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故事:【眼珠】
一個人在家的時侯,她老覺得有人在盯着她。原以為,這只是連月為喬遷事宜忙碌的後遺症。
剛訂了婚,未婚夫決定把父母留給他置在郊區的物業局部修輯作為兩人的新房。她幾乎一手包辦所有事情,累得要命但想到能在這裏跟他享受二人世界,再疲憊都是值得的。她不希望辛苦建築的愛巢被自己的疑神疑鬼破壞,於是一直沒有跟他提及。
可是,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並沒有消褪。漸漸她更開始聽到奇怪的聲音,像是家裏並沒有裝設的鈴鐺聲、不屬於她和未婚夫的腳步聲、甚至不知從何而來的囈語和歎息… 種種事情讓她寢食不安,頭痛不已,身體也變得愈來愈差。
「鈴…鈴,鈴…鈴。」
又來了!她受驚地四處張看,可是偌大的房子裏只有她一人,除了窗外映入那搖曳的婆娑樹影,和她驚魂未定的喘息,便什麼動靜都沒有。
但直覺告訴她,房子裏並不只有她一個。
聲音再次響起,一陣頭疼刺來,她再也受不了,憤懣地追隨着聲音想一探究竟。她第一次主動跟着鈴鐺聲走到了書房門前,卻忽然回歸一片死寂。這樣的寂靜似乎更令人感到驚慄,她的後頸傳來陣陣寒意。
寒?在炎酷的八月天裏,怎麼可能會感到寒冷?
先前一股而作的勇氣蕩然無存,她後怕起來只想立即離去。
一掉頭,一張掛着長髮、毫無血色的臉就在眼前。原本應該裝嵌着眼珠的位置卻剩下兩個深深的黑洞,那幽黑的眼眶上滲着一陣血紅,詭譎而可怕。
她瘋狂尖叫,拔腿就往家門跑,卻撞進一個人的懷內。
「親愛的你怎麼了!?」她看見是剛回來的他,稍一心安,便暈了過去。
.
.
.
兩個月後。她重新回到了這個家。
那天暈倒後她被送進了醫院,做過詳細的身體與心理評估,所有測試都顯示她很正常。跟醫生談起想到剛裝修過的房子可能殘留着會致使人產生幻覺的化學物質。她在裏面逗留的時間長,受影響自然大。於是,她與未婚夫決定先在別的地方待一下,檢測過確保沒有污染後才又搬了回來。
幻覺中看到失去眼睛的女生,恐怕是因為以前閱過一則在附近發生的失蹤新聞吧。報道中那女生的年紀和相貌與她有點相仿,大概因此讓她下意識產生了恐懼,最終甚至成為她惡夢般的幻像。她輕輕一笑,現在總算過去了。
趁着未婚夫還在上班,先好好收拾一下。畢竟一陣子沒有過來,到處都是塵埃。唉,她得花點時間把整個家都好好抹擦一番了。
未婚夫的書房是家裏唯一沒有動過的地方,他說想保留這裏的回憶,平日也不讓她進去怕是弄亂地方。但今天不知為何,她總覺得應該走進這個房間。「我就清潔一下。」她對自己說。
突然,彎着腰擦拭的她看到了書櫃後有道奇怪的縫隙,是個正常來說很不容易發現的位置。她深看下發現縫隙裏還有個盒子,她取了出來,站起來慢慢把它打開。
一股刺鼻難聞的味道立即湧至,她難受地咳嗽着,但又忍不住繼續掀起整個盒蓋。
她先看到一條掛着鈴鐺的鍊子。鍊子後方是一個佈滿鏽色、骯髒的半透明密實膠袋,可怕的味道似乎就是從那裏傳來。她顫着手翻過膠袋,想看清楚裏面裝住什麼東西。
「親愛的,」未婚夫的聲音從後響起,「你在做什麼?」
同時,袋裏的東西映入眼內。
那是一雙眼珠。
「我以為這次是可以走到最後的。」未婚夫幽幽地說。
她彷彿還聽見了一息歎聲。
Storyteller:@e.is.speaking
Illustrator:@gutentagfrauhito
#StorytellerSepChallenge :〖#你也睡不著嗎? 〗
恐怖的鬼故事,總是讓聽的人聽完睡不著,但愈是恐怖的故事,我們就愈想聽。
今年農曆七月,你有聽過甚麼令人心寒的鬼故事嗎?假如你也有鬼故事想分享,請你投稿在以下連結👉🏻(https://bit.ly/2FwN6G3),我們將在接下來分享你的 #睡不著故事 ,讓大家一起在炎炎夏日,感受一陣清涼 ⋯⋯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
#everyoneisstoryteller
