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司儀)
我們邀請郭董事長以及郭代校長,用具有滿滿能量的希望種子,啟動這棵希望的永生樹,3 2 1 請點燈
12月19號這天,我們聽到許多很動人的故事。
負責設計醫院建築體的<潘冀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說,有天深夜 他們趕工著一筆一畫繪著樓面,繪著550張癌症照護病床時忍不住掉淚了,"將來 會有至少550位癌症病人和癌症家庭","在這裡尋找生命的希望"。
台大癌症醫院中心 12月19號宣佈正式試營運
由鴻海集團永齡健康基金會實體捐贈,台大醫學院和台大醫院進行擘劃,在鴻海總裁郭台銘斥資新台幣150億元之下,<台大癌醫中心>不只是亞洲史上最大一筆捐給單一醫學院的捐款,它的雄心壯志也大。
這一晚 台大的龍頭地位動見觀瞻,臺上的前校長楊泮池 李嗣涔,加上張上淳 何弘能 鄭安理 唐季祿 一字排開,集合了台灣癌症 防疫感控 電機科學 幹細胞研究等各領域的權威領袖。
歷經十年精心打造<台大癌醫中心>預計明年7月4日正式啟用,首批有325位醫護團隊人員進駐,未來正式營運時 將有1600位人員,它並以"台灣癌症醫學的旗艦""華人最好的治療癌症醫院"為定位。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教授 台大前校長)
在台大醫院掛號的病人開始轉過來,開始轉過來。然後有一些儀器還沒有完全Ready,可能會到明年2、3月的時候會Ready,所以那時候住院病人就會開始進來,然後加護病房的設備也完善了
擔任總舵手,被譽為台灣醫界九大權威,向來是台灣治療肺腺癌第一把交椅的前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這一天在開心中,眼神還有不可思議的興奮感。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教授 台大前校長)
Logo的設計是我的Idea,其實是這種建築,一個眼睛、一個帆船的那個形狀。其實那個也是我們DNA,雙螺旋那個樣子。代表說我們是要用基因來找出發病的原因,然後一些標誌來做精準治療。NTU Cancer Center,那個C,有一個C是黃色的,黃色是代表希望,是要給病人希望
"希望" 是台大癌醫中心的推手們內心深處的目標,一個打破"癌症是絕症"的醫學目標。
於是<台大癌醫中心>在道路度有限的台北市基隆路路段,以寬廣的圓弧 劃出柔軟的天際線,讓地上16層 地下4層,占地3.1公頃的大地色彩醫療建築,搭以如教堂專屬的毛玻璃引光以穿透。
台大癌醫中心院長在肝癌 惡性淋巴瘤領域上,對全球醫學影響觀瞻的鄭安理,感性的形容,"這是一個被花園包圍起來的醫院"。當然 "十年一磨",身為台大醫學院120年來的第二家附設醫院,<台大癌醫中心>在醫療專業上,也有使命必達的兩大雄心。一是 專注於治療華人好發的癌症,二是 改變並突破現有的癌症治療模式。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教授 台大前校長)
華人很多的病跟白人不一樣,但是全世界的研究當然是集中在白人很多的疾病,但是很多特殊的病在我們這邊是,跟白人是很不同的,肺癌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其實我們的乳癌,我們的頭頸部的腫瘤,我們的肝癌,我們的肺癌都完全跟白人不太一樣,所以你必須要針對我們華人特殊的疾病,然後研究他的成因,怎麼預防,然後早期診斷,這幾個病,這裡面就包括現在是肺癌跟乳癌團隊,會先過去(台大癌醫中心),接下來可能肝癌也會過去,然後頭頸部腫瘤(鼻咽癌 口腔癌 食道癌 喉癌等)
我們目標是設定說你只要是華人,華人這些特殊的癌症,這裡應該是一個最好的醫院,應該要做到世界一流的一個醫院
"一個華人特殊癌症 最好的醫院",多年來,投入於基因體醫學研究的楊泮池思考,在癌症治療上需要改變過去病人來到大醫院時卻手足無措,不知要先找外科還是內科的徬徨,<台大癌醫中心>思考的是,像美國權威癌症中心MD Anderson所採用的"團隊整合治療"。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教授 台大前校長)
