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編劇華特.伯恩斯坦(Walter Bernstein)辭世,享嵩壽101歲。他是麥卡錫時代的好萊塢黑名單其中一員。他的編劇作品包括以自身經歷改編、描繪黑名單事件的《The Front》(1976)。在1950年代,為了繼續在好萊塢謀生,他在未列名的情形下為多部名作編劇。
.
華特.伯恩斯坦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教師。他在就讀達特茅斯學院時,是校刊的影評人,期間他大量接觸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等人執導的蘇聯電影,隨後進入了美國的共青團。他在1941年受徵召入伍,並取得中士軍銜。他為陸軍報紙擔任通訊員,從北非、西亞等地發稿,後來將在軍中的故事集結成文,發表在《紐約客》上。
.
1947年,伯恩斯坦來到了好萊塢,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訂了為期十週的合約,完成首部編劇作品《碧血柔情 Kiss The Blood Off My Hands》(1948)。後來他回到紐約,繼續為《紐約客》撰稿,並在電視台找到編劇工作。不過由於他同時投身左翼運動,在恐共的五〇年代,他被列入了好萊塢的黑名單。原本前途大好的伯恩斯坦一時失去工作,甚至經常遭到不明人士跟蹤,生命安全堪慮。
.
不願意提供黨員名單的伯恩斯坦遭到孤立,在無人敢任用的情形下,他只得以假名開始創作。伯恩斯坦在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而新任總理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道出史達林(Joseph Stalin)暴行之後,才決定放棄共產黨信仰。不過他事後也強調:「我離開了黨,但並沒有放棄社會主義信念。」
.
直到1959年,薛尼.盧梅(Sidney Lumet)嘗試突破禁令,聘請伯恩斯坦為他的《紅杏春深 That Kind of Woman》(1959)撰寫劇本,這使他終於有機會復出,一連為多部作品編劇,如《巴黎狂戀 Paris Blues》(1961)、《奇幻核子戰 Fail-Safe》(1964),他也曾為《豪勇七蛟龍 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編劇,但並未掛名。此外,他還參與了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生前的未完成遺作《Somethings Gotta Give》的編劇。
.
七〇年代,伯恩斯坦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撰寫了《The Front》,由伍迪.艾倫(Woody Alle)主演。故事描述一名被列入黑名單的編劇找上餐館收銀台員工幫他掛名編劇作品所引發的喜劇故事,作品許多參與演員都是曾經被列入黑名單的電影工作者。
.
該作題材頗具歷史意義,華特.伯恩斯坦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也算是好萊塢對他的一項補償。數年後,他也以生涯的另一部代表作《魂斷夢醒 Yanks》(1979)提名英國金像獎最佳編劇。
.
伯恩斯坦更在1980年推出個人首部執導作品《Little Miss Marker》,但評價一般,自此他不再執導電影,重回編劇崗位。他的最後一部電影編劇作品是《The Couch Trip》(1988),之後轉向電視圈。1996年,伯恩斯坦出版回憶錄《Inside Out: A Memoir of the Blacklist》一書,清楚講述他加入共產黨的始末。晚年的他載譽無數,並在紐約大學的蒂施藝術學院擔任客座講師。
.
2021年1月22日,華特.伯恩斯坦於紐約曼哈頓因肺炎辭世。
.
.
