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網路新聞,說到吃播網紅「吃不飽的晴子」,雖然靠吃播25歲時就買下了450萬的豪車,但她卻被發現嘴角潰爛、牙齒發黑的情況,疑似是為了吃播賺錢但又想保持曼妙身材,所以吃播到一半去催吐造成的傷害。新聞連結: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40715
看到這樣的新聞,覺得無疑是 #慢性自殺。
不只是嘴角跟牙齒爛掉,帶著強酸的食物跟胃酸還會灼傷食道、傷害聲帶,長期催吐造成的 #胃食道逆流,還會容易因食道的上皮細胞被破壞,而細胞變性成 #癌前病變。
當食道的「扁平細胞」,因胃酸侵蝕變成類似腸道的「柱狀細胞」,也就是「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的診斷,根據美國調查,若確診為高度分化不良的巴瑞特食道症,有6.6%的機 #在三年內轉變為食道癌,機率為一般人的2300倍。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 #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晚期食道癌治癒率極差。5年存活率僅有10%,因此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過去食道癌的原因是菸酒檳榔、高溫燙口、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但是催吐的增加,可能會讓食道腺癌的機率開始增加。
王醫師過去學生時代,只有一次因為麵包吃太多(一次吃下五六個),覺得腹脹加上罪惡感去挖吐,但乾嘔了幾下,那種食道痙攣跟胃酸燒灼感真的太不舒服,從此再也不敢做了。
食道癌之外,很多長期催吐的人還會有憂鬱或躁鬱等不穩定情緒,所以我才說是 #慢性自殺,很難想像,這麼傷害身心的事,有人以此賺錢。
「大胃王競賽」的電視轉播興盛自日本的電視節目,由23歲體重僅57公斤的日本選手小林尊,於2001年參加美國紐約最著名的國際國慶日吃熱狗大賽,12分鐘內吃下50份熱狗奪得冠軍而獲得亞洲人的注意。
#看著身材纖細的人吃下難以想像的食物,好像有種違和的快感,因此「吃播」在2009年從韓國開始盛行,但最近有人踢爆韓國許多一線的吃播主都是造假跟吃吐詐騙(https://youtu.be/UEXmaGkpHio)。
為何會有廣大的觀眾愛看吃播呢?原因有三:
1. 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孤獨者增加。
2. 滿足偷窺他人甚至有點幸災樂禍的變態心理。
3. 減肥人的 #代償心理。
我有發現過去愛看大胃王節目的時期,都是在 #減肥中,一種自己不能吃,但是看別人吃有暫時好像自己有吃到(但又不會變胖)的寬慰感。但是自從開始吃4+2R飲食法,不再有飢餓感後, #我對大胃王節目便徹底失去了興趣(看到滿滿一桌食物就飽了),而且看到有人一口氣塞進這麼多高糖高油食物,其實感覺很不舒服😖。
當 #人類的身心靈慾望沒被滿足時,就會積極尋找代替品來維持住自己的平衡不要崩壞,就像沒有愛情的人看韓劇、性生活不美滿的人看謎片、減肥中的人看吃播,都是有代償性的被安慰的假象。
但是 #隱藏催吐跟危害健康隱憂的吃播,是無法讓減肥中的人,真正獲得慰藉的,反而是 #跟食物建立錯誤關係的不良示範。
這次王醫師跟張醫師的月餅吃播重點,就是 #務必吃自己真正覺得好吃的東西,好好享受。食物的功能不只是提供營養,更多的是讓我們心靈愉悅,不是把食物拿來當作 #發洩的手段,就像我影片說的,就算沒有這個企劃,張醫師自己一個人還是會很開心的吃完20個月餅(分好幾天啦🤣),吃播的目的是分享自己對於每一口食物的感受,用心去體會、去分析自己對食物的喜好,而不是被食物制約或被食慾綁架。
#跟食物建立正確良好的關係是健康的第一步
上天賜給我們的食物,不該被「工具化」,垃圾食物可以選擇淺嚐即止或敬謝不敏,好的食物可以被用心品嚐,比起糟蹋食物的爭議,我更擔心妳糟蹋自己的身體。
而某些不是催吐,而是根本沒吞下的詐騙行為又是另一件事了。
#吃播亂象
#請大胃王們還是要顧及身體健康
#珍惜食物資源跟自己的身體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靈性(SQ)低智商,生命很易傷。" 相聚一台 新節目 Esther心靈FUN享,每日早上八時播放,和你分享我的心靈喜悅,生活小貼士。Stay tuned! w/ www.togetherradio.net/main e/ [email protected] whatsApp/@...
