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謝謝!//
前言:林鄭公佈施政報告,最多人討論嘅自然係「800萬物業首置可做9成按揭」呢項措施。針對呢樣嘢,我諗住分開兩部份講:首先係講番之前嘅按揭成數限制點樣扭曲成個香港社會痴哂線;然後再寫多篇放寬按揭呢招點樣引誘中產成為建制派。
其實早響5月31日,亦即係69反送中抗爭前夕,我就響《AM730》撰稿提到過,現今社會一個來源,其實就係源自一班中產睇住自己嘅收入年年被租金蠶食、幫業主供樓──但佢地唔係唔想買樓,而係而家要買一層似樣嘅樓至少都要有三四百萬首期,就算年薪過百萬嘅家庭都唔係咁易籌倒呢筆錢。
過往我地會有「百萬富翁」呢個字,但今時今日擁有100萬流動資產嘅人口經已突破100萬人,個泛濫程度係誇張到一個招牌跌落黎都責死幾個?原因並唔係因為我地個社會富足咗,而係樓宇按揭限制令到好多人根本點儲錢都買唔倒樓,結果出現「百萬富翁變百萬窮撚」呢個荒謬現象。
==========
早前花旗銀行發表「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18」指出,目前香港共有51.1萬人持有1,000萬或以上淨資產,換言之在每100個香港人中,就有6.8人為千萬富翁。花旗銀行在去年3月的另一份報告亦指,假若撇除了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擁有100萬以上流動資金的人口已達100.2萬,換言之每7個香港人已有一個百萬富翁,而更驚人的是這個數字正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加。既然香港是如此有錢得驚人,為何我們卻完全感受不到這種富裕帶來的喜悅?
如果我們再仔細點觀察報告中的數據,就可發現當中「玄機」。同樣是去年發表的調查報告,花旗銀行指出這批千萬富翁平均擁有1.9個物業,而其資產分配比例約為75%固定資產vs. 25%流動資產。假若將千萬富翁定義為只限擁有1,000萬流動資產的人口,則香港的千萬富翁人口就會急跌至只剩6.9萬,比起連淨資產計算的減少超越八成半──簡單來說,就是樓作怪。
猶記得在廿多年前的一些理財建議曾指,要過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大概需要1000萬左右,但如今若你連一層樓也沒有,1,000萬是否足夠你在退休歲月租住一間稍為舒服的單位,也尚在未知之數。目前在香港,1,000萬大概只可以買到一間五六百呎的物業;假若要選一些位處旺區的新樓,更誇張至只能買到比納米樓大上一點點的小單位。相反,只要你供斷一層稍為似樣的物業,基本上就經已能夠晉身千萬富翁行列了。
這種因資產泡沫產生的「暴富」現象扭曲了我們過往很多想法,最明顯的莫過於中產階級的定義。平心而論,在八九十年代一個家庭若能購買四五百呎的自住單位,收入有餘裕平時去一去旅行,又或是讓子女上一下興趣班,中產這個身份基本上已毋庸置疑。然而在《AM730》的一個網台節目〈三個中產黨〉,有網民留言指出目前在香港,沒有5,000萬以上資產的話根本沒有資格自稱為中產──換言之全香港大概只有零點幾%的人口才能符合資格。這種稀少的人口比率簡直就只能以「上流階級」來形容了。
「擁5,000萬以上資產=中產」這種想法在坊間卻不乏支持。不少香港人將自己的理想生活,例如必定要有外傭照顧子女、入讀直資或國際學校、出入有私家車代步、一年去兩次歐洲旅行這些條件和中產定義掛鈎,說穿了,就是因為對愈來愈多香港人而言,原先觸手可及的中產生活如今都變得遙不可及,既然都是幻想,那倒不如把中產這個身份想像得更夢幻一點,那還可以安慰自己一下自己晉身不了中產階級不是自己的錯,而只是達成條件太艱難而已。
資產泡沫加劇世代鬥爭
資產泡沫另一個問題是加劇了世代鬥爭。又引上述報告的內容指,香港的千萬富翁當中平均年齡為58歲,超過一半為無業人士,而當中絕大多數皆持有物業。雖然要累積這種程度的財產可能真要花上相當歲月,但無可否認的卻是現在的「上車」難度比上一代艱難太多。
現在報紙刊登年輕人「上樓奮鬥故事」,全部在結尾都必然出現一位為其打本首期的好爸爸或好外父──為何如此搞笑的「父幹盤」,傳媒卻樂此不疲地反覆報道?原因自是因為若不出現一個好爸爸代繳首期,故事就會變得不可信,因為天價首期正常根本沒有人年紀輕輕就儲得起來。
目前600至1,000萬樓宇的按揭上限為樓價6成,上限500萬;1,000萬以上更只能做到5成按揭,動輒五六百萬的巨款首期,即使是年薪過百萬的家庭也不是隨手拿得出來,結果幸運一點的還是要靠父母親戚籌措應急,籌不到的就只能從細舊偏遠單位或納米樓入手,甚至因錯過時機而望樓興嘆了。
假若年薪過百萬的家庭都有置業困難,那就很容易解釋得到為何坐擁100萬港元以上流動資產的香港人口增幅會如此驚人──當買樓的門檻愈來愈高時,「無殼一族」的流動資產自然愈積愈多,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將現金股票轉換成固定資產。所以「百萬富翁」數量的激增不但不是一種富裕的展現,反而是一種生活質素的沉淪;所以目前在香港擁有百萬身家,中產門檻自然達不到,以「百萬貧民」命名反更切合實際情況。
很多上一輩不明白為何新一代不多花點耐性等待置業機會;劉鳴煒苦口婆心勸告年輕人去少次日本旅行、換少次電話儲錢買樓,卻不明白為何自己反遭嘲笑。這正正因為要宣洩錢愈儲愈多,卻始終追不上買樓首期的鬱悶,所以才要透過旅行、購物以至「食好西」去追尋那實在的「小確幸」。
「半億中產」與「百萬貧民」的形成,固然是房屋土地長期供應短缺的結果,但社會長期鼓吹公私營建屋比例一面倒向資助房屋傾斜,卻令情況惡化。公營房屋並不會舒緩私人市場的需求,因為很多沒有打算獨立居住的市民,卻會被新增津貼房屋吸引而成為新增的申請者。
結果一班高不成低不就的夾心階層,一方面只能從八十年一遇的機會率抽籤居屋,或機會更渺茫的首置盤;另一方面就白白看著那些上一輩的既得利益者\或「父幹家庭」享受著資產泡沫的升值,中產一詞和自己的距離愈拉愈遠。遺憾的是,當擠壓私營市場成為了政府、政黨和政客的共識,「百萬貧民」的數量只會持續增加,而「半億中產」的誇張說法終將成為事實。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