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王治澤
摘要
柏樺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盡致的平凡抒情使他獨具個人風格特色。在敘事詩歌上,不乏抒情作為連結,但其敘事特色依然顯而可見。其關於記憶、歷史以及現實的模擬,使得他的敘事詩歌呈現多重敘事的維度。本文將從這三部分,分別處理柏樺敘事詩歌「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之敘事元敘事素,論證其敘事詩歌的多重建構與意義。
關鍵詞:敘事元敘事素、第三代詩人、平凡抒情
壹、前言
《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收錄了第三代詩人的傑出代表,柏樺創作的抒情詩歌200餘首,時間從1981年至2019年,跨度四十年,分彆為 《夏天還很遠》\《麥子:紀念海子》\《禮物》\《生活,真好》\《年少是一種幸運》\《祖國或前世今生》\《江南來信》\《今夕是何夕》等八輯,是詩人編訂得最全面最滿意的一本抒情詩集。
柏樺寫於1981年的成名作〈表達〉,從出道便以抒情著稱。前行研究者們多著重於柏樺詩歌的抒情主題與身體美學的研究頗多,其期刊研究論文兩百餘篇,多有創見之研究者,不外乎黃粱、李商雨、李慶華等人。他們對柏樺詩歌語言、風格、意象多做闡釋與解析。就「抒情」而言,黃粱對其象徵個體化抒情特性,情境空間特徵與漢詩風格,論證了柏樺早期詩歌的特色與關懷。後者承續如是李慶華,在原先抒情層面,更深入論其柏樺詩歌終而的抒情歸宿。就「語言」而言,李商雨從柏樺對其詩歌的現代性審美切入,提出柏樺詩歌的元語言,更加確立柏樺詩歌的藝術自主性,以及柏樺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李商雨也對柏樺詩歌的身體性,立基於尼采的身體哲學和透視主義,論述其中呈現的快感、頹廢、逸樂的風格特色。
柏樺敘事詩歌比重雖不高且少,單就敘事詩歌的前行研究更是鮮見。其一方面重在敘事詩歌的作品並不多;二方面,大部分詩歌作品融於抒情中敘事,使得敘事效益來得沒抒情高。如果就《夏天還很遠》這本精選集,放諸在其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中,能見其殊異的多重性。柏樺在這類重在敘事的詩歌,對其處理方式,有著一定的敘事本根。美國敘事學家傑拉德·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概念。其元敘事有其敘事信號,即之於從柏樺敘事詩歌文本中清釐出其背後一如語境或意識等之敘事本根主題。
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有兩層可能性的界定。一層是「當一個話語的主題是敘事,我們就可以說該話語是元敘事。」這層是相對語言表面或話語表面的一種界定。另一層是相對嚴謹並且更意義的界定,因為它是複合式的,接近傅柯所言之「話語」(discourse)。把話語當成一個事件(event)而不僅是傳訊的媒介,同時更要認清意義符號在話語中的主宰地位。因而在面對柏樺敘事詩歌時,其相關的「語境」或「意識」得以含括進來,其敘事意義也得以延展。
筆者將瑞士語言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相關於構成語言的另一個主要單位:詞素(morpheme),借用過來形成論文的結構進行論述與辨證,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貳、敘事三重要素
如果說閱讀顯然依賴於被閱讀的文本,那麼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它也依賴於閱讀該文本的閱讀者。「素」是構成語言與詞彙的最小單位,而其敘事元雖不是最小單位,但確是其鞏固敘事的元素(或作中心),這些幾重元素構築成柏樺敘事詩歌的特色。故而,柏樺敘事詩歌中的敘事元筆者將其大致歸結為三類:記憶素、從史素與模擬素。「三素」構築了柏樺敘事詩歌的面貌,而其三素的含括指涉意涵則顧名思義。
一、記憶素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高山與流水〉\〈風在說〉即為敘事元記憶素。這類記憶素相關記憶。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1984)帶出記憶等於幸福的意味,詩中的受話人「我們」,其人應是友人。
1983年,西南農業大學任教前夕與張棗在四川外語學院見面半小時。讀到張棗的幾首詩,但不肯相信竟然有一個人與我寫的一樣好。匆匆離去,知道半年後,我在寂寞中試探著把他作為一個對話者向他發出了召喚。
這時的柏樺雖才不到三十歲,但足見他對過往的懷念與感慨時間的流逝,這無疑是為何柏樺詩歌重於抒情的原因之一吧。