身 心靈 興盛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島嶼蝴蝶 ◎洪素麗
周身汗水的驚悸
彷彿醒自一場悠悠長夢
那時島嶼甫從海上浮出
泡沫迸現海岸線長長沙灘上
生命開始出現奇蹟
倒數了幾萬光年啊
抽捲起來的島嶼生命史
有光,有霧,以及閃閃爍爍的迷圖
終於蝴蝶出現了
昆蟲紀元的開始
寒澀的舞姿,粉翅顫顫
燐粉沾著初夏露珠,掠飛青桿
島嶼的生命群落煥發如熱帶暴雨
雨後綠色燦爛如金,碧空明亮如鏡
乘風破浪登陸來一批一批拓荒客
福爾摩沙底豐實與飢渴
戰爭的血腥不放過任何一處人居的地方
島嶼先放逐再踐踏復割讓後殖民
竹竿套菜刀的抗議未已
田犁搗汗淚的勤勞禾穀雙手俸儀
統治島嶼者又換了另一批
苛歛照舊,血腥依常
島嶼蝴蝶循環再生,蛻變繼續
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親潮帶大批烏魚下來
黑潮推湧鯖魚上溯
季風雨潮水纏繞島嶼海岸線
給予工作與溫飽的要求
船舶拍浪低禱的咒語
輾轉反側被歧視被扭曲的面目失格
木麻黃吹過枯幹彎腰底呻吟
島嶼成了季候鳥最繁忙的驛站
連根倒拔著生產果實
遺棄荼毒的土地充溢四洩惡水
島嶼在大洋中帶著惡夢醒覺
滿身瘡孔的軀身難以翻動
決策者還未放棄島嶼作一枚籌碼
因此土地的毒癑潰瘡還被適度掩蓋
出了問題就依個案處理
地上汙染工廠轉到地下
垃圾山只要掃出視線外
就算解決啦
飲水弄髒再加氯氣
就是甲級水了,不必顧慮水源地維護
公害問題正如炒地皮
炒得鬧轟轟的,五顏六色
大家反而忘了地皮原本只是單純土色
島嶼如果只是一隻無怨的蝴蝶
讓牠在蛻變中自然死去
死了再變另一隻蝴蝶鬼魂回來尋訪花朵
那就更妙了
寫成詩可以得一個大獎
島嶼於今面臨命運的分叉點
生存與淪亡決於一念之間
鐵刀木倖存於僅餘的闊葉林帶
淡黃紋蝶淡淡飄零於河岸芒草間
假想的寧靜還有片時的真實
無望的悲戚以特異的喧嘩取代
四周濁浪凶狠咆哮
核電廠悄悄洩露放射微粒
含鎘的稻米,變綠的牡蠣
石綿瓦纖維混入大氣
釋放甲醛的透明塑膠袋
盛裝滾燙熱豆漿流體
保麗龍便當盒用過又回收出籠免洗
被棄絕的明天
沒有管制的今日
島嶼什麼時候形成了這樣的面目?
