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封神演義 #封神榜 #姜子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中國有很多名著,可能以前在秦朝的時代很多書被燒毀了,但是還有一些保留下來了。其中四個名著就是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但是還有一部沒有被列入在四大名著裡面,那就是封神演義。這本書出現於明朝時代...
逐 文言文 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逐漸解封,原本空白的日子幾乎是一夕間填得飽滿,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就是在這樣的夾縫裡,一點一點慢慢看的──但也正是這樣的節奏,最適合入口這樣的作品。
嚴格來說,這本書是日本精神科醫師在「超譯老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文化混血,是作者在執業時發現,原本他都是像一般的精神科醫師一樣諮詢、開藥治療,但有一次向患者提到自己喜愛的老子的箴言時,患者竟然哭了出來,覺得獲得很大的支持與理解。
後來又遇到幾次這樣的經驗,有些患者在聽了老子的思想之後,心情輕鬆不少,症狀也大幅緩解。作者才開始反思,心理治療本是西方文明產物,使用大量的西方思想,可能有時候並不適合東方人。因此多次經驗下來,他開始希望能將這樣的想法普及,讓老子的思想進入東方的心理治療世界。
***
而我在收到這本書時,確實也覺得它跟一般心理書籍很不一樣。它有一種悠緩閒散的特質,每一篇都不長,但都很好領悟,也把原本艱澀的文言文,轉譯為現代人好懂的白話,甚至幫篇名取了一章章可愛的名字:
「幫助你控制焦慮的湯匙練習」
「感到絕望時,試試鹽味飯糰思考」
「不願放手時,試試草帽思考」
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是這一章「鹽味飯糰思考」(絕對不是因為早上剛吃了飯糰的關係):
======
一代經營之神,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有個知名的故事:在面試時,他會問受試者一個問題:「至今為止的人生,你是幸運還是不幸的?」
他會錄取回答「幸運」的人,不錄取「不幸」的人。
當然,「幸運」和「不幸」的事實本身並不重要,說到底,松下幸之助先生只是想要知道對方「是抱持著何種感受生活至今」。
======
松下幸之助的想法是,認為自己幸運的人,往往比較謙虛、努力,也不忘感謝他人,因為這樣的人,有能力感受到日常中的「微小幸福」。
這就是作者提到的「鹽味飯糰」思考。
老子的原文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一個人知足、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就不會有後面的失敗和危險。
而所謂的「鹽味飯糰」,在日本就是用白米和鹽水,沒加任何料的簡單食物。然而若是用心品嘗,卻可以在其中咀嚼到白米的甜香,以及鹽味的反襯,這不正是一種「知足」的練習嗎?
***
我在讀這篇的時候,正好遇上家裡換屋的事。原本就像在粉絲團寫的,明明是老天保佑,福星罩頂的事,也一舉解決了原本租約到期,不知道下次該落腳何處的懸宕,家人都很開心。但這種振奮才沒維持多久,就聽到家人每天照三餐煩躁抱怨,哎呀裝潢時間要這麼久,這樣什麼時候才能搬進去。哎呀我不喜歡這個風格,哎呀我不想約那個時間,哎呀你覺得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絮絮叨叨的聲音在我耳邊環繞,我突然想問一句:幾天前對你來說是幸運的事,現在還在嗎?
如果還在,那為什麼你跟事情發生以前一樣不開心呢?
或許我們都曾經這樣,在遇到已經「很好了」的事,都會高興一下子。但沒兩三天又抓住不足的地方,跟之前一樣用力煩惱著。
煩惱不斷更新,痛苦卻一成不變。
這時候讀到「鹽味飯糰思考」,我腦中浮起了早上咀嚼飯糰時,還沒吃到陷料,但牙齒咬著米香,耐心咀嚼二十下的滋味,很甜,非常幸福。
或許我們都可以在覺得自己不幸福的時候,把「鹽味飯糰」思考從口袋裡拿出來,好好咀嚼幾口,重新意識到自己已經獲得足夠──當下需要的不是更多、更豐沛的餡料,而是重新感謝自己「幸運」的餘裕。
***贈書時間***
出版社會給推薦者一本贈書,所以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我可以送給大家抽獎:)
為了尋找最適合的有緣人,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理由頻率跟這本書最合」的留言,贈送這本書給他
但是大家不要壓力太大,這不是徵文比賽,即使短短一個理由但是跟書的頻率很合,這本書還是非你莫屬~不妨跟隨心裡湧出來的直覺,寫下你覺得這本書適合你的理由吧!:)
***
想要參與贈書活動的讀者,請在本篇按任一個心情+留言自己想看的理由,例如:
「我想看《在診療室遇見老子》,想看看精神科醫師怎麼分享老子的智慧。」
請發揮屬於你的版本(就算要抄我的也改編一下XD),我將在8/23(一)抽出一位幸運讀者,請出版社寄送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給他哦!