〈高山與流水〉(2010)柏樺1975年作為知青下鄉到巴縣白市驛區龍鳳公社(現龍鳳鄉)公正大隊(現村)務農。這段知青歲月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令他縈繞又難忘,真是美呀!「唯一的欠缺就是日出而作後的寂寞」(每日晚間知青點組織政治學習),從此對這類學習感到恐懼,神經也極度脆弱。他說交談需要天賦,他也的確有這樣一個不畏風雨地與他往來50公里奔波的好友張棗,他們寫詩、談詩、改詩。「現在他已到退休的年齡了(還剩最後一週)」\「而我終於抵達!我終於走過了人生多少艱難……」作者所帶出的感慨一如題記:「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過去的光陰單剩下回過頭「昏昏燈火話平生」,供人留念。
〈風在說〉(2011)講了三個故事:老師的死、父親的死、友人之死。全詩分成三部分,分別代表了「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以各種味道構建記憶的階梯,「你越逼近死亡,越愛聞香」\「臘豬頭在灶膛已煨了一晝夜」\「他獨有的尿味、皮膚味、香水味」。一切都像風一樣從青(少)年時代,穿行到中(青)年時代,再穿行到老年時代,柏樺敘事的多愁善感盡致體現。
敘事元的記憶素敘事詩歌除了明顯的取用記憶外,其「外在物件」作織網構結形成他的記憶素的敘事風格。〈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掛鐘\椅子\信封\書籍\日曆\樹幹」;〈高山與流水〉「斯巴達克斯\電影台詞\炊煙」;〈風在說〉「學校\剪刀\臘豬頭\睡衣\醫院」等的外在物件,帶給閱讀者極強的畫面感,而於柏樺這些物件就像鉤子串聯勾勒出帶著溫度的記憶圖騰。
二、從史素
〈路易十六之死〉\〈查理一世之死〉\〈嘉靖皇帝的的一生〉這類即為從史素,相關著冰冷的歷史。
〈路易十六之死〉(2011.9.19)一個尋找與自己命運相同的人,無非就是英國的查理一世。根據史實「我從來沒有起過與人民為敵的念頭」登上斷頭台時「滔滔說道:我是無罪的而死的,我寬恕我的仇人;你們,不幸的百姓們……」然後「十點十分,他三十九歲的生命結束了」「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了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後,被他的祖國斬首」。
而於〈查理一世之死〉(2011.9.20)一個從容上斷頭台的國王。「我的頭髮礙事嗎?」「劊子手鞠躬道:請陛下把頭髮塞在小帽裡。」「無論陛下幾時給我信號,隨陛下尊意,我願意等著。」「不到一分鐘,國王伸出兩手,劊子手一斧下去就將國王的頭砍掉。」注意尾端創作日期,可以發現,寫了〈路易十六之死〉隔天才寫了〈查理一世之死〉,要尋找命運相同的人的路易十六微妙地,與查理一世聯繫在一起。而查理一世又是歐洲第一個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柏樺透過國王與侍衛或劊子手的來往對話,伸延了敘事素的空間。
兩國王之間,存在的同質點在於,一方面歸咎於女人,即他們的妻子。路易十六偏愛他的妻子成了法國國王中的一個另類,不耽於美色,唯一沒有情婦的國王。也不喜歡治理國政,愛好鑽研機械原理。當時路易十六夾在強勢的貴族勢力和洶湧的人民勢力當中,加上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和能力。在政治立場方面,他或許是同情平民境遇的。原因在於路易十六想通過削弱貴族,來加強皇權,所以他更有可能跟平民聯合,而不是跟貴族狼狽為奸。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瑪麗·米涅(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說,如果路易十六當時堅決抵制改革,當一個暴君的話,他起碼能保住皇位,至少不會被送上斷頭台。
相比於英國的查理一世,自從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英國成為了一個信奉新教的國家。可是查理一世卻娶了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后——亨利埃塔·瑪麗亞(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後來在王后的影響下,查理一世逐漸變得開始偏向於天主教,這就讓信奉新教的英國人感到非常惱火,畢竟新教才是英國的國教,查理一世還是其最高領導者。後來他長達十一年的暴政,在經過多年激烈角逐後,最終國會派打敗了保皇派,查理一世也因此成了階下囚。
二方面,兩位國王的歷史風評好壞不一,但大部分仍歸結於好的方面。就其柏樺的處理:一個是為國而死的善良又最軟弱的路易十六;一個是原有結實身軀,長命希望的查理一世。這兩位也許有著必死的必然性,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沒有落下作為國王的尊嚴。若說是為他們翻案,難免落入偏執的窠臼,倒是他們的生命,都為各自的國家開啟了新的篇章。
〈嘉靖皇帝的一生〉(2012)如同前兩位國王處理死亡。從一開始的不死藥到各種追求永生的學問,最後卻略帶追悔莫及地發出「我想回去、去、回去!回到我的出生地。」他感到恐懼,這恐懼是十七歲時就已釀造好的。
