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說妳「應該」,但我只想要「尊重與愛」】
從《#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到《#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該如何救贖自己》,我的工作、人際關係、健康與自我都出現很大的挑戰與變動。
一方面,很不會拒絕別人的我,在二○一七年的工作量暴增,導致身體出了狀況。二○一八年初的健康檢查,被檢查出罹患甲狀腺亢進。另一方面,我的第一本書《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過度受矚目,使我莫名多了些名氣,當然也遭受許多攻擊。除了可能有一些不一定看過書,卻對「情緒勒索」這個名詞感覺到被冒犯、被打臉的人,帶著許多憤怒寫信或留言給我外,也有一些本來認識我,或不認識我的人,因著一些刻板印象,或是自己的需要,對外傳播一些跟我有關,但與事實不符的流言攻擊我。
原本我就是一個很容易陷入自責與自我懷疑的人,在這樣各方的壓力下,我感覺自己的心理與健康狀況並不好,因此二○一八年,我硬生生地停了下來,減少了一半以上的工作量,盡量專心在自己的實務工作以及專業的訓練上。
在這一年裡,我也發現,那些在自己內心「#感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這一切」的聲音,與他人「#你憑什麼可以得到這些成就」的攻擊,這兩個聲音疊在一起,不停在我耳邊播放,讓我開始懷疑自己能做些什麼,能寫些什麼:
「你寫這些東西有用嗎?」
「有更多比你有才華、更資深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你能寫的,他們也都能寫,說不定他們寫的還比你有用、有幫助、有更深的理論基礎。你憑什麼?」
「你只不過是憑一本書紅的傢伙,運氣很好,搭上風潮而已……」
這些巨大的 #自我懷疑,籠罩著我,讓我覺得自己很糟糕、很羞愧;而我被自己的成就壓得動彈不得,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些成就……
然後,我就什麼都寫不出來。
原本我就是個有強烈「#冒牌者現象」的人,這段時間面對的壓力與變動,許多不安、害怕、恐懼與攻擊,餵養了我內心的自我懷疑,讓它變得更大。
成就,沒有成為我的祝福,卻成為某方面的束縛。
幸好,在面對自我懷疑與不安全感,我也算是老手了,而且,很感謝我的老師、前輩、朋友、工作夥伴與家人們對我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同時間,我繼續減少我的工作量,特別是對外曝光的部分;相對地,我將時間盡量放在我所喜歡的工作內容,也就是實務工作上。
我也開始去參加一些專業訓練團體,開始多花一點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閱讀,讓自己被掏空的身心,得到一些平靜與滋養。
當然,去樂團練習,吼吼叫叫、與團員講些垃圾話是一定要的。
當身心與自我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在持續的實務工作中,我也觀察到一件事:
許多女性一開始來談的,或許是自我的情緒、親子關係或是伴侶關係,但深談之下,卻發現文化、約定俗成的傳統對女性的束縛與歧視無所不在。
另外,我也發現,許多女性有相同的困擾,甚至有類似的個性:#很容易察覺別人的感受、很會 #自省自責;很需要讓別人覺得自己 #有用,卻又不相信自己「#夠好」。
大家被「妳應該」束縛著:「女生應該要怎樣」,或是「妻子、媽媽應該要怎樣」。有時候在家庭、職場上,因為身為女性的身分而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對待,而當大家想要掙脫這些「應該」時,卻又不敢。因為無法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與看法,無法掙脫那些從小到大被訓練的、內心的自我規訓,逃離不了那些「自我懷疑」。
而這些經驗,我也遭遇過;或者可以說,正在遭遇。
這些經歷與觀察,讓我忍不住想:這些性格特質,究竟是「女性本身的特質」,還是被社會、文化從小訓練出來的呢?
