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趨勢 ── 因為修圖過頭而坐牢 聽起來很荒謬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
「遺照修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udnSTY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遺照翻拍修圖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張老師老照片修復工作坊- 我被--壹週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遺照框p圖的八卦,PTT、MOBILE01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遺照框p圖的八卦,PTT、MOBILE01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史上最美遺照#圖#慎入 - 有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問題] 遺照通常是怎麼決定的| WomenTalk 看板| 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遺照p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外送快遞貨運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遺照修圖 在 遺照p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外送快遞貨運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遺照修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結結巴巴 ◎伊沙
結結巴巴我的嘴
二二二等殘廢
咬不住我狂狂狂奔的思維
還有我的腿
你們四處流流流淌的口水
散著霉味
我我我的肺
多麼勞累
我要突突突圍
你們莫莫莫名其妙
的節奏
急待突圍
我我我的
我的機槍點點點射般
的語言
充滿快慰
結結巴巴我的命
我的命裡沒沒沒有鬼
你們瞧瞧瞧我
一臉無所謂
-
◎作者簡介
伊沙,本名吳文健。詩人、作家、批評家、翻譯家、編選家。1966年生於四川成都。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於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任教。出版著、譯、編70餘部作品。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中文詩歌獎金以及中國國內數十項詩歌獎項。應邀出席瑞典第16屆奈舍國際詩歌節、荷蘭第38屆鹿特丹國際詩歌節、馬其頓第50屆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中國第二、三、四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第二屆澳門文學節、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等國際交流活動和寫作計畫。
(取自伊沙《滴水成冰》,2015,重慶大學出版社)
-
◎小編柄富賞析
在90年代末,知識分子與民間寫作兩派終於打上台面的盤峰論爭(詳見責編文),伊沙是當中一位重要的詩人,立場更靠近民間寫作,他在盤峰會上提出「90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對異己的壓制從來就是戴著學術面具進行的,到《歲月的遺照》開始變得明目張膽。」這是就文學表現之外的手段與霸權提出批判;在具體的文學表現上,伊沙認為「以隱喻為最大特徵的『知識分子寫作』倒是天然的與陰謀結緣,修辭的陰謀,可以四面討好,文字表面的清潔,很容易在某些主流刊物上流通。」綜合這裡他提出了對知識分子寫作質疑的幾點:學術面具、隱喻與修辭的陰謀、文字的表面清潔。
並非反對隱喻和修辭,伊沙實則是對其作為掌權手段之簡單感到痛恨,隱喻和修辭表面艱深,實際上只是把關上的便宜行事,如另一位民間寫作代表詩人于堅所說的「90年代以來……中國真正的好詩在民間,通過民間刊物,走向讀者。並不是詩沒有讀者,而是平庸的東西在把關。」拿隱喻和修辭來做單一的詩的評斷,學術上也容易分析,其他面向的好詩就過不了這平庸的把關,這是于堅、伊沙的意思,也是民間寫作立場的一個主張。
比如口語寫作,其特殊的表現性經常是被知識分子寫作者,或者其代表的某一個把關群體所視而不見的(至少在民間寫作者眼中是如此)。而這也正是民間寫作立場的詩人所特別強調的,伊沙在訪談錄裡提到:「口語是最不易藏拙的詩歌方式。高手真高,垃圾遍地」認為口語不易藏拙,事實上反而是詩人的照妖鏡,詩人如何掌握詩歌,一旦擺脫修辭的粉飾,使用赤裸的口語,在天在地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伊沙、于堅推崇口語寫作,並不是口語就平易親切,而在詩的表現上就好;口語詩的表現難度甚至比修辭詩更高(如果可以這樣一刀二分的話),他們要對抗的是,某一種表面菁英的寫作傲慢,而利用平易來攻擊口語詩的行為。伊沙這麼說,「寫口語詩的人大部分是垃圾,攻擊口語詩的人全都是垃圾。」
