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以少創多》x2本
🌎我們總認為,隨著經濟成長和科技進步,人類會消耗越來越多的資源,總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資源會被消耗殆盡。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人類已經在工業時代之後重新「已知用火」,找到了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的方法。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re-from-less/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以少創多》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我很喜歡他的前一本著作《機器,平台,群眾》書中對於數位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未來命運的精采論述。
在新的這本書中,他談到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習慣向地球「榨取更多的資源」來達到更高產出。這種陋習和傳統的思維,仍然縈繞著大眾的思緒。但是他觀察到了一個現象,顯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新的方法,開始學會「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
他也提出與人類處境、大自然狀態,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大量證據,並且將所有的科學事實,彙整成這一套理論。在這套理論的背後的事實,是美國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同時,使用的大自然資源開始逐年減少、空氣與水污染逐漸降低。
科學證據也顯示,我們在關心的事物「絕大多數」變得越來越好。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變得越來越好,而這本書,就是試著指出哪些事情已經朝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中,又有哪些問題仍滯足不前、甚至退步,需要我們多一分的關注。
【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馳騁】
為什麼人類開始懂得「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消耗更少的資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原因在於自工業時代之後,有四種關鍵因素同時存在,且彼此互相影響,作者稱它們是「樂觀四騎士」。
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促使企業用更少的資源達成產出,並且尋找更多新的能源與研發替代方案。
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對資源使用的效率,追求「去物質化」的手段,對資源採取減量、替代、優化、蒸發的方式處理。
公眾意識:因為公民們意識到經濟和人口的成長,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想要採取對地球更好的措施。
回應民意的政府:政府看到人們關注環境汙染,因而回應民意,制定有效的法規來限制和減少汙染。
資本主義促進競爭,鼓勵企業尋找用更少資源產出的方法,科技進步加速了這個進程。尋找到優良方法的企業,將獲得巨大報酬,因此這本身就是個正向循環。公眾意識和回應民意的政府,則透過民意和法規,限制與減少企業因為使用資源而造成的汙染。
作者鼓勵人們應該把這些進步「紀錄」下來,因為這會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這本書也傳達一個觀念:「我們不需要把經濟和社會方向盤猛烈的轉往不同方向,我們只需要踩著油門,讓樂觀四騎士在全世界奔馳。」
政府的正當存在,是為一個社會的人們做他們必須做、但他們無法依自己的能力做到或做得很好的事情。 -亞伯拉罕.林肯
【「去物質化」是什麼?】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斷看到「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這個術語,它貫串全書,也是最令我最有啟發的關鍵字。在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之下,渴望賺錢的公司往往會尋求使用更少的資源。這股渴望,會讓它們採取更進步的技術,邁向以少創多的局面。
作者稱這個現象叫做「去物質化」,常見的有四種途徑:減量、替代、優化、蒸發。
減量:使用更少的鋁來製作鋁罐、使用更少的農地、水、肥料達到相同糧食產出。用更少資源創造相同產出。
替代:新的頁岩壓裂法降低天然氣成本,正在替代原本盛行的煤炭發電。提供核能運轉的鈾燃料是下一個機會。
優化:隨著數位感測器和排程軟體的出現,鐵路車廂的利用率、航空客機的載客率都有非常大幅的提升。
蒸發:物質被取代消失。一隻iPhone就取代了電話、攝影機、錄音機…等無數的裝置,堪稱去物質化的冠軍。
去物質化讓我感到啟發的點,在於輕量化、整合型的技術、數位化的科技,的確讓我們逐漸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度,轉而追求其他不需要消耗大量物質的事物。在未來的世界,「有形」的產品會越來越昂貴、稀少,但「無形」的產品反而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價值。
工藝成就推進文明理想的速度,將比最熱心提倡的人期望的還要快。-查爾斯.巴貝奇
【樂觀四騎士帶來了哪些改變?】
第一,它們讓人類和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明顯進步。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加快了「去物質化」的腳步,法規約束了汙染的排放,全球的貧窮、糧食、公衛、教育、壽命都持續邁向正面的發展。仍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這部分目前尚無全球共識的規則,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之一。
第二,它們使經濟活動更加集中化:越來越多的產出來自越來越少數的國家、農場、與工廠,越來越多的報酬流向越來越少數的公司和個人。科技的進步讓利用資源的運用方式更具效率,但也造成更多贏家通吃的局面。
