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開2018剛出版的一本書
https://www.amazon.com/Endure-Curiously-Elasti…/…/0062499866
書如其名,一整本書都在探討:人類耐力運動表現的極限,是極有可塑性的XD
作者Alex Hutchinson主修物理學,曾參加加拿大奧運代表甄選決賽及代表加拿大出賽田徑項目。他是Outside 雜誌的專欄作家,曾長期寫 Runner’s World的專欄,贏得過國家雜誌獎,定期為The New Yorker online 寫稿。
第一個翻到的章節在講口渴(thirst)這件事情。速記一下幾個重點與想法跟大家分享!
先講結論:
關於『口渴』『脫水』的看法與研究,是耐力運動中最難有明確定論的主題之一!
>>『口渴』的感覺跟『脫水狀態』要分開來探討。
>>『脫水狀態』怎麼量測還有定義的,也是研讀文獻時要注意的事情。
約一百年前,當時主流的看法是:應該不計一切代價,盡可能『避免』在賽跑時喝水!當時的看法是:喝水會讓腸胃不適,而且你來不及吸收。
在1940年代,盛行的想法仍是:『透過訓練,你可以只需喝少量的水,以便減少不需要的流汗』。但那時Edward F. Adolph 的研究破解了這個看法,指出補充水分還是會改善運動表現的。
(註:雖然研究在進展中,但1968年,二十一歲的Amby Burfoot在炎熱的天氣跑波士頓馬拉松, 什麼都沒有喝:然後贏了!)
作者舉出了實例與研究,來提醒大家很多『看似合理』的『推論』,其實是迷思!
————————————
Q:『脫水會造成中暑?補充水分是為了調節體溫?』
>> Ans:即使是在超級極度脫水的人身上,也沒有發現中暑現象。
長距離的比賽比較會造成脫水,而短距離的比賽比較會造成中暑。
前者由於時間夠長,所以流失的水分越來越多。後者因為代謝速率高,所以較會造成中暑。
重點:核心體溫(core temperature)與代謝速率比較有關係。
短距離短時間的比賽(例如三十分鐘左右),即使你還來不及流失很多水份導致脫水,因為運動強度有辦法維持地更高,所以核心體溫會更高。
脫水的確會造成體溫上升,可是其實程度相當小!
————————————
Q:『當我覺得口渴,是因為身體水分不夠嗎?』
>> Ans:體內含水量的調控,是經『滲透壓』以及『口渴』的感覺,不是經由含水量。
身體感知到滲透壓上升時,啟動賀爾蒙(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腎臟會回收更多的水分,以及讓你『感到口渴』。
你會有口渴的感覺,精確地來說,主要跟『滲透壓』有關,不是直接地跟『身體是否缺水』有關。
————————————
Q:『當我可以想喝水就喝水,是否就不會缺水了?』
>> Ans:身體的『總含水量』起伏很大,可是身體的『滲透壓』是受到精密調控,不太變動的。
換句話說:你可以處於缺水/脫水(dehydration)的狀態,但『不』感到口渴(因為滲透壓沒變)。
重點: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2011年南非的研究,一群軍人在炙熱的天氣中搬著重物行軍,他們被『允許』想喝多少水就喝多少水。結束時,他們平均掉了3.8個百分比的體重,但滲透壓是正常的。
所以,更進一步的想法是:不渴又脫水的狀態,是否根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這裡衍生出的想法是:脫水是否其實是一種演化的優勢?我們的身體其實被設計來可以忍受(至少一段時間,四到六個小時?)的缺水狀態,以便從事耐力運動?
————————————
Q:所以我們調控身體含水量的機制,不是藉由身體含水量,而是跟純粹與『口渴的感覺』以及『滲透壓』有關係嗎?