這首〈結結巴巴〉可以說是口語詩諷刺反口語者的代表作,伊沙除了展現口吃者的語態,還有很多諷刺的層次,小編試著說說自己的解讀:第一層伊沙先自貶自己是「二等殘廢」,然而這二等殘廢是別人所定義的,如果拿某些人的評判角度來看,口語詩就是一種二等詩,伊沙不用他們的方式來證明口語詩的好,反而就接受他們對自己的判斷,老子就是二等殘廢,就像個口吃者寫這首詩,但我還可以嘲諷你們。你們很會說話啊,四處流口水,說的這些事卻散著霉味,顯然都是老話,說了又說。我的肺(我的心)很累很懶啊。伊沙攻擊的是這些人的能言善道,說出來的卻都是陳腔濫調。
第三段,我要突圍你們莫名其妙的節奏,這裡超有趣,「你們莫莫莫名其妙/的節奏」這裡還使用了回行來控制節奏,反諷意味更深了,你們修辭家的老招牌,我一個口吃的也可以做。事實上口語詩並不遠離修辭,修辭學的起源本身就是一種演講的技術,你仍然可以在伊沙這首詩找到修辭,找到修飾的很工整的部分,且看音韻,比如「你們莫莫莫名其妙/的節奏」莫和奏押韻;「我的機槍點點點射般/的語言」點和言押韻。急待突「圍」,充滿快「慰」也押韻,工整得令人髮指,伊沙用口語詩,把其他人區別、攻擊口語詩的理由給戲謔了一番。
當然這是小編角度的解讀,但從伊沙的訪談來看,他確實是一個很有攻擊性的詩人(笑),「你們瞧瞧瞧我/一臉無所謂」,伊沙就這麼反向地由自貶走到了一個自豪的姿態,對自己從事的文學,充滿信心與驕傲,命裡無鬼,心裡踏實。
參考資料:
01〈盤峰論爭始末〉,何方麗、張立群,《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六期: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04/c434900-31956193.html
02《我在我說:伊沙訪談錄(1993-2017)》,伊沙,青海人民,2017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民間寫作 #結結巴巴 #伊沙 #口語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6.html
遺照修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紀末:知識份子與民間寫作(1990年代) 責編文/柄富
1989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詩人王家新在他的詩歌訪談錄《回答四十個問題》裡提到「從大體上看,1989年標誌著一個實驗主義時代的結束,詩歌進入沉默或是試圖對其中的生存與死亡有所承擔。作為一個詩人──不是全部,而是他們其中經受了巨大考驗的一些,的確來到一個重要的關頭。」這個1989年的巨大考驗、重要的關頭,很明顯指的就是中國八九民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內的整個八九風波。歐陽江河曾在訪談裡說「到1989年前,朦朧詩所寫的東西慢慢擴展至內心層面、個人經驗和實驗性語言風格等,但沒有跟太多現實生活或歷史聯繫,因此被批評脫離現實。89年之所以影響整個年代,是因為89年歷史強行進入,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歷史是當時詩歌和文學寫作,包括思想概念,沒有直接直面過的,沒有直接處理過的,和它面接過的一種真實歷史現實……一個活生生的、直接的、真實的發生。譬如說:死了人,流了血,而且這是我們詩歌沒有辦法去處理它、面對它和容納它的。」
而中國的學者們自己在歸納九零年代的中國當代詩歌時,必然會提到知識份子與民間寫作的論爭。歐陽江河被列作知識份子的代表首先是這麼理解九零年代的當代詩歌的,以1989年的重大事件作為分界點而能說「89後」的詩歌與前代不同,這是一種觀察,也是一種自我命名。也有許多學者,比如陳超、唐曉渡,並不認同九零年代的詩歌能夠透過一個事件(即使這事件夠重大)而確立自己為一個文學時期的結束或開端,詩歌史是一個綿延的進程,不會一瞬間就這麼斷代,九零年代的詩歌也並非由否定八零年代的詩歌來完成。
經常是以一個後見之明的角度來談論一個時期的文學,程光煒1998年的文章〈我以為的九零年代詩歌〉則正面地為中國九零年代的詩歌作了兩點初步的描述:「一、它(九零年代詩歌)是相對散文化、現實的、個人性的,能達到知識份子精神高度的一種寫作實踐。二、它是一種充分尊重個人想像力、語言能力和判斷力的創造性藝術活動……90年代詩歌不僅要求詩人有一種文化的、精神的高度,它還如艾略特所說的:『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強調著「知識份子精神」這點,程光煒1998年還編選了一本《歲月的遺照》,作為九十年代文學書系的詩歌卷出版了。
當時正就讀北京師範的學生沈浩波旋即在《中國圖書商報》上發表了〈誰在拿「90年代」開涮一文〉,公開地對《歲月的遺照》的編選者及其中部分詩人展開批評。隔年另一位詩人楊克也主編了一本《1998中國新詩年鑒》在廣州出版,在代序以及選詩上顯然都試圖與程光煒編選的《歲月的遺照》作出區別,表達出一種別於《歲月》的一種「民間立場」,雙方氣氛越來越緊張,1999年4月謝有順在《南方週末》發表了〈內在的詩歌真相〉一文,加強對《歲月的遺照》詩選,以及所謂「知識份子寫作」一定義的質疑。此文一出,王家新、贓棣、西渡等作家相繼撰文,對謝有順的質疑予以反駁。
