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遲到者死 — 咸陽 2020】
起床一看,整個圈子都是前學生動源一班人士被捕,警察說他們涉嫌違反《國安法》。立法之前,其實學生動源就是三大緊急解散的組織之一,(以及香港眾志、香港民族陣線),只是在香港外面成立了海外分部。
警察說,「有團伙近日在社交平台宣告成立主張香港獨立的組織,組織綱領包括建立『香港共和國』、不設底線鬥爭、團結香港獨立派。組織宣言亦有煽動他人加入。」究竟是甚麼組織在《國安法》立法之後成立?有消息指被捕者是因為與「創制獨立黨」有關。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面,「創制獨立黨」的成立宣言確實是《國安法》立法之後(7 月 21 日)發出;但在 Facebook 紀錄,「創制獨立黨」是在 5 月 4 日至 5日上載頭像和宣傳橫額,究竟有沒有追溯期生效,是否追溯力生效,就留下一陣令公民社會不安的曖昧。
更大陰影在前頭,「創制獨立黨」在 FB 現時有 636 人讚好,相信在拘捕行動之前,知道的人不會很多;學生動源則有四年左右歷史,大家認識鍾翰林等等。究竟行動確實是針對「創制獨立黨」的言論,還是說到底只是誅連藉口,要打下鍾翰林?是小試牛刀,測試外界反應;不想付出很大國際代價但又要向港人發出訊號,或要隔山震虎做給其他人看?仍然是深水一般的黑暗。
翰林今年才 19 歲,大家只有幾次私訊,還有一次跟他和一些網友一齊看關於梁游還有梁天琦選舉起落的《夏日紀事》。在他身上,我看到甚麼是年輕人的牛脾氣。看得出他很堅持自己的理念,也因此負擔別人不用負擔的壓力。他是不會故意討好你的。討好別人、面面俱圓,是年紀漸長之後的進化(或退化)。據說他們和其他組織有過齟齬;在上次台灣大選前後,鍾也在台灣要求蔡英文關於《難民法》及《港澳條例》的事。當時確實有點成為了藍營的選舉素材,香港方面也有意見覺得港人議題會被操作成迫宮素材。如果選舉翻盤,對香港可能更加得不償失。林保華也不開名批評他,非常嚴厲。他們當時很堅持在台灣的取態,不管其他人怎麼鬧或者勸。看得出他們沒有考慮太多利害。如果目標是選舉。政客在選舉之前突然勇武、突然道歉,為求在公關災難中脫身,也是經常有。也許他們不會做人,也許他們不會宣傳自己,也許他們不會埋堆,不過他們行動上擁抱自己的理念,直至撞牆。
有很多人反射動作會問,究竟一個 19 歲的男生,如何可以威脅國家安全。一般而言,我們接受的法律文化,都是講究「比例原則」。也就是如果殺人,死刑或者終身監禁,一般人可以理解和認同。二千幾年前劉邦和秦遺民只約定了三條法律,最頭最重是「殺人者死」,其餘是傷人和偷盜,用三條罪就包括了保護人身安全和私人財產,此兩項也是西方天賦人權最講的 — 保護自身和私人財產的權利。西漢在漢武帝之後,被視為「儒表法裡」,不過在初期,百廢待興,沒有能力干預太多,只能「道法自然」。《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合乎比例原則的「法治」趨向自然律,人進入那種環境,如魚入水,不會覺得如履薄冰,不會覺得要自己控制,不用故意「守法」,寬鬆的法律一向合乎人的本性。
然而人有時不是追求「天下自正」,而是想天下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運行,也就是一種革命觀,根據自己的心意去改造世界。在法律上體現出來,就是故意「不符合比例原則」。大澤鄉鄉民被迫起義,就只是因為天雨所阻,戍邊無法及時。根據秦律,誤期者死。一般人亦是自然問,遲到使唔使死呀?不成比例的酷刑,是演給其他人看。即使是守時達人,同樣會受到震撼,因為斬掉那些遲到的人,不過純粹展示絕對權力。操作越不合理,權力的存在就越顯實在。好像一個拿著機關槍亂掃的人,你知道不能跟他討論亂槍掃射是否合理,他要甚麼就給他甚麼。既然大澤鄉那班過路人只是受豪雨所困,亦要斬首,那麼朝廷加稅你就不要抗議,否則你看看大澤鄉那些人。對官來說,連帶其他事情都會暢順。當然,合乎比例的恐懼,可以穩定社會,但恐懼到了極限就會進入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會有人開始不當規則是一回事,規則只有大家都能比較容易遵守的時候才會持續。如果很輕易就會觸法,權威和隔離效應都會慢慢減少。
殺人者多數被社會隔離和唾棄,因為不是很多人都會殺人;遲到者如果被斬,就會引起別人不解和同情,因為很多人都遲到過,追溯起來可不是人人都犯過法?
