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連假都在做什麼呢?
來分享一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所報導的最新研究:女性地位和國家治理的關係,相當有趣,值得一讀喔😄
----
#壓迫女性會造成國家不穩定和貧窮?!
#分享外國學者研究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有兩篇相似的文章,一篇的標題為 #為什麼讓女性失望的國家會失敗,另一篇為 #壓迫女性的代價。
兩篇都是在談「父系社會」壓迫女性,對於國家整體不利,主要是對「減少社會衝突」、「維持政治穩定度」有不利影響。
他們引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Hudson、楊百翰大學Bowen與Nielse三位學者的研究指出,壓迫女性傷害的不會只有女性,男性也會受到波及。
三位學者提出了 #父系社會症候群(patrilinealsyndrome)的概念,症狀包含:
在財產權及家庭法中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女性過於早婚(童婚)、女性婚後與男方家族同住、一夫多妻制、結婚的聘禮制度、重男輕女、對女性的暴力,以及社會對這種暴力的態度。
這研究將176個國家以症狀的嚴重程度,打0-16分的分數。0代表無症狀,16代表病入膏肓。
例如:
澳洲、瑞士、瑞典皆為0分;
伊拉克、奈及利亞、葉門和塔利班奪權之前的阿富汗被評為15分;
南蘇丹則獲得最糟的16分。
他們估計,約有120個國家還是受到父系社會症候群不同程度的影響。
#父系社會症候群與脆弱國家指數
接著,學者們借用智庫和平基金會Fund For Peace所做的2021年 #脆弱國家指數 (註)的數據,來探討該國家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程度,和脆弱國家指數之間的關聯性。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
父系社會症候群和一個國家的劇烈動盪高度相關(比「收入」、「都市化程度」甚至是「世界銀行用來衡量良好政府治理的標準」都更相關)!
例如,脆弱國家指數中前20名最動盪的國家,#都有實行一夫多妻制。
這可能是因為重男輕女、實施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容易造成大量適婚年齡男性找不到配偶,進而導致社會問題。
研究證據也指出,家父長制和貧困息息相關。
因為傳統父系社會常為了聘金把年輕女孩「嫁掉」。
少女早婚極有可能造成學業中斷;假如她面對的是一個惡質的丈夫,也較難起身抵抗。
這些年輕女孩們,在艱困的情境下,也較難養育出健康、受到良好教育的下一代。
台灣女性結婚平均年齡達30歲,我們恐怕很難想像,這世界上仍有五分之一的年輕女性,未滿18歲即步入婚姻;有二十分之一的少女,結婚年齡更是不到15歲。
#父系社會文化在全球衰退中
#性平上的進步仍需小心呵護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若從全球整體趨勢來看,父系社會文化正在式微中。
針對女嬰的選擇性墮胎已經大幅減少。過去性別比高度不均的國家,如南韓、喬治亞、突尼西亞,都已回復到正常水平。中國和印度的失衡情形也在趨緩中。
童婚的問題也受到正視。2000年以來,有超過50個國家將法定結婚年齡提高到18歲。
即使如此,近期 #塔利班在阿富汗、#美國德州心跳法案 的例子,也提醒我們,女性權益上的進步並非不會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相對穩定但父系社會症候群嚴重的國家,也可能存在較高的社會動盪風險。
——-
#台灣的父系社會文化也在衰退中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讀完後,回想台灣,台灣在各種國際性別平等指數上,一直名列前矛。
「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童婚、一夫多妻制等「症狀」已經很少見,民法對女性的不公平也大幅改善,雖然還是有結婚聘禮習俗、婚後夫家期待,以及性別暴力等問題。
做為立委,我在立法院已提出《跟蹤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私密影像條例、刑法權勢性侵相關條文、行政院組織法內閣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等法律提案。
上會期處理到一半的《跟蹤騷擾防治法》非常迫切,本會期ㄧ定要三讀通過💪,補上台灣性別暴力防治法治的重要一塊拼圖。
當然,法律是社會的共同道德底線,落實性別平等的文化,還是需要我們大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反思與努力😄
-----------------
註:脆弱國家指數由美國《外交政策》等每年根據政府的控制能力、人權、治安、經濟等12項指標,評估各國的不穩定程度。指數愈高,意味該國家的不穩定程度愈高
都市化程度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https://wp.me/pd1HGm-np
重點整理來了♡順手轉發好嗎?