在兩方劍拔弩張的形勢下,1999年4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市作家協會、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當代室,聯合了《北京文學》雜誌和《詩探索》編輯社,在北京平谷縣的盤峰賓館舉辦了一場詩會,邀兩方詩人、詩論家、批評家與會,就一系列的詩學問題進行討論,事實上也有更多是在對寫作資源的分配進行爭論,帶著「圈子」與「權力」的因素展開的意氣之爭也所在多有。這場詩會被稱作「盤峰詩會」,會後便產生了「知識份子派」與「民間派」這樣的說法,而兩方的論爭也不僅止於盤峰詩會,後續在北京各報刊、文學雜誌上,仍然有一系列激烈的相互筆伐。
就何方麗、張立群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六期發表的〈盤峰論爭始末〉,整理出來的知識份子派、民間派論爭的內容,首先是詩歌是否應該爭取讀者,這與90年代以來詩歌在市場經濟上被邊緣化有關,民間立場的詩人認為「知識份子寫作」事實上是遠離了讀者,而有無讀者是證明詩歌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
另一方面,知識份子派的詩人則認為民間派詩人過份強調民眾與讀者,使得詩人成為一群「消費時代的弄臣」。其次圍繞的是兩派詩歌所擁有的「技術養分不同來源」的問題,民間派指稱知識份子派的寫作養分來自西方的文學理論,認為詩人應該關心母語、關心自己的日常與現實,如此才有原創性;對此,知識份子派表達另一種看法,西渡說「知識並不脫離生命,人對知識的熱衷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將利用西方的詩歌資源說成一種「買辦」是一種強辭。」
圍繞著如上等等詩學的反思,把文學的特徵「口語」、「非口語」、「文學理論的」、「日常現實的」、「親近讀者的」、「遠離讀者的」刨根究柢地討論一番,正是「盤峰詩會」以及其後一連串的知識份子與民間寫作論爭,所具備的積極意義。本周我們會介紹幾位知識份子與民間派的代表詩人(有些是被學者歸類為某一派,但自己並不認同,比如知識份子派的歐陽江河),還有他們的詩作,不求全面但望可以帶讀者一窺中國當代詩在世紀末的某一角度,特別被強調的風貌。想了解更多可以延伸閱讀如下的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在北大課堂讀詩(修訂版)》,洪子誠主編,2014,北京大學
《90年代「詩人批評」》,冷霜,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屆碩士論文
《站在虛構這邊》,歐陽江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回答四十個問題〉,《中國詩選》,王家新,1994,成都科技大學
〈我以為的九十年代詩歌〉,程光煒,《詩歌報》1998年第三期
《1998中國新詩年鑒》,楊克,廣州花城,1999年
〈盤峰論爭始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六期,何方麗、張立群: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04/c434900-31956193.html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知識份子寫作 #民間立場寫作 #程光煒 #楊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4.html
遺照修圖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xRl5k7snVU/hqdefault.jpg)
遺照修圖 在 張老師老照片修復工作坊- 我被--壹週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於是找到了我,請我做修護再放大為遺照。想想這位阿嬤對這張照片的 ... 採訪的尾聲,應記者要求我當場用 Photoshop 秀了一下修圖的功夫,以資驗證實力不是澎風的。 ... <看更多>
遺照修圖 在 史上最美遺照#圖#慎入 - 有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史上最美遺照#圖#慎入 . 有趣. 2018年5月14日00:34. 事情是這樣的玩個電腦 ... 相機:Olympus E-M10 ll 鏡頭:Olympus 14-150mm f/4.0-5.6 ll CPL + Lightroom修圖. ... <看更多>
遺照修圖 在 遺照翻拍修圖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遺照翻拍修圖- 因為家中長輩回去掃墓時希望能夠洗遺照出來掛在自家拜拜的地方但是只拍出這樣的反光照片期望有大師幫忙修圖讓照片狀況好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