(圖為華特.伯恩斯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赫 魯 雪夫 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H&M 365 EP. 56】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 有關史達林的七大 ...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克里米亞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 #瘂弦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爬出來的人物在俄國 的評價
- 關於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問卦] 赫魯雪夫是不是蘇聯的草包? - PTT評價 的評價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 #激推 被影評丹眼看電影看透透👀
「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大叔們的日常幹話正常發揮中🔜首周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史達林死了沒?》The Death of Stalin:
以笑鬧嘲諷進入那不忍直視的殘酷歷史
這部被俄國政府全面封殺的政治禁片《史達林死了沒?》,絕對是上一波獎季最被輕忽的高質量作品。這部片在去年底即承接著影展的廣大好評,於英國風光上映,後續也在當地獎季闖出不錯的成績:不僅在英國獨立電影獎入圍 13 項獎項(最終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選角等 4 項大獎),更在英國奧斯卡(BAFTA)入圍了最佳英國電影、最佳改編劇本等兩項指標性大獎。
一部以冷戰鐵幕之後的蘇聯政治角力為題材的黑色喜劇,竟能闖出如此名堂,更在爛番茄影評網上累積出 96% 高度一致性的好評價,其原創性、可看性、娛樂性,及電影意涵,自然是有其獨到之處。本片極盡可能地,用各種荒腔走板和令人發噱的方式,呈現出當時肅殺而慘烈的高壓獨裁政治氛圍,藉以端出一盤充滿各種衝突感卻也容易下嚥的黑色喜劇。
改編自法國的同名漫畫,故事環繞著蘇聯獨裁家史達林晚年至死後這段權力真空時期,各種政治角力的風雲暗湧。大家的歷史課本都有介紹過赫魯雪夫,卻鮮少告訴我們史達林之後,曾出過一名短暫的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而電影就把握了這段較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將之改編為一個類似《#八月心風暴》的家庭親情劇,又恰似《#我們的辦公室》這種辦公室日常劇碼的劇場感濃厚作品。
儘管角色眾多,政治歷史時局雜亂,但其實這部片異常淺顯易懂,劇情的前進動力取決於角色們之間的爭權奪利和爾虞我詐,各種官場上常見的阿諛奉承和暗中背刺全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片中,我們可看到這幾位政府核心高層人物,被刻劃成一個個有勇無謀、見風轉舵、言不由衷的政治棋子,每個人都只是盡力在國家機器中稱職扮演他們的角色。每個人最大的願望,就只是能夠在這樣權力的遊戲中生存下去而已。而也就凸顯出政治這齣鬧戲,是充滿了如此多的無可奈何以及將錯就錯了。
本片為蘇格蘭導演 Armando Iannucci 第二部執導的長片。由牛津大學畢業的他,曾以電台和劇院起家,後以創作並編導美國 HBO 的政治喜劇影集《#副人之仁》(#Veep)一炮而紅。該劇目前已拿下 17 座艾美獎,飾演劇中副總統女主角的 Julia Louis-Dreyfus,也破記錄地連續六年獲頒艾美影后。因此,這名導演的喜劇功力早已圈了不少影迷(如我)。他擅長發掘各種符合角色的損人方式,不管是低俗謾罵或高端諷刺,創新多變的程度絕對是令人大開眼界。
導演作品中的另一個特色是他常透過群戲來激發演員集體即興的自由創作,在本片也不例外,因此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喜劇節奏,可說是渾然天成、自然流露。導演也明智地決定不要求演員們以蘇聯腔的英文演出,除了避免了尷尬的刻板印象危機,也讓演員們的本色演出更加遊刃有餘。在卡司中雖然似乎沒有一線明星,但幾乎清一色都是硬底子劇場/電視演員,看著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主要角色包含史達林副手—馬林科夫、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雪夫,以及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懦弱而無能的政治傀儡馬林科夫,由《#透明家庭》的 Jeffrey Tambor 演出,他曾以此劇成為第一位獲艾美獎肯定的跨性別演出。碎嘴叨絮卻城府極深的赫魯雪夫,在這邊由《#海濱帝國》的知名美國演員 Steve Buscemi 突破性演出。角色比較單一的「反派」貝利亞,則是交由長年投入劇場的英國演員 Simon Russell Beale 詮釋,確實有帶出秘密警總的無情和扭曲。
另外亮眼的也包含曾飾演跩哥馬份的爸爸魯休思的 Jason Isaacs,這次以自己的蘇格蘭腔扮演起威風凜凜的元帥朱可夫將軍。史達林的兒女則分別由《#刺客任務:殺手47》、《#國土安全》的 Rupert Friend 及《#鳥人》、《#勝負反手拍》的 Andrea Riseborough 飾演,都是可圈可點的配角,特別是前者的醉漢形象,有別於過往帥氣冷靜的角色。
