而家一隊歐聯冠軍,同幾十年前嘅踢,贏面應該好高。我任你用咩例都好,或者大家都用十年前嘅例,或者畀一兩星期去適應。實力相差細就話啫,去到體能技術爭太遠嘅,人地踢大場贏你,踢細場都贏你。
13. 最後嘅遮醜佈,唯有講「個感染力唔同」「個feel唔同」「而家啲球員係好波佰冇咁優雅」。咁用到咁主觀嘅,就真係唔使討論的了,而我唔撚知幾時打波踢波變咗選美。
14. 講返,類似嘅原因,同樣適用於非體力競賽。固然未必同體能有關(但可能都有些少)。但都係嗰句,人類係進步嘅,你而家可以分析返晒以前嘅比賽(棋,或足球都係),加上而家啲參賽者訓練嚴格好多,唔再係以往天才波咁。
15. 但,點得到呢個「棋手老咗就變廢」同埋「一代新人勝舊人」嘅結論?體育個人項目就簡單啦,游幾耐到終點,冇得呃。隊際都有得分析,都係睇返體能,或者跑動距離之類,大約有個譜。但捉棋呢?點將而家嘅人,同當年嘅棋王比?
16. 有人知道我寫過Elo rating(https://bityl.co/4TPM),固然係一套好好嘅東西,但佢只係計到相對於其他對手嘅實力—即係我可以話到畀你知,呢個人在呢一代有幾屈機,屈機過老嘢在佢嗰代—但不代表呢個人勁過個老嘢,可能當年啲對手全部好勁呢?
17. 聰明嘅學者,就用一個好簡單(但可能有啲人唔舒服)嘅方法:用電腦!
18. 應該大家都知電腦捉西洋棋好叻,好多年前已經捉贏世界冠軍。因為西洋棋相對(例如相對於圍棋)簡單,計晒所有行法,再畀分,電腦再揀個最好嘅,好多年前技術已超成熟。所以話電腦係世界最強,應冇異議啦?
19. 學者就係睇,到底個人類棋手,行嘅棋,同電腦計嘅「最佳」,有幾吻合?電腦最強嘛,咁你成日同佢一樣,你咪勁。
20. 結果見到,好靚仔。首先睇左邊圖,打橫係棋手出世年份,打棟係有幾多%行法同電腦嘅最佳行法一樣。百幾年前嗰啲,一半都冇。而家嘅?過半年,穩步上揚。即係基本上你捉而家嘅冠軍,用時光機返當年同當年嘅冠軍捉,贏面極大。
21. 右邊嘅圖,深少少。打橫係棋手嘅年紀,打棟又係有幾多%行法同電腦嘅最佳行法一樣。而唔同嘅線,代表唔同年代嘅棋手。Two dimensional.
22. 首先見到,1975-1996嗰條線最高,之後一路跟年代落。即係,而家啲棋手30歲時,係勁過當年啲棋手30歲嗰時。事實上,1950-74年嗰代,25歲嗰時嘅實力,已經勁過1925-49嗰推一生中任何時間嘅水平。
23. 另外,每一條線咁去睇,亦都見到,至少1925-49,或者1950-74呢兩代嘅棋手,都係老咗就退化了。30歲左右到頂。最近一代1975-1996嘅,未有太多去到呢個階段。但最古老1836-1924嘅,反而見到老咗有進步,原因不明,我估同科技或文化進步有關?多咗書?多咗機會同其他國家交流?
24. 新人勝舊人,作者提到因為而家嘅訓練認真啲嚴格啲(鬼唔知咩),仲有數據同電腦幫助。至於點解30歲見頂?同腦部發展有關。嗯。所以我都係寫文算。文無第一,寫文呢啲,好主觀嘅,難分高下,容易呃飯食。(不過話說回頭,受歡迎嘅又不等於最勁,體育都係,否則英格蘭唔會咁多人捧,黎明都唔會咁多人鍾意,對不?)