逐 文言文 意思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去與未來](六之三)
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案,專家證人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作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控方專家作供後,辯方向自家邀請的學者提出問題。今天較後時間,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向辯方專家學者提出盤問,雙方攻防火花四起,加上法官們的提問,法庭裡關於歷史、學術、法理辯論,討論層面甚廣。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在早上較後時間,開始向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提問。周天行戴着金屬框眼鏡,右手長期拿着原子筆,在擱在木架上的滿有螢光筆筆跡的文件上做筆記。每問畢一條問題,就會動手在文件上寫一點東西。
港大教授李詠怡(Eliza)這天穿了灰色線衫上衣,在上面加穿黑色西裝外套,她表情不多,語調大部份時間平穩,但有些時候,還是會表現出驚訝的語氣。
法庭是個講究用字精準的地方,然而當周天行以司法常用英語詞彙向社會科學背景的Eliza發問,雙方已經就問題的用詞爭辯起來。
周:「光時口號,梁天琦是創作者(creator)?」Eliza強調, “creator”只適用於聖經形容創造天地的上帝,但漠視了梁天琦參選之前,『光復」二字已經在社會上有人使用,故她認為應稱梁為 “improviser”(有二次創作的意思,或在前人的根基上再創作的含意)。
周:「Does slogans represent political agenda?」(口號是否代背後有政治議程?) Political Agenda可解作一些潛在政治訴求。
Eliza追問:「甚麼叫represent?」周天行於是提出兩個詞語代替represent. “regarded” “considered”. Eliza有點莫名奇妙,她回應道:「口號是口號,政治議程是政治議程,兩件事是不同的。」這個問題最後不了了之。
在重點主題上,雙方糾纏良久。例如有一段,討論到「主權Regime」這個主題。周天行前請Eliza回答香港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Eliza答是。
周專員再追問:「若我問妳,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去光復主權,是否代表必然要推翻政權?(To reclaim the sovereignty from the PRC, does it necessarily mean to overthrow the Regime?)」
三位法官之中兩位,陳嘉信和杜麗冰均追問周專員:「那一個政權(Which Regime)?」周專員垂頭找文件約六秒,再說:「香港的政權。」
Eliza回答道:「這條問題很混淆,香港從來都不是獨立國家,何來主權?又何以光復?而且Regime在政治學上不只解作政體,也可用在經濟或貿易概念上。你問的『光復香港主權』和『推翻香港政權』是兩回事,我不知道怎樣把兩者放一起。」
周專員用十二秒再找筆記,改為問,即是把香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Eliza回答:「『推翻政權』又和『分裂香港出來』是兩回事。香港從來都不是主權國,怎樣去恢復其主權呢?實在有點荒謬(absurd).」
Eliza說:「我有點被混淆,這裡有不一致之處。『光復』是關於『過去』,想回到一個舊的狀態;而『港獨』是『未來式』,我不知道如何把兩者放在一起。」
周再指,若說話的人從來不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份呢?Eliza指:「這裡要涉及太多假設,才達致你所說的總結,對我來說 doesn’t make sense。」
過去,將來,今天的審訊,又再把法庭變成時光機,從1360年的元朝,再拉到近代中國史的文革,再提及到香港殖民地時代,再回到近年香港社會運動的脈絡。
上周五,辯方報告裡提及元順帝因為想花費修建皇宮,被臣子勸阻,稱要「光復祖宗之業」,Eliza指,元順帝說此話時仍在帝位,故認為「光復」不一定涉及推翻政權。
周專員今天追問Eliza,知否元順帝說這話的背景,正是元朝「紅巾軍」把蒙古皇宮燒毁,元順帝覺得失去了「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其中一個首都)感到羞辱,故「光復」是涉及祖宗國土之爭。
