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編劇華特.伯恩斯坦(Walter Bernstein)辭世,享嵩壽101歲。他是麥卡錫時代的好萊塢黑名單其中一員。他的編劇作品包括以自身經歷改編、描繪黑名單事件的《The Front》(1976)。在1950年代,為了繼續在好萊塢謀生,他在未列名的情形下為多部名作編劇。
.
華特.伯恩斯坦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教師。他在就讀達特茅斯學院時,是校刊的影評人,期間他大量接觸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等人執導的蘇聯電影,隨後進入了美國的共青團。他在1941年受徵召入伍,並取得中士軍銜。他為陸軍報紙擔任通訊員,從北非、西亞等地發稿,後來將在軍中的故事集結成文,發表在《紐約客》上。
.
1947年,伯恩斯坦來到了好萊塢,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訂了為期十週的合約,完成首部編劇作品《碧血柔情 Kiss The Blood Off My Hands》(1948)。後來他回到紐約,繼續為《紐約客》撰稿,並在電視台找到編劇工作。不過由於他同時投身左翼運動,在恐共的五〇年代,他被列入了好萊塢的黑名單。原本前途大好的伯恩斯坦一時失去工作,甚至經常遭到不明人士跟蹤,生命安全堪慮。
.
不願意提供黨員名單的伯恩斯坦遭到孤立,在無人敢任用的情形下,他只得以假名開始創作。伯恩斯坦在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而新任總理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道出史達林(Joseph Stalin)暴行之後,才決定放棄共產黨信仰。不過他事後也強調:「我離開了黨,但並沒有放棄社會主義信念。」
.
直到1959年,薛尼.盧梅(Sidney Lumet)嘗試突破禁令,聘請伯恩斯坦為他的《紅杏春深 That Kind of Woman》(1959)撰寫劇本,這使他終於有機會復出,一連為多部作品編劇,如《巴黎狂戀 Paris Blues》(1961)、《奇幻核子戰 Fail-Safe》(1964),他也曾為《豪勇七蛟龍 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編劇,但並未掛名。此外,他還參與了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生前的未完成遺作《Somethings Gotta Give》的編劇。
.
七〇年代,伯恩斯坦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撰寫了《The Front》,由伍迪.艾倫(Woody Alle)主演。故事描述一名被列入黑名單的編劇找上餐館收銀台員工幫他掛名編劇作品所引發的喜劇故事,作品許多參與演員都是曾經被列入黑名單的電影工作者。
.
該作題材頗具歷史意義,華特.伯恩斯坦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也算是好萊塢對他的一項補償。數年後,他也以生涯的另一部代表作《魂斷夢醒 Yanks》(1979)提名英國金像獎最佳編劇。
.
伯恩斯坦更在1980年推出個人首部執導作品《Little Miss Marker》,但評價一般,自此他不再執導電影,重回編劇崗位。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編劇作品是《The Couch Trip》(1988),之後轉向電視圈。1996年,伯恩斯坦出版回憶錄《Inside Out: A Memoir of the Blacklist》一書,清楚講述他加入共產黨的始末。晚年的他載譽無數,並在紐約大學的蒂施藝術學院擔任客座講師。
.
2021年1月22日,華特.伯恩斯坦於紐約曼哈頓因肺炎辭世。
.
.
(圖為華特.伯恩斯坦。)
「赫魯雪夫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流浪者之哥-環遊世界7大洲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H&M 365 EP. 56】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 有關史達林的七大 ...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問卦] 赫魯雪夫是不是蘇聯的草包?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 #瘂弦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爬出來的人物在俄國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玉米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玉米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長 #激推 被影評丹眼看電影看透透👀
