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鄙視決定價值
#偏見與歧視成為社會原則
電影《追拿吉普賽!》描述執法官康斯坦丁在公爵命令下,
追捕與公爵老婆有染的奴隸卡芬的過程。
故事背景是 19 世紀中期的羅馬尼亞,
重現吉普賽人被奴役,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1. 雙關語的諷刺片名
許多國家與民族都曾出現奴隸制度,
但最廣為人知的,多半還是美國的黑奴制。
不過歷史上還有一個較少被提及,
卻被奴役 500 多年之久的民族:吉普賽人,
這也正是電影要探討與追溯的歷史。
而《追拿吉普賽!》的外語片名 Aferim!,
在土耳其語中有「幹的好」、「好樣的」之意,
正是主人稱讚奴隸,或是責備時會說的反話(看你幹的好事),
巧妙為故事背景破題的同時,也幽默諷刺了卡芬染上公爵夫人的劇情。
-
2. 整個民族的去勢化悲哀
歷史作家約翰赫伊津哈曾說:
「我們一開始會先研究當時人們對下一代的許諾」。
在片中曾有一段對白,是吉普賽父親對富商哀求著說:
「請買下我們一家吧,我們的後代子孫將一輩子成為您的奴隸。」
而與此同時,其他的吉普賽人正在努力攬客,試圖將自己賣出去。
這不光呈現出無法翻轉的階級的無奈,
更凸顯整個民族因長期受壓迫,而自我貶低、去勢的悲哀。
-
3. 當偏見與歧視成為社會原則
事實上,不光是吉普賽人的階級無法翻身,
當時整個社會的階級流動其實都是靜止的。
在片中的角色關係、對白呈現中,
一再傳遞著這樣的訊息:吉普賽人屬於社會底層,
多數羅馬尼亞人是佃農,受雇於教會或貴族,
執法者聽命於貴族管理佃農、罪犯,
貴族則受命於國王,但國王卻是俄國與土耳其人的傀儡。
至此觀眾也「學習到」當時社會上通俗的價值觀與認知,
儘管當代人會以批判眼光看待這一切,
然而事實是,這就是那時候的「當代價值觀」,
這些歧視、偏見、規範不是問題,而是須被遵守的原則。
-
4. 在時代價值觀下被扭曲的道德與現實
獲得共識的社會價值觀,加上釘固階級劃分,
讓道德與現實之間被「時代的價值觀」分隔開來,
人人彷彿都能撇清責任,相信自己的善良與無奈,
就像片中警長為了奉命追拿吉普賽人,
但在得知事情真相後心軟為他求情,
結果最終求情不成反被公爵嗆,
只能在事後用「愚昧本無極限,人生依然繼續」自我安慰。
卻也讓每個人既是遵循體制的好人,
也是成為助長時代之罪的惡人。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