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過我的Podcast EP2了嗎?
在那晦暗無光的歲月裡,我曾經寫了這麼一篇
🌌🌌🌌🌌🌌🌌🌌🌌🌌🌌🌌🌌🌌
他開口說要結束的前一個瞬間
她還渾然不覺
一點跡象都沒有
沒有。
當天躺在床上
她在天崩地裂裡被軟弱包圍
感受著身邊的他的溫度他的重量他的鼻息
想不透一個為什麼
「妳曾經說過,如果我不愛妳了,妳也不會愛我。
但妳根本做不到。」
她在隆隆作響的黑暗中
聽到他這麼說
她一時之間說不出任何話
轉頭在黑暗裡
看不見他的表情
那是他唯一一次不小心承認自己不愛了
其它的時候
他都用一個完美的歪理 說著自己如何因愛而痛下決定
什麼意思?
我做不到嗎?
我做得到嗎?
你不愛我了是這樣嗎?
然而辯駁的機會一閃而過
這句話卻在她心裡蜿蜒成一片海洋
在後來的日子裡
她偶爾總是會想起
那樣巨大的黑暗所發出的聲響
以及這句話真正的道理
不愛了?
是從哪個瞬間開始的?
是他笑著從房間走出來,笑著說其實我們真的是感情很好的一對夫妻的時候?
是他坐在開始變冷的餐桌前,說天氣冷了我們今年在家吃火鍋好不好的時候?
是他推開門看見沙發上睡著的她,突然覺得她像屍體一樣不再美麗的時候?
是他開始把他們的照片調成對比強烈而不是清淡如詩的時候?
是他跪下她說好卻一起發現現實比想像殘酷的時候?
或是他為了她來到異國坐在窗邊一筆一筆畫下心中美好的時候?
如果有穿越時空的能力
她多想回到那個瞬間
看看他的改變
看看他如何計畫著或沒計畫著把一切推向終點
但她也總在這樣的時刻
抱著自己蜷不起來的膝蓋
握起自己一悲傷就疼痛的左手
咀嚼著 自己的盲目
相對於一個不愛了而逐漸清醒的他
一直在愛裡的她 是盲目的
她看著他 總能看到自己的愛
但愛在他的靈魂反射
於是她只能看到自己的愛
他在這樣只被看到愛
而不被看到自己的過程裡承受了多久
後來她也開始感到內疚
愛情啊
總是盲目的啊
這句聽了一輩子 死氣沉沉 毫無新意的話
竟然在30幾歲的時候
纏繞在她不再年輕的身體 長出了生命
🌌🌌🌌🌌🌌🌌🌌🌌🌌🌌🌌🌌🌌
那時候的我,無時無刻都糾結於 #那離別的起點
什麼時候?怎麼會?
到底是哪個點,那個離別開始成形的?
.
時至今日,時時感受到愛的我,再回頭看這一切,總是會想:所有關於那離別的起點,其實也都是今天所有的 #愛的起點。
.
因為那個起點,我擁有了今日所有的愛,也真正長出了對自己的愛。
.
.
再多回頭看一點,其實打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微中子帶著能量來到我們的身體,那就是一切愛與離別的起點了。
生命就這樣,一波一波的,帶來愛、帶來離別、再帶來愛、最後的最後,再帶來離別。
.
臣服再臣服。
在最終最終的離別來臨之前,時時回到權威與策略,好好體驗、好好去愛、好好成為自己的光
.
.
.