在海岸地帶漫步
潮霧黑色,魚腥味濃鹹
海潮遺落空空貝殼上
可以聆聽遙遠深洋的呼喚
忠實的島嶼蝴蝶
停棲沙岸
回憶久遠島嶼初生時的慰安
──1986.10.31《流亡》
--
◎作者簡介
洪素麗,1947年生,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國家藝術學院習畫,擅長木刻及版畫。1972年回臺後,又從江兆申、喻仲林習國畫,曾開過幾次畫展,目前旅居紐約,專事文學及美術創作。
楊照曾說:「以出道遲早及寫作年資為標準來排台灣「自然寫作」的系譜的話,洪素麗應該算是這個重要領域裡的前輩。」約自1979年,洪素麗開始關心自然生態,也以版畫及油畫描繪野生動植物,並將木刻作品與散文搭配出版,有《十年散記》、《浮草》、《昔人的臉》、《港都夜雨》、《芳草天涯》、《黑髮城市》…等,除了實地寫作自然主以文學之外,洪素麗也翻譯一些大自然動、植物生態的文章,並出版專門描寫生態的木刻、素描、散文合集《海岸線》、《海‧風‧雨》、《旅愁大地》等,1991年為玉山國家公園寫一本《綠色本命山》的書,並附玉山風景的油畫作品。
另外,洪素麗自20歲開始寫詩,但較少投稿,目前只集結出版《詩》、《十年詩草》、《盛夏的南台灣》、《流亡》、《惜草》五本,陳芳明稱她為「富有歷史意識的詩人」,認為她的詩作整體性地表達台灣歷史、人民、土地的流亡,這種因苦悶而激發出來的精神上的流亡,是台灣文學裡最珍貴也最重要的氣質。
--
◎小編 #哲佑 賞析
雖然已經少有人提及,但台灣曾經是世界知名的「蝴蝶王國」,由於地形與氣候特殊,台灣有超過四百種蝴蝶,其中特有種約佔十分之一左右。而在二戰過後,台灣的蝴蝶加工業大為興盛,包含標本和貼畫的外銷等等,讓蝴蝶產業曾經是台灣中部農村的經濟命脈之一,也讓許多國家認識台灣豐富的物種資源,以及「台灣」這個名字。
以「蝴蝶」做為台灣的象徵,是非常貼切的:我們的身份證上,其實就隱藏了一隻台灣特有亞種的黃鳳蝶。而洪素麗這首詩,顯然就是以蝴蝶為端點,把台灣的歷史濃縮在裡面。前兩段書寫島嶼生命浮出的悸動,第三、第四段開始讓人類介入,成為全詩的第一個轉折,無論是放逐踐踏或者割讓殖民,這裡對立的不只是「自然」與「人」,更是「統治者」與「人民」;因此詩裡的關懷不只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甚至蝴蝶「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這表示,這首詩並不反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環境變遷--儘管如此可能才是對自然最有利的恢復,但所謂環保,絕非要人類放棄文化,回歸野地,甚而滅絕。相反的,一切以環境關懷為目的的行為,不也都是出自人類的心靈,成全人類的未來嗎?
於是可以理解,環境污染帶來的破敗毀滅,根源是來自人類的無窮貪念慾望;而自然與環保,彷彿是透過島嶼蝴蝶這個意象,照亮人類心中既有的寧靜平安。詩作底下鋪排了第二個轉折,即污染帶來的種種觸目驚心的場景,這自然也映照人心的糾結甚至醜陋。最後收束在蝴蝶回憶海洋,生命的初衷,扣回第一段的海與夢,令人反思海洋、島嶼與生命的關係。或許所謂的生態詩,正是不斷地提醒著生之姿態;我們曾看過,也曾經身在其中,就在一隻翩翩的蝴蝶停下來的時候。
*參考資料:
反芻燃燒的靈魂,生命猶如被撞了一下(宜蘭高中國文科)
https://www.ylsh.ilc.edu.tw/ischool/publish_page/27/?cid=1155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洪素麗 #萬鴉飛過廢田 #蝴蝶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1.html
身 心靈 興盛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每談及一些有原著也有改編的作品,兩者都令人滿意的細數起來也為數不少,時不時會複習的,也包括十年前這部《#別讓我走》,當初是先觀賞電影,才捧起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小說,明明是相同架構的故事,卻各有各的動人之處。
⠀⠀⠀⠀⠀
⠀⠀⠀⠀⠀
「我常常想到這個畫面:某個地方的一條河,河水流得很急,水裡有兩個人,努力抓著對方,緊緊地抓住,但是最後水流實在太強,他們只好放手,各自漂流。就像我們兩個人一樣。真是可惜,凱西,我們一輩子都愛著對方,到頭來卻不能永遠在一起。」
⠀⠀⠀⠀⠀
文字難以營造出英倫鄉間灰濛陰鬱的懷舊色溫,悲傷隨視線綿延無盡,凝滯於唯美淒涼的畫面之中。海爾森平靜的教室裡隱隱約約散發風雨欲來的詭譎,從一張天真稚嫩的面龐到另一張懵懵懂懂的面龐,無比珍惜聽著得來不易的錄音帶,一曲〈Never Let Me Go〉不自禁搖擺起舞,女老師眼神裡憂愁與疼惜傾瀉而下,絕望與冷漠在這個世界築起層層高牆,無論複製人、仿生人難道沒有靈魂嗎?人類的責任與生命的價值究竟存在於何處?