(*)可以睇Simon Singh嘅《費馬最後定理》(https://bityl.co/4TON),中文版都譯得不錯,我睇過最出色嘅科普書(可能唔使之一),不過我估有啲數理背景嘅讀者睇好啲。香港真係出唔到呢啲作家,此人本身已經係劍橋PhD,博學多材,仲要寫文寫得好,極唔容易。
(**)其實我換咗張相同banner係有意思的,居然冇一個人問。對,我就肯定冇得打籃球搵食。但做下表演賽搞下笑都仲得嘅。當然你可以質疑我同「哈林籃球隊」都仲爭好遠,話晒當年「哈林」可以打贏NBA(N年前,而家冇可能)。但,目標啫,個個貼美斯,最後又好波過美斯咩,好波過陳美斯都冇幾可。
———————————————————
新田飛地已開Patreon:港女批判,暗黑情場,性愛怪論,虛偽的香港人。地主為你一一踢爆,挑戰自論自由底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蚊美金一個月,未夠買紙巾!你願意地主導你升仙嘛?(https://bityl.co/4MbY)
———————————————————
instagram @ivanliresearch.七成金融(短打)兩成嘢食一成其他嘢。
費馬大定理電影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科學最有趣的是各種自然現象環環相扣,我們不可能只改變大自然的某一個現象而不影響其他。就好像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廣義相對論間接推論暗物質存在的必要
廣義相對論是目前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它能夠解釋迄今為止所有實驗和觀測數據。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轉速和可觀測宇宙的物質分佈,都顯示需要比觀測到的物質更加多的質量。這是物理學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有時會被稱為「消失的質量」問題。那些「應該在而卻看不到」的物質,就叫做暗物質 (dark matter) 。
有些物理學家猜測,會否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廣義相對論需要被修改呢?他們研究「修正重力 (modified gravity) 」理論,希望藉由修正廣義相對論去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無需引入暗物質這個額外假設。可是從來沒有修正重力理論能媲美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宇宙一切大尺度現象。
天文學研究向來難以得到諾貝爾獎,因為天文發現往往缺乏短期實際應用。然而過去十年之間,有關天文發現的研究卻得到了五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間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的,有一半是來自於天文現象。其中有關廣義相對論的包括 2017 年的重力波觀測、 2019 年的宇宙學研究,以及 2020 年的黑洞研究。
不過很少人提及這三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發現其實同時令暗物質的存在更加可信。因為這些發現測量得越精確,就代表廣義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更小。換句話說,物理學家越來越難以靠修正重力去解釋「消失的質量」問題,所以暗物質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其必要了。
換句話說,如果證明黑洞存在,其對科學的影響並不單止是為愛因斯坦的功績錦上添花,而是能夠加深人類對構成宇宙的物質的理解。
描述四維時空的圖
談黑洞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物理學家是如何研究時空的。研究時空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所謂的時空圖 (spacetime diagram) 。一般描述幾何空間的圖,在直軸和橫軸分別表示長和闊,形成一個二維平面。有時更可按需要加多一條垂直於平面的軸,代表高度。長、闊、高,構成三維空間。但如果要再加上時間呢?那麼就再在垂直於長、闊、高的第四個方向畫一條軸吧。咦?