柏樺取用真實歷史的線性發展年表作各種敘事填補,讓兩位在現今只活在冰冷歷史長河裡的國王,經過對話或設計,兩位國王猶如活生生地展現在閱讀者眼前,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也留下了為人的那種溫度。而對於嘉靖皇帝似有似無地彌補了他十七歲的缺憾,即使「人們看到我哭了又笑了,人們也注定看到我的死」也罷。
三、模擬素
〈七天日記〉\〈臨行前的一生〉\〈五十年後〉為第三類敘事素:模擬素。「模擬」具有「模」與「擬」,是一個相互對立的對象。「擬」是對「模」進行仿擬刻畫,再生出模的「擬像」,故而存有虛實辯證的意味。
不同於前兩者敘事素,模擬素筆者認為更接近於小說敘事情境,雖然前兩者也都能如此,但不同之處也許就偏重取向而言,一個記憶、一個從史。模擬素更像是兩者的結合體,形成多元且龐雜的敘事素,並帶有一種超現實的敘事,這也是我為何將其定義為模擬素的因由。
〈七天日記〉(2014)以七件小事「那退了休的男教授忙兩件事」\「女人並非只為自己哭泣」\「體會了五十歲的反烏托邦」\「一個男人要是沒有肚子,那就是殘廢」\「照片上的你並非現實中的你」\「那年輕的岳父走路像少女」\「那裡浸信會的人層出不窮」透過對現實或現象仿擬出其「模」物,來對其現實或現象作出他的看法。
〈五十年後〉(2016)在按語上,就提示了「不是此地,不是此時:他們殺的是時間,一個未來的窮苦貧民。」而為何要殺時間?
一天,五十年後的一個晚間
在本市一家小超市收銀台邊,
你發現一個紅臉白鬍子矮男人
你一下町住了他,看了很久……
在回家的路上,你哭出聲來:
「中學時他身上有股橙子味。」
主角仿佛穿越到了五十年後的世界,從「紅臉白鬍子矮男人」嗅到了「他身上有股橙子味」。從十五歲畢業分手時,到五十年後的晚間,這中間只是一線之隔,哭聲飽滿了期間的無盡意味。
〈臨行前的一生〉(2016)「那對母女臨行前兩個半小時還在吵架……」柏樺道出「三千年後,你們乃屬於同一考古層。」這樣的不爭事實。「老年人談論死亡不是恐懼而是迷信。」柏樺對現實拋以冷絕的眼光或視角呼籲現世,就像別以為「屁股是充滿拯救的彌賽亞」似地。
柏樺的敘事詩歌,立基於其上三個敘事素: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各有其獨立的指意系統,即敘事學所談的「敘事要點」(the point of narrative)。此三種敘事素因其敘事要點也帶來了不同的敘事效益。敘事元記憶素,柏樺身體性的自主是很強烈的,畢竟攸關他的經驗,多在處理箇中情感,偏於抒情。敘事元從史素,重描歷史先人,將其活化賦予溫度,彌補缺憾,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敘事元模擬素:則映照世事現實更深,就像我前面談及的,前兩者的結合形構了第三者的存在,對現實與現象的仿擬,訴諸柏樺的價值關懷取向。
叁、結語
如是柏樺這一批五〇年代出生的詩人,他們歷經文革與商品化的過渡,而毛時代氛圍是他們共同的經驗。朦朧詩派的出現應了文革(1966-1976)後,政治道德秩序、價值觀念混亂且頹荒情緒漫瀰時候,但那個時代卻養育了柏樺,柏樺後來也才深切感受到「什麼叫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柏樺被劃分在第三代詩人群,也就是朦朧詩之後的先鋒派,單從柏樺敘事詩歌的文字與辭藻,多少見得漸沒有毛時當下那種含蓄的象徵主義主義特徵。他的成名作〈表達〉還是看得到一些影子,如含蓄的意象。承如李商雨言:「柏樺對象徵主義的偏離更體現在他對詩歌中書寫平凡的看中。平凡是他對詩歌最重要和最具標示性的特徵之一」。確實,無論是抒情詩歌還是敘事詩歌,柏樺更趨向表達他對現實予以的真實的訴諸,從以上的論述例子可而得之。因此對於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研究,得以建構出他的敘事詩歌架構與取向,即三種敘事素取向。
肆、主要參考資料
一、柏樺著作
柏樺,《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20。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美】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Bressler)著,《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第五版)》(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趙勇、李莎、常培傑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
【美】傑拉德·普林斯著,(Gerald Prince)《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3。
羅振亞,《朦朧詩後先鋒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二)期刊論文