儒法一家,都有用法律移風易俗的理想。然而現在香港風俗是因此走向他們想要的方向,還是相反?自由黨和李啟迪在選舉中呼籲和平和希望,然而和平就像愛情,不是單方面就成,如果有人破壞和平,是否需要受到譴責?即使以最保守的、轉變立場的立場來說,這一邊洗心革面,另一邊依然故我,「和平」亦無從說起。並不是沒有街頭衝突就叫和平,和平不是爭議的消失,而是公義的彰顯,一點也不激進,是和理非同樣喜愛的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之一。
至於其他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壓制自身的恐懼。畢竟純粹恐懼救不了他們,更救不了我們自己。至於為甚麼想香港人好驚,這個不難解答的問題相信網友自己都能解答。
邊際效應遞減愛情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遲到者死 — 咸陽 2020】
起床一看,整個圈子都是前學生動源一班人士被捕,警察說他們涉嫌違反《國安法》。立法之前,其實學生動源就是三大緊急解散的組織之一,(以及香港眾志、香港民族陣線),只是在香港外面成立了海外分部。
警察說,「有團伙近日在社交平台宣告成立主張香港獨立的組織,組織綱領包括建立『香港共和國』、不設底線鬥爭、團結香港獨立派。組織宣言亦有煽動他人加入。」究竟是甚麼組織在《國安法》立法之後成立?有消息指被捕者是因為與「創制獨立黨」有關。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面,「創制獨立黨」的成立宣言確實是《國安法》立法之後(7 月 21 日)發出;但在 Facebook 紀錄,「創制獨立黨」是在 5 月 4 日至 5日上載頭像和宣傳橫額,究竟有沒有追溯期生效,是否追溯力生效,就留下一陣令公民社會不安的曖昧。
更大陰影在前頭,「創制獨立黨」在 FB 現時有 636 人讚好,相信在拘捕行動之前,知道的人不會很多;學生動源則有四年左右歷史,大家認識鍾翰林等等。究竟行動確實是針對「創制獨立黨」的言論,還是說到底只是誅連藉口,要打下鍾翰林?是小試牛刀,測試外界反應;不想付出很大國際代價但又要向港人發出訊號,或要隔山震虎做給其他人看?仍然是深水一般的黑暗。
翰林今年才 19 歲,大家只有幾次私訊,還有一次跟他和一些網友一齊看關於梁游還有梁天琦選舉起落的《夏日紀事》。在他身上,我看到甚麼是年輕人的牛脾氣。看得出他很堅持自己的理念,也因此負擔別人不用負擔的壓力。他是不會故意討好你的。討好別人、面面俱圓,是年紀漸長之後的進化(或退化)。據說他們和其他組織有過齟齬;在上次台灣大選前後,鍾也在台灣要求蔡英文關於《難民法》及《港澳條例》的事。當時確實有點成為了藍營的選舉素材,香港方面也有意見覺得港人議題會被操作成迫宮素材。如果選舉翻盤,對香港可能更加得不償失。林保華也不開名批評他,非常嚴厲。他們當時很堅持在台灣的取態,不管其他人怎麼鬧或者勸。看得出他們沒有考慮太多利害。如果目標是選舉。政客在選舉之前突然勇武、突然道歉,為求在公關災難中脫身,也是經常有。也許他們不會做人,也許他們不會宣傳自己,也許他們不會埋堆,不過他們行動上擁抱自己的理念,直至撞牆。