【直播EP31重點整理】🥜台澎小堅果🌰
時間:9/4(六) pm8
講者: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辦人-黃聖峰 +皮筋兒
主題:
1. 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
2. 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
1️⃣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
分三個部分來討論。
👉🏻第一個是思想上面,雖然目前ROC政權沒有老實承認盟佔代管身分,所以大部分台澎人思想都停在「保家衛國」,這個「國」是中華民國政權想代表的國家(其實是中國,但被誤以為是還沒建國的台灣)。
其實我們要在思想上做調整,對台澎人來說要先知道史實、知道台澎法理地位,而ROC政權是不可以要佔領地人民對它效忠、進行募兵徵兵,但台澎人保衛「台澎」仍舊是必須的,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後。
所以可以轉變一下想法,把保護的對象從國家這個轉移成腳下的這塊土地跟上面生活的人,從保家衛國轉變成「保鄉衛土」的概念。
所以第一個是思想上改變,不管現在、過去、未來治理台澎上的政權是誰,不管它是否已經承認是盟佔代管機構的身分,也不管是否未來建立了國家,我們要保護的對象都是ㄧ樣,都是土地跟上面生活的人,這個觀念要建立起來,從衛國改變成保護家鄉跟人、從愛國變成愛鄉愛土愛人,這樣就會不會變成某個「國」的奴隸,如果有個國家的執政者是窮兵黷武,或要求軍隊把槍口對著自己的人民,那你如果沒有愛鄉愛人的觀念,你就會被操控,所以這是精神面、思想面的強化,知道要保護什麼。
無論你是在之前、現在或之後接觸到ROC政權的軍事教育、軍訓課、或被徵召入伍,這之中其實最重要的觀念是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而戰。
那ROC政權的軍隊就是中國的軍隊,譬如黃埔軍校的精神等等那就是中國的東西阿,現在的所有軍校就是中國的軍校,訓練的都是中國的軍人,裡面灌輸的東西都是充滿大中國思想,譬如說軍隊的莒光日、莒光園地,到某時間就是要看洗腦影片。(莒城、即墨就是中國以前的故事)
金門還有什麼毋忘在莒。中國難民兵來到台澎就有莒光新村等等,其實莒光這個詞背後就是反攻大陸統一中國的意思,直到現在都還有莒光園地這樣的節目,只是目前不會強調反攻大陸統一中國了,因為在動員戡亂片面的喊停後,「反攻大陸」一事就暫時喊停,可是入伍後還是會接觸到這類節目背後的價值觀。但當然ROC政權中國本質仍在,也仍是想要反攻大陸。
對法理建國派來說就是要思考如何跟這些思想去抗衡。我們希望在還未入伍之前的年輕人可以先建立好觀念。
保鄉衛土這個觀念在還沒建立之前我們就需要先來推廣,這可以當作一個保護罩。一旦建立起來,你進入ROC政權軍隊內就不會輕易被洗腦成功。
再說一次,ROC政權要對付的敵人(PRC政權)其實是它自己帶來的敵人,不是台澎的敵人。台澎被扯到中國內戰裡,但台澎人的認知卻沒了解清楚,所以要建立正確的觀念。
為誰而戰?為保衛台澎鄉土而戰,精神上的強化是第一步。
所以你如果是為了愛ROC就會認為進軍隊要愛ROC,那你如果你不是愛ROC你進入到軍隊,你已經建立好保鄉衛土的觀點,那你入伍是要學習實用的武器知識、戰技,你要保護的是鄉土跟人,你的精神觀念改變後就會認真,而不是進去耗費時間跟光陰。
👉🏻第二個部分,ROC政權收台澎人的稅金會買些軍武,那這個觀點也一樣,台澎自身的防衛武器的開發、製造跟維護要做好。
你有第一個觀念知道自己進軍隊要幹嘛,然後你若進入研發軍事武器的單位,或者與所謂「國艦國造」計畫有關的企業中,你進入這些方面領域中工作,甚至是以替代役的方式進去工作,這時候你認清楚你做這件事情不是為了ROC,而是為了台澎鄉土跟人。
ROC政權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它受到一中框架的限制,所以它跟別人買武器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受到阻礙,那要賣武器給台灣的國家,可能是要找強到可以去抗衡PRC政權的國家,或者是只打算撈一筆就結束的國家,例如法國之前賣幻象給ROC政權,但法國本身也跟PRC政權有許多的合作,PRC政權就會利用這些合作機會來牽制法國。