李慶華,〈回憶、意象與抒情的三重變奏——柏樺詩歌個人化寫作初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2012年00期。頁209。
李商雨,〈精緻的詩、「輕」之美與審美現代性的追求——柏樺詩歌的詩學、社會學討論〉,《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9年01期。頁205。
李商雨,〈快感·頹廢·逸樂——柏樺詩歌的身體美學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月第35卷第1期。頁61。
柏樺〈柏樺自選文學年譜〉,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第1期。頁229-233。
黃粱,〈大塊抒情,坦蕩吟詩——漫步在柏樺詩歌的溫潤境界裡〉,《青年作家》2007年02期。頁309-315。
(二)網路資料
智慧士官,〈法國歷史唯一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2018.4.3)《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pnn5m5e.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夜讀史書,〈查理一世為什麼被送上斷頭台?選錯另一半導致的悲劇〉(2019.12.5)《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nkzj2n.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柏樺 #敘事詩 #敘事元 #第三代詩人 #平凡抒情
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 在 恬兒職能治療師-醫學領域的兒童發展專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孩子啊~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Part.1
孩子在成長階段很常會遇到『搶奪玩具』的狀況劇~😱
拿了別人的玩具造成衝突,甚至演變成有理說不清的搶玩具大戰!
爸爸媽媽們有時也很苦惱,😓
不是剛剛才說講清楚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拿嗎?
怎麼會這樣『偷』別人的東西呢? 😟
其實~孩子常常是分不清『擅自拿』就像是偷的概念,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裡,他們還依照慾望和本能去行動,很多行為還不這麼合乎社會的規範,這時需要大人慢慢的引導👫,讓孩子漸漸社會化,才能有適當合宜的行為表現呦! 🌞
今天#Ally治療師和#恬兒治療師 就來解析一下「不擅自拿別人東西」的學問吧~
孩子要學會「不拿走別人的東西」
這牽涉到『✨物權概念、道德觀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
🔴物權概念的建立🔴
✔物權概念讓孩子有自主的意識,也幫助孩子了解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物品,並尊重別人的物品。🙆♂️
✔分得清楚「你的、我的、別人的」:孩子一開始會先學會「我的」,在大人引導下漸漸學會分辨「我的」和「不是我的」,再之後才會懂得「誰誰誰的」,如:這是媽媽的。
✔孩子到4歲左右,才會慢慢建立起物權的概念,起初他會先了解「我的東西別人不能拿」,當角色相反時,孩子不見得了解「物品有自己的主人,不能隨便拿」。
🟠道德觀的發展,決定孩子的行為🟠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當中:
✔無律期(0~4歲),這時候他們自我中心強、對規範似懂非懂的,行為大多出自本能,就會常常出現「我想要我就要拿」的行為。😜
✔他律期(4~8歲),孩子所了解的規則是很固化沒有彈性的,他們會很極端的去評價好壞,孩子會依照行為的「後果」去決定做出什麼行為,像是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要去道歉」,我不喜歡去道歉,所以不拿。🤓
✔自律期(8~12歲),這時孩子可以了解規則是人訂的、是可以改變的,他們的行為不再只是依照後果,也會和原先的「意圖」有關,像是那不是我的東西,我去「跟他借借看」。👍
🟡內在衝動,勝過自我控制能力🟡
✔除了孩子道德觀發展的階段外,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許多學齡前的孩子即使有了物權概念,也知道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但偶爾還是會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甚至到中大班都還有可能出現喔!