#起點 #離別 #愛 #終點
#人類圖 #HumanDesign
#人類圖解讀
#faye觀人類圖 #你看看你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毛城城 MoC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見證領養?】最近ViuTV新節目《家多咗個PET》,逢星期一至五晚十點半至十一點播出,以真人Show形式紀錄了四個育有小朋友的家庭領養狗狗的過程,更要接受連串訓練,學習照顧狗狗的起居飲食。 節目由何啟華 阿Dee同陳海寧 Isabella擔任主持,兩人唔單只樣子似(本尊親口認證!?),對於領養的...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Faye觀人類圖·你看看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毛城城 MoC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再見練習題-兒福聯盟的生命教育課's pos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但我們終究是要走出傷痛,迎接下一春(?) 熙歌Cygnus 的評價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痛苦與創傷雙箭理論
【例子】
在感恩節前的那個星期五,湯姆在下班時得知自己被裁員了,他簡直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接下來的週末,他除了擔心錢的事情,還發現自己一直想著:「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真是個廢人。每個人都知道我什麼事都做不好,還是在感恩節就要到來的這個時刻。我真的是全世界最倒楣的人。」
湯姆就這樣沉浸在憂慮和自責的想法中,不但無法好好睡覺,還一直對老婆和孩子擺臉色。當外地的親戚趁著假期來他家拜訪時,他也因為太沉浸在那些負面思緒中,幾乎和對方沒什麼互動。他已經期待這個假期好幾週了,但假期結束時,他完全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樂趣或溫情。
……
我們可以用湯姆的例子來說明人類應對生活困境的方式。具體來說,這個故事淸楚呈現了所謂「痛苦與創傷雙箭理論」(first and second arrows of pain and suffering)的概念。
第一支箭是事件本身。我們無法掌控這支箭,在這個例子中,湯姆丟了工作,這種事任誰也不願碰上,所以理所當然會感到恐懼、憂慮和焦躁。人生本來就處處潛藏著各種壞事,像是失業、生病和意外等,而它們也多多少少會讓我們不太好受。
第二支箭就是可以掌控的部分,它是我們碰上這件事時產生的想法。我們可能會過度自責、覺得自己倒楣,或是覺得這一切有失公平。換句話說,這第二支箭是我們根據情況的基本事實,進一步思考得到的結論和推斷;這份結果往往會因為過往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像,把我們帶往一個充滿恐懼、憤怒、不安全感、憂慮、焦躁,甚至是憂鬱的境界。
通常這個反應會深受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因為當時我們已經透過反覆刺激某些神經迴路,讓那些神經迴路成為我們的基本思考模式。就跟湯姆一樣,第二支箭多半都是對自我的嚴厲批判。對湯姆而言,失去工作已經夠糟了,但他對自己強力指責的第二支箭,更是讓他的處境雪上加霜,使他完全失去了與家人共度假期、好好充電的心思。
有了這個概念後,我們就可以有效強化心靈的彈性,增進復原力。想想你最近碰到的任何一個困難,仔細思考那件事讓你受挫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例如:與重要的人關係緊繃、健康出狀況,或是你正在奮力完成一件大案子。這就是第一支箭,我們可以把它想成這個問題的客觀事實。
第二支箭是你對這些事實產生的想法。舉例來說,與某人關係緊繃可能會讓你冒出「這個人對我一點都不公平」或「為什麼我老是會碰上這種事?」的念頭;健康問題可能會引發你一連串的恐懼,害怕自己會因為這些病痛無法好好工作,或是照顧孩子;工作方面,你可能會擔心別人看不見你在職場上的價値,或是覺得這個案子會決定升遷機會。
在檢視第二支箭的時候,我們可以釐淸自己對這件事產生的擔憂和焦慮,其實都是源自那些不曉得是否為事實的假設。現在就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上述的這些情況。當處於關係緊繃的狀態下,是人與人相處時本來就可能出現的正常狀況,無關乎公平性?會不會後來檢查結果顯示,這個健康問題沒有你想像中的嚴重,不會對你的能力造成影響?另外,你根本不淸楚屆時其他人會怎樣看待你的成果,或是你的老闆是不是很看重這個案子。畢竟,我們永遠都無法眞正預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們在碰到事情時,總會妄下結論,然後讓這些結論把自己搞得一團亂。
你在遭遇困難時,又用怎樣的第二支箭射向自己?
你能看見自己的想法會帶來怎樣的痛苦,會更難化解原本的主要問題嗎?
你會如何重新考慮或應對預設的假設?
一方面,你可能會準確預料到需要擔心的事,但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只是杞人憂天。或許你會在完成案子的過程中得到其他人的協助,或是可以想想自己過去成功完成的類似案子,藉此為自己建立信心。也許那個惹你不開心的人並非有意傷害你,或是他只是那天過得不太好。
許多第二支箭對個人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必要的,它只是我們在面對受挫事件時產生的反應。
如俗諺所說:「我在生活中經歷過一些可怕的事,但絕大多數都是自己嚇自己。」以湯姆的例子來說,這裡的重點不是要責備湯姆用第二支箭二度傷害自己,因為我們都很容易落入這樣的狀態;這裡是要請你記住,「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也是我們對復原力的部分定義。
停止對自己射出第二支箭的舉動,可以大大降低不必要的壓力,幫助你心平靜氣地面對困難。
.