Eliza則認為,陳祖仁作為臣子寫此段文字,一直讀下去,並不是談及實質國土的失去,「業、大業、功業,不只是關於國土和政權,而是古時皇帝與皇朝如何看待皇帝正當性,就是作為天道承繼者,那個授權不只是談及土地,而是那個皇帝做了甚麼事跡。」Eliza說,她看了整篇古典,認為很清楚文中不「只是」談國土喪失。
然而,周專員曾經挑戰Eliza對中國歷史的理解。Eliza說,她在中學有讀中史科,但在大學副修世界歷史。周專員堅持要問:「妳有無正統的中國歷史訓練。」
Eliza反駁:「如果你想說,我只有中三程度的中史學識,我不會同意你的說法。作為學者,特別是研究香港政治的學者,我們常要去參考中國歷史,因為香港很多的發展和中史有緊密關連。我懂得看寫中文亦會讀文言文,作為學者我有能力去理解中史。」
周堅持要問:「我問正統的中史訓練。」Eliza如此回應:「如果你硬要這樣問(If that’s how you like to put it.)我沒有教過中國歷史科,我博士研究也不是中國歷史,你可以說我『正規中史訓練是到中三』」。
而作為控方專家的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天打了紫藍色的間條領呔,整天坐在控方律師後,聽到他同意的觀點,有幾次認同地點頭。
劉智鵬曾經在他的報告中提及「革命」可以參考「文化大革命」之使用,是「文革」與「政治層面」有關聯的例證。然而Eliza卻反駁,「文化大革命不涉及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被推翻或被取代。」
專員此時拿出一份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的文件。文件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件於1981年公佈,為內地官方對文革定性的文件。
周專員把文件較後幾處,談及文革三個階段節錄,以英語讀出。文件內容節錄為:「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變的事件。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黨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結果,客觀上宣告了『文革』理論的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周恩來同志機智地粉碎了這次叛變。」
周專員繼續以英語朗讀:「在發現江青等人借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對他們作了嚴厲批評,宣佈他們是『四人幫』;1976年毛澤東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十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革』這場災難。」
「煽動」、「內戰」、「奪取最高權力」、「叛變」、「篡權」等英文翻譯,由周專員讀了出來,在香港高等法院的一庭空氣中飄揚。
周專員讀畢,問,這份文件,與如何理解「革命」這詞,有關聯嗎?
Eliza深呼吸了一口氣,慢慢回答:「你知道關於『文革』這課題,曾經有多少人出版了多少本專門的書籍,有多少人研究過?我認為要小心使用這資料。」
周追問下去:「這份資料有相關性嗎?」糾纏一會,Eliza答,「我不會改變我原來的看法(關於文革不是關於政權更替)。周再追問下去:「那妳認為文件那一部份不合乎事實或不準確?」
此時,法官彭寶琴插嘴:「周先生,你要再修正你的問題。」法官杜麗冰接下去:「李教授(即Eliza)沒機會從頭到尾看全份文件,她怎回答你?」彭寶琴再說:「她這方面的意見也不太有相關性。」關於文革的討論,就此打住。
另一個有火花的議題,就是關於在光復社區示威中,有示威者拿着殖民時代的港英旗揮舞。Eliza指出,她沒有訪問過拿旗的人,不能知道每個人心裡想甚麼,但以她的閱讀(decoding),揮旗的人對香港2010年初的狀態不太滿意,想把香港恢復到以前的社會秩序。
杜麗冰法官追問:「回到殖民時期統治?」Eliza回應:「或許是那種生活方式。」杜官接着問:「那是一樣的(統治和生活方式),想回到殖民地的生活,和回到英屬殖民地是一樣的。」
Eliza說,她不同意。「我猜測,人們對殖民地時代一些東西懷念,或許是經濟結構,文化符號,我不知道。例如1997年7月1日,香港由殖民地變成香港特區,在社會、文化、經濟上,不是突然產生巨變。」
Eliza以社科學者概念再重申:「想回復英治殖民地,和香港獨立是兩個不能共容的概念。」
陳官追問:「恢復殖民地不是必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嗎?」劉智鵬專家此時在座上點頭。陳官再說,即使他同意Eliza所說,但邏輯上不是不通嗎?