熟悉這位導演的影迷,對這部片絕對不會失望。他依然帶來了他拿手的政治洞見與針砭,以瘋狂的鬧劇情節烘托出更加瘋狂失控的政治現況。放眼現今世界的政治舞台,極端主義興起、政府公信瓦解,就連在台灣,最常被拿來描述政治的字眼,不外乎是作秀、演戲、口號。本片以極端的嘲諷,試圖戳破政治一直以來高居廟堂、神聖不可褻玩的表面假象。現實往往比虛構故事更加癲狂,在喧鬧的塵埃落定之後,警示意味也不言而喻。
電影以一場(造假)的音樂會作為開頭,也以眾角色們平靜觀賞一場音樂會作結,藉由精妙的安排,暗喻了這一派和諧之下僅是一場戲。那些官場腐敗、權謀勾結、反叛政變,在戲中成為了無哩頭的兒戲;那些政治迫害、逼供暗殺、白色恐怖,也只是作為笑點或成了尋常不過的背景活動;各種造假、酗酒、醜聞、性侵,更是刻意被淡化為片中的花絮。也許正是因為過去歷史(與現今仍在上演)的這些罪惡是如此不堪入目、不忍直視,才更適合以喜劇作為包裝;正如《#美麗人生》一樣,對於這些人性的醜惡,也許我們可以以另一種角度來切入,淡淡的哀愁也自然會帶出那歷史的重量。
-
The Death of Stalin #TheDeathofStalin
捷傑電影
台灣已於 4/27 上映
預告︰https://youtu.be/TGGJ4of8a9E
首週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上映戲院表:
台北|誠品電影院、信義威秀、喜樂時代、真善美
桃園|SBC星橋國際影城
台中|華威
台南|真善美
高雄|MLD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赫魯雪夫 ◎#瘂弦
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
爬出來的人物
在俄國,他的名字會使森林發抖
他常常騎在一柄掃帚上
嚇唬孩子和婦女
他常常穿過高爾基公園
在噴泉旁洗他的血手
但上了年紀的爺兒們
都知道赫魯雪夫實在是個好人
雖然他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
雖然他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
雖然他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
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是的,赫魯雪夫,一個好人
他的襯衣被農奴們洗得
比古代彼得堡的雪還白
他大口喝著伏特加
他任意說著俏皮話
在夜晚他把克里姆林宮的鐵門緊閉
大概是不忍聽外面的哭泣
他如此有慈心
他是一個好人
一個好人,是的,赫魯雪夫
他是患著嚴重的耳病
因此不得不借重祕密警察
他愛以鐵絲網管理人民
他愛以鮮血洗刷國家
除了順從以外
他從不過問小百姓的事情
他實實在在是一個好人
赫魯雪夫,好人,是的,好人
他扼緊捷克的咽喉
為的是幫助他們的國家呼吸
他以刺刀和波蘭握手
又用坦克
耕耘匈牙利的土地
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沒有人把他趕出莫斯科
沒有人把他趕出陰冷的紅場
所以喬治亞人永遠啃黑麵包
所以高加索人永遠戴枷鎖
所以烏克蘭人永遠流血……
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像赫魯雪夫那樣
那樣好的好人
--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生於河南,1949年加入國軍並隨之來台。軍校畢業後於左營軍中廣播電台服役,與同在左營服役的詩人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退伍後曾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兩年,返國後擔任《幼獅文藝》主編,之後又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二十餘年,提攜當時許多有意寫作的人才。現已移居加拿大。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說到諷刺詩,少不了要提到瘂弦的作品,〈赫魯雪夫〉是瘂弦的諷刺詩中相當著名的一首。
首段描繪出在人民之間口耳相傳赫魯雪夫的形象。「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爬出來的人物」,不同於從煙囪爬進去給人幸福的聖誕老人,從煙囪爬出來的人物給人一種神祕、怪異、會招來厄運或是帶給人恐怖的感覺,彷彿赫魯雪夫是一個虛幻的、活在傳說之中的人物。所以他的名字會使森林發抖,會騎掃帚嚇唬婦女小孩,會在公園噴泉旁洗血手,一切都是在口耳相傳中描述赫魯雪夫的恐怖,一如所有我們聽過的恐怖傳說或是邪惡故事。
第二段,「但上了年紀的爺兒們/都知道赫魯雪夫實在是個好人」,此話一出似乎是要破去第一段的傳說。但是這些上了年紀的爺兒們卻又說著,赫魯雪夫做了「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這些聽起來一樣毛骨悚然的事情,可是這些爺們卻依然認定赫魯雪夫是個好人。從第二段這些爺們口中得知赫魯雪夫所做的事,與爺們對他的評價之間所造成的反差,我們可以從中去看到幾個有趣的問題:
1. 爺們口中的赫魯雪夫所做的事真的如此毛骨悚然?還是因為傳說所以誇大了,依此才有第一段的形象?
2. 赫魯雪夫作了這麼恐怖的事,為何這些爺們仍認為他是個好人?究竟是赫魯雪夫的作為被抹黑呢?還是他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祕密?或是這些爺們被洗腦了呢?