有很多人反射動作會問,究竟一個 19 歲的男生,如何可以威脅國家安全。一般而言,我們接受的法律文化,都是講究「比例原則」。也就是如果殺人,死刑或者終身監禁,一般人可以理解和認同。二千幾年前劉邦和秦遺民只約定了三條法律,最頭最重是「殺人者死」,其餘是傷人和偷盜,用三條罪就包括了保護人身安全和私人財產,此兩項也是西方天賦人權最講的 — 保護自身和私人財產的權利。西漢在漢武帝之後,被視為「儒表法裡」,不過在初期,百廢待興,沒有能力干預太多,只能「道法自然」。《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合乎比例原則的「法治」趨向自然律,人進入那種環境,如魚入水,不會覺得如履薄冰,不會覺得要自己控制,不用故意「守法」,寬鬆的法律一向合乎人的本性。
然而人有時不是追求「天下自正」,而是想天下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運行,也就是一種革命觀,根據自己的心意去改造世界。在法律上體現出來,就是故意「不符合比例原則」。大澤鄉鄉民被迫起義,就只是因為天雨所阻,戍邊無法及時。根據秦律,誤期者死。一般人亦是自然問,遲到使唔使死呀?不成比例的酷刑,是演給其他人看。即使是守時達人,同樣會受到震撼,因為斬掉那些遲到的人,不過純粹展示絕對權力。操作越不合理,權力的存在就越顯實在。好像一個拿著機關槍亂掃的人,你知道不能跟他討論亂槍掃射是否合理,他要甚麼就給他甚麼。既然大澤鄉那班過路人只是受豪雨所困,亦要斬首,那麼朝廷加稅你就不要抗議,否則你看看大澤鄉那些人。對官來說,連帶其他事情都會暢順。當然,合乎比例的恐懼,可以穩定社會,但恐懼到了極限就會進入邊際報酬遞減定律,會有人開始不當規則是一回事,規則只有大家都能比較容易遵守的時候才會持續。如果很輕易就會觸法,權威和隔離效應都會慢慢減少。
殺人者多數被社會隔離和唾棄,因為不是很多人都會殺人;遲到者如果被斬,就會引起別人不解和同情,因為很多人都遲到過,追溯起來可不是人人都犯過法?
儒法一家,都有用法律移風易俗的理想。然而現在香港風俗是因此走向他們想要的方向,還是相反?自由黨和李啟迪在選舉中呼籲和平和希望,然而和平就像愛情,不是單方面就成,如果有人破壞和平,是否需要受到譴責?即使以最保守的、轉變立場的立場來說,這一邊洗心革面,另一邊依然故我,「和平」亦無從說起。並不是沒有街頭衝突就叫和平,和平不是爭議的消失,而是公義的彰顯,一點也不激進,是和理非同樣喜愛的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之一。
至於其他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壓制自身的恐懼。畢竟純粹恐懼救不了他們,更救不了我們自己。至於為甚麼想香港人好驚,這個不難解答的問題相信網友自己都能解答。
邊際效應遞減愛情 在 邱昊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無法對一件事情維持專一呢?