Eliza再表示:「在狹義上及技術上可以說是,但法理上甚麼是分離主義,並不是我的專長範圍。我會問,香港要回到殖民統治,現實上可能性是零,故此我認為,揮旗者是要表達他們對現況的不滿。」
三位法官,此時先後兩次把座椅退後商議。陳官表示他要「收回『同意李教授』言論的說話,而且這句話,亦不代表我們三名法官的看法。」然而不久,三官表示要休庭20分鐘。休庭後,陳官澄清他對Eliza證供的理解,並請她再詳細解釋。
Eliza表示:「這裡涉及三件事。一。殖民地時代的生活方式;二。殖民時代的政體;三。追求港獨。而我認為,二。和三。基本上有矛盾。」意思是,兩個訴求是不能同時並行的。
Eliza亦補充,控方專家劉教授曾指「香港自治運動」是「港獨運動」,她想澄清,「以我所知,香港自治運動是受到曾任嶺大助理教授的陳雲著作《香港城邦論》啟發,陳雲一度為該組織做過advisor,後來離開了,但他們不是追求港獨,而是追求保護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支持『一國兩制』框架和原則,追求高度自治,只是覺得一國兩制實踐起來不及他們期望。」
盤問到了最後,周天行專員花了長時間,追問在光復行動中,一些示威者拿着或喊過的口號,例如「驅逐支那罪犯」「大陸人番大陸」等。周專員指,示威活動中,明顯有「反中共」及「支持港獨」成份,問Eliza是否認同「光復」二字意思,要參考這些「客觀事實」。
Eliza說:「我要強調,這些活動中的確出現了很敵意的行為,對內地遊客和水貨客,而水貨客亦不只有內地人,也有香港人從事水貨活動。示威裡,有語言暴力(verbally abusive),很強敵意(very hostile),我認為這些口號很不恰當,富侮辱性,甚至涉及歧視(racist)。」
Eliza指,但示威遊行裡,參加的人多樣。她舉例七一遊行,每年遊行有不同訴求的人在其中,包括性工作者,性小眾,宗教團體,甚至乎外傭,示威者之間的訴求不必然一樣,甚至可以有矛盾。故此,她堅持認為,社區的光復行動,主要訴求是關於公共空間秩序問題。
陳官追問,照片裡有人舉起「恢復英港。建立港人政府」口號,如何解讀?
Eliza答:「字面可解作『恢復英治時代香港』,但我們要問,這句不夠具體,『港人政府』究竟是指,『香港人由香港人去領導』(government led by Hong Kong people),還是『香港人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HK people)?」
Eliza說:「如此這般,表達意思不明。而很多示威者都有點『詞不達意』(not coherent), 他們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但他們憤懣很大,就弄一點東西出來表達一下。」
周專員沒有放棄去追問,為何光復社區的示威者要舉港英旗幟。他問Eliza:「妳說示威者有不滿,所以去舉旗。但他們為何一定要舉旗,他們可以找渠道去投訴呀,例如向立法會議員申訴。」此時,旁聽席爆出笑聲。
Eliza再解釋:「示威的作用,就是向政府發放訊息,表達民間訴求,他們為何不向立法會議員求助,我不知道。」
經過了2019年和2020年,香港的街道,示威活動幾近絕跡;而立法會選舉,民主派議員亦在DQ潮下集體請辭,多個議員相継被控及入獄,而立法會選舉辦法亦大幅修改,按中央及港府宣傳,這是「完善選舉制度」。明天李詠怡教授會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離開高等法院)
逐 文言文 意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封神演義 #封神榜 #姜子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中國有很多名著,可能以前在秦朝的時代很多書被燒毀了,但是還有一些保留下來了。其中四個名著就是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但是還有一部沒有被列入在四大名著裡面,那就是封神演義。這本書出現於明朝時代,傳說中他的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也有說是道教學者陸西星寫的。而西遊記也是在明朝時代出版的,兩者雖然是在同個朝代裡面,但是裡面講的人物有重疊,感覺像先有封神榜然後才有西遊記。
我不明白為何以前的明朝君王可以讓他們出版這本書,因為封神榜裡面有摻入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例如周武王,蘇妲己,紂王,姜子牙等等,其實是講著造反的,順便宣傳道教成仙的一些神話,而西遊記則是宣揚佛教,我們姑且相信明朝時代的皇帝比較沒有那麼小心眼,但是為什麼作者會寫這一本書呢?其用意又是什麼呢?可能就是為了賺錢吧!