第三,它們導致人際關係越來越脫節,社會資本降低。四騎士推動世界繁榮的同時,加上集中化的推波助瀾「不均」的財富分配,許多人感覺有一種被四騎士拋下的「不公平」感受。
與大自然的進步是好消息,集中化則是好壞參半,脫節則是令人擔憂的趨勢。
書中對於集中化和脫節的解決方案,並無著墨太多。因此,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書中提倡企業應該盡可能避免「榨取式經濟」的模式,轉往「民主式經濟」讓個人和企業共同繁榮,藉此解決不均和不公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
作者認為普通的公民,並不用擔心「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這兩個騎士,因為根本不需要別人插手,它們自己會找到最棒的「去物質化」方法,降低資源的使用,達到更多的產出。
我們可以關注和影響的領域,就是提高自己對證據和事實的認識,避免被黨派和意識團體的錯誤資訊操弄。用自己手上的選票,去支持在做正確事情的候選人,提高「公眾意識」和鼓勵「回應民意的政府」這兩個騎士。
例如,責罵企業的不當行為會讓責罵者感覺自己很有道德,實際上很少達到什麼效果。更好的方法是投票給認真看待對抗污染和保護瀕臨危機物種的候選人。作者舉出值得每個公民關注和支持的七個議題:
1.減少污染:汙染不是資本主義關心的成本,但它需要被政府限制、規範,留意那些試圖「放寬」任何規範的候選人和遊說團體。
2.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溫室效應氣體持續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但它在全球還沒受到有效的管制。支持那些對這個議題有正確洞見的候選人。
3.提倡核能:科學證據顯示,核能仍是唯一不會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可以擴大規模、安全、可靠的動力來源。民意反對和建造成本是巨大的障礙。
4.保護物種與生態環境:資本主義本身對於稀有的動物最感興趣,因為他們能賣最多錢。我們要持續支持那些保護土地、限制獵捕的政府法規。
5.提倡基因改造生物:廣泛的科學和醫學證據已經證實它是安全的,有助於提高收成、減少農藥、改善營養。最大的障礙仍是牢不可破的民意反對。
6.資助基礎研究:民營企業不容易砸大錢在研發上面,政府的政策與計畫扮演重要腳色,我們應該支持那些提倡基礎研究的候選人。
7.提倡市場、競爭與創造工作機會:我們常忘了競爭和創新帶來的繁榮和機會,導致社會主義正在死灰復燃。應該聚焦在提供工作機會給與社會脫節的人們。
絕對別懷疑一小群有思想且堅定的人民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上,世界的改變都是這麼來的。-瑪格麗特.米德
【我的讀後心得】
在讀的過程中我試著問自己,對於這些議題,我自己能做些什麼?在書的尾聲,作者的這席話讓我受到啟發:「我們能為地球做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增廣自己的知識與見聞,使用可獲得的最佳資訊來指引我們的行動與決策。」
上一本讓我對世界的認識有「頓悟時刻」的書,是比爾蓋茲推薦過的暢銷書《真確》,已故作者羅斯林感嘆道:「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已經減半,但針對多數國家的調查中,知道這些事實的人不到10%」。
這些不知道事實的人包含我自己。
《真確》從人類心智偏誤的解析,加上事實證據的輔佐,導正了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錯誤認知。而這本《以少創多》則從資本主義、科技、汙染、環境的多種角度,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和省思,也讓我對那些懸而未解的議題產生興趣,例如核能與基改。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相信的很多東西是因為我們周遭的人相信它們,或是所屬的政治陣營成員們相信它們。」人們害怕核子反應的巨大威力、害怕基因改造帶來的健康影響,害怕我們即將耗盡地球資源,這些感受究竟是人性本能的恐懼驅使?還是基於科學事實的判斷?
雖然我自己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相信持續閱讀、對既有觀點提出疑問、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就是走在增廣見聞的這條路上最好的燃料。
【抽獎辦法】感謝 天下文化 天下讀者俱樂部
1、抽出「2本」《以少創多》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科技的發展,如何降低人類對資源的榨取」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9/15(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9/17(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的推薦目錄: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你知道有哪些關於台灣的文化逐漸消失中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台灣傳統技藝失傳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組織是靠不斷自我清洗而鞏固壯大的
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個標題,但事實上就是如此。由於上一篇文章的關係,不少朋友私訊給我提出了他們的想法。所以,延續「讓不適任的人離開是老闆與主管的責任」這個話題,我想繼續聊聊一個健全的組織其實就是汰弱扶強的過程。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某些外商公司每年裁5%的規則,這種結構性裁員,就是一種組織的自我清洗,殘酷但是有效。現實的世界就是這樣,但這不代表被裁的人就是不好、工作能力不佳;因為我也見過許多被裁員後,反而找到更適合自己舞台的人。
過去的組織,是以人治為主,老闆說了算的類君權制;但在現在,企業開始重視使命、願景,並以此推動組職,一個沒有個人權力集中的結構,一個圍繞使命開展工作的組織結構。這也讓過去的組織結構圖慢慢成為歷史,掌權人也成為歷史。當然不可否認,現在還是很多傳統組織依然維持人治時期的類君權制。只是這樣的組織會逐漸消失在市場上,因過度仰賴強大的領導者,但強大的領導者會老去、失去競爭力;而當新時代的人才輩出時,這種缺乏彈性的組織,就會喪失競爭力,因為好的人才早都到其他能發揮的組織去了。
