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考察系列20: high line park, NYC (空間篇)
圖文:特派員 三民惟新 陳柏惟
#前情提要:本次好過日派出多名特派員赴美自費考察,副執行長柏惟在旋風走訪美國九城的行程中,有空時也考察多項市政建設。第一站就來到「世界之都」紐約......
陳菊市長今年3月18日訪美時曾經參訪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哈德森園區(34th street, Hudson Yard),911紀念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等地,而兩個月之後,新芽冒綠、天氣已暖,我也把這些市政考察行程用腳全部走完。雖說有明文規定公務員回國要交報告,但各位一定沒看過陳菊寫的出國報告,不過至少可以看好過日即時考察報告,了解這幾個點高雄可參考之處。
第一站,我從Javits會展中心旁的入口來到high line的北入口,所謂的high line,乃是19世紀開始紐約西城鐵路(West side line)的一部分,後來於1930年代高架化,可直接延伸進入沿線工廠、倉庫,成為西城調車場(West side yard, 現在Hudson yard開發案所在)分支出來的貨運高架線,但因運量需求漸減,逐漸廢棄,至1980年完全停用並和主線分離。
2006年開始,紐約市參考巴黎先例,把廢棄高架鐵道整段分三期改成公園與步道,此舉大獲成功,不但超越了巴黎Promenade plantée的名氣,周邊開發案與住宅大舉進駐,更成為世界城市空間改造的典範之一,被許多城市爭相仿效(我們也去考察了其他案例)。
這案值得高雄參考的,並不是叫我們學習「把高架橋改公園」,而是透過閒置空間利用,增加微型綠化、提升市民活動意願、串聯鄰里、帶入城市美學.....也因此,很值得鐵路地下化路廊、輕軌沿線造街等空間改造活動參考。
我個人前幾天參加三民、苓雅區鐵路地下化綠廊說明會,也提出了以上這些配套計畫問題詢問,但可惜承辦人員似乎不完全重視「空間改造」後,「整合發展」的重要性,真不知市府考察到哪裏去。
以下,我們就分幾集,來說明好過日自己個考察結論。大致會有:空間、植栽、藝術、活動陸續介紹。
第一集我們先講空間:
原本穿梭在住宅後巷的高架鐵路,變成帶狀綠地後,完全改變了周邊與鐵路的關係,讓住宅立面轉向正面high line、甚至開發案出入口直接與high line連結。可能紐約人比較大方,露台上曬太陽的人,甚至有些房間裡面做什麼都看得一清二楚XD
在最南段的第一階段開發中,high line多次穿越周邊建築(如標準飯店),並在端點和後來興建的惠特尼美術館合為一體。周邊開發案與high line的配合,大大增加了視覺的變化性與利用便利性,也更能讓民眾有意願「走上來」。這在台灣死板的建築法規中,恐怕是很容易被打槍的,這點我認為都市計畫應該保持更大彈性。
其次,在不同階段的high line中,因應周邊特性,善用原始結構與史蹟,讓更段都有變化主題。 例如在20街以南的第一期中,因此處較多倉庫、工業遺跡(如倉庫改裝的商場Chelsea Market),high line的寬度也較大,因而可看到曬太陽平台、立體分離的市集區域、橋上咖啡店等設施。第10大道與17街口的突出結構,則成為下沈式劇院,讓高架橋上的人們可以駐足休息,也能「觀察」橋下景觀。 帶來各種城市活動。
而20~30街的第二期,因為較靠近民宅,路幅較窄,則以各種綠化為主,輔以步道略微起伏的變化,減少對鄰近住宅的衝擊。
30街~34街的第三期,則因Hudson yard的開發,步道直接連接進入Hudson yard超高層大樓群的其中一棟,接著繞著開發基地走,在西城鐵路調車場外繞了一圈,300m以上超高樓的都會感和沿河的開闊感形成強烈對比。可想見開發案完成後,high line的人氣會再上升。
筆者花了一個多小時來回兩趟走完2.33km的high line,沿途遊客絡繹不絕,各國各年齡層都有,彷彿紐約的高架舞台,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多元生活面貌。
空間方面:高雄可以學習的部分包含:
1. 串連:讓閒置空間變身「城市主角」,也帶動周邊配合改造。
2. 開放:用不同角度看城市,創造市民自由揮灑的空間。
3. 差異:以設計帶進「地方性」,結合文史背景讓公園不再千篇一律。
4. 適應:因應天氣、周邊分區調整,該遮蔭要有遮蔭,該種樹要種樹,串連步道、建築、大眾運輸等通道要做好。
5. 合作:邀請周邊公私單位合作,包含策展、認養、活動等,可加入商業、藝文等多元元素。
這部分,不論都發局(都審機制、法令彈性)、工務局(設計施工、維護),乃至文化局等單位,我想都應該參考成功案例,屏除單位成見,一起來檢討、與市民討論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創造的新空間該怎樣更友善,吸引更多市民使用!