怎麼了,找不到第四個方向嗎?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都是被囚禁在三維空間之中的生物。如果有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生物,牠們會覺得我們很愚蠢,問我們:「為什麼不『抬頭』?第四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就像我們看著平面國的居民一樣,在二維生物眼中,牠們的世界只有前後左右,沒有上下。到訪平面國的我們也會問:「為什麼不『抬頭』?第三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但牠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宇宙是三維空間,另外加上時間。如果要加上時間軸這個「第四維」的話,我們就必須犧牲空間維度。物理學家使用的時空圖就是個三維空間,直軸代表時間(時間軸)、兩條水平的橫軸代表空間(空間軸)。當然,把本來的三維空間放在二維的平面上,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在時空圖上,每個點都代表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一件事件 (event)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圖看出事件之間因果關係。一個人在時空中活動的軌跡,在時空圖上稱為世界線 (world line) 。
由於時間軸是垂直的,並且從時空圖的「下」向「上」流動。一個站在原地位置不變的人的世界線會是平行時間軸的直線。由於光線永遠以光速前進,光線的世界線會是一條斜線。而只要適當地選擇時間軸和空間軸的單位,光線的世界線就會是 45 度的斜線。因為沒有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一個人未來可以發生的事件永遠被限制在「上」的那個由無數條 45 度的斜線構成的圓錐體之間,而從前發生可以影響現在的所有事件則永遠在「下」的圓錐體之間。這兩個「上」和「下」的圓錐體內的區域稱為那個人當刻的光錐 (light cone) ,而物理學家則習慣以「未來光錐 (future light cone) 」和「過去光錐 (past light cone) 」分別表示之。
所有東西的世界線都必定被位於未來和過去光錐之內。在沒有加速度的情況下,所有世界線都會是直線。如果涉及加速,世界線就會是曲線。而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相等,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在時空圖上放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例如黑洞,那麼附近的世界線就會被扭曲。不單是物質所經歷的事件,連時空也會被重力場扭曲,因此時空圖上的格網線和光錐都會被扭曲往黑洞的方向。換句話說,越接近黑洞,你的越大部分光錐就會指向黑洞內部。因為你的世界線必須在光錐之內,你會剩下越來越小的可能逃離黑洞的吸引。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了彭羅斯 (Roger Penrose) ,以表揚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嚴謹預測」。在彭羅斯之前的研究,大都對黑洞的特性作出了一些假設,例如球狀對稱。這是因為以往未有電腦能讓物理學家模擬黑洞,只能用人手推導方程。但廣義相對論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就算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也是極端難解開的,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靠引入對稱和其他假設去簡化方程。因此許多廣義相對論的解都是帶有對稱假設的。這就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就疑惑,會不會是因為額外加入的對稱假設才使黑洞出現?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對稱,會不會就防止了黑洞的出現?
黑洞只是數學上的副產品嗎?
彭羅斯發現普通的高等數學並不足以解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因此他就轉向拓撲學 (topology) ,而且必須自己發明新的數學方法。拓撲學是數學其中一個比較抽象的分支,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各種形狀的特性的學問。 1963 年,他利用一種叫做共形變換或保角變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的技巧,把原本無限大的時空圖(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延伸的)化約成一幅有限大小的時空圖,稱為彭羅斯圖 (Penrose diagram) 。
彭羅斯圖的好處除了是把無限縮為有限,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故名思義,經過保角變換後的角度都不會改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把圖變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如世界地圖。由於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如果要把地圖畫在平面的紙上,就必須利用類似的數學變換。例如我們常見的長方形或橢圓形世界地圖,就是利用不同的變換從球面變換成平面。有些變換並不會保持角度不變,例如在飛機裡看到的那種世界地圖,在球面上的「直線」會變成了平面上的「曲線」。
扯遠了。回來談彭羅斯圖,為什麼他想要保持角度不變?因為這樣的話,光錐的方向就會永遠不變,我們可以直接看出被重力影響的事件的過去與未來。彭羅斯也用數學證明,即使缺乏對稱性,黑洞也的確會形成。他更發現在黑洞裡,一個有著無限密度的點——奇點 (singularity) ——必然會形成。這其實就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 ,如果霍金仍然在世,他亦應該會共同獲得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奇點處,所有已知物理學定律都會崩潰。因此,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奇點是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但彭羅斯的計算卻表明奇點不但可以存在,而且還必定存在,只是在黑洞的內部罷了。如果黑洞會旋轉的話(絕大部分都會),裡面存在的更不會是奇點,而是一個圈——奇異圈 (singularity ring) 。
黑洞的表面拯救了懼怕奇點的物理學家。黑洞的表面稱為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在事件視界之內,你必須跑得比光線更快才能回到事件視界之外。因此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回到黑洞外面,所以黑洞裡面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從得知。就是這個原因給予了科幻電影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創作的空間——在黑洞裡面,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可以天馬行空。只要奇點永遠被事件視界包圍,大部分科學家就無需費心去擔心物理學可能會分崩離析了。甚至有些科學家主張,研究黑洞的內部並不是科學。