⠀⠀⠀⠀⠀
《別讓我走》小說和電影皆以凱西的追憶述說,不同之處是電影中人物的內心狀態由演員詮釋,一層陰鬱面紗留下撲朔迷離的灰色空間;小說則必須清楚描繪角色的心境與思維,持續提出疑問、訴說內心掙扎。波瀾不驚面對人生苦痛,卻從未指向虛無,在無力抗拒的命運洪流裡思考生命意義,反覆淬煉出深沉的人文關懷。作者不願明言批判人類醜陋,以極為溫柔的態度觸碰矛盾而無解的存在議題,附著於這些複製人孩子心靈上,揣摩自我、情感、夢想、性愛、慾望、恐懼與生命圖景,即使最終無可避免邁向徒勞,也依然嘗試親手扭轉生而背負的原罪,但無奈的是,生命真的消逝得太快了,任憑我們雙手緊握,沙子依然不斷從指縫中點滴流失。
⠀⠀⠀⠀⠀
石黑一雄的文字閱讀起來不會有太高的門檻,朦朦朧朧,別有幽愁,模糊主觀與感官的界線分野,既真實又虛幻,既鮮明又模糊,既生動又哀戚,既清醒又縹緲,既激動又絕望,如此衝突的感受隱隱然散播在作者淡雅輕柔的字裡行間,帶著扎人的刺緩緩地沈浸到靈魂深處。記憶是石黑一雄不曾停止探究的議題,每一篇故事,或長或短,都關乎記憶、回憶與遺忘,於現在、過去與未來中迷惘,哀而不傷兀自瀰漫,一如作者如此談論自己筆下的人物:
⠀⠀⠀⠀⠀
「他們表現了一種殊死的勇氣,儘管他們目睹自己耗費了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只為了做徒勞的事,他們仍甘願繼續下去。我敬佩他們,他們能深刻自我理解。問題是,生命消逝得太快。」
⠀⠀⠀⠀⠀
電影的選角極為出色,凱西、露絲與湯米,分別為 Carey Mulligan、Keira Knightley 和 Andrew Garfield,內斂演技撐起整部電影的深度,複雜情感被憂鬱深深籠罩,流動於 Carey Mulligan 溫柔回憶中,三人互動如此緊密,但處處流露顧忌之情,竟無語凝噎的氛圍瀰漫在渴望愛與陪伴的微弱希望之光,別讓我走,別讓我一個人走。
⠀⠀⠀⠀⠀
我們都難以與世界抗衡,難以扭轉命運,生命也掌握在別人手中,前方沒有天堂沒有地獄,只有殘酷的真相,因此他們無意逃跑、無力反抗,坦然接受早已安排好的宿命,這是眼前所見每個人的來時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一如我們活著就是不斷被社會、被世界掏空,出賣腦力、出賣勞力,直到不再具有利用價值的一天到來,彷彿那一艘靜靜擱淺於海灘的船,獨自承擔生來背負的原罪,學會接受,學會面對,學會失去,學會懷念,學會與之並存。
⠀⠀⠀⠀⠀
「我所不確定的是,我們和受贈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生命都會終結,也許沒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覺得這一生已活得足夠。」
⠀⠀⠀⠀⠀
吳明益老師進一步闡述,石黑一雄總是由一個局部的敘事,暗示巨大世界的偏移,一如凱西、湯米、露絲和我們身處的這個無情殘酷的鏡面世界,他們從未要求被帶來世上,無知更是一種恩賜,雙向映照如出一轍的真實經驗,輕聲呼喚無比相似的真實靈魂。他們純真善良、無怨無恨、渴望幸福,卻得為人類趨勢的興盛和衰滅付出一切,一層一層被社會剝奪直到一無所有,即使流星接連殞落,海爾森形體已逝,這些曾經擁抱過的記憶依然於失落的一角隨風飄搖,幸好還有愛留下,在遙遠的地平線彼端微笑揮動雙手,死如秋葉之靜美,比多數庸庸碌碌的生命更為耀眼奪目。
身 心靈 興盛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靈性(SQ)低智商,生命很易傷。"
相聚一台 新節目 Esther心靈FUN享,每日早上八時播放,和你分享我的心靈喜悅,生活小貼士。Stay tuned!