-
我在想,為什麼這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困擾呢?為什麼一定要對某一件事情保持專一呢?就算對食物不專一,也還好吧,太專一反而營養不均衡。那對工作不專一有什麼困擾嗎?現在那麼流行斜槓,不喜歡就換,都喜歡就都兼著做,可以累積豐富的人脈、多元的經驗與體驗,但缺點顯然就是無法觸及一門專業或學問最深刻的部分,當然一段親密關係也是。
-
事情做著做著就無聊了、疲乏了、沒興趣了,最直觀的想法就是缺乏動機,也就是找不到樂趣或是意義,新鮮感過了就不有趣了,從零開始進步顯著的成長期過了就看不到自我認同了。
-
先不談人生意義這種摸不著頭緒的東西,既然要試著找出動機,延長對於一件事情的喜好,我們就先膚淺的從追求快樂的最大值著手,這種事情也是有方法論的。儘管方法百百種,我則偏好「間隔」和「多樣性」。
-
快樂總是短暫的,經濟學家稱作“邊際效應遞減”,心理學家稱作“適應”,再好吃的東西一直吃也會覺得越來越不好吃,解決的辦法就是“多樣性”和“間隔”。如果我每天都必須去同一家餐廳,就算有道菜我非常喜歡,也不應該每天點,我刻意增加多樣性。但如果我一個月才會來這間餐廳,有了足夠的間隔,那我每一次都要點我最喜歡的那道菜,才是讓快樂最大化的聰明選擇。可見適可而止是為了追求更長期的享受,意識到自己是能夠主動的調控間隔與多樣性來維持對於某事物的興趣,代表在生活上就多了幾分掌控權。
-
呼應你的問題,針對多樣性這個方法,還有一個更進階的用法,那就是我們可以刻意追求比較深的東西。某種學問、專業領域它的道理越深越好,這樣你每前進一步就會有更新的刺激與發現,創作或事業的目標越遠大越好,這樣你就會一直有新的挑戰。
-
於是經驗法則告訴我們,淺的東西用間隔,深的東西自己本身就有源源不絕的多樣性。
-
在愛情上,如果對象太淺薄,那最好一個禮拜見一次面就好,間隔一下以免快樂的邊際效應遞減。如果彼此有能力並且有意願追求更深刻的親密關係,那兩人相處所創造出的多樣性體驗勢必會遠大於短暫且倚賴新鮮感的緣分。
-
再來,興趣本身分成兩種,一種是初學者的興趣,新奇、有趣、了解一下、體驗一下,下次看到更有趣的,馬上就會忘記了,這是一種粗淺的興趣。另一種是專家的興趣,這個興趣你必須挺過一個難以成長的高原期、瓶頸期,一但深入到這個領域之中,你就能開始體會到許多微妙的東西,這些東西外行人根本無法理解,但是你理解。這份理解會牽引著你繼續鑽研下去,越鑽研越有興趣,越有興趣就更加鑽研,你根本出不來,而且這樣持續鑽研的附加效應則伴隨高度成就與自我價值。會對任何事情無法維持高強度興趣的人,多半是沒有體驗過這種完全捲入深刻領域的正回饋漩渦。
-
雖然我不是什麼參透人性的哲思智者,但是我強烈的懷疑,在這樣對於某深刻領域的熱情追求與探索之中,潛藏著我們生命最本質上的意義。儘管現階段的你很難想像,但是我粗糙的和你分享有這樣一個景況是值得我們去追尋的,它可能會讓你在未來某一天,某樣專業抵達高原期的時候,閃過一個念頭,再多堅持一下、多思考一下,加上運氣好,遇上好的天氣、好的心情、感官也正好舒暢敏銳,在一個深呼吸之後,你就突然開啟了平時所不曾有過的思維模式,而這樣深刻且高度專注的完滿體驗,緊扣著我們人生的意義。
邊際效應遞減愛情 在 經濟解惑- 邊際替代率遞減vs 邊際效用遞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說明 邊際 替代率 遞減 與 邊際 效用 遞減 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 ... 圣彼得堡悖论是怎么回事?李永乐老师讲 边际 效用 递减. 李永乐老师•609K views. ... <看更多>
邊際效應遞減愛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Sisy's World News - 《寶寶離婚經濟學》王寶強 ... 的推薦與評價
七年之癢:邊際效益遞減「七年之癢」的說法也說明了消費者對於單一產品無差別服務的厭倦,也證明了愛情資源使用中的邊際效益遞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