「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大叔們的日常幹話正常發揮中🔜首周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史達林死了沒?》The Death of Stalin:
以笑鬧嘲諷進入那不忍直視的殘酷歷史
這部被俄國政府全面封殺的政治禁片《史達林死了沒?》,絕對是上一波獎季最被輕忽的高質量作品。這部片在去年底即承接著影展的廣大好評,於英國風光上映,後續也在當地獎季闖出不錯的成績:不僅在英國獨立電影獎入圍 13 項獎項(最終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選角等 4 項大獎),更在英國奧斯卡(BAFTA)入圍了最佳英國電影、最佳改編劇本等兩項指標性大獎。
一部以冷戰鐵幕之後的蘇聯政治角力為題材的黑色喜劇,竟能闖出如此名堂,更在爛番茄影評網上累積出 96% 高度一致性的好評價,其原創性、可看性、娛樂性,及電影意涵,自然是有其獨到之處。本片極盡可能地,用各種荒腔走板和令人發噱的方式,呈現出當時肅殺而慘烈的高壓獨裁政治氛圍,藉以端出一盤充滿各種衝突感卻也容易下嚥的黑色喜劇。
改編自法國的同名漫畫,故事環繞著蘇聯獨裁家史達林晚年至死後這段權力真空時期,各種政治角力的風雲暗湧。大家的歷史課本都有介紹過赫魯雪夫,卻鮮少告訴我們史達林之後,曾出過一名短暫的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而電影就把握了這段較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將之改編為一個類似《#八月心風暴》的家庭親情劇,又恰似《#我們的辦公室》這種辦公室日常劇碼的劇場感濃厚作品。
儘管角色眾多,政治歷史時局雜亂,但其實這部片異常淺顯易懂,劇情的前進動力取決於角色們之間的爭權奪利和爾虞我詐,各種官場上常見的阿諛奉承和暗中背刺全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片中,我們可看到這幾位政府核心高層人物,被刻劃成一個個有勇無謀、見風轉舵、言不由衷的政治棋子,每個人都只是盡力在國家機器中稱職扮演他們的角色。每個人最大的願望,就只是能夠在這樣權力的遊戲中生存下去而已。而也就凸顯出政治這齣鬧戲,是充滿了如此多的無可奈何以及將錯就錯了。
本片為蘇格蘭導演 Armando Iannucci 第二部執導的長片。由牛津大學畢業的他,曾以電台和劇院起家,後以創作並編導美國 HBO 的政治喜劇影集《#副人之仁》(#Veep)一炮而紅。該劇目前已拿下 17 座艾美獎,飾演劇中副總統女主角的 Julia Louis-Dreyfus,也破記錄地連續六年獲頒艾美影后。因此,這名導演的喜劇功力早已圈了不少影迷(如我)。他擅長發掘各種符合角色的損人方式,不管是低俗謾罵或高端諷刺,創新多變的程度絕對是令人大開眼界。
導演作品中的另一個特色是他常透過群戲來激發演員集體即興的自由創作,在本片也不例外,因此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喜劇節奏,可說是渾然天成、自然流露。導演也明智地決定不要求演員們以蘇聯腔的英文演出,除了避免了尷尬的刻板印象危機,也讓演員們的本色演出更加遊刃有餘。在卡司中雖然似乎沒有一線明星,但幾乎清一色都是硬底子劇場/電視演員,看著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主要角色包含史達林副手—馬林科夫、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雪夫,以及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懦弱而無能的政治傀儡馬林科夫,由《#透明家庭》的 Jeffrey Tambor 演出,他曾以此劇成為第一位獲艾美獎肯定的跨性別演出。碎嘴叨絮卻城府極深的赫魯雪夫,在這邊由《#海濱帝國》的知名美國演員 Steve Buscemi 突破性演出。角色比較單一的「反派」貝利亞,則是交由長年投入劇場的英國演員 Simon Russell Beale 詮釋,確實有帶出秘密警總的無情和扭曲。
另外亮眼的也包含曾飾演跩哥馬份的爸爸魯休思的 Jason Isaacs,這次以自己的蘇格蘭腔扮演起威風凜凜的元帥朱可夫將軍。史達林的兒女則分別由《#刺客任務:殺手47》、《#國土安全》的 Rupert Friend 及《#鳥人》、《#勝負反手拍》的 Andrea Riseborough 飾演,都是可圈可點的配角,特別是前者的醉漢形象,有別於過往帥氣冷靜的角色。
熟悉這位導演的影迷,對這部片絕對不會失望。他依然帶來了他拿手的政治洞見與針砭,以瘋狂的鬧劇情節烘托出更加瘋狂失控的政治現況。放眼現今世界的政治舞台,極端主義興起、政府公信瓦解,就連在台灣,最常被拿來描述政治的字眼,不外乎是作秀、演戲、口號。本片以極端的嘲諷,試圖戳破政治一直以來高居廟堂、神聖不可褻玩的表面假象。現實往往比虛構故事更加癲狂,在喧鬧的塵埃落定之後,警示意味也不言而喻。