>>Ans:重點是:在討論這些議題時,如果只看滲透壓以及身體含水總量的話,會錯失了貫穿這整本書的一個概念:我們所有的生理數值以及反應,有部分都會跟我們的『大腦』如何接收以及解讀這些訊息有關。
『喝水』會影響我們的知覺/心理還有動機:僅僅是喝水的這個動作,都能有效地擊退口渴感覺以及增進表現。
耶魯大學1997年的一個著名實驗中,受試者運動了兩小時來引發脫水狀態,然後監測他們的口渴感以及Antidiuretic hormone. (兩個調控plasma osmolality的因子)。
第一組受試者將水喝進肚子後,用鼻胃管把胃裡面的水抽出來。第二組則是以鼻胃管把水灌進胃裡面(除去了水從口腔中經過喉嚨的這個過程)。
結果是:第一組雖然身體沒有真的攝入水分,但第一組比較能『解渴』。
為了把心理因素拿掉,避免『因為沒有喝水所以心理上覺得比較很渴』(?),有人做了個實驗:受試者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補充水分,研究者及受試者都不知道受試者缺水的程度。結果發現:即使是有3%的脫水,也不會影響運動表現。
——————————
相信讀到這邊,大家眼睛應該都酸了,腦袋都快打結了..!?XD
『完賽後體重減少等於流失了多少水份?流失越多越影響運動表現?』『選手通過終點線後癱軟倒地是因為脫水?』『是不是等我口渴才喝水就來不及了?』『不是說不要讓自己的脫水狀態大於兩個百分比嗎?』『實務上跟理論的差距?』
這幾個問題的整理,請大家鎖定後天中午同一時間收看...XD
#運動生理學
#Endure
#alexhutchinson
Sweat Science
運動生理學第九版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翻開2018剛出版的一本書
https://www.amazon.com/Endure-Curiously-Elasti…/…/0062499866
書如其名,一整本書都在探討:人類耐力運動表現的極限,是極有可塑性的XD
作者Alex Hutchinson主修物理學,曾參加加拿大奧運代表甄選決賽及代表加拿大出賽田徑項目。他是Outside 雜誌的專欄作家,曾長期寫 Runner’s World的專欄,贏得過國家雜誌獎,定期為The New Yorker online 寫稿。
第一個翻到的章節在講口渴(thirst)這件事情。速記一下幾個重點與想法跟大家分享!
先講結論:
關於『口渴』『脫水』的看法與研究,是耐力運動中最難有明確定論的主題之一!
>>『口渴』的感覺跟『脫水狀態』要分開來探討。
>>『脫水狀態』怎麼量測還有定義的,也是研讀文獻時要注意的事情。
約一百年前,當時主流的看法是:應該不計一切代價,盡可能『避免』在賽跑時喝水!當時的看法是:喝水會讓腸胃不適,而且你來不及吸收。
在1940年代,盛行的想法仍是:『透過訓練,你可以只需喝少量的水,以便減少不需要的流汗』。但那時Edward F. Adolph 的研究破解了這個看法,指出補充水分還是會改善運動表現的。
(註:雖然研究在進展中,但1968年,二十一歲的Amby Burfoot在炎熱的天氣跑波士頓馬拉松, 什麼都沒有喝:然後贏了!)
作者舉出了實例與研究,來提醒大家很多『看似合理』的『推論』,其實是迷思!
————————————
Q:『脫水會造成中暑?補充水分是為了調節體溫?』
>> Ans:即使是在超級極度脫水的人身上,也沒有發現中暑現象。
長距離的比賽比較會造成脫水,而短距離的比賽比較會造成中暑。
前者由於時間夠長,所以流失的水分越來越多。後者因為代謝速率高,所以較會造成中暑。
重點:核心體溫(core temperature)與代謝速率比較有關係。
短距離短時間的比賽(例如三十分鐘左右),即使你還來不及流失很多水份導致脫水,因為運動強度有辦法維持地更高,所以核心體溫會更高。
脫水的確會造成體溫上升,可是其實程度相當小!