w/ www.togetherradio.net/main
e/ estherlee@togetherradio.net
whatsApp/@+852 6998 3791
fb/ 相聚一台
======================================================
入會:
[相聚一台 七步入會法]
Step 1 上網打"相聚一台" 或按此link
http://www.togetherradio.net
按右上角的≡,
拉至最下一行,
Step 2 選擇→特快註冊
Step 3 選擇→正式會員
Step 4 填寫個人資料
Step 5 設定密碼,例如:Ab1975?! (8位大小階英文數字及符號)
Step 6 收電郵確定
Step 7 改密碼
完成!多謝你!
Esther & team
**如仍有問題,請WhatsApp Rebecca Ho@6998 379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qVHKfIsEeA/hqdefault.jpg)
身 心靈 興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身為一個日本酒的愛好者,一邊旅行,一邊拍攝日本酒的紀錄片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雖然很多到東京的旅人都會在成田機場第一次落地,但知道千葉縣成田市也有一間三百多年歷史酒造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鍋店酒造的興盛與發展,也正好與當年日本酒釀造的重鎮轉移有關。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讓我們先聽完手邊的這個故事吧.....
天慶三年,西元九百四十年,以大聖不動明王為本尊的真言宗智山派大本山,成田山明王院神護新勝寺在此開山。其供奉的不動明王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忿怒化身,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則乃智慧的光芒,「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的人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身者即身成佛。
七百年後的元祿二年,西元一六八九年,在佐倉藩的特許之下(當時全日本僅有一千零五十家獲得釀酒許可),大塚家開始在成田山門前釀酒,讓江戶居民在參拜完成田不動尊後,可以將當地釀造的清酒帶回江戶飲用,當時的釀造銘柄名為【蓬萊山】。三百年前,原先從事鍋具鐵器鑄造的大塚一族從幕府管制的鐵器鍋具產業,轉身成為結合當地旅遊名產的釀酒業,顯然是大塚一族傾聽了血液中商人血統的呼喚,就此踏上了三百餘年的釀酒道路。
第十九代藏元大塚完:【說起來已經是330年前了。當時的成田山剛被炒熱,變得相當有名。我們家的祖先就帶著好酒,去讓東京,也就是當時所謂江戶的人喝了;反應都不錯,順勢推銷成田山,叫大家多來參拜;還真有商業頭腦。當時從東京過來參拜的好像有數萬人。我們就是在這釀酒,賣給來參拜的人。歷經三百三十年,一直在這釀酒。】
鍋店酒造隨即逐漸擴張,為了應付全日本的酒類需求,他們開始在各地設置釀造所。明治三十二年,西元一九零零年,在香取郡神崎町設置釀造所,生產的銘柄其名曰【香神】。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零九年,在兵庫縣魚崎町(神戸市灘區)設置釀造所,生產的銘柄其名曰【仁勇】。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在印旛郡六軒(印西市)設置釀造所,所生產的銘柄其名曰【利根正宗】。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資源缺乏,政府一紙命令,就將這所有外縣市的酒藏全部關閉。鍋店酒造也跟著重回以成田為主的釀酒基地。
但現任鍋店株式會社第十九代藏元的大塚完原來的志願並非成為家族的接班人。他從大學時代就負笈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經濟,畢業之後也一心一意希望在西方世界工作。因為他並非長子,所以四處歷練,中間一度到了澳洲的黃金海岸參加大型渡假村的開發案,負責整合購物中心、渡假村、飯店和住宅。