(待續)
「超高大樓結構外審」的推薦目錄: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Re: [請益] 總樓層為十五樓的房子不太好? - 看板home-sale 的評價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超高大樓有什麼不一樣? (第4頁)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長虹陶都- 台灣地震活動頻繁,有鑑於地震所導致的建物倒塌 ... 的評價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請益] 高樓層沒SRC的大樓妥嗎? 的評價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Re: [請益] 總樓層為十五樓的房子不太好?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home-sale - [請益] 總樓層為十五樓的房子不太好? - MYPTT 的評價
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超高大樓有什麼不一樣? (第4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k_kai wrote:...3.高樓(16f)以上之大樓,較安全,....蓋的越高越安全4.16f以上之建案,需要結構外審...(恕刪)您指的是: 遇到地震時安全? 還是發生火災時較安全? ... <看更多>
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長虹陶都- 台灣地震活動頻繁,有鑑於地震所導致的建物倒塌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地震活動頻繁,有鑑於地震所導致的建物倒塌意外我們需更謹慎評估自身住宅安全問題目前在台灣,50公尺以上大樓(超高樓層) 都須經過政府嚴謹的結構外審以及抗震 ... ... <看更多>
超高大樓結構外審 在 Re: [請益] 總樓層為十五樓的房子不太好? -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討論串就知道這個板有多少外行人了。? 一堆錯誤訊息充斥,笑死人。?
竟然還有人說29樓變33樓因為高雄法規放寬。? 是在公三小啦。
難怪無腦記者喜歡抄,網路新聞充斥一堆垃圾廢文。
真實情況是:
以前住宅29樓或99公尺(不含屋突最高9公尺),
是因為超過就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要環評就要交給顧問公司處理,還要進行一堆檢討,增加的成本絕對吃掉報酬和坪效。
所以建商能夠在29樓或是99公尺以下用完容積,都不會想增加成本超過這個數字。
去年環評法放寬到120公尺以上才要環評,120公尺以需要消防管線的層高3.3公尺換算,
大概33層是極限。
所以近兩年120公尺左右的高層大樓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是全台標準一致,誰跟你高雄獨家。
另外50公尺和15層樓,
是因為超過就算技術規則所稱「高層建築」,
不僅是因為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委託(花錢請)結構技師公會進行「結構外審」,增加幾十萬
的費用那麼簡單,
而是「高層建築」法規檢討完全不同,
還要設置特別安全梯,
建造成本和坪效、公設等等,直接等比級數暴增,
這種狀況下花錢「結構外審」的費用根本已經是零頭了。
而需要花錢「結構外審」的不是只有15樓/50公尺以上才要,
地下開挖超過12公尺或是開挖超過3層樓,也要花錢外審。
所以建商如果能在15樓或50公尺以內,把容積用完,或是地下3樓以內把停車位排完,通
常不會像超過這個數字,讓建造成本暴增。
有些建商甚至如果在15樓以內容積還用不完,
但考量基地大小、產品規劃、坪效等等條件,
寧可不要把剩下的容積用掉,因為容積用完,蓋超過15樓,用高層建築檢討法規,
所需要的成本,還不一定比超過15層以上賣的收益來的高。
。。。還什麼超過15層比較安全這種觀落陰的鬼話都可以上新聞
記者到底能力是不是有限?
※ 引述《freerider90 (自由騎士 就你)》之銘言:
: 目前看上一間總樓層15樓的房子
: 做房仲的朋友跟我說
: 目前新大樓如果樓高超過50公尺(大約14、15樓)
: 就要結構外審
: 要將結構交給土木技師協會等審查
: 雖然整個成本(對建商)會提高不少
: 但是會相對安全許多
: 所以反倒總樓層16、17樓以上的房子是相對安全的
: 而總樓層14樓也沒有結構外審
: 但至少他的每層樓高較高
: 總樓層15樓就是沒有結構外審又塞入較多的樓層數之下的產物
: 所以蠻多件案總樓層15樓的
: 他建議我可以多考慮一下
: 請問版友會特別在意這個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24.1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595495775.A.F6D.html
※ 編輯: coolmancf (223.137.124.159 臺灣), 07/23/2020 17:19:33
第一次知道市府可以變更中央法規欸
平行宇宙嗎?
通常中央法規都會寫
未有規定者,由主管機關訂之
環境影響評估法是中央法規,地方只是在未有規定的事上面訂細節,
你到底懂不懂啊? 連法規基本概念都殘缺。。。。要繼續討論嗎
2018放寬說2019算是我誤植
但「環境影響評估法」是中央法規,
授權地方政府辦理環評,
全台放寬時間標準一致,
誰跟你高雄先放寬啦
而且扯容積率真的是門外漢到一個哭的地步
容積率是「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裡面訂定的,
在台灣都市計畫區都會規定自己的容積率,
光台北市一個地方就一堆不同的容積率建蔽率了
除了基本的住1住2住3商1商2商3......
信義計畫區、南港經貿園區、等等的特定區域都有自己的容積率,
不要說每個縣市,連內政部(中央)規劃的新市鎮,土地使用分區和容積率都完全不同
你還天真單純無知的以為用縣市行政區來分啊?
門外漢到極點。
真的瞎扯到爛 笑到尿出。。。
土地使用分區和容積率建蔽率
看的是「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定」簡稱「土管」跟營造成本八竿子打不著
難道你以為高雄住四土地都在沼澤地
商五土地都在岩盤上喔
你地質系唸瘋了嗎
※ 編輯: coolmancf (114.32.142.46 臺灣), 07/23/2020 20:04:06
誤會大了吧。
超過15樓用「高層建築」檢討,
99%是在檢討「消防逃生」
跟結構無關。
如果你要因此推論是比較「安全」
怎麼不說是因為高層建築遇到火災時,
救災比較難,反而比較危險。
而超過120米,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那更與結構和安全完全無關了
隨便上網看一本環評報告書,打開目錄就知道在檢討什麼了
※ 編輯: coolmancf (223.136.159.146 臺灣), 07/24/2020 18:03: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