以上文字摘自
《#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
運用正念冥想走出壓力、挫折及創傷, 穩定情緒的實用指南
美國正念引導師30年經驗分享
Everyday Resilience
.
作者:蓋兒.蓋茲勒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2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儘管相關的書,我們在版面上分享了不少,這本書依然展現新意。尤其摘文中的理論,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進行覺察,對我們的生活大大有助益。
祝願您,能練習思考的彈性,那能帶來力量與更多可能性!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毛城城 MoC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見證領養?】最近ViuTV新節目《家多咗個PET》,逢星期一至五晚十點半至十一點播出,以真人Show形式紀錄了四個育有小朋友的家庭領養狗狗的過程,更要接受連串訓練,學習照顧狗狗的起居飲食。
節目由何啟華 阿Dee同陳海寧 Isabella擔任主持,兩人唔單只樣子似(本尊親口認證!?),對於領養的看法都十分相似。雖然他們平時以搞笑形象示人,但對於領養一事就好認真看待。
兩位主持都認為領養不是單純提供一個地方予狗狗就足夠,而是要有心理準備去陪伴一名「病人」走出傷痛,領養的責任與承諾是一生一世的。Isabella指若然大家領養後再次拋棄狗狗,是一種二次傷害,希望大家要考慮清楚。
阿Dee亦分享節目中的難忘事,對於其中一名參加領養的小朋友Bienna以天真口吻說明有關死亡的事,他直言:「內心爆炸」,十分刻骨銘心。不過為免劇透,阿Dee就無多加說明,如果大家想知更多詳情,就記得留意節目喇!
= = = = = = = = = =
【⭐MEWE: MoCity 毛城城】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梗你評電影】《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I Missed You
聊聊那些在生命中被你封鎖或把你封鎖的人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3G5062qLMsU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lhkqfwpljph0885njhb8n4e
.
歡迎收看/收聽【梗你評電影】單元,我們將每個禮拜討論一部電影,透過討論的方式來解析、評論電影的優缺點,讓你看電影更有梗!
這次【梗你評電影】要來評的電影是《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是《誰先愛上他的》導演雙人組 徐譽庭、許智彥的最新作品,剪輯 雷震卿、配樂 李英宏等人回歸製作,同時也是歌手 艾怡良、9m88兩人的初次銀幕演出,更網羅了兩位金鐘影帝級演員 吳慷仁、傅孟柏同台;電影故事描述艾怡良所飾演的都會女子,生命中封鎖的兩個人,並在解除兩人封鎖的過程中,漸漸走出失戀傷痛,對感情重拾信心。
本片上映後話題不少,但網路評價呈現兩極化;到底這部片為何會讓觀眾們有如此差異極大的感受?就讓我們來好好聊聊吧!
你也有看過《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了嗎?
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想法呢?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影評 #movie #moviereview #filmcritics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imissedyou #吳慷仁 #艾怡良 #傅孟柏 #9m88 #徐譽庭 #許智彥 #李英宏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件襯衫出品之對談節目《山料聊聊》本次邀請了知名Youtuber「阿翰」作為節目第八集的來賓,在影片中,阿翰一改平時搞怪的作風,以真實的自己和主持人黃山料坦白自己的愛情觀,和揭露從小被霸凌的過去。
阿翰在感情裡一再付出卻總是受傷,但付出就是他感到被愛的方式。希望透過阿翰的故事,可以讓那些在愛情裡犧牲的敗者們知道,你們並不孤單。
在關係裡,樂於付出的人,為何總是不被珍惜?
在感情裡,習慣付出的,總成了被拋棄的那一個,獨自收拾狼狽的自己。別人嘲笑他們是愛情裡的輸家,但他們仍樂此不疲,繼續討好、付出、犧牲,既使傷痕累累,但只要可以愛人,依然感覺幸福萬分。
阿翰他一談戀愛,就卑微到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當你的好能輕易被獲得,在關係裡,你就一文不值。愛情若能分優勢、劣勢;那「阿翰」就是永遠弱勢的那一個人。
成為愛人喜歡的樣子,就算失去自己也沒關係。
阿翰他擅長模仿表演,為了逗喜歡的人開心;他假裝冷漠,只求對方別嫌自己太過熱情;他了解對方喜歡的樣子,成為那個樣子。阿翰創造的角色,他們都不偉大,但是他們對於「愛」有某種熱切的執著,既使害怕、孤單,他仍會為喜歡的人擠出一絲勇敢,只要能為對方做的一切,他會奮不顧身,如果沒辦法的時候,就搞笑吧!