————————————
Q:『當我覺得口渴,是因為身體水分不夠嗎?』
>> Ans:體內含水量的調控,是經『滲透壓』以及『口渴』的感覺,不是經由含水量。
身體感知到滲透壓上升時,啟動賀爾蒙(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腎臟會回收更多的水分,以及讓你『感到口渴』。
你會有口渴的感覺,精確地來說,主要跟『滲透壓』有關,不是直接地跟『身體是否缺水』有關。
————————————
Q:『當我可以想喝水就喝水,是否就不會缺水了?』
>> Ans:身體的『總含水量』起伏很大,可是身體的『滲透壓』是受到精密調控,不太變動的。
換句話說:你可以處於缺水/脫水(dehydration)的狀態,但『不』感到口渴(因為滲透壓沒變)。
重點: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多研究其實都把口渴跟脫水混淆在一起。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2011年南非的研究,一群軍人在炙熱的天氣中搬著重物行軍,他們被『允許』想喝多少水就喝多少水。結束時,他們平均掉了3.8個百分比的體重,但滲透壓是正常的。
所以,更進一步的想法是:不渴又脫水的狀態,是否根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這裡衍生出的想法是:脫水是否其實是一種演化的優勢?我們的身體其實被設計來可以忍受(至少一段時間,四到六個小時?)的缺水狀態,以便從事耐力運動?
————————————
Q:所以我們調控身體含水量的機制,不是藉由身體含水量,而是跟純粹與『口渴的感覺』以及『滲透壓』有關係嗎?
>>Ans:重點是:在討論這些議題時,如果只看滲透壓以及身體含水總量的話,會錯失了貫穿這整本書的一個概念:我們所有的生理數值以及反應,有部分都會跟我們的『大腦』如何接收以及解讀這些訊息有關。
『喝水』會影響我們的知覺/心理還有動機:僅僅是喝水的這個動作,都能有效地擊退口渴感覺以及增進表現。
耶魯大學1997年的一個著名實驗中,受試者運動了兩小時來引發脫水狀態,然後監測他們的口渴感以及Antidiuretic hormone. (兩個調控plasma osmolality的因子)。
第一組受試者將水喝進肚子後,用鼻胃管把胃裡面的水抽出來。第二組則是以鼻胃管把水灌進胃裡面(除去了水從口腔中經過喉嚨的這個過程)。
結果是:第一組雖然身體沒有真的攝入水分,但第一組比較能『解渴』。
為了把心理因素拿掉,避免『因為沒有喝水所以心理上覺得比較很渴』(?),有人做了個實驗:受試者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補充水分,研究者及受試者都不知道受試者缺水的程度。結果發現:即使是有3%的脫水,也不會影響運動表現。
——————————
相信讀到這邊,大家眼睛應該都酸了,腦袋都快打結了..!?XD
『完賽後體重減少等於流失了多少水份?流失越多越影響運動表現?』『選手通過終點線後癱軟倒地是因為脫水?』『是不是等我口渴才喝水就來不及了?』『不是說不要讓自己的脫水狀態大於兩個百分比嗎?』『實務上跟理論的差距?』
這幾個問題的整理,請大家鎖定後天中午同一時間收看...XD
#運動生理學
#Endure
#alexhutchinson
Sweat Science
運動生理學第九版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eart Rate Training》的中文版上市了,在審訂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學到許多關於心率訓練的知識,我認為這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能帶給台灣讀者「更實用」的科學化訓練知識。
這本書共有兩位作者,其中一位作者羅伊.班森(Roy Benson)曾經擔任NIKE與POLAR的心率訓練顧問,他的《精準跑步》(Precision Running) 一書總共被翻譯成七種語言,並在全世界銷售超過20萬本。另一位作者狄克蘭.康諾利(Declan Connolly)現職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運動生理學教授,與人體運動表現實驗室(Human Performance Laboratory)主任,發表超過300篇的科學期刊。這兩人的經歷剛好達到互補:班森有心率錶豐富的使用和教學經驗,康諾利則補足了學術上運動生理的專業知識。