因為ROC政權的中國政權本質不會改變,當讓ROC政權對外代表台澎時,與承認PRC政權是合法中國政府的國家往來就很有可能會遇到困難,加上PRC政權又認定ROC政權是叛亂政權的情況下,那其它國家要跟ROC政權做交易更會受到嚴重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沒有台澎領土主權,但它的確是具有治理台澎的合法治理權。只是台澎在以ROC政權的中國政權本質為基礎的「一中」框架限制下,你就是很難買到武器。在欠缺議價籌碼的情況下,其實說起來某程度來說就是任人宰割啦!
像ROC政權之前花了些費用跟美國買武器,當然美國不會賣給你不能用的,但她絕對不會隨便賣第一線的武器給你,甚至有的時候ROC政權會去買美國要退役的軍武。雖然美國的軍武即使是快要退役的,可能跟其他國家既有軍武比起來仍舊相當不錯,但還是二手貨。
在還沒建國之前,我們沒有辦法在軍火交易的市場上,以一個主權國家的身分跟人家進行正常交易,如果想買武器,我們只能去找可以,且有意願運用ROC政權的「台灣治理當局」身分來突破該政權的「一中」框架與PRC政權抗衡的國家。
所以在這情況下,我們絕對必須強化自己自己軍武的能力。
法理建國派想的是不管建國前還是建國後,我們都需要可以掌控自己製造軍武的能力,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他人。所以應該要支持、去推動自己的軍武跟研發,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的軍武自己做。
當然,我們不是要標新立異,也不是要變成什麼軍火大國之類的,所以在研發時要注意與既有武器的結合匹配。譬如現在用的大多是美式武器,那我們在研發的技術,也要能配合這些武器,並且可以進一步努力將武器做得更好,這樣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進步的速度。最關鍵的是透過發展軍武的技術,從裡面累積經驗增強台澎的實力,假如跟別人買的東西不合用,我們也會有技術可以去修改。
研發時也要清楚知道台灣的狀況,台灣是海島,有天然屏障。所以要發展的一定是以海空為主,絕對不是陸軍,台灣有很多高山,所以是易守難攻,而且台澎上沒有像中國那樣的大平原,我們都市化程度也很高,所以不太會發生陸軍大會戰。那要研發武器要著重的焦點就是海空部分,對船艦的武器去研發。所以不用去研發大會戰,這根本不適合台灣。
陸軍的部分要思考怎麼精兵化,去妥善利用台灣這邊的地形,跟台灣高度都市化的地方要怎麼運用。那如果像農村地方,就是強化行動力、快速移動。
我們要針對我們最需要的防空、防海部份去研究,這樣才可以把錢用在刀口上。
👉🏻第三部分,民間自我防衛的能力。
#民防
我們在談自我防衛能力的時候,除了軍事武器還有民防的部分。
以法理建國派來說,就是在精神思想方面來讓台澎人改變觀念,而民間防禦的部分,則要建立一個民防團體的架構。
如果今天萬一台灣被攻擊了,不管是誰來攻擊,如果說軍隊在最前線,但敵人從後方滲透了進來,那在這情況下,一般民眾遇到這情況要怎麼處理?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民間的自我防衛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核心精神還是一樣的保鄉衛土保護人民。
很鼓勵大家去學一些自我防衛的技術,例如防身術等等。現在有些團體有成立民防組織在教大家這方面的技術,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進去主要是去學技術、技巧,雖然有人說「攻擊是最好的防禦」,但防禦的技巧、技術也是很重要的!至少要知道當有武器朝自己攻過來時,要怎麼閃躲。
🧋🧋🧋🧋🧋🧋
2️⃣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會說這些軍隊、武器都是ROC政權的,你要怎麼拿?