✔自我控制能力是「後天習得」且「需要練習的」👊,孩子常常因為物品很吸引他,內在衝動壓過了後天才習得但還不夠成熟的自我控制力,就產生了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了的狀況。
-
這三點是缺一不可,且都會漸漸發展的!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教導孩子這些概念,並且依照他們的年齡給予適當的規範,慢慢幫助孩子成為社會化的成熟人喔! ❤
下集我們會來分享要告訴大家,
如何引導『不擅自拿別人的東西』的小撇步~
請持續關注,敬請期待喔!!! 😎
-
【講座訊息】#學齡前孩童的教養守則 https://bit.ly/3cWHd2r
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須證明給誰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
有時候阻礙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在追求一個你認為「好」的信念、一個你認為「對」的目標時,若總讓你感到痛苦焦慮,那就是不太對、不太好,那表示「成為自己」的渴望正在吶喊,強烈的情緒正在邀請你暫停下來,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信念與目標從何而來?有誰說過?
2.這些信念與目標背後有沒有故事?
3.我是為了感到幸福而達成它,還是為了逃避痛苦、證明自己是好的而達成它?
其實,感到幸福毋須向誰證明,所以如果你的信念與目標有「想證明給某人看」的意味,這裡頭肯定與外界立下的標準有關。只要勇敢接納自己,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培養對自己的覺察,檢測你的接納力 ▍
「接納力」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輸贏,也不代表你的價值是好是壞。
接納力並非永恆不變,你的心情、人生境遇、人際關係等都會隨時影響著我們。接納力是為了讓我們帶著清楚的意識,看見自己現在發生什麼,讓我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提升對自己的接納,無須再耗費大量心力來討厭自己、抗拒命運!
▍正視內在渴望,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全球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你敢去渴望什麼,生命就會給你什麼。」曾歷經坎坷童年的歐普拉用他的血淚鍛造出這段金玉良言;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前提之下,才不會苦於追求不適合的目標,進而感到挫折、痛苦。
活得「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只要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有順應本性,「活出原廠設定」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愛好與天賦……你將會更遊刃有餘、更安心自在、更身心快樂。
▍要完全不在乎外界眼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試著練習 ▍
所有成功的光輝璀璨,都是燃燒著失敗所積累的殘骸。是時候讓我們拿回主導權,當自己人生的主人。
你將逐漸發現接納的神奇:咬緊牙關的「努力」減少了,放鬆流暢的「投入」增加了;因為你不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別人期許的你,可以享受於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唯有接納自我、相信自己
更完整,才能更有力量!
取自《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各位朋友,一周工作的開始,早安:
在這篇文章中,這本書的分享就要告一段落了。我好喜歡「接納」的概念,如果加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的架構,那就更清楚要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接納自己的需求,絕非自私,因為在人際修羅場裡,沒有界線就沒有真正的關係。」
以前有人為了遂行他們的控制,讓我們忽視自己、打壓我們的自主、模糊我們的界線。現在我們有了知識的幫助,知道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開始願意把既平凡且獨特的自己找回來。
有人慣用的伎倆,就是沒有為他付出,就是自私。道德舉得高高,都在要求別人,卻輕放自己。
現在我們看懂了,也就不隨之起舞了。祝願您,接納我們的平凡,並且欣賞我們的獨特!
************************************
我們既平凡,也獨一無二
【文/ 蘇予昕】
在《小王子》的故事裡,有一段經典情節。
當小王子發現他所深愛、努力灌溉的那朵玫瑰,並非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奇物種,世界上竟存在著一座花園,盛開著五千朵同樣的玫瑰,此情此景讓小王子內心的驕傲與意義感瞬間崩解,自己也瞬間變得平凡無奇了。
此時,狐狸告訴他:「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跟成千上萬個小男孩一樣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也只是一隻跟成千上萬隻狐狸一樣的狐狸而已。可是,如果你馴服我的話,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我對你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