電影以一場(造假)的音樂會作為開頭,也以眾角色們平靜觀賞一場音樂會作結,藉由精妙的安排,暗喻了這一派和諧之下僅是一場戲。那些官場腐敗、權謀勾結、反叛政變,在戲中成為了無哩頭的兒戲;那些政治迫害、逼供暗殺、白色恐怖,也只是作為笑點或成了尋常不過的背景活動;各種造假、酗酒、醜聞、性侵,更是刻意被淡化為片中的花絮。也許正是因為過去歷史(與現今仍在上演)的這些罪惡是如此不堪入目、不忍直視,才更適合以喜劇作為包裝;正如《#美麗人生》一樣,對於這些人性的醜惡,也許我們可以以另一種角度來切入,淡淡的哀愁也自然會帶出那歷史的重量。
-
The Death of Stalin #TheDeathofStalin
捷傑電影
台灣已於 4/27 上映
預告︰https://youtu.be/TGGJ4of8a9E
首週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上映戲院表:
台北|誠品電影院、信義威秀、喜樂時代、真善美
桃園|SBC星橋國際影城
台中|華威
台南|真善美
高雄|MLD
赫魯雪夫評價 在 流浪者之哥-環遊世界7大洲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波斯波利斯】
當初選擇來伊朗的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波斯波利斯(((((為此放棄終身美國免簽證)))))
這是一座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遺址
遊走期間 感受過往的輝煌 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
#風不盡的狂吹 彷彿述說遭亞歷山大帝國焚毀的悲催
#我靜靜的傾聽 滿懷永恆的想望 這僅存骨架遺留下來的溫存
《文獻參考》
1979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曾經是波斯帝國行宮和靈都的波斯波利斯(今日伊朗的塔赫特賈姆希德),結局悲慘,被亞歷山大大帝毀於一旦。遺跡在被廢棄多年之後,經發掘,又提供了許多有關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資料。
“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榮富足,但它遭受的厄運也超乎一般!”古希臘歷史學家,西西裏的狄奧多羅斯,在評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這一聖城被毀於公元前330年,即在大流士一世為其奠基200年之後這一史實時曾作如是說。波斯波利斯的敗落,象征著由居魯士二世大帝及其後繼者們所創建的這一起自尼羅河迄於印度河的龐大的波斯帝國的終結。
波斯波利斯未經交戰便落入了亞歷山大大帝的騎兵部隊手中。他們在城裏發現了驚人的寶藏:40,000塔楞特銀子以及同樣巨額的財寶,按照希臘歷史學家普盧塔克的估計,至少需要10,000對騾子加5,000匹駱駝才能將它們運走。大流士三世,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皇帝,在古尼尼微遺址附近的高加梅拉戰役中慘敗於亞歷山大之手,之後逃往埃克巴塔那避難。他的武裝力量至少暫時不會對征服者構成嚴重威脅。
那麽,亞歷山大又為什麽要將波斯波利斯夷為平地呢?也向這位年輕皇帝開城投降的巴比倫不是獲得赦免了嗎?而亞歷山大在蘇薩沒流一滴血就坐上了大流士的寶座……
一、火與劍
其實,由於在波斯阿裏奧巴爾贊省長指揮下有四萬人把守關隘,亞歷山大的軍隊在通過波斯大門時曾不得不苦戰一番。後來,在部隊穿越平原的行進過程中,他們又目睹了一批800余人的希臘老年戰俘,衣衫襤褸,斷肢殘體,慘不忍睹。他們都只留下了“有用的”軀體,即只留下了為完成他們承擔的這一特殊使命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軀體。希臘軍隊於是群情激憤。
主力部隊在波斯波利斯與亞歷山大會合之後,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會上,這位征服者宣稱要把該城洗劫一空,夷為平地。他的副帥之一的帕爾梅尼奧試圖予以勸阻,說幹嗎要把眼下已屬於他的東西毀於一旦?而且又何苦冒險,用這種過分的殘暴行徑去重新點燃當地民眾的對抗烈焰?亞歷山大否決了他的意見,但允準留下王室建築。希臘士兵遂得以在城市居民區放肆行兇。《亞歷山大傳》一書的作者,羅馬歷史學家昆提烏斯·庫爾提烏斯·魯夫斯曾敘說,波斯首腦們如何穿上他們最漂亮的禮服,寧可從城墻頂端跳下或在各自家裏自焚,也不願落入敵人手中。一群群士兵四出搶掠,切割戰俘的喉嚨,或因分臟不均而自相殘殺。大屠殺延續了好幾天。
波斯波利斯的厄運並非僅止於此。亞歷山大在迅速出擊,討伐了馬爾迪山民,班師回城之後,決定去掃蕩波斯軍隊殘部。在派遣他的方陣去西北之前。他舉行了盛大宴會,招待隨行人員。宴會就在早先波斯國王招待客人的地方,也就是多虧了帕爾梅尼奧的央求才得以保全的殿宇和花園所在的那一大片石質臺地上舉行。酒如河水般流淌,人們眼看就要醉倒。突然,以頭腦靈清和美麗動人聞名遐邇的雅典高級妓女泰依斯,開始慷慨陳辭,慫恿他們去焚燒當初曾毀了她家鄉的薜西斯們的宮殿,以為希臘報仇雪恨。她的話博得滿堂喝彩,於是,亞歷山大在一片狂熱的叫喊聲中拿起火把,帶領將士沖了出去,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這座王城的所有殿宇,在管樂聲的伴奏下,放火燒毀了一切可以燒毀的東西。