所以還是回到第一點建立正確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有正確的觀念就會意識到ROC政權是盟佔代管身分,它保護佔領地跟治理台澎人是合理合法的。
ROC政權當時的難民兵流亡到台澎時,它拿的武器其實是很爛的。美國跟ROC政權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有在台澎駐軍,也帶來了很多武器,就算美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1980年廢止後撤離,也留了很多東西下來,其中也包含技術移轉。這些武器技術是美國用於防禦台澎的,台澎建國後當然應該留下來繼續用。
ROC政權花了很多錢去跟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買武器,也花了很多經費做軍武技術的研究。這些基本上都是為了保護台澎而花台澎人繳的稅金取得的,所以這些是屬於台澎、應該用於台澎的東西,是屬於台澎人的,不是ROC政權的。ROC政權拿台澎人的錢,製造武器保護台澎ok。但在概念上,這些武器的所有權是屬於台澎人的,不會是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的國有財產。所以台澎建國後ROC政權它不能夠帶走軍武。
建國前台澎人使用這些軍武也沒問題。至於建國後,基本上,在法理建國派提出的建國程序中有個階段一定會出現:也就是ROC政權老實承認盟佔代管身分。一旦ROC政權老實承認這件事,那原本保護台澎的中華民國政權軍隊中的台澎人,就應該要改隸屬盟佔代管區的「台澎自衛隊」,而用於保護台澎的軍武的所有權則移轉到自衛隊手中。當然,這個自衛隊必須受盟佔代管機構的指揮。
換句話說,在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建國之前,一旦ROC政權承認自己在台澎的真實身分(盟佔代管身分),不管是軍隊、軍事武器還是技術,就會跟受制一中的ROC政權脫鉤,移轉有權治理台澎的盟佔機構。等建國完成後,就會移交到新建立的國家手中。
法理建國派主張的建國步驟是穩紮穩打的,都是計畫好的。先建立好觀念跟思想很重要,了解正確的史實很重要,有了這些知識,在進入到後面的終止代管自決建國步驟時,你就不會感到疑惑。
如果你現在身在ROC政權軍隊裡,無論在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你做的事情其實不會有什麼改變,都是在保護台澎這塊土地及上面的居民,改變的只是你的法律上身分。
由於一切的改變都是在「大家都理解」的狀況下依安排進行,從這角度去思考的話,自然就不必去擔心會有什麼突發狀況,法理建國派主張的建國步驟,是透過讓台澎居民理解客觀史實後,自覺產生建國意志,進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和平建國的三步驟。
都市化程度國家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小組 (#IPCC) 在近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距離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間隔了八年。這份長達3000頁的AR6報告,乃是由234名科學家協力撰寫,檢視了超過1萬4千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文獻後所提出的。
綠盟統整這份報告以下幾個重點:
🔴 人類導致氣候危機已殆無疑義
長久以來,有許多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仍然不願面對「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事實,這次IPCC的AR6報告則徹底敲醒了仍不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們。
#極端氣候 的主要肇因,是人類行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來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濃度,甲烷的濃度也達到80萬年新高。
AR6報告指出,從1990年代以來的冰川融化、北極海冰層減少的現象,有高達90%的可能性是來自人類行為所致。報告結論更指出,「毫無疑問,人類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暖化(It is unequivocal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warmed the atmosphere, ocean and land)」。
🔴 極端氣候已經來臨,「明天過後」就是現在
自從1970年代以來,極端氣候已越來越頻繁,這50年中以來的升溫超過了過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過去五年更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五年。此刻全球均溫與跟1850年代相比,已經升溫了1.07度。海平面上升速度是3000年以來最快,科學家也在世界各地觀察到越來越頻繁的熱浪、災難性降雨、乾旱,以及海洋酸化等。