不過儘管現代的企業開始重視使命,也以此推動組織,但當企業增長到一定的規模和到達一定的年齡以後,難免會出現一些跡象,包括官僚、低效決策、不良的企業文化等問題,影響企業營運效率;為了增加營運效率,組織就需要改組或透過逐年的自我清洗,再創高峰。畢竟,企業請員工是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且不會有一套制度永遠適用一個組織。因為組織會進化,制度一旦不適合了,員工又積習難改,就會難以創新。
因此,作為人也好,還是組織也罷,我們都行走在進化的旅途上,沒有盡頭,沒有頂峰,進化的腳步是永不停歇的。一但理解進化的必然,回到己身,離開不適合的組織對個人也是一種進化;所以,資遣有時其實不是壞事,不論對個人或組織皆是如此。而且你知道嗎,亞馬遜還提供補助鼓勵不快樂的員工離職,讓他們到更適合的舞台去呢!而它的創辦人貝佐斯不只是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亞馬遜更是當今最有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歡迎留言分享你認為一個好的組織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文化」一詞已經被大眾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以及各種情境中的時候,描述一個社會的文化彷彿變成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哪一個社會沒有文化呢?但是,許多人類學研究告訴我們,不管一個社會的文化是什麼,重點都是要能夠幫助這個社會的人進行反思。不過,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極度的重視經濟利益、資源開發以及單面向的科技發展,那麼在此價值觀之下沒有受到重視及保留的其他文化面向就會逐漸消失。等到這個社會希望進行反思與討論自己文化的時候,也早已失去了機會,因為文化慣習已消失、建築文物已銷毀或拆除、文化傳統已失去傳承。站在這個角度下,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傳統文化與文物的保存與維護就成為一個為未來的文化反思留下機會與火種的關鍵。每次的維護、修復與保存都需要再三思考,每個步驟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失,這個為未來所進行的工作是快不得的,這也是對當代社會追求效率與可見進度之價值觀的一大挑戰。
———————
當人生病或是需要進行身體檢查時,要依照病情及症狀尋求不同科別的醫生進行診治,文物也一樣,需要依照不同的材質與項目分別進行維護。文物因受損而尋求修護師的協助,就像是人生病時找醫師看病一樣。有的修護師像是診所開業醫、創立個人工作室,為生病的文物處理疑難雜症。也有些自由修護師,效仿私人醫師四處奔走,哪裡有病人就往哪裡去行醫。
不過,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博物館裡的修護師,他們就像是博物館文物的家庭醫師,除了維護之外,還有哪些秘密任務呢?
在博物館內工作的修護師們,可能因為博物館的性質以及館內人員編制等因素,而必須肩負不同且廣泛的工作內容。常常不僅要做修護,還要執行典藏、管理、行政等工作,有時甚至要參與推廣教育、公共服務的業務。這些看似與修護師無關的業務,但卻深深地影響著修護師在進行保存維護時的想法。要如何做才能讓文物穩固的展示,而不遮蓋其原本的樣貌?要修護到甚麼程度、甚麼時期的樣貌,才不會過度修護與詮釋?
因此修護師在博物館內除了需具備修護的技術之外,也要有溝通與判斷的能力,並且適時給予其他同事關於文物保護相關的意見與協助。很多時候由於駐館修護師的業務繁雜,而無法親自操刀執行修護工作,便會藉由約聘、委外合作等方式,尋找有相關經歷的修護師及專業人員協助進行修護工作,如何評估、委託合適的人選,也都倚賴修護師的專業來判斷。
目前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的修護師張銘宏,語重心長的與我們訴說著學生時期的小故事:由於沒有徹底了解文物的整體結構,因此將錯誤的溶劑使用在文物上,當下的顏色變化,讓他至今難忘。儘管後續有成功的復原並完成修護,但仍舊在他心中留下極大的震撼,時時警惕自己。
另外,他也曾經協助位於彰化二林的建築拆遷案,當時希望能保留建築內部牆面上壁畫,但當時前去支援的人員並不清楚早期建築的結構與構件,因此向成大建築系尋求協助,並找來孰悉傳統建築的大木匠師一同商討,才開始對建築進行解體並拆卸壁畫。透過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合作,讓文物能安然的保存下來。
然而種種經歷也讓他開始思考保存維護的意義: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該如何保存?擁有文物的人是不是直接把文物捐給博物館最好呢?這樣做,雖然文物或許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但也可能削弱了文物與物主、與歷史背景的連結,實在可惜,如果文物的所有人能有保護觀念與日常管理、維護的基本素養,也許文物也可以繼續在原地保存,如何落實這些觀念,尚有待社會大眾、政府機關與學界共同努力。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useum-conservators/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有哪些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台灣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體驗 ... ... <看更多>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你知道有哪些關於台灣的文化逐漸消失中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自然景觀、人文習俗、傳統技藝、生態復育、常民生活台灣社會中,蘊含許多深入生活但逐漸沒落的珍貴事物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成功重生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 ... ... <看更多>
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在 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傳統技藝傳承、失傳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有哪些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台灣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體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