在遇到太多這樣的例子後,於是,有了這本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所討論的,並不僅是「女性是辛苦的」,或是「男性是既得利益者」;實際上,在這樣的「文化纏足」、文化的心理控制下,我們是怎麼把這樣扭曲的「應該」,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成為「集體文化創傷」。
有時候,當受傷的人熬過一段時間,成為「有權力要求別人」的身分時,又因為自己的傷痛太深,而必須繼續維護這個「文化創傷傳統」。
因為,「否則,我過往受的傷,到底算什麼?」
在這樣的「應該」下,受苦的不只是女性,也是男性。當女性總得是某個樣子,而男性當然也得是某個樣子時,兩邊都帶著創傷,需要著彼此,有時,卻也仇視彼此。男性化為壓迫者、強者,而女性成為滿足男性自尊的對象、弱者。兩邊都不滿這樣的刻板印象,都覺得憤怒,但面對社會的壓力,卻又不得不下意識地維護這樣的文化習慣。
於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成就大於一切;於是女性能力太強就變成「女強人」,回歸家庭才是女性應該待的地方。
於是,在社會、文化裡,那張巨大監視的網中,無法逃脫的「應該」,讓我們只得戴著面具、帶著偶像包袱不停前進,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也忘記自己想要什麼。
於是,我們發現,即使外在成就、物質得到的再多,#內心都是空的。再多人際關係,用假的自己去面對、去建立,也讓自己覺得,這些關係都是假的。
我們不相信別人愛 #真正的自己。即使留住了一段又一段的關係,我們也知道:自己或許是用「應該」或「責任」讓對方留在自己身邊,而非對方真的願意為了自己待在這裡。
當關係中充滿了「應該」與「責任」,「害怕與勉強」無所不在,而關係中最重要的「愛」,卻沒有空間可以存在──
那是哀傷的。
和我的第一本書相同,我仍期望,這本書能夠喚起一點改變。讓我們覺察到那些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應該」並不真的「應該」;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應該」對我們真正帶來的意義是什麼,也讓我們能更正視。
自己真正的感受,還有想要的自己。
若從你、我開始,有那麼一點改變,不再把「應該」當成理所當然,而能讓自己更尊重自己,用不妨害他人的「我想要」去選擇、去表達。
學會尊重自己,我們也才能學會尊重別人,才能學會不再用那些「應該」、「刻板印象」去箝制其他人的自由意志;不再 #弱弱相殘,不再帶著自己想要隱藏的創傷,要求別人做著跟你過往一樣、會受傷的事。
我們也才不會帶著被別人歧視、壓迫、不平等待遇的 #傷口,然後轉頭歧視、壓迫其他比自己弱勢的人,再藉著這些歧視的語言、貶低別人的文字中,來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稍微平衡、稍微高人一等,而扭曲地學會用這種方式 #得到安慰。
我們的同理心與愛人的能力,在擺脫「應該」的自我監督與監督別人之後,才有空間可以存在,才可以好好被保有、被珍惜。
這也是我們身為人,最珍貴的寶物。
若這是一個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那麼,若從我們開始,有一些覺察,讓我們能夠勇敢地做出不同的選擇,讓自己、他人都能被支持,坦然地擺脫束縛,不再服膺這個「應該」、這個「理所當然」的「共犯結構」……或許,累積這樣一點一點的力量,文化習慣就能有所變動──
社會,也許就能有所改變;「多元包容」,也不再是夢想的空話。
若你翻開這本書,你願意和我一起攜手,為我們的現在,甚至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出一個更能尊重、接納真實自我、更多愛的世界嗎?
我衷心地期盼著。
(《他們都說妳「應該」》自序全文)
----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博客來:http://bit.ly/2GjJiaN
金石堂:http://bit.ly/2M1GMJY(獨家簽名版)
誠品:http://bit.ly/2LZmYa5
讀冊:http://bit.ly/2LV1vzc
momo:http://bit.ly/2M29NoQ
博客來電子書:http://bit.ly/2GmLgqP (附錄獨家文章)
#他們都說妳應該
#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文化纏足
#習慣性的罪惡感
那傢伙的聲音 共犯 在 吳可熙 Wu Ke-X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吳可熙,憤怒的書寫】
作者:Clémentine Mercier (法國《#解放報》專訪)
已經與趙德胤在《#冰毒》和《#再見瓦城》中合作過的台灣女演員吳可熙,
與這位原籍緬甸的導演於《灼人秘密》中再度合作,
她也是本片的編劇。
在 #MeToo 運動後,
這部電影提及了電影圈內的性別歧視問題。
首先,是被發現上吊自殺的南韓女演員 #張紫妍。
在遺書中,
這位年輕女孩敘述了她承受的苦難,
她被經紀人強迫以性關係來交換演出機會與合約。
接著,
還有一名南韓女演員被迫在拍攝時撫摸男演員的性器官。
這一切都在導演的眼前發生,
導演最後還打了她一巴掌。
然後,還有這則轟動台灣的社會新聞:
一位年輕的女小說家自殺了,
她在書中敘述了一個女孩被老師強暴的故事。
小說家死後,
人們得知書中的這名年輕女孩正是小說家本人。
這些亞洲性別歧視主義的受害者,
這些以女性的痛苦與羞辱女性為樂的男性共犯結構的受害者,