在安排訓練計畫時有幾個變數很重要,像是里程數、訓練時間、趟數組數或訓練強度。前幾項都很好判斷,唯有「訓練強度」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指標,所以你無法確定今天有沒有達到訓練有氧能力、耐乳酸能力或無氧能力的目標,而心跳錶正是一種可以「即時監控訓練強度」的工具。相較於那些實驗室昂貴的運動強度監控儀器,心跳錶不論在實用性、方便取得性、方便攜帶性、操作難易度與價位上都大勝其他監測儀器,而成為最普及的訓練強度監測工具(當然,最方便也最便宜的監控工具還是「自我感覺」,但缺點是主觀的感受通常受環境與情緒波動影響很大,所以自我感覺做為監控訓練強度的效果並不準確),於是,「心跳錶」在運動訓練強度的監測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除了瞭解訓練強度之外,心跳錶還可以讓你「瞭解目前身體狀況」,藉以避免過度訓練。以書中162頁的內容為例:「假設你有記錄安靜心率的習慣,每天早上醒來時平均心率是52 下/分鐘,這個週日跑了16 公里,週一早上醒來時安靜心率為 55下/分鐘,接著決定按照表訂計畫又做了一個田徑場內的速度訓練(低總量但是高強度),到了週二醒來,安靜心率為 56 下/分鐘,這表示你尚未從週日的訓練完全恢復過來(週一又雪上加霜),這個週二你應該要做的是一個極度輕鬆的訓練,或是乾脆休息一天。這就是詳實記錄安靜心率的好用之處。透過前述的方式,大約一到兩天你的安靜心率應該就會恢復,如果不是如此,你可能已經出現嚴重的過度訓練。」
擁有一支心跳錶很簡單;但能夠取得正確數據、解讀心跳錶數值反映出來的意義、然後再加以應用並不簡單,於是使用者需要一本心率訓練的指南書。目前市面上關於心率訓練的書籍並不多,比較多人討論有5本:
1、《心跳率訓練法》(Heart Rate Training)
2、《精確心率訓練》(Precision Heart Rate Training)
3、《心跳表指南》(Heart Rate Monitor Book)
4、《完全心率訓練手冊》(Total Heart Rate Training),
5、《心跳錶白痴的使用指南》(Heart Monitor Training for the Compleat Idiot)
其中只有2本是2005年後發行的新書,其餘都是2000年前的版本。《心跳率訓練法》算是目前內容最新,也是亞馬遜書店內讀者評價最高(4.5顆星)的一本心率訓練書籍。本書完全是實用取向,先從心率的理論說明開始,最後導向各種不同運動的心率監控方式。它將心率概念結合個人化訓練,用科學的角度做系統化分析和整理,使用者在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以後,才能夠充分利用心跳錶,並將心跳錶的功能發揮到極致。而這些絕對不是心跳表製造商提供的使用說明書可以交給你的知識。
本書的缺點是需要一隻心跳表和心跳帶,不同心率表的監測準確度不一,有些心跳表的數值會上下變動很大,建議在購買前先試用,確定心率監控很穩定。本書也不只適合訓練不只適合那些有計畫性訓練的業餘與菁英選手,也適合一般想要健身的人當作強度監控的參考書(第九章即是健走的強度監控教學)。
又將到週末假日,運動時,若可考量心跳率的數據,就能解讀最佳體能指標,找到自己專屬的運動方式與進步關鍵唷~
全球頂尖運動教練一致推崇的「心跳率訓練法」完全聖經
掌握心跳率,你的運動計畫就成功了一半!
2012年226K超鐵冠軍、科學化訓練推廣者 徐國峰 專業審訂
★心跳率是身體內建、最懂你的貼身運動教練,也是科學化訓練的第一步
★一個數值,即能連結你身體及運動之間的所有狀態
★讓你以最少的訓練量、最安全的狀態達到最佳的運動成果
【收錄健走、跑步、游泳、鐵人三項等八項運動全套心率訓練課表】
欲知更多,快來看看《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解讀最佳體能指標,找到自己專屬的運動方式與進步關鍵》
(心跳率運動教練好禮等你拿,詳見本書)
城邦花園 http://goo.gl/kzlNS0
博客來 http://goo.gl/rYA3tm
讀冊 http://goo.gl/N0jnz6
金石堂 http://goo.gl/2rMPv8
誠品 http://goo.gl/1wD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