農曆七月 房子 裝修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圖中出現在日本時代明信片的建築,為昔日臺北三板橋紅葉園,在淪為都市開發橡皮圖章的文資審議中慘遭做掉。如果連這種等級的文化資產都保不住,到底還有什麼能留下?令人疑惑。
懇請有志者協助分享,並聯繫轉知願意協助的立委及議員。
「要求北市府都發局停發拆照,文化局重啟本案價值評估,將陳宅再列入文化資產價值審議,還它一個公允的價值定位。
若最終柯市府依然不願意正是其文資價值,至少也請讓這棟美麗的房子遷移至他處。」
#文資慘案
#連自燃都省了
2017年10月18日的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
以四票贊成八票反對否決三橋町陳宅的文化資產價值
依據官方會議紀錄
當天出席委員十三人
https://www.culture.gov.taipei/…/…/cultureDownListAction.do…
包括五位府內委員及八位府外委員
1.鄧主任委員副市長家基、2.鍾副主任委員局長永豐、3.民政局藍局長世聰、4.都發局林局長洲民、5.工務局彭局長振聲(李技正沐磬代)、6.李乾朗、7.王惠君、8.郭瓊瑩、9.詹添全、10.劉淑音、11.薛琴、12.堀込憲二、13.蘇瑛敏
依照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組織準則及審議規則
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9_20047.html
府外具文化資產之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委員需達出席人數三分之二
但彭局長因請假
代理人李技正無法投票
(第六條:機關代表委員不克出席時,得指派該機關人員列席,在會議中發言,但不得參與表決)
因此不記名投票時只有十二票
府外八位確定達到三分之二門檻
因為是不記名投票
我們無從檢視誰贊成或反對
只能推測府外委員贊成與反對各半
府內委員四票反對登錄
當天如果市府願意明說此案就是因與都市更新方案的衝突
導致無法獲得官方給予的文資價值肯定
那麼至少還能值得肯定其誠實的態度
至少明確告訴社會「我柯市府就是把開發列為最優先的施政考量其他都是次要或不重要」
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為了促成開發
還要演一齣假裝專業的審議
把明明有文化的資產證明成沒有文化的戲
把珍貴的歷史遺產透過合法的官方程序
先讓它背負不具價值的名聲再走入歷史
雖然很憤怒也很失望
但還是要讓已死在開發主義下的老房子沉冤得雪
當天有文資審議委員認為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26304
1.「陳茂通當年2月9日才拿到土地,9月29日落成,7個月蓋好的房子,要提報為建築古蹟,不瞭解歷史價值何在?」
其實翻開《臺灣建築會誌》紀錄
日本時代不做地下室和深基礎的兩層樓建築
半年左右就完工的案例比比皆是
還不論完工和登記也會有時間差
以及傳統工班農曆七月不施工的習俗
真正工期可能更短
但如果用建築施作時間做為文資價值評斷的標準
許多現今的古蹟和歷史建築都會沒有價值
不知為何文資委員會出現這麼不專業的發言
2.「磚瓦新的佔了一半以上,用材也不精緻」
這句更是荒謬至極
可以比較看看總統府從結構到裝修新建材佔了多少比例
更不要說和紅葉園相比整棟都是新建材的中正紀念堂了
而它們都是國定古蹟
至於用材不精緻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共同編寫相簿裡有許多大家努力蒐集的陳宅各角落細節
誰家比它更精緻歡迎提供讓大家鑑賞
不精緻的是臺北市的文化資產審議程序
當天屋主極力撇清地標紅葉園與陳宅的關聯
說是提報者「認錯了」
然而朋友鍥而不捨的搜尋查找資料
這張足堪做為新事證的明信片出土
左上角清楚寫著「臺北市三橋町紅葉園二番地」
內容不是別棟房子就是陳宅
臺北市文化局可以告訴我們
臺北還有哪座民宅類文化資產
在日本時代重要到被印成明信片做為出版品流通販售?