都交織在「#吳妮娜」這個角色當中。
「吳妮娜」(Nina Wu)是原籍緬甸的台灣導演趙德胤新
作《灼人秘密》的女主角,
也是本片的國際片名。
不過,這部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正式競賽」的電影,真正的創造者是「#吳可熙」。
這位女演員將自己的身影借給了「吳妮娜」,
她也是本片的編劇。
在哈維 韋恩斯坦(#HarveyWeinstein)事件後,
這項計畫成為她的要務。
【風險】
吳可熙伸出瘦骨嶙峋,
彷彿會折斷的手,
並用雙眼直視著你,
將這一瞬間延長下去。
這是超現實的一刻⋯⋯在確定你已經成為她的網中之物前,她都不放開你。
早上十點,在這個色彩俗艷,
與她的優雅完全不搭調的露天休息室裡,
這位台灣女演員和編劇家已然是可以翩翩起舞的最美麗身影。
她身穿一件有亮片的透明襯衫,
不得不彎下極為纖瘦的身體,
用半個屁股坐在地上不甚舒適的座墊上。
她非常專業,
穿著高跟鞋做特技動作難不倒她。
吳可熙解釋:
「在台灣,
韋恩斯坦事件的後續影響並不像在好萊塢那麼強烈。
我們活在一個相當保守的社會裡。
在台灣,
如果一個女人對自己受過的騷擾說點什麼,
那仍舊是一種風險,
永遠都是女性的錯」,
這些詞語似乎都出自她的黑色眼眸。
這位編劇繼續說:
「我聽了受害者的聲音,
我對她們做了調查,
我讀了很多訪談。
我也受了在#MeToo運動期間發聲的女演員和女導演的啟發,
再次開始創作。
她們的聲音越大,
我就越有靈感。
我開始寫我自己的劇本。」
這不是吳可熙第一次寫劇本,
她已經寫過一個追夢女演員的故事。
但她把那份劇本擱在一旁,
因為「太害羞」而不敢讓別人看。
《灼人秘密》也源於她的親身經驗。
作為女演員,
她第一次參與的是一支廣告片裡的角色。
她大膽地向導演詢問他想拍攝的是哪種鏡頭,
但她收到的只有嘲笑;
更糟的是,
她遭受了可怕的羞辱,
男演員和導演拿著一把鈔票開始賞她巴掌,
一邊告訴她:
「你的笑容很淫蕩,因為你覺得那他媽的會討人喜歡。」
這一切都發生在默不作聲且嚇呆了的拍攝團隊面前。
這次羞辱使《#灼人秘密》得以成形。
【麥當勞叔叔】
多虧了 #趙德胤,
她終於在攝影機前找到幸福。
她是國民黨將軍的孫女,
趙德胤則是國民黨軍人的兒子。
他們兩人在吳可熙學土耳其語(「我很有好奇心,也
對世界敞開心胸」)的學校相遇,
趙德胤那時在上視覺設計的課程。
她跟趙德胤一起拍了《冰毒》(2014)
和《再見瓦城》(2016),
也跟著他到緬甸去,
在那裡住了幾年。
為了學習當地的語言,
她變身為緬甸女人。
小時候夢想成為演員的吳可熙,
曾經因為某一天邀她上台的 #麥當勞叔叔 而心靈強烈受創:有好長一段時間,她都埋怨自己不會跳舞。
不過,在學習 #HipHop 街舞之後,她已能跳得很好。
在她的演員生涯中,還沒拍電影前,
她參與了實驗劇場(小劇場),
在一個小劇團裡為兒童表演。
提到她在電影中詮釋《 #小王子》——
在《灼人秘密》中,
也涉及了由 #聖修伯里 名作改編的劇作——,
她情緒激動,一滴眼淚滑落到施了脂粉的臉頰上。
我們不太懂為什麼一個這麼小的傢伙會讓她如此感動。
為了打擊電影圈和其他領域中的性別歧視,
她建議女性要 #勇於追求自己的熱情,
#創造自己的機會:
「寫劇本並不是為了要讓自己參與演出,而是要讓自己開始書寫。因為,藉由書寫,我們能學到更多關於自己與關於電影的事。」
女士們,提筆吧,這就是自由!
攝影:Cyril Zannettacci 攝於坎城 (由Agence VU提供解放報使用) — 2018年5月24日 18:06
法國解放報原文:https://next.liberation.fr/…/wu-ke-xi-ecrits-de-colere_1729…
#小編看完好多感觸> <
#祝大家端午佳節平安愉快喔!
那傢伙的聲音 共犯 在 #那傢伙的聲音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婚禮將於明年1月22日舉行,為保護雙方家人隱私,過程將不公開。 31歲的朴信惠和30歲的崔泰俊都畢業於中央大學,兩人從學姊、學弟變成戀人,2017年爆出交往消息,隔年韓媒《 ... ... <看更多>
那傢伙的聲音 共犯 在 Re: [片單] 韓國電影求推薦-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我推那傢伙的聲音, 這個是真實改編的 也經過本人家長同意的
他是改編李亨浩誘拐殺害事件,是指1991年1月29日發生的 1個9歲兒童被綁架
這個維基百科都有詳細的介紹 有興趣可以去看
因為這篇會暴雷 假如 你不想知道結局 可以直接跳過 謝謝
2006年,案件追訴時效成立。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城西小學生失踪事件並稱為「韓國
三大懸案」。
2007年,導演朴鎮彪根據此案件,拍攝了電影《那傢伙的聲音》,薛景求、姜東元、金南
珠等主演
這部電影高潮在最後,導演播放了當時真正罪犯的錄音資料,以及頭像素描。希望所有觀看電影的
觀眾可以幫助一起找出犯人
男主角 薛景求 演技 如果看過都知道 是神人級的,更別說他在這部絕食4天
為了電影真實性 決食4天 還不值得1看嗎???
其實我覺得犯人真的是高智商,在這 15年時間裏共累計投入了15萬人力和10多萬警力
都抓不到他, 所以我1直再想 是犯人太聰明 還是警察 不過聰明 ??
板上很少人提到這部 所以還沒看過這部電影 快去看吧 相信我 你們會喜歡這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86.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55411382.A.31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