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與虱目魚的親密接觸】
這輩子吃過很多虱目魚粥、虱目魚丸、虱目魚炒麵,但從來沒看過虱目魚長什麼樣子!於是大家進到魚市場,紛紛拿起相機猛拍
一條魚。
相信螢幕前的你可能也不知道虱目魚的長相,不過沒關係,根據小編長年的研究,在這邊也不吝惜的和大家分享,虱目魚其實長得就像……
一條魚。
好,虱目魚就是虱目魚,不是風目魚也不是「那個魚」。它在台灣是使用率非常高的魚種,幾乎全魚都可以拿來做成食物。虱目魚肚可以煎、虱目魚頭可以紅燒、用剩的虱目魚背則可拿來做成魚丸。據說從鄭成功時代開始,就有養殖虱目魚的紀錄。
進一趟萬華的魚市場,除了認識台北餐桌上的食物從哪來,也可以學習到許多魚類知識,看到許多水族館裡看不到的魚! (因為他們都跑到餐桌上了...QQ)
深夜批發市場的叫賣聲,引領你認識不一樣的台北街頭!
【🐟清晨!批發市場的叫賣聲】
場次時間|4/27(六) 5/25(六) 6/29(六)清晨 03:30~05:30
詳細說明|goo.gl/HgBhbx
臉書活動|goo.gl/oog7og
快速報名|goo.gl/chDtW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鄭成功長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轉]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台灣- 看板NTUHistory84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台灣博覽會- 國立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事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事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問卦]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到底有什麼好說嘴的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廟拜什麼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 民俗習俗 ...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廟拜什麼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 - 民俗習俗 ...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弟弟 :: 藥局地圖 的評價
- 關於鄭成功長相 在 『開山王鄭成功是在成功什麼啦?』- 臺灣世界史第3集 - YouTube 的評價
鄭成功長相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1-14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鄭成功長相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一次與虱目魚的親密接觸】
這輩子吃過很多虱目魚粥、虱目魚丸、虱目魚炒麵,但從來沒看過虱目魚長什麼樣子!於是大家進到魚市場,紛紛拿起相機猛拍
一條魚。
相信螢幕前的你可能也不知道虱目魚的長相,不過沒關係,根據小編長年的研究,在這邊也不吝惜的和大家分享,虱目魚其實長得就像……
一條魚。
好,虱目魚就是虱目魚,不是風目魚也不是那個魚。它在台灣是使用率非常高的魚種,幾乎全魚都可以拿來做成食物。虱目魚肚可以煎、虱目魚頭可以紅燒、用剩的虱目魚背則可拿來做成魚丸。據說從鄭成功時代開始,就有養殖虱目魚的紀錄。
進一趟萬華的魚市場,除了認識台北餐桌上的食物從哪來,也可以學習到許多魚類知識,看到許多水族館裡看不到的魚! (因為他們都跑到餐桌上了...QQ)
深夜批發市場的叫賣聲,引領你認識不一樣的台北街頭!
《清晨,批發市場的叫賣聲》
9/23(六)、10/28(六)、11/25(六) 、12/23(六) 清晨 03:30-05:30
詳細行程: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61
衝了!直接報名:https://goo.gl/RHKabm
鄭成功長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wPg2p6Hf_k/hqdefault.jpg)
鄭成功長相 在 台灣博覽會- 國立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灣,「國姓爺」鄭成功被視為民族英雄,民間流傳不少他的畫像,雕像,仔細觀察卻長相各異。台博… 在 ... ... <看更多>
鄭成功長相 在 鄭成功事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鄭成功的故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鄭成功長相、鄭成功事蹟、鄭成功貢獻就來手搖飲社群資訊站,有最完整鄭成功的故事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鄭成功長相 在 [轉]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台灣- 看板NTUHistory84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Book/0,3427,112003060100265+1105130301+20030601+news,00.html
「嘴巴常常張開,嘴裡有四、五顆很長,磨得圓圓的、間隔大大的牙齒。」
這似乎有點卡通造型......
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台灣
◎林偉盛(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2003.06.01)
作者: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文件
譯註:江樹生
出版:漢聲雜誌社
定價:540元
類別:歷史
對台灣人來講,鄭成功是個看似熟悉但又陌生的人物。鄭成功的名字,
幾乎全台無人不曉;但是鄭成功長得像啥?性格如何?為什麼數萬之眾攻
打熱蘭遮城要花九個月?眾說紛紛,而江樹生譯註的這本新作,給了我們
清晰的解答。
梅氏為一荷蘭測量師,在台灣住了19年,精通中文。1661年4月30日鄭成
功攻打台灣時,他在普羅民遮城,城陷之時他成為270名俘虜之一,1662年
2月9日離開台灣,這些俘虜除了部分被送到中國沿岸外,他是少數幾位倖
存者。鄭成功登陸後,他是普羅民遮城派出與鄭成功談判的人。鄭成功看
中他的長才,留他在身邊擔任翻譯,協助與荷蘭人談判以及測量土地屯田。
在鄭成功攻打台灣的九個月期間,他一直待在鄭成功陣營中觀察紀錄,大
概很難再找到那麼詳盡的資料了。
歷來瞭解鄭成功形象及其攻台最重要的史料,為楊英從國姓爺立場記載
的《從征實錄》,以及荷蘭人由熱蘭遮城堡遠觀赤崁想像臆測的《熱蘭遮
城日誌》。而梅氏以他者的身份留在鄭成功陣營中的觀察,當然會看到楊
英以及熱蘭遮城堡中所沒有看到的一面。
首先,他清晰地塑造了鄭成功的形象、國姓爺的長相及性格。梅氏在1661
年5月4日到赤崁見鄭成功,他詳細描述鄭成功的長相「皮膚略白,面貌端正,
眼睛又大又黑,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視閃。嘴巴常常張開,
嘴裡有四、五顆很長,磨得圓圓的、間隔大大的牙齒。鬍子不多,長及胸部。」
另外,不管是荷蘭人或是自己的士兵,只要犯錯,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書中
多處記載鄭成功對戰犯及荷蘭人嚴厲的處罰,其嚴法的性格歷歷呈現。
其次是鄭成功的武藝。鄭成功二十出頭時焚儒服、棄文從武,他的武藝令
人好奇。梅氏親眼看到鄭成功將三根約60公分高,上面貼有銀幣大的紅紙當
箭靶插成一排,每根間隔約38公尺,鄭成功騎馬疾馳、彎弓射箭、支支射中
靶心,武藝高超。
第三是關於攻打台灣的艱辛。梅氏告訴我們,鄭成功軍隊嚴重欠缺米糧,
使他的軍隊無法繼續駐守大員;所有的軍隊分南北二路被派出去屯田,整個
赤崁一帶只剩下鄭成功的親兵二百多人
不過本書也有一些缺陷,梅氏在1661年7月以後的記載,有的是以月為單位,
有的只選重要事情記載,在瞭解事件的演變上,出現敘述斷裂的感覺。所幸
譯註者利用《熱蘭遮城日誌》以及相關中文資料,將日期一一復原,並加以
註解,彌補了這個缺陷。鄭成功攻台九個月的事蹟,得以如舞台劇一般,毫
無間斷地一幕幕印入我們的腦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72.178.87.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