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應該要紀錄一下今天的事件與我的心情。
或許也希望住在異國的同溫層彼此分享與安慰🤔
今天,小艾在睡前,跟我說⋯
我的頭髮跟媽媽一樣,妹妹的頭髮跟爸爸一樣~可是妹妹是個女生。
我跟小艾說,對啊~妹妹的頭髮也會長長,之後就跟你和媽媽一樣是長頭髮了,只是妹妹的頭髮比較咖啡色一點點。
不過,男生也可以留長頭髮呀!就像是你的乾爹一樣~他也是長頭髮呀!
媽媽,我想要我的頭髮是金色的⋯
跟Rapunzel一樣,黃黃的~
(我聽到這番話其實有點驚訝⋯)
喔?為什麼呢?
你覺得金金的頭髮很漂亮是嗎?
對啊!我想要我的頭髮也是金色的⋯⋯
那妳不喜歡媽媽和妳的頭髮顏色哦?
不喜歡~
為什麼不喜歡呢?
你不喜歡媽媽的頭髮顏色嗎?
不喜歡~
那怎麼辦呢?
我和媽媽的頭髮換一個顏色就好了呀!
(此時我有一點難過了⋯⋯⋯)
那⋯⋯⋯還是你想要換一個媽媽嗎?
不要~
我們把頭髮變顏色就好了啦!
為什麼你會想要金金的頭髮?是因為你的同學都是金金的頭髮對嗎?
對⋯⋯⋯⋯⋯⋯⋯⋯
#小艾的金髮同學佔八成以上
(此時我已經內心大暴走)
妳知道頭髮的顏色還有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從爸爸媽媽的基因來的嗎?
你已經是最完美最棒的了!!
每一個人生出來都是很特別的人!
要最愛自己知道嗎?
知道⋯⋯
(說了一堆她能做到的事情然後死命稱讚她)
妳覺得poo poo能吃嗎?
不能~
那如果你的同學還有朋友全部的人都吃poo poo…你要吃嗎?
不要~
那你知道你自己可以判斷很多事情~
為什麼想要跟大家一樣呢???
你如果想跟大家一樣⋯⋯⋯
跟媽媽回台灣,大家頭髮也都是黑色的啊!
本來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不同顏色⋯
只是你剛好同學都是金色的頭髮呀⋯⋯
要最愛自己,知道嗎?
其實跟小艾說了這些話之後,
我一直在思考…..
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開始想要跟同儕一樣嗎?
還是她只是純粹喜歡金色的頭髮⋯
或是在學校有其他小朋友跟他說了什麼?
還是只是我自己內心的恐懼?
害怕擔心自己的孩子自信心不足?
是不是反應過度?
我的反應過度會不會造成他心裡面的創傷?
我住的這個區域,學校確實大部分都是金頭髮的小孩⋯⋯
我想這個是我目前遇到的第一個大挑戰,
要怎麼樣讓小艾了解,
要怎麼樣讓他自我認知,
要怎麼樣闡述由內散發出來的自信心⋯⋯⋯
我想這個是一直需要精進課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過度 稱讚 小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過度 稱讚 小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完 High媽。心理師星期日當天的文章以後,我有滿多想法想要補充的。
(錯過High媽文章的朋友請點此連結,或者到文末的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
.
.