這些問題姑且先擱著,但從爺們口中所說的三件事情,是否某種程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呢?小編認為是的。在小編看來,「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指的是共產主義的無神論;「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指的是當時鼓勵生育政策,造成大量的嬰兒出生,但又無法讓嬰兒有妥善的照顧;「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則是指當時的社會環境貧富差距過大,而掌權的富人們仍是建立在窮人的勞動之上。當然,這不見得是詩人的原意,但在詩人的想像中,小編認為或多或少將詩人所認知的狀況也寫了進去。藉由這種誇張的想像,反而更能凸顯出反差感,因而諷刺的意味也就更強烈了!
而「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一句所反諷的富人形象,在第三段更露骨地展現。比雪還的襯衣、伏特加、俏皮話,每一個都是遠離窮困人民,甚至是重壓在他們之上的事物,然而住在克里姆林宮裡享受這一切的赫魯雪夫,對於前兩段窮困人民的聲音所作出的回應竟是將鐵門關上。詩人藉爺們的口給出了一個原因,因為赫魯雪夫很有慈心,所以不忍聽聞哭泣。「是的,赫魯雪夫,一個好人」。
然而赫魯雪夫是真的不忍聽聞哭泣嗎?第四段詩人說赫魯雪夫「是患著嚴重的耳病」,這似乎又有些矛盾了,但是這樣的矛盾卻加強了反諷的意味。「患著嚴重的耳病」的赫魯雪夫,為了要聽見人民的聲音,「因此不得不借重祕密警察」;「他從不過問小百姓的事情」,對人民的要求只有「順從」,而「以鐵絲網管理人民」和「以鮮血洗刷國家」是他的手段。而這些作為在爺們的評價中還是一樣,「他實實在在是一個好人」。
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從第二段到第四段,詩人不斷藉著爺們的口吻,重複「他是一個好人」這相似的句子來形容赫魯雪夫,似乎是在駁斥第一段所形塑的邪惡、恐怖形象,但是二到四段的內容中,赫魯雪夫的作為卻又是如此殘暴,與爺們的評價背道而馳,箇中原因就在第四段。在赫魯雪夫的恐怖專制統治下,講話必須要很小心,否則會被秘密警察密告甚至逮捕,「順從」是最高原則,否則就會慘遭血洗。因此這些爺們對於赫魯雪夫的暴行仍然給予「他是一個好人」的評價,或許起初是為了保全身家,但在長期的被統治之下,甚或是被洗腦了也說不定,當然更不用提可能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出現。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殘酷的罪刑,在政府的壓制之下,人民無法得知全貌,但受害者卻又如實地親身感受到,是以在秘密地口耳相傳下,赫魯雪夫的形象益發邪惡與傳奇。
從第一段的描述與爺們的評價造成的反差,以及爺們的評價與赫魯雪夫所做的事之間的反差,隨著書寫的角度,從傳說→人民→當權者→統治作為(由虛到實、由遠到近)層層堆疊,可以發現詩人的諷刺是具有層次的,而且一段比一段更真實。
來到第五段,赫魯雪夫對國內的人如此,對附庸國的作為亦如此。「緊扼咽喉」、「刺刀」、「坦克」都是戰爭與威嚇的象徵,卻被用來當作是「幫助捷克呼吸」、「和波蘭握手」、「耕耘匈牙利的土地」的手段,美其名是善意,但事實上卻是以戰爭和軍事進行統治。如同前面的評價,「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因此,詩人在最後一段以更強烈的諷刺語氣,對此進行控訴。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就在那裡,但是「沒有人把他趕出莫斯科」、「沒有人把他趕出陰冷的紅場」,於是造成了更多悲慘的狀況:「喬治亞人永遠啃黑麵包」、「高加索人永遠戴枷鎖」、「烏克蘭人永遠流血」等等。「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像赫魯雪夫那樣/那樣好的好人」。
這首詩中的諷刺手法,主要是採取「評價(好人、虛相)/作為(邪惡、實相)」二個對立的要素指涉同一個對象,透過矛盾的荒謬感指出現實狀況,並讓讀者在身為讀者以及身為爺們兩個不同的視角中,去解讀赫魯雪夫「他是一個好人」這樣的評價(這兩個視角的解讀本身也存在著虛實與矛盾)。透過諷刺手法,詩作能夠反映出現實並進而質疑之,同時也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張力中進行思考與批判。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9/20150929.html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
赫 魯 雪夫 評價 在 赫魯雪夫評價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赫魯雪夫評價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和董尼德的中國大掠奪都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