這樣還不足以證實紅葉園的價值嗎?
懇請各位朋友分享並聯繫轉知願意協助的議員
要求北市府都發局停發拆照
文化局重啟本案價值評估
將陳宅再列入文化資產價值審議
還它一個公允的價值定位
雖然不指望柯市府願意讓它起死回生原地保存
但如果最後仍然選擇是剷平記憶都市更新
最少取得法定文化資產身分
也是市府對於2012年以來忽視此樓價值疏失的一點補償
讓這座美麗的房子移往別處
見證這座城市粗暴對待文化的共同記憶
(文化局很怕賠償建商怕阻礙人家都更害地主跳樓
卻對理當挽救的歷史文化毫無感覺
真是件奇怪的事)
如同釋照勝老師所言
到了2017年還留不住這棟房子真是臺北人的恥辱
而市府團隊首長也是市民選出來的
讓我們再一起努力促使他們將事情往對的方向去做
農曆七月 房子 裝修 在 馮光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之一)
我曾經與一位大學開始就混在一起、現為政務官的老友聊
我說:「某某,你在某政府任職,這是人生中有趣的經驗
可是這段時間,頂多就這麼幾年
官做完了,你恢復平民身份、一個文化人
可是假設你在為官期間,做了什麼人神共憤的決策
找你去當官的那幾個人不會受影響
因為他們本就不是文化人,不過一群心計重重的賤貨罷了
而你,從此在圈子裡名聲掃地
大家視你為瘟神
真的,你要好好思考」
(之二)
台灣文化圈,幸虧還有一堆有心、有質感、有使命感的人
你也可以說,他們是「好事者」,是「文化流氓」
是這些人,讓台灣的文化得以被保存、傳承、宣揚
台灣文化不被膚淺地詮釋、破壞
問題是,如果公權力單位儘出一些不知所云的垃圾
有質感、使命感的人再怎麼努力
還是敵不過「有牌照的文化怪手車司機」
讀了凌宗魁的這篇文章
心裡很難過、氣憤
可是我不會對柯文哲失望
因為他這個文化蠢才
說謊、惡搞、裝傻、發動宣傳機器轉移目標
我早就熟悉了他、以及他團隊的作法、邏輯
怎麼可能對這種人「失望」
(之三)
如果你覺得對凌宗魁的發言有感
一個「分享」的動作
其實對台灣的文化保護,也算是盡了一份心力
這篇文章,對「陳茂通老宅」案,有非常深刻的見解
因為當一個人把一件事(文資保護)當成人生任務在實踐
我們這些剛好沒有那種才情、知識、管道的人
除了分享、按讚,一時之間也沒有其他辦法幫上忙
不只是幫凌宗魁的忙
更是幫台灣文資保護
幫台灣文化資產的發揚光大的忙
這裡,請大家再看一下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mkbvfJZHk&feature=youtu.be
謝謝你的分享
謝謝你對這麼重要可是被蓄意惡導的文化事件的關心
2017年10月18日的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
以四票贊成八票反對否決三橋町陳宅的文化資產價值
依據官方會議紀錄
當天出席委員十三人
https://www.culture.gov.taipei/…/…/cultureDownListAction.do…
包括五位府內委員及八位府外委員
1.鄧主任委員副市長家基、2.鍾副主任委員局長永豐、3.民政局藍局長世聰、4.都發局林局長洲民、5.工務局彭局長振聲(李技正沐磬代)、6.李乾朗、7.王惠君、8.郭瓊瑩、9.詹添全、10.劉淑音、11.薛琴、12.堀込憲二、13.蘇瑛敏
依照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組織準則及審議規則