報告也指出,原本每十年才會發生1次的極端高溫事件,在升溫1度的此刻,頻率已提升到每十年發生2.8次,原本「五十年一遇」的事件,現在頻率則提高為約五十年5次。倘若升溫持續且來到4度,那麼「十年一遇」的高溫將成為「每年一遇」,此外包括旱災、水災,也都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種種證據顯示:電影《明天過後》裡的末日景象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畫面,氣候危機下的極端氣候如野火、熱浪、旱災、水災、颶風等,早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傷害。
🔴 抑制升溫1.5度目標日益急迫,但仍然有可能
本次IPCC報告的路徑預測採用「共享經濟路徑(Share Social-economy Pathway, #SSP)」,根據未來GDP、人口成長與都市化程度的不同,IPCC報告中共列出了SSP1到SSP5的五種情境。
不論在何種情境之下,在未來20年內,地球升溫都將突破1.5C。倘若我們的經濟仍持續地以化石燃料作為主要驅力,那麼SSP5情境下的升溫甚至會在世紀末來到4.4度。
在諸多情境之中,強調教育普及、人口成長趨緩、低物質消費成長、化石燃料轉移的「永續性路徑」SSP1,是最有可能抑制升溫的路徑。SSP1-1.9情境,雖然同樣會在2040年前達到1.5升溫,但也有機會可以在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 快速大量減少排放,達成淨零碳排,是唯一出路
雖然此次IPCC報告的結論不容樂觀,五個預估情境都會在2040年前突破升溫1.5度的大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已經毫無希望,更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
這份報告雖然沒有針對未來的能源配比有多著墨,但毫無疑義地,全世界都需要大量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這份報告強調,「倘若不進行立即性、快速與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量,那麼要守住升溫1.5度甚至是2度的目標,將困難重重」。
此刻的暖化趨勢是由過去人類活動所排放的 #溫室氣體 累積所造成,雖然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程度仍然決定了未來的升溫趨勢。就如同SSP1永續路徑所呈現的,一個致力於更為公平的永續發展、#淘汰化石燃料 的情境,即使仍未能阻止地球在2040年前升溫1.5度,但最終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世紀末抑制升溫的目標。
🔴 當冬季漸暖,台灣升溫已1.6度
報告中也指出,在東南亞區域觀察到日益增多的熱浪、極端降雨及乾旱,上述這些現象,台灣的民眾也絕對不陌生,過去一年來我們除了迎來史上最高溫,更遭遇了極為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亮起了紅燈,嚴重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此外,不下雨則已,一下雨便豪雨成災。
根據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氣象局、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國家災防中心所共同發布的資料,台灣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之間上升了1.6度,且台灣的冬天長度已由90天縮減至20到40天,夏天長度則是延長至120天到150天。
假如升溫趨勢延續,在碳排最高的SSP5路徑下,台灣在本世紀末的升溫將來到3.8度,且增加48天的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數,世紀末的夏天將長達210,而冬天的天數更將在2060年後歸零。此外,颱風數量將可能在世紀末減少55%,但強颱比例提升50%。
🔴 氣候危機進行式,沒有人是局外人
種種證據皆顯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危機,台灣毫無置身事外的本錢與藉口。
自從去年開始,各界紛紛提出修改《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呼籲,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內的眾多環保團體,也已與立法委員洪申翰共同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的草案,幾乎所有主要在野黨也都各自提出相對應的版本,甚至連產業部門也都呼籲加速修法,蔡英文總統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時宣示「淨零排放也是台灣的目標」。這顯示「強化台灣氣候治理政策」已經是跨政黨乃至於跨公私部門的共識。
在此難得的高度社會共識之下,綠盟呼籲行政院盡速提出《#溫管法》修法草案,以利民間氣候法版本以及各黨團修法版本可以盡速在立法院審議與通過。今年年底在英國舉行的巴黎協定締約國大會 #COP26,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帶著一部具有明確 #2050淨零排放目標、完善治理架構、有效管制工具與調適策略的氣候變遷行動法共襄盛舉,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承諾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