如果能讓你快樂,我的傷口都是值得;
這是渺小的人,偉大的愛。
許多人說,在愛情裡卑微的人是不幸的。他們討好愛人,卻傷了自己;他們的快樂悲傷,是由愛人給予;他們努力修正自己,忽略自己真實的樣子,為了在對方廣大的世界中,佔據渺小的一角,受傷、給予,只為換來一點愛。
其實,卑微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更容易感覺得到愛。
在愛情裡卑微的人,不是容易滿足,而是不貪心,只要一點在乎、一點溫暖,就可以快樂,他們為了維持愛情平衡,所以把自己放得低低的,讓這段感情可以和諧,得以美好。
若是遷就可以讓你快樂,飛蛾撲火的愛情,也是可以很絢麗,再一次次的受傷過後,總會找到自己療傷的方式,溫柔地、堅毅地,再奮不顧身,再相信愛情,為別人而活,也是一種幸福。
最卑微的愛情,是討好他,卻傷了自己。是你將他的感受看得比自己重要;是他的情緒牽動著你的言行;是你的快樂由他決定。
感情中的弱勢者的幸福,
建立再讓對方快樂的滿足。
一件襯衫創辦人黃山料,於訪談結束後在臉書留下感言:
(以下節錄黃山料的Facebook)
最卑微的愛情,是討好他,卻傷了自己。是你將他的感受看得比自己重要;是他的情緒牽動著你的言行;是你的快樂由他決定。愛情若能區分優勢、劣勢;那「阿翰」就是永遠弱勢的那一個。
優勢的人,一招耍賴就能擁有對方全部的好。
劣勢的人,連撒嬌都要看人臉色;委屈了也要笑臉迎人;被冷落了也不能過於積極靠近,深怕對方被嚇跑。我是不是不夠好?如何才能被他需要?委屈透了,卻還在替對方著想。想著對方舒不舒服?開不開心?卻從未過問自己快不快樂。「只要對方快樂,就是我的成就感來源」這大概是阿翰類型之「感情劣勢者」的口頭禪了。
愛情裡的劣勢者,習慣修正自己,忽略自己真實性格,成為另一個模樣。
優勢者,總是一句嘴甜的話語,就能彌補做過的所有傷害,世界繞著他們轉。當優勢者不要了,說不要就可以不要,分手是果斷,離開是瀟灑,放下是即刻完成,一個念頭,讓關係成為過去式。而劣勢者往往得花上數個月至數年才走出陰霾。
弱勢者的愛人方是,伴隨風險與痛苦,對方一轉身放棄你,對方牽動你的生活,對方一個舉動就摧毀你的幸福,風險很高對吧!
大多數人勸說弱勢者,多愛自己,多照顧自己,不過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弱勢者的本性,就是在為愛人付出的過程中,得到自我認同,得到滿足。其實在將自己置於風險中的過程,弱勢者是幸福的。
你要他多愛自己?
不,這反而是逼迫他放棄自己幸福的可能!
誠如阿翰,我情願看他在愛裡糾結,被傷透,好幾個月放不下愛人,算命十幾次都走不出傷痛,幾個晚上陪他公園散步。我也不願看到他變成另一個模樣。因為他付出一切,傾盡所有去深愛一個人的模樣,特別動人,特別真摯。
而若他不傾盡所有,他就不是他了。珍惜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喜歡自己,即使自己不完美,也終將遇見一個剛剛好的人。傷你,也愛你。
影片授權: 黃山料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665785917085625&extid=6O0ElFeRdEVvdEtD)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但我們終究是要走出傷痛,迎接下一春(?) 熙歌Cygnus 的推薦與評價
【歌枠】失戀的過程固然痛苦,但我們終究是要走出傷痛,迎接下一春(?)·熙歌Cygnus. Cygnus ch. 熙歌. Cygnus ch. 熙歌. 57.4K subscribers. ... <看更多>
走出 傷 痛 的過程 在 再見練習題-兒福聯盟的生命教育課'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親人自殺後,「被留下的人」該如何走出傷痛?】 失去至親後,自殺者親友可能會感到自責、後悔…,心想如果當初自己能夠多關心自殺的親友,是不是就有機會避掉這場悲劇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