雖然《小王子》最常被引申為對情感關係的譬喻,我卻覺得,它也可以拿來探討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曾說,幼兒在約莫五歲前是非常「自我中心」(egocentrism)的,什麼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看似唯我獨尊;但在進入校園後,開始產生人際間的社會比較,我們發現原來自己沒那麼好、沒那麼特別,任何一方面都有比我們更優秀的人,那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或許吧!我們都是那五千朵玫瑰中的其中一朵,基因、身體組織、功能大同小異,如果你把自己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部分」去和其他人比較,肯定會失望,總有人比我好看、比我聰明。但另一方面,世界上卻又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原廠設定」,如果你用「完整」的自己看待世界,你會發現,比較基準完全消失,因為太不一樣了,無從比起。
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你能讓自己越來越趨於「完整」而非追求「完美」,既擁有平凡,也擁有獨一無二,如果我們能「馴服」自己的內心(這裡的馴服,我的定義是花時間瞭解、關愛與接納自己),你就能同時感受平凡與獨一無二的美好,無需在兩者間苦苦掙扎。
■ 是「平凡」才讓我們連結,有了歸屬感
若你看過本書前言裡,我在國小遭受同學霸凌、老師鄙視的故事,你就知道我曾多害怕「平凡」,所以我努力想贏、渴望傑出,想打下一片江山,我以為只有不凡的人才會被愛、被尊重,甚至被當個「人」(畢竟當時老師叫我去坐垃圾桶旁邊,儼然被垃圾分類啦……)。
長大後,各種媒體平台的傳播、名人的渲染,更加強了我們對於「不凡」的渴求,即便連已身為國際巨星的 Lady Gaga,都曾敘述自己在卸下華麗裝扮後感到心慌,沒了這個包裝,我還是誰?就算真正得到大眾眼中不凡的位置,內心也一樣感覺平凡。
大多數人認為的平凡,也許是外表、物質、地位上的不出眾,讓人覺得自己不特別,如雞肋一般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平凡的真正定義,其實是「人性的共通點」,包含我們的各種需求,例如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中提到的:生理、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需求;也包括各種情緒,例如喜、怒、哀、厭惡、驚訝、恐懼、嫉妒等。
十幾年前,曾有個朋友如此形容我:「你好像一個圓,沒有稜角,每個人觸碰到你都會滑開,到底有誰能真正靠近你呢?」
是呀,當時的我努力將自己打點好,不去麻煩任何人,殊不知,表達需求和情緒才能幫助我與人連結,找到對頻的同伴,如果過度追求「不凡」,企圖成為某種「完美」的存在,反而會讓人感到孤單、高處不勝寒。
你我,皆因「平凡」而相識、相連、相愛,你說,是否該好好的感恩平凡、讚嘆平凡呢?
■ 是「獨一無二」讓我們感受個體性,為世界添上色彩
雖然前半輩子的我致力追求「獨一無二」,但也有為數眾多的人告訴我:「和別人不一樣,好可怕。」
獨一無二之處,的確有時候會把旁人嚇個半死,甚至會被要求磨去稜角、配合大家,好像你只能在「獨行俠」和「偽裝成討喜樣子」中二選一,似乎永遠不會有人瞭解、接納這樣的你。
如同《冰雪奇緣》(Frozen)裡的艾莎公主(Elsa),她的雙手與生俱來就有施展冰雪魔法的能力,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在一次失手誤傷妹妹安娜(Anna)後變調。艾莎從此得戴上手套、被父母禁用這個能力,安娜則被消除關於魔法所有的記憶,一道房門徹底隔開姐妹倆,幽暗房間裡的艾莎逐日消沉、鬱鬱寡歡。
但這樣的壓抑與禁止,並沒有讓艾莎的能力獲得控制,反而讓她再次面對世人時將整個國度都冰封了,被眾人指責的艾莎只好逃至遙遠的山頂,建造出屬於自己的冰雪城堡。
此時,他在主題曲 Let it go 裡唱著:「藏好,不要去感覺,別讓他們發現(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讓我忍不住潸然淚下。相信你我都曾因為害怕被當成怪胎、邊緣人、壞小孩,而將真實的自己冰封,這是艾莎與我們共同的命運課題─「恐懼」。
可是,艾莎如果只是逃跑,再也不回來,這部片就僅是一位青少年的情緒宣洩而已,因為妹妹不放棄與姊姊的連結,而有機會讓艾莎重新思考在「獨一無二」的能力,和「平凡」的親情中取得平衡的方式。
好比新聞中常見的「犯罪者」,經常讓人誤以為他就是徹頭徹尾的「惡」,卻忽略了缺乏愛的社會、家庭、冷漠的我們,才是真正激發他恐懼的對象。
《冰雪奇緣》教會我們,愛能消融恐懼。在我看來,「自我接納」更能轉化恐懼的能量,成為你開展魔法的力道。
是的,你我都有魔法,就像有些人擅長說故事、有些人很會收納整理……你「原廠設定」中的魔法又是什麼呢?下一節,讓我們繼續來探索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書附一分鐘自我接納力小檢測)
3/7全臺各大書店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誠 品|https://reurl.cc/e50Vnm
金石堂|https://reurl.cc/VaGm7N
讀 冊|https://reurl.cc/mdWk7Y
三 民|https://reurl.cc/V6pl3N
MOMO|https://reurl.cc/KkKRxm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j7M5qq
心理測驗:
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project/defaultlife/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