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6月號
修身:忠恕之實行
前幾篇講到立志、好善、克己、復禮,皆為主觀修身條件,但修身之最後目標為應用於他人,雖適用於自己,但更需知其合適於他人否,這便是忠恕。忠者,盡一己應盡之責任;恕者,推己及人之謂也。忠恕之道盡,然後修身之法備,而為人之道自得。孔子認為有一言可作為終身之行,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己所欲未必都為他人所欲,唯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萬無一失,此為「仁」之真諦,故曾子講孔子之道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消極之推己及人,是消極之恕道,僅僅不侵害他人而已。不能主動以一己之善,助別人亦成善,以一己之成功,助別人亦成功,斯則未為完善也。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積極之推己及人,積極之恕道矣。故我們必須由消極之恕道,進而實踐積極之恕道,發揮一己小我之力,謀人群大我之幸福。「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大學》傳九章。
忠恕表面看來容易,其實不易做到。忠恕之道在求諸己;己德既立,則教人以善,化天下以道耳,是以君子有矩之道。「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矩之道。」— 《大學》傳十章。矩之道,正所以內以盡己,外以推至於人人者,亦即忠恕之道之自我檢查。忠恕自我檢查,俗稱「設身處地」,一經有錯即可自明,蓋易地而處,立場與觀 念則全部改變。我們因知忠恕之重要,則秉此而行,以修其身,以立其身,庶日進於君子賢人之域。
忠恕之實行,在消極面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別如下述之:
不驕不倍:「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 驕,為下不倍。」—《中庸》第二十七章
不忮不求:子曰:「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 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不多疑: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不吝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不矜己之長: 「 矜其善, 喪善,矜其能, 喪厥功。」—《尚書·說命中》
不道人短: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不咎既往: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篇》
不念舊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不厚貴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不為已甚: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不以怨報怨: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 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4月號
修身:克己
上一篇講到修身之方法為:立志、好善、克己、復禮、忠恕。立志好善,確定志向,以不變應萬變,是謂「立志」;以善為目標,力爭上游以免墮落,是謂「好善」。立志若不求善,則志向對自己或他人均無建設。好善但無志向,則雖想上進但無正確方向,無法得知何善更為有益,因此立志與好善相輔相成。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動物之差別,除了求食求偶本能以外,還有求仁義道德。人生的目標和責任便是求仁道並將其發揚,仁道雖至重至遠,修身行仁亦非易事,但孔子之學乃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之學輕空談而務實際。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故行仁之事,不外乎克己、復禮二端。
克,踐也,行也,即實際苦修鍛鍊。克己分內外,由外而內者如軍人之嚴格訓練,為求在戰場上發揮最大的智慧,耐力,勇氣,因而刻苦、耐勞、挨餓、忍寒,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內而外者如士之內心修養,能見危授命,成仁取義,清廉公正。己之所以須克者,因人本不能無私,有私則不足以行仁,而行仁則為欲達成之最高目標。克己需要於日常生活中時時實踐,以達成無私之慣性。而克己之功夫分為求諸己、慎獨、自省、自反、自責、改過、自勉、自強、自信、自得。
「求諸己」,為克己之首要,不依賴他人,不求他人,以建立高尚之人格。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慎獨」,為自身獨處之行為,與在他人面前時一致。人常自以為他人不見則他人不知,因此對自身之行為苟且松懈,敗德毀行常自此起。「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自省」,為自我定期檢查,以省察過去之言行有無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自反」,為事後之檢討,有別於定期或事前之自省。凡事不能如願進行,必須檢討原因所在,能自反則不怪罪他人,不重犯錯誤,而能求諸己。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責」,自反之後,發現有過失,自應自責而不怪罪於人,即使錯在他人亦應責人寬,責己嚴。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改過」,自省自反後發掘過失,自責交代責任免於再錯,為求以後少犯錯,必須先勇於改過。發現過失,不論大小應立即改正,不必等待不可猶豫。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自勉」,常存能力不足之心,常存敬畏之念,時時為善,時有進步,保持進步及防止退步。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母、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自強」,因人有智慧體力能力強弱,唯有毅力可以補其缺陷,尤其在身處險惡環境,困難重重時,更是要自強不息。《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信」,人既立志,又時時自省自反自責自勉,能勇於改過,自強不息,則對自我道德、學問、能力有一定進步,自然將有自信。
「自得」,自得者,自得其樂,便是其快樂並非來自於物質享受,而是源自於理想之實踐而達到之內心滿足。如好學者學習到新知識,行仁者助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在 鄭梨華-抗癌.女人.二十年:因為癌症,她活得比所有人都精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遇事不推、不逃、不隨意指責】
日常裡,我們難免遇到令人「阿雜」的事情,這種如影隨形的心煩意亂,職場上最常發生。
事情出錯的第一時間,覺得他人辦事不利,自己被捅婁子、被推坑,千錯萬錯都是對方「雷」,對著和自己平時沒有深仇大恨的同事,也能吵得臉紅脖子粗,哪怕真相不明,硬是要爭個輸贏,矛盾也因著被放大的小事油然而生。
但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造成了雪崩,沒有一滴雨水覺得自己會造成洪水,每一件錯誤的成因環環相扣,每個人都難辭其咎,若總是一昧指責別人不對,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敢面對,不免一葉障目,久而久之更把自己陷入孤立無援💔
老子在《道德經》曾言:「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遇事時我們除了先停、看、聽,也緩一緩上湧的情緒,與其指責、和他人爭論不休、用不必要的怒氣硬碰硬,我們更可以不推託不逃避,把事情解決為要,從思想上自我檢討,從言行舉止上努力改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漸漸地,我們會發現自己可以責怪的人愈來愈少,寬宏的氣度讓我們不再苛刻的指責和針鋒相對,而是懂得擇善而行、自省改變🏃♀
態度決定的不只有高度,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甚至是從今往後的道路,我們懂得自省,就能自醒,有言是:反躬自身,常思己過,才會不斷超越自我,收穫成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在 徐碧君-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