就在他已經離鄉背井十幾年之後,鍋店酒造陷入經營危機,無人能夠接手。累積大量家族事業以外企業工作經驗的大塚完扛下這個責任,立即回到日本,準備拯救這個三百歲的釀造事業。
第十九代藏元大塚完:【狀況真的很糟,一方面龐大的赤字,而且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我也一點頭緒都沒有,真的好多問題,我那時還只有37歲而已,仗著年輕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點什麼,想想那時候也真的是有點亂來了。
沒有,根本沒有對策。就想只要拼命的話,我總能做點什麼才對。反正放棄的話就就沒戲唱了,我一定要盡點人事,也著實盡我能力努力了一番。實際上花了三年左右。那時酒藏真的殘破不堪,連建築都倒了不少、斑駁得厲害,現在當然是整齊多了;這些也是非修不可的。很多造成虧損的事業部門,總之先收掉;將全部力量回歸釀酒本業。方案定下之後開始動作。看到改善的效果為止花了三年的時間。就是把周邊的事業都收掉,專心釀酒本業。】
曾經放眼全世界的大塚完社長在費盡心思完成了三年的企業改革之後,救亡圖存之餘,心力開始轉向釀酒制度本身,他開始考慮未來的鍋島酒造發展究竟要走向何方。
第十九代藏元大塚完:【從東北請來的杜氏集團,包含了釀酒人之內十個人左右在釀酒,哦,十三位吧。從結果來說,他們雖然也認真在釀,但好像我們的理念,或者我們想要怎麼做的時候,他們的確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程度;很多地方是做不來的。】
原先各家酒造都是奉行每年冬季從外界請來專業的杜氏進行釀酒的政策,但大塚完社長幾經嘗試,最後在平成九年,西元一九九七年決定改為不再外聘杜氏,改由社員釀酒的制度。
兒玉就範:【我來自琦玉縣,就在千葉縣的旁邊。
我本身21歲的時候就開始釀酒了,一直在酒藏的釀造現場工作。這裡並不是我第一家任職的酒藏;先前經歷了許多家酒藏,得到歷練與成長。現在45歲了,這段時間裡一直都在釀酒…
我現在算是單身赴任,和家裡人分開、隻身過來釀酒。身為一個任性自私的父親,直接把孩子託給媽媽,好讓自己一頭鑽進釀酒的世界,心無旁鶩,讓自己能暫時一心在釀酒工作上。】
也正因為大塚完社長的冒險性格,除了原先的仁勇品牌之外,他為了開拓新市場還又再申請了一個新的品牌名:【不動】,取自於成田不動尊之名。但意外的是,這個名稱竟然數百年來第一次有人申請註冊,也因此不動才成為鍋店酒造的特殊戰略品牌的新代表。
大塚完:【現在算來大約15年前,創立了不動這個品牌,打算採取新的行銷方式,面向全國這些有名的專業店家、直接出貨。畢竟仁勇跟不動的客群完全不同,當然內涵上有多少有些差異。但不會說因為是仁勇我就比較馬虎;仁勇歸仁勇,有它自己的長處。日本的市場日漸萎縮,小型的零售商會消失不見;要賣的話頂多就是往超市或超商去;所以現在仁勇在超市或超商都有上架。除了販售,也有我們「存在」的宣示意味;強調仁勇是千葉的代表品牌,不動反而還在其次。不動要的是依照目前的方針,每年每年能夠品質更加精進就行。這是兩者不同的戰略定位。】
也因為鍋店酒造是千葉縣最大也最知名的酒造,在地的名店也會以鍋店酒造的產品來搭配各種美食享用,當地最知名的海鮮屋鳥丈居酒屋不只店內擺滿了不動的清酒,甚至連他們拓點到台灣時,也一併把不動這款酒推廣到台灣的分店去,堪稱地產地銷,地產外銷的最佳範例。
鍋店酒造在大塚完的帶領之下,成了一個擁有豐富實驗精神的酒造。不只一般釀酒常用的山田錦、美山錦,他們還使用了大量的特殊品種酒米:酒小町、出羽燦燦、彗星、雄町、飛驒譽、越光米、一見鍾情。這樣廣泛的嘗試和努力,代表著杜氏和藏元必須要齊心合力才能面對各種酵母、酒米和成果的平衡與挑戰。而且鍋店酒造也因此擁有了非常特別的風格,他們會針對不同酒米,不同風味推出不同季節的限定商品,除非因緣俱足,想要喝到他們一年推出的所有商品,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光是不動系列,一年就有二十三種以上不同季節,不同酒米的限定商品,堪稱眾多酒造中非常特別的一個存在。
大塚元的改革還沒結束,為了有更直接的管道可以接觸消費者,他還於平成四年在成田山門前設置了直營店鍋屋源五右衛門,建築本身則是建立於大正十一年的檜木與土藏造的九十餘年古屋。在老街表參道上的這家店面,讓仁勇和不動的品牌都有了展示的空間。而為了引進新血,他也任用了原先不是在酒類販賣領域任職的大森店長來經營這家店面,希望帶來更多新氣象。
