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
歷史春秋網
作者:盛京關捷
封建皇帝,大多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很少談得上愛情的。但研究清史,會發現從太祖到溥儀,十二個皇帝幾乎每一位都有熱烈的愛情故事。清朝是個多情的王朝,或許這也是納蘭詞與《紅樓夢》產生的背景。恰逢今天是2月14情人節,我們來看看清朝的愛情故事。請看——
努爾哈赤最愛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
皇太極最愛海蘭珠。
海蘭珠(1609年11月11日-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姐姐。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19世孫女。天聰八年(1634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海蘭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無考。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關雎」一詞取之於《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篇》,詩序注云:「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詩中以水鳥和鳴比喻配偶,表現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和其他四宮的宮名相比,關雎宮這個名字含義更深。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讚頌。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他們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謚號敏惠恭和元妃。
順治最愛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順治帝貞妃族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陞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康熙最愛赫舍裡氏。
孝誠仁皇后(1654年02月03日-1674年06月06日)赫舍裡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滿洲正黃旗人,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索額圖侄女,妹平妃。入宮後賢良淑德,統領六宮,輔助康熙皇帝治內,受孝莊太皇太后喜愛。康熙八年生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時因難產崩逝,得年僅有二十一歲。由於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滿洲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康熙在她去世後賜謚號仁孝皇后。後因原謚號與聖祖謚號出現重字,於雍正元年改謚,及後乾隆、嘉慶年間累加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雍正最愛年氏。
年貴妃,即敦肅皇貴妃(1690年-1725年)年氏[1],雍正帝妃,湖廣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長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侍世宗藩邸為側福晉,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乾隆最愛富察氏。
孝賢皇后富察氏(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第一任皇后,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郡王傅恆姊。
史載:皇后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行舟於德州崩,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
嘉慶最愛喜塔拉氏。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承恩公和爾敬額之女,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乾隆三十九年,賜冊為皇子永琰嫡福晉,年十五歲。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綿寧(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莊靜固倫公主)。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永琰。永琰改名顒琰,是為嘉慶帝。嘉慶元年正月,冊立喜塔臘氏為皇后。二月甲辰,其父和爾經額追封三等承恩公。嘉慶二年二月初七,病逝,得年三十六歲。嘉慶二年五月,謚孝淑皇后。嘉慶八年十月,入葬清西陵之昌陵地宮。道光、咸豐累加謚「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祐聖睿皇后」。
道光最愛鈕祜祿氏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鈕祜祿氏,名不詳,曾祖父為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祖父為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滿洲鑲黃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豐帝的生母。
鈕祜祿氏不管生前死後都極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從全貴人開始(實際冊封時未冊為全貴人而直接進位全嬪)、3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17歲稚齡超越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於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眾說紛紜,成為清宮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憑藉子嗣的晉封速度堪稱清宮罕見,當皇后後鐵腕治後宮也說明了道光帝對其非比尋常的愛重支持,她死後其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帝)能順利擊敗其他皇子最終繼承大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道光對她愛屋及烏。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咸豐最愛慈禧。
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杏貞,清朝皇太后,咸豐帝妃嬪,同治帝生母。她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中國帝制時期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
同治最愛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戶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書,能左手作大字。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光緒最愛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溥儀最愛譚玉齡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儀的祥貴人,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
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係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
這其中努爾哈赤與阿巴亥、皇太極與海蘭珠、順治與董鄂氏、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故事一唱三歎,常常是文學藝術家關注的重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情人節 #愛情傳奇 #清朝 #清代皇帝
辛亥革命翰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狀元資本家」張謇的商海生涯|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經科舉入仕是無數文人士子朝思暮想並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而狀元及第,更是科舉士人最高的榮譽,由此可以獲得令人炫目的功名利祿,光宗耀祖。但晚清有一位有幸考取狀元的讀書人,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荊棘叢生的創辦實業之路,並最終成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他就是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張謇。
「實業救國」思想逐漸形成