你可能以為他還在一本一本寫吧?放心~那個時候已經有印刷術了,所以大量印刷沒有問題,而且還保留至今,我去看了一下封神演義的原本,哎喲,全部都是文言文,看了頭都大了,不過還好我看過TVB的封神榜,所以大概故事是知道的。
真實歷史人物
中國的神話起源於伏羲和女媧造人,然後就是三皇五帝,三皇就是指軒轅,伏羲和女媧,神農氏炎帝和祝融赤帝,而五帝就是堯(yao),舜(shun),少昊(hao),顓頊(zhuan xu第一聲)帝喾(Ku第四聲)。
開始於黃帝,軒轅,傳說中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和蚩尤大戰九次,終於在逐鹿上殺了他,創立了夏朝,華夏中國也。古人認為他們乃世界的中心,所以稱之為中華,中央之國,簡稱中國。
然後在公元前1555年,商朝滅夏。經歷了大概五百年,到了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叫帝辛,也就是封神演義裡面的紂王,傳說中他說荒淫無度的皇帝,在【史記】和【國語】裡面有記載,他有個非常美的妃子,叫蘇妲己,在紂王討伐有蘇氏後,有蘇氏把他的女兒妲己嫁給紂王,深得紂王寵愛,立為王后,很多人都將商朝滅亡的原因賴在女人身上,但是自己的國家被你毀滅,還被逼嫁給你,迷惑他讓他的朝代滅亡,不就是正好報仇了嗎?
那麼紂王那時有多淫亂呢?根據史記裡面有記載,紂王為了討妲己歡喜,把酒添滿進去池裡面,還讓三千男女裸體追逐其中,所以才有那句:酒池肉林的成語,而且更用了很多人民的錢修建鹿台,裡面收藏了奇珍寶物。
那麼在封神演義裡面,紂王就是應文武百官,在女媧聖辰當天,去到女媧殿為百姓祈福,但是這個紂王沒有見過美女,看到女媧的聖像,竟然起來色心,石像而已哦~紂王,你有多dry哦?
他就說我的后宮裡面,都找不到那麼美的女子,彷彿仙女下凡,月殿嫦娥一樣。如果可以帶回去享受,那就最好了。
於是就在女媧殿裡面,寫上:鳳鸞(luan2)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區區遠山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嬌豔,芍藥(shao2)籠煙騁(cheng3)媚狀,但得妖嬈(rao2)能舉動,取回長樂代君王,前面的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出事的就是後面那兩句,意思是最後可以帶女媧回去陪他就好了。這是對於女媧的褻瀆(xiedu),所以千萬不要得罪女人哦。尤其是最大的那個。
女媧看了非常生氣,自己保護了商湯600年,然而這個紂王昏庸淫亂,不修身立德,於是就召喚天下群妖去到她的行宮,在當中選了在軒轅墳中的叁妖,那就是千年狐狸精妲己,白蘭氏雞精,啊不是,是九頭雉(zhi4)雞精,還有玉石琵琶精。
女媧就和她們說在西周已生聖主,商朝氣數已盡,天意已定(是你自己定的吧?)你們三人去迷惑紂王,讓他沉迷酒色,迷惑君心,等待周武王討伐紂王,以助其成功,不可殘害蒼生。事成過後,你們就可以修成正果。哦~~原來是臥底來的。。。
現實的歷史當中,妲己在商朝滅亡的時候,被斬首了。
裡面還有一個主要人物,就是封神的姜子牙。姜子牙,又名呂尚,字子牙,也叫姜太公,在歷史裡面,姜子牙是在兵法,管理,天文,政治上都有涉獵,但是到了72歲還沒投靠任何君王下面,只因他要等待明君,知道周文王姬昌會經過渭水之濱,蟠溪(panxi)於是就在那裡釣魚等待他來~
但是他沒有放魚餌,周文王就問道:沒有放魚餌怎樣可以釣到魚呢?