雖然如此,卻沒有阻礙彭羅斯、霍金等當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利用與當年愛因斯坦所用一樣的工具——紙和筆——去研究黑裡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絕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當代已知物理定律的猜測,即英文中所謂 educated guess 。利用彭羅斯圖,我們發現不單奇點必定存在,而且在黑洞裡面,時間和空間會互相角色。
但這是什麼意思?數學上,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分別,但在物理上兩者分別明顯:在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穿梭,但在時間裡我們卻只能順流前進。彭羅斯發現,帶領掉入黑洞的可憐蟲撞上奇點的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因此我們也說奇點是時間的終點。亦因為在黑洞裡面掉落的方向是時間,向後回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落入黑洞,就只能走向時空的終結。
看見黑洞旁的恆星亂舞
另一半諾貝爾獎由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s Ghez 平分,以表揚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銀河系中心的確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物體,而且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這些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 (supermassive blackholes) 。
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會釋放出無線電輻射的天體,稱為類星體 (quasars) 。之後其中一個類星體 3C273 被觀測確認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心。根據計算, 3C273 釋放出的無線電能量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的 100 倍。起初,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類星體,必然是些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恆星。但是理論計算結果卻表明,這麼重的恆星會是極不穩定的,而且壽命會非常短,因此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
為什麼這些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因為恆星的發光度是有極限的,而且正比於恆星的質量。這個極限稱為愛丁頓極限 (Eddington limit) 。如果恆星的發光度超出愛丁頓極限,光壓(radiation pressure ,即光子對物質所施的壓力)就會超過恆星自身的重力,恆星就會變得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逐漸改而相信類星體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也令類星體多了一個名字: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每個黑洞旁邊都有一個最內穩定圓形軌道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 ,依據黑洞會否旋轉而定,大概是黑洞半徑的 3–4.5 倍。比最內穩定圓形軌道更接近黑洞的範圍,環繞黑洞運行的物質都會因不穩定的軌道而墜落黑洞之中,並在墜落的過程中釋放出 6–42% 的能量,因此可以解釋活躍星系核的強大發光度。
另一方面,彭羅斯在 1969 年亦發現一個旋轉的黑洞能夠把能量轉給物質,並且把物質拋出去,這個過程稱為彭羅斯過程 (Penrose process) 。換言之,從黑洞「偷取」能量是有可能的。科學家估計,科技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居住於黑洞附近,並利用彭羅斯過程從黑洞提取免費的能源。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支持超大質量黑洞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理論。
由於 E=mc2 ,能量即是質量,因此被偷取能量的黑洞的質量就會減少。霍金在 1972 年發現一個不會旋轉的黑洞的表面積不可能減少。黑洞質量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因此不會旋轉的黑洞不會有彭羅斯過程。他亦發現,如果是個會旋轉的黑洞,其表面積是有可能減少的。因此霍金的結論支持了彭羅斯的理論。
Genzel 和 Ghez 兩人的研究團隊已經分別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的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Keck Telescope) 監察了距離地球約 25,000 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區域將近 30 年之久。他們發現有很多移動速度非常快的恆星,正在環繞一個不發光的物體轉動。這個不發光的物體被稱為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 縮寫為 Sgr A*) 。 Sgr A* 會放出強大的無線電波,這點與活躍星系核的情況相似。
他們不單確認了這些恆星的公轉速率與 Sgr A* 的距離的開方成反比, Genzel 的團隊更成功追蹤了一顆記號為 S2 的恆星的完整軌跡。這兩個結果都表明, Sgr A* 必然是一個非常細小但質量達 400 萬倍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這樣極端的天體只有一種可能性:超大質量黑洞。
霍金輻射 黑洞的未解之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在解釋科學背景的文件中亦特別提及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以及霍金輻射 (Hawking radiation) 。現時仍然未能探測到霍金輻射的存在,未來若成功的話除了將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以外,更會對建立量子重力理論 (quantum gravity theory) 大有幫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重力波研究、宇宙學研究、黑洞研究,都是直接檢驗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方法。加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的黑洞照片,大自然每一次都偏心愛因斯坦。相信愛因斯坦在天上又會伸出舌頭,調皮地說:「我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