首先就是呢,我希望在這裡強調一下,「情緒勞動」這件事情其實「不等於」家務分工,雖然他確實在家務分工方面會造成實際上的影響。
我再引述一下作者潔瑪・哈特莉在《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裡面的定義:「讓一件事進行順利,同時確保所有參與的人都滿意愉快,從頭倒尾必須要付出的無形心力。」
看到沒,他說「一件事」,並沒有特定指「家事」。我也再讓大家複習一下,我在自己的文章裡描述的,用來說明「情緒勞動」的例子:
***
今天是家庭旅遊日,你帶著三歲的孩子、先生還有公婆一起開車出去玩。
到了目的地,一下車,走不到五分鐘小孩就蹲下來開始撿石頭,拖都拖不走。你看到公婆站在附近一邊煽風一邊等,頭上的太陽很大很曬,趕緊走到先生旁邊低聲說:「你帶爸媽先去有樹蔭的地方,我等等再帶小孩過去。」先生盯著手機螢幕,頭也沒抬:「有什麼關係?就等一下就好了啊。」
什麼等一下就好了,你從鼻孔哼一聲,按耐住有點想嗆先生的衝動,自己走向公婆,堆著笑臉說:「媽,前面有個涼亭,你們先過去吧這邊好曬。」
「囝仔作伙帶去啊,遮熱曬傷欲安怎?」婆婆愛孫不肯移動,堅持要一起走。你大嘆一口氣,走回小孩身邊蹲下來,好聲好氣地勸:「寶貝,這邊好熱捏,大家都在等,我們走了吧?」小孩沒有理你。你用點心利誘,你提議要比賽,你假裝自己是石頭好痛好痛不要拿我了把我放下來,小孩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這時又聽到遠方的公公說:「熱尬按呢是袂等多久?我袂先行。」突然一股氣整個上來,你一把抓起小孩的手大喊:「這裡很熱會曬傷你是聽不懂嗎??」結果從頭到尾沒反應的先生在這時落一句:「幹嘛對小孩這麼兇啊?」
***
以上所有的心理描述,對照從很多男性的角度來看,在他眼中發生的事情會是:「跟我講講話,跟我爸媽講講話,跟小孩講講話,然後你突然就爆炸了,怎麼這麼情緒化脾氣好差。」
有發現嗎,這個例子跟家務完全無關,但是你可以看見就算在跟家務無關的事情裡,同時在現場的男性和女性,一個人可以對於周遭的狀況滿不在乎,另一個人卻認為自己有責任顧及在現場每一個人的感受。
「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保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間產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隱含著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用一個台灣人比較熟悉的詞彙來說明,我認為很接近「操煩」。
為什麼我要這麼強調「情緒勞動」不等於「家務分工」,也許用「操煩」這件事情會比較好懂。當我們把「情緒勞動」跟「家務分工」合在一起看的時候,會很容易認為只要從小就讓男孩女孩都有做家事的話,或者是只要先生開始分攤家事,事情就可以解決了。連我自己在一年前寫的相關文章,我現在來看,也覺得自己或許把解決方法過度簡化了。
但是如果我們用「操煩」來跟「情緒勞動」做類比,就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大家都遇過很愛操煩的長輩吧?跟這種長輩相處的時候,只要我們把他煩惱的事情都分攤掉,或者是把他擔憂的事情都做好,他就不操煩了嗎?不會吧,我們都很受不了操煩的人的原因就是,不管事情有多順利,操煩的人就會一直找的新的事情來操煩,永無止盡。
好,不要急,我知道拿「操煩」來比喻會讓大家不太舒服,我沒有在說女生都很愛操煩。我的意思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其實已經運作在這個模式下很久了,這已經是他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的模式。而且如果我們主動觀察自己,如果我們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這種精神上的負荷不會只有存在在家裡,其實在職場上,在跟朋友相處的時候,我們都還是會把天線開著。(那為什麼的人多數是女性,這點我認為是性別教育差異下導致的結果,這個我在前文有完整的想法,我把文章放在文末不然這篇會太長。)
我很喜歡High媽在他的文章裡使用的一個詞彙:鞏固。
這個詞彙很清楚的點名,表面上看起來是先生擺爛裝死或者是太沒概念不肯救我們,可是事實上是我們有一部份的自己不願意放棄那個角色框架。
怎麼可能!我都快累死了最好是我不想放棄啦!