姜太公就說:我老人癡呆。。。忘了放魚餌。
不是:姜太公就說:願者上鉤。過後就和周文王討論國家大事,周文王看過履歷表,覺得不錯,就聘請他為太師,而在封神榜裡面也有提到姬昌,還有提到姬昌的次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
比干也是真實人物來的,他是紂王的親叔叔,是三大忠臣之一,他因為直諫而被紂王剖心而死,到了唐朝被最封為太師,忠烈公。在道教裡面稱之為財祿真君,就是財神爺啦~
在封神榜裡面,他發現了妲己是狐狸精,就特地讓紂王穿上狐狸毛衣刺激妲己,妲己看到很多子孫的毛皮被披在身上,非常的憤怒,就設計詐病,說需要一片玲瓏七竅之心來煮羹湯才可以醫治她的病。於是就傳召比干,說需要借他的玲瓏心一用,比干知道這一去一定是兇多吉少,於是想起姜子牙曾給過他一個簡帖,如果有什麼進退兩難的時候,打開來看看,裡面有個符印,吩咐燒了放進水里面,喝了可以保護五臟,於是他去見紂王,紂王就要他剖開他的身體,取出心臟給他。於是比干用刀掏心出來給他,然後就下台騎馬離開了。由於是姜子牙的符印的關係,沒有心還可以活著,但是他走到一半,見到一個婦人買無心菜,就問她說:為什麼是無心菜,婦人就說:就是無心的菜咯~然後他又問道:人無心又如何?婦人就說:人無心必死!然後比干聽了,就吐出鮮血,死了。原來這是崑崙法術,如果那個婦人回答:人無心還可以活,比干就不會死。
哎喲,不問就可以了吧~為什麼一定要問呢?雖然故事內容和歷史有點不一樣,但是結果是一樣。
還有周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在周文王被紂王囚禁過後,他被當成質子,幫紂王駕車,紂王把他剁成肉醬,煮成肉湯給周文王吃,而在封神演義裡面,伯邑考就被描述為俊男,為了父親,他獻上七香車,白面猿猴和美女十名給紂王,並且要代父贖罪,當他的車夫,妲己非常喜歡他,一直借學琴來勾引他,但是他就拒絕了她,,我心托明月,明月照溝渠。於是妲己就因愛成恨,就誣陷伯邑考說他性騷擾她,紂王就把他剁成肉醬,做出餡餅給毫不知情的周文王吃下去。
雖然過程不同,但是伯邑考還是一樣給剁了。
封神演義裡面除了這些真實歷史的人物之外,真實發生的戰爭也有改編進去,好像是牧野之戰,就真實記錄在歷史書裡面,這個戰爭是周武王和紂王的戰爭,周武王就大獲全勝,而紂王知大勢已去,就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封神榜裡面一個封了365個神,但是姜子牙就是忘了自己,(都講他記性不好的啦)而在封神榜裡面是沒有哪吒,楊戩(二郎神),雷霆子,他們是肉身成仙,而妲己也被封仙,因為她是臥底來的。
哪吒的爸爸,李靖是真實的唐朝名將,雖然時間點有點出入,一個是在商朝,一個是在隋唐時代,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剛好同名同姓。
過後的西遊記好像是延續這些設定,但是卻加進來如來佛祖,感覺就像宣傳佛教的如來是比任何的道教封的神仙都厲害,感覺就是一個就是道教的宣傳小說,另一個則是佛教的。
如果大家有興趣,下一集我就說西遊記裡面的真實存在人物。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