亞歷山大是否本來就打算走得那麽遠,是個尚有爭議的問題。盡管普羅塔克的意思似乎是說,那是縱欲者失去理智的一場胡作非為,但他說得並不那麽斬釘截鐵。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們都各有各的說法。可以確定無疑的則是,到第二天時,亞歷山大就下令滅火,又過了些天,在死於叛徒之手的大流士的遺體被發現之後,他下令以應有之禮節厚葬這位波斯首腦。
一夜的大火並沒有毀掉波斯波利斯整個王城。燒掉的僅只是建築物的上層結構,因為其主要材料是雪松。然而,經受了這場大火之後,接著便是年久失修。波斯波利斯的城墻,如同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邦的城墻一樣,均由土磚砌就,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最後也就塌坍了。
波斯波利斯(希臘語“廢都”之意)漸漸被人遺忘了。它的命運是短暫的,又是奇特的。
有證據表明,大流士一世,波斯波利斯的奠基人,並非出身於王室。他的登基說明王朝發生了一次政變,而他未來的王位也曾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為了強調帝國的重新奠基,他下令建設兩個新首都,一個在蘇薩,另一個則在帕爾薩,位於波斯心臟地帶一處重要寺廟的遺址上,距今伊朗設拉子約80公裏。
大流士先在帕爾薩的拉赫馬特山(“慈悲山”)山側對面整出一塊寬闊的臺地基礎,高18米,長530米,寬330米,然後才開始臺地上的建設工程。
他們從帝國各省召來工匠和工頭,因為阿契美尼德皇家藝術采用了波斯帝國治下各不同國家的不同風格。這些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產生了總體效果卻無可否認是新穎獨到的。這種融合的一個引人註目的例子可以在圓柱上找到。盡管這些圓柱在其柱基、頎長的柱身、動物形柱頭上所雕刻的植物圖案會讓人同時想起埃及、伊奧尼亞希臘和亞述,但卻依然是典型的波斯風格。
其實,這種融合在很大程度上當歸功於最早的那位建築師個人。大流士之後,阿契美尼德藝術轉而向巨型化發展。薛西斯在那座巨型樓梯上方建造了一座碩大無朋的正門,由兩頭高大的人首公牛把守。在他的那座百柱大殿的壁龕中,他把自己描繪成巨人,正在擊殺一群同樣碩大的怪獸。阿爾塔薛西斯沒有步他父親的後塵,他選擇了高雅和精美。那正是菲迪亞斯監督指導雅典巴特儂神廟建築的時候,想必是燦爛的希臘藝術對這位國王的宮廷產生了影響。阿爾塔薛西斯之後,只有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還給臺地增添了一幢建築,余者都只是給已有建築裝修潤飾而已。
那麽,對波斯帝國而言,波斯波利斯究竟代表著什麽呢?它既不是政治首都,又不是經濟活動中心,也並無任何重大戰略地位可言。國王們每年只在那兒呆很少一部分時間。秋冬季節,國王們通常住在蘇薩;天氣轉暖以後則與其侍從們上埃克巴塔那。這兩個都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們發號施令、執行法律和進行外交活動的首都。而波斯波利斯則成了波斯帝國某種意義上的靈都。
二、靈都
每年春分時節,國王都要來主持一次盛大的新年慶典,歡度諾魯茲節。從不邀請外國使節參加,這或許可用以解釋,為什麽無論是這一盛典,抑或是盛典所在地的這一城市,在西方的信息源中從沒有提到過。諾魯茲這一古代波斯節慶歲歲不絕,是一種宗教性的慶典,由帝國至高之神阿胡達·瑪茲達主持,其帶翼象征物隨處可見,但這同時又是王中之王邀請他的臣民都來參加的一種政治性會盟。波斯波利斯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是為歡慶諾魯茲節而專門設計的.
在2500年後的今天,波斯波利斯已只剩下一副骨架。奇形怪狀的一堆堆廢墟,空蕩蕩的門框,以及石柱柱基,似乎都在滿懷著永恒的期望,凝視著這一望無際的平原。多少世紀以來,這些遺跡一直在誘使人們進行種種揣測。1930年代以來,波斯波利斯的發掘工作已經提供了有關這一古代波斯文明的許多珍貴資料。但波斯波利斯的神秘面紗依然存在。不難想象,大流士如何從離波斯波利斯幾公裏遠的納克謝·魯斯塔姆的墳墓中走將出來,去檢閱他的萬人禁衛軍。
評價:
波斯波利斯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興建於公元前518年。在美索不達米亞諸都城的啟發下,大流士一世在一塊兒無垠的半人工半天然臺地上修建了一座擁有眾多宮殿的建築群。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址提供了許多關於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完)
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
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
赫魯雪夫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