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9_20047.html
府外具文化資產之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委員需達出席人數三分之二
但彭局長因請假
代理人李技正無法投票
(第六條:機關代表委員不克出席時,得指派該機關人員列席,在會議中發言,但不得參與表決)
因此不記名投票時只有十二票
府外八位確定達到三分之二門檻
因為是不記名投票
我們無從檢視誰贊成或反對
只能推測府外委員贊成與反對各半
府內委員四票反對登錄
當天如果市府願意明說此案就是因與都市更新方案的衝突
導致無法獲得官方給予的文資價值肯定
那麼至少還能值得肯定其誠實的態度
至少明確告訴社會「我柯市府就是把開發列為最優先的施政考量其他都是次要或不重要」
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為了促成開發
還要演一齣假裝專業的審議
把明明有文化的資產證明成沒有文化的戲
把珍貴的歷史遺產透過合法的官方程序
先讓它背負不具價值的名聲再走入歷史
雖然很憤怒也很失望
但還是要讓已死在開發主義下的老房子沉冤得雪
當天有文資審議委員認為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26304
1.「陳茂通當年2月9日才拿到土地,9月29日落成,7個月蓋好的房子,要提報為建築古蹟,不瞭解歷史價值何在?」
其實翻開《臺灣建築會誌》紀錄
日本時代不做地下室和深基礎的兩層樓建築
半年左右就完工的案例比比皆是
還不論完工和登記也會有時間差
以及傳統工班農曆七月不施工的習俗
真正工期可能更短
但如果用建築施作時間做為文資價值評斷的標準
許多現今的古蹟和歷史建築都會沒有價值
不知為何文資委員會出現這麼不專業的發言
2.「磚瓦新的佔了一半以上,用材也不精緻」
這句更是荒謬至極
可以比較看看總統府從結構到裝修新建材佔了多少比例
更不要說和紅葉園相比整棟都是新建材的中正紀念堂了
而它們都是國定古蹟
至於用材不精緻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共同編寫相簿裡有許多大家努力蒐集的陳宅各角落細節
誰家比它更精緻歡迎提供讓大家鑑賞
不精緻的是臺北市的文化資產審議程序
當天屋主極力撇清地標紅葉園與陳宅的關聯
說是提報者「認錯了」
然而朋友鍥而不捨的搜尋查找資料
這張足堪做為新事證的明信片出土
左上角清楚寫著「臺北市三橋町紅葉園二番地」
內容不是別棟房子就是陳宅
臺北市文化局可以告訴我們
臺北還有哪座民宅類文化資產
在日本時代重要到被印成明信片做為出版品流通販售?
這樣還不足以證實紅葉園的價值嗎?
懇請各位朋友分享並聯繫轉知願意協助的議員
要求北市府都發局停發拆照
文化局重啟本案價值評估
將陳宅再列入文化資產價值審議
還它一個公允的價值定位
雖然不指望柯市府願意讓它起死回生原地保存
但如果最後仍然選擇是剷平記憶都市更新
最少取得法定文化資產身分
也是市府對於2012年以來忽視此樓價值疏失的一點補償
讓這座美麗的房子移往別處
見證這座城市粗暴對待文化的共同記憶
(文化局很怕賠償建商怕阻礙人家都更害地主跳樓
卻對理當挽救的歷史文化毫無感覺
真是件奇怪的事)
如同釋照勝老師所言
到了2017年還留不住這棟房子真是臺北人的恥辱
而市府團隊首長也是市民選出來的
讓我們再一起努力促使他們將事情往對的方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