而為了保持產品的穩定度和增加全年,全球出貨的穩定性,大塚完甚至投資上億,以全日本酒造少見的大手筆建造了一個上千平方公尺的冷凍倉庫,提供所有的產品穩定冷藏的空間。
大塚完:【在酒釀好之後,不管裝瓶與否;只要確實先冷藏保存好,風味、品質基本上就不會改變,就是懷抱這樣的想法;不然那錢花得真跟傻瓜一樣。不過就是因為這年頭不是好酒跟本不會有市場,所以真的砸了好多錢在看不到的地方上面。這個冷藏庫占地大約一千平方公尺。分成三部分,一個零下四度,一個正負零度,另外一個是十五度。放在零下四度的環境下,品質上幾乎不會有任何變化,生酒也是如此。因為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所以才蓋了這座冷藏庫。】
三百年三十年前誕生在日本成田不動尊山門前的鍋店酒造,現在已經跨出日本,面對海外市場,目前已經成功踏上了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瑞典、美國的市場。大塚一族的創業熱情已經如同不動明王的烈火一般擴散至全世界;也許有朝一日,第十九代藏元大塚完想要在美國種植酒米並且釀酒的夢想終究會實現的!
大塚完:【酒、人、心這幾個字。好酒,是要維繫人與人之間,填補人與人之間的空隙;讓人心更加…,讓人感情更好,幫助人們心靈更加契合,這就是酒〈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想要釀的酒,得要是能真正打動人心的酒,能讓人吟詠的好酒。讓酒來串起人與人的連結;是讓大家的感情更緊密、美味的好酒。我們釀酒時,也包含了這樣的心意…】
鍋店株式会社 神崎酒造蔵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8yPMcnr9O4/hqdefault.jpg)
身 心靈 興盛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Empower330
http://www.empower330.com
明陣是流傳千年的靈修工具。
一圈圈看上去好像是八卦陣或迷宮的東西,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傳統宗教的玩意,但其實是流傳千年的靈修工具-明陣,它的設計和基督信仰息息相關。
明陣Style自歐洲興起 唯一出入口象徵聖經真理
明陣(labyrinth)看上去雖然很像迷宮,但並非要人迷失其中,而是從外側的「唯一入口」啟程,順著一定的路徑走到內側的「唯一出口」,再沿著原路折返。這條道路象徵基督徒的人生路,縱然迂迴曲折,但只要堅定、專心跟隨主,就不會迷失方向且永不失腳,如同耶穌所說:「我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明陣的設計和基督信仰息息相關,11、12世紀在歐洲教堂中盛行。
西元7、8世紀明陣開始在基督教歷史中出現,當時歐洲許多教堂都將明陣刻在大門前的地板上,有些則是在大門入口處牆壁刻上迷你版明陣,讓信徒以手代足走一圈,沉澱心靈預備參加聚會,「明陣Style教堂」於11、12世紀最為興盛。
《聖經》記載:「天起了涼風,耶和華在園中行走…」因此早期的神職人員相信始祖亞當尚未墮落前,時常與神一起行走,於是當時的信徒經常藉走路安靜默想。
用過的都說讚 與神同行超甘甜
台灣金瓜石教會的明陣。 (照片提供/金瓜石教會)
在現今寸金尺土、人們忙碌的世代,想要找尋安靜的空間親近神實在不易,明陣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因為只要有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就可以設置。
使用明陣時,建議帶著探索的心,安靜舒適的行走,過程中需要間歇停下腳步,深入省察內心的景況,尋求聖靈的引導,領悟上帝的感動,如此便可達到安靜心靈、思考人生、換個角度思考及向主祈禱的目的。
亞洲地區也有明陣設立的據點,如香港梅窩衛理園、台灣金瓜石教會等,歡迎民眾前往親近神,體驗「與神同行」的甘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ZLxoxIOtB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