1894年,磋跌科舉考場26年的張謇終於考中狀元,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取得了官員的身份。但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他卻並未借此在官場中尋求步步高陞,而是轉而投身於創辦實業。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狀元辦廠堪稱令人驚異之舉,但對張謇而言卻決非偶然。數十年在科舉試場中的多次受挫,使張謇耗費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時也使其對功名利祿趨於淡泊。最後一次應試純粹是出於孝道,其父隨後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補百年之恨;慰親之望,何如侍親之終」。由是之故,張謇對做官看得愈益輕淡。與此同時,張謇的經世致用與愛國救亡思想日趨強烈。甲午一役中國慘敗於島國日本,深深刺激了張謇的愛國之心,仁人志士紛紛呼籲「設廠自救」,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以抵禦西方列強的擴張滲透。張謇的「實業救國」思想此時也逐漸形成,促使他毅然走上了創辦實業的道路。
然而無論如何,當時的張謇以狀元和翰林身份而走上興辦實業之路,可謂是一種「情操」上的犧牲。從一向居於「四民之首」,而且以清高自命的封建士大夫群體中的一員,忽然轉而與長期被視為「四民之末」的商人為伍,這在一般士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他本人也不是沒有經過思想交鋒。張謇投身實業後,仍堅持「言商仍向儒」,始終以儒商的身份出現。他強調自己興辦實業是為了籌措經費發展近代教育,即由士林出發,經過商賈又回歸士林,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在道義上尋求的一種依據。
創業過程困難重重
1895年,張謇聯合數位商董開始招股辦廠,其間雖經歷了無數的艱難曲折,但他始終未曾動搖。招募商股的過程十分艱難,張謇多次奔走於上海、武昌,有時連旅費都是靠賣字籌措。機器安裝之後,因資金短絀無法收購棉花,難以開工。張謇四處化緣,卻處處碰壁,最後還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才使大生紗廠能於1899年開工。當時,正值土紗受排擠、機紗供不應求且價格上漲之機,因而大生紗廠開工後利潤較為豐厚,能夠站穩腳跟並得到進一步發展。
1901年,張謇又開始籌辦通海墾牧公司,希望將瀕於荒蕪的海灘改造成為近代棉紡織業的原料基地。這一舉措標誌著張謇的實業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從工業擴展到農業。創辦通海墾牧公司的過程同樣是困難重重,僅勘測地界、起草章程、籌集股金、解決地權糾紛、應對狂風巨潮等事宜,就使張謇心力交瘁,難以為繼。到1905年夏,好不容易建成7條長堤和一部分河渠,並開墾了7000餘畝土地,卻遭遇一場連續五晝夜的大風暴,一丈多高的浪潮將已建成的各堤全部沖毀,牧場羊群也幾乎完全失散,使籌建中的通海墾牧公司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但張謇並未因此氣餒,而是想方設法積極補救,在兩年時間內陸續修復被毀的各條長堤。到1910年,經過整整10年的艱苦創業,通海墾牧公司也終於建成。
商海生涯達到巔峰
1901至1907年是張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期。在此期間,他先後創立了19家企業單位,其中大多數是以大生紗廠為軸心,直接或間接為大生紗廠服務。1907年,大生紗廠召開第一屆股東會,決定將這19個企業單位合併,組成通海實業公司,由張謇擔任總理。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張謇又陸續投資創辦銀行、船棧、堆棧等十餘個企業,形成了一個以紗廠為中心、實力雄厚的大生資本集團。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至1921年,大生資本集團在原有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張謇的商海生涯也隨之達到巔峰。由於大生一、二廠的利潤源源不斷且極為豐厚,為張謇擴張大生資本集團提供了資金條件。1914年在海門開始創建大生三廠,並且擬訂了建立四廠、五廠、六廠、七廠、八廠、九廠的龐大計畫。六廠於1919年開始籌建,但不久流產。八廠在1920年開始籌建。至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個廠的資本總額已多達770餘萬兩。
除此之外,張謇還擴充了其他實業,尤其是在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成效顯著。1918年開始籌辦淮海銀行,次年11月正式營業;所辦大達輪船公司先後自置江輪7艘,航行滬揚、滬海兩條航線;另外,張謇還創辦或協助創建了大昌紙廠、通燧火柴廠以及許多服務性的企業單位;鹽墾企業系統在這一時期也獲得空前發展,到1920年,先後成立了10餘個鹽墾公司。實業巔峰時期的張謇,身兼多個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理等要職,儼然成為近代中國實業界的泰斗。
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
張謇在近代中國不僅以實業活動著稱於世,同時也以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而聞名遐邇。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對地方自治以及文化教育和地方公益事業十分熱心。張謇曾說:「以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茲善。」1903年,張謇在自己的家鄉通州創辦了師範學校,接著又興辦了通州女子師範學校,這在當時可謂開風氣之先。他意識到師範教育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加快國家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對創辦師範學校傾注了諸多心血。1904年,張謇又設立了「通州五屬學務處」,作為統籌推廣新式教育的具體辦事機構,並相繼興辦了一批中學和小學,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1914年又創辦了河海工科學校。
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業方面,張謇也曾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04年,陸續設立公共植物園、新育嬰堂;1905年,創建南通博物苑,此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博物館;1909年,改良地方監獄,籌議設立導淮水利公司;1913年,開始修築軍山氣象台,3年後建成;1916年,創辦盲啞學校;1917年,所建圖書館和公園相繼落成;1919年,籌建更俗劇場;1920年,創設繡織局、女工傳習所。經過張謇的努力經營,南通逐漸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小城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近代新型城市,他本人也因此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滲透與擴張,從而對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形成強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張謇急於建立龐大的企業體系,投資領域過於寬泛,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大生紗廠的正常生產,還導致整個大生資本集團的惡性信用膨脹。
由於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個大生資本集團的虧損越來越嚴重。到1925年,僅大生一廠的債務就已高達900餘萬兩,大約是其資本總額的260%。是年7月,上海方面的中國、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部接辦了大生各廠,大生企業系統實際上已宣告破產,1926年,張謇在南通與世長辭。儘管如此,他用畢生精力創建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的精神,卻廣受後人的好評和敬佩。1929年胡適曾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稱讚張謇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做了30年開路先鋒,造福於一方,影響於全國,這種評價應該說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一代儒商張謇的商海生涯,將永遠載入中國近代史的史冊,受到人們的敬重和紀念。
作者簡介
朱英,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概論》、《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商業革命中的文化變遷——近代上海商人與海派文化》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辛亥革命翰林 在 翰林出版教育優先- 雙十慶典。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的推薦與評價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兩個月內中國各地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1912年1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 ... ... <看更多>
辛亥革命翰林 在 辛亥革命孫中山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此舉帶來了重大的改變,如帝制的推翻、民主意識的引進、人權 ... 辛亥革命翰林-臉書推薦/討論/評價 ... ... <看更多>
辛亥革命翰林 在 翰林社會歷史八下第1章中華民國的建立(建議播放清單 的推薦與評價
翰林 社會歷史八下第1章中華民國的建立(建議播放清單,影片版權為原上傳者,非屬翰林版權). 翰林國中歷史 ... 辛亥革命,其實是日本搞的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