我明白,但是我會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看見框架的整體。一個框架之所以會這麼難破除,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承擔情緒勞動」這件事並不是只有缺點,他同時還有很多的優點。
舉例來說,如果我跟傑克的相處模式,就像我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我承擔了大部分的「情緒勞動」,那很有可能家裡的父親節、母親節這種重大節日都是我在協調,我在訂餐廳,我在負責喬大家可以的時間,考慮每個人的交通方法,飲食喜好等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家領域的時候,讓人很不爽的地方是,經常是大家理所當然覺得「就是你要負責」,然後也很容易擺出「這是小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讓負責的人不只得不到感謝,有時候超載了動怒還會被覺得情緒管理很差。
但是同樣的狀況如果發生在職場,這其實會是一個很優秀的能力。當我的協調能力很好,又可以顧及各種小細節的時候,這樣的員工其實會非常受歡迎,得到很高的稱讚。這種落差就會格外讓人覺得心理不平衡。我做的事情在工作上得到這麼多認可,可是在家裡一直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落差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積極付出更多,因為潛意識裡想要讓自己在家裡也得到一樣的讚揚。
另外一個讓「情緒勞動主要承擔者」的角色框架很難被破除的裡由是,這個框架決定了行為對錯跟好壞的標準,所以萬一沒有了,我們會不知道怎麼辦。
在我的觀察,我認為期待女孩要「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等等的想法不只是存在在家庭裡,在父母對女兒的期待裡。甚至到了學校,老師也很盡力在引導女孩,請他們當小老師當小助手。這裡面的陷阱就是,其實「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這些事情都是優點,都是非常正面的人格特質,所以很多人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難道是要教小孩不懂事不體貼不善解人意嗎?
並不是這樣,問題是出在,如果還是有非常多的人覺得「還是女兒比較貼心」、「還是女生比較善解人意」,把這些特質都跟「女性」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有這樣的特質的女性才是好女性」的氛圍。那在台灣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習慣照著大人的標準來判斷事情的該怎麼做,這個制約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強大的多。因此,當我們覺得累死了,不想再承擔任何情緒勞動,我不想管其他人的心情,今年父親節我就是訂離我家最近的餐廳就好其他人就是給我想辦法準時到場好吃不好吃都拉倒!
誒,你這樣很不懂事耶。
類似這樣的聲音就會從我們的腦袋裡鑽出來,逼得我們就算滿肚子大便跟髒話,也都無法主動放棄已經超載的「情緒勞動」。
再講下去文章真的會太長,大家可能也無法消化,所以我先停在這裡。
總之我想強調的是,「情緒勞動」在性別上的失衡,其實不是只有存在在家務上,我覺得是一個社會整體,在各方面都比較依賴女性來擔當「情緒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所以除了「相信我們的先生和兒子一定有能力找到自己擅長的家務」以外,我覺得真正最關鍵的地方,是我們女性自己是否有意識到我們有時也會依賴承擔「情緒勞動」時會帶來的成就感,或者是害怕放棄承擔「情緒勞動」會遭受到的批評,以至於我們其實是自己主動去擔任「情緒勞動」的主要負責人,自己累死自己。
擁有承擔「情緒勞動」的能力本身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讓自己理解,我們不需要永遠都是那個負責承擔的人,有時候也給別人出場的機會。至於其他人承擔得好不好,關我屁事,我要休息。(關燈睡覺)
.
.
.
以下附上我一年前思考「情緒勞動」時寫下的三篇系列文。雖然現在我的想法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但是我認為這個系列還是值得一讀,提供大家參考不同面向的想法。另外我也把High媽上週日的文章連結放在這裡。
High媽的情緒勞動專題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歡迎繼續閱讀「上篇」男人不是豬,只是沒有人相信他們不是,包括男人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7009005387165&set=a.679555179465882
歡迎繼續閱讀「中篇」男性值得主動爭取承擔的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6641774314266/posts/172970017681441/?d=n
歡迎繼續閱讀「下篇」女性避免簡化任務,要相信對方學得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3843544260755&set=a.18878571276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