現在的台大醫院一般都是病人來很擁擠,而且病人是比較無助的,自己又要去找,可能要去找外科醫師開刀,開完刀可能要追加化學治療,又要去找腫瘤科醫師,然後又要,做完了可能後續治療不是很好,可能要找放射治療,好像病人是團團轉,我那時候一直覺得很不好,對病人很不友善,所以那時候想的是,這個癌症醫院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就是其實是某一個病,然後內科、外科、腫瘤科跟放射科一起來,一個團隊來一起在,那個診間是在一起的,這個就是譬如說,我們一開始是把肺癌的團隊跟乳癌的團隊先過去,他們就會乳房內科的診斷、乳房外科的診斷,然後放射科的醫師,還有化學治療的腫瘤部的醫師,還有營養師,還有復健,他們是一起看,所以門診是都在一起的。(在一起看 一個團隊),對對對,每一個病人進來,其實從第一天診斷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他的治療計畫是什麼,他治療的計畫,他就很清楚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於是當一位癌症病人走入<台大癌醫中心>時,在第一階段的"初診中心",每位病人就會有一位,由資深護理師擔任的<個案管理師>,個案管理師幫助梳理 該找哪位醫師,由哪個團隊進行整合治療,並且將患者過去所有的檢查報告匯到雲端,透過大數據分析,讓團隊醫師在診斷治療方式時更準確而快速。
另一方面,台大癌醫中心以"智慧設計"與"醫療科技"兩大利器,推進醫者對於治療癌症的方法和觀念。"智慧科技"恐怕是鴻海集團的強項之一,不論是小試身手的"智慧藥櫃車"。
(護理師)
我們先示範 它取三個藥物 快速地跳,正確的藥格 正確的數量,而且這畫面非常的乾淨
解決了腫瘤科藥物繁多的精準和效率
(護理師)
那我們現在只要帶著這個藥盒出去,它就可以進行當次的給藥的動作
(郭台銘\鴻海董事長)
但是我想,我們這裡面要有偵錯的,除錯的行程,包括指紋辨識
或是特別打造的"智慧癌症病床",讓患者不用下床,就立即性掌握患者體重,於是能立即調整給藥,並且患者在離床或偏移時都有警示和照護,一張市價約25萬元,但雙人病房的健保床就有相同配備。還有,最讓人留下一抹微笑的,轉頭就能看到101夜景,試營運當天,我們一窺了不是只有VIP才能享有"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的可能性。
(以後大家都搶著來上班)
(郭台銘\鴻海董事長)
以後大家都笑臉來上班
至於"醫療新科技",楊泮池接受<文茜世界周報>專訪時,第一次公開談論最新的免疫療法。
對於細胞治療與質子治療技術,如何在台大癌醫中心內 搭配化療,一起整合施作 以作為抗癌利器,楊泮池強調,需要先特別著重於副作用較低的療法,因為免疫療法仍有太多未知的地方。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教授 台大前校長)
免疫治療有很多種,現在比較,大家覺得是比較成熟的是所謂的Immune-checkpoint ,就是免疫煞車的抑制劑,就是本庶佑跟艾立遜他們講的這個PD-1、PDL-1還有CTLA-4這個主軸,現在14個癌症可以用這樣的免疫的療法,譬如說乳癌, 譬如說肺癌,譬如說大腸直腸癌,甚至肝癌也開始有適應症,然後頭頸部腫瘤,婦科的腫瘤等等,14個 14個,幾乎全身很多疾病都可以用免疫的治療,它給大家一個希望,但是這個希望不是什麼都可以解決,並不是這樣,只有三成的病人可以有幫忙,而且一發生副作用,有的副作用還很大
對於未知的領域,台大和郭台銘的共識是繼續以研究和人才培育來發展。
如此一來,<台大癌醫中心>將不只是一個醫院,而是抗癌大平臺的四大環節之一。
<癌醫中心>有醫院有已經搶救超過五百名血癌患者的台成幹細胞治療研究中心,並有精準健康研究中心與臨床創新中心。
而最早完工的<永齡生醫工程館>,繼續推進癌症研究與光機電產業的產學合作,發展生醫工程產業。
癌醫中心一旁 則是預計兩年後完工的<輻射科學暨質子治療中心>,將引進最新的質子和重粒子治療技術,利用進階X光將光束抵達癌組織才放射能量,大大降低癌者正常細胞的傷害。
最後,同樣仍在規劃中的<癌症研究大樓>,則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中心。
四棟大樓 十一個研究中心,台大與郭台銘期待擘劃的,是一個台灣癌症治療新紀元
,是一項11年前就撒種在台灣學醫界心中,結合醫療 研究 創新的"新醫療百年工程"。
SB(郭台銘\鴻海董事長)
醫學是一個百年的志業,所以我在此要提出一個"新醫療百年工程"的想法
(司儀)
3 2 1 掀 眾志成城 攜手抗癌
當所有人看著捐贈數百億的郭台銘帶著家人 站在臺上,卻對現場深深一鞠躬。
(郭台銘\鴻海董事長)
我想起了初衷,回想當年經歷的悲痛,這份傷痛在今天轉化成了一座救人的醫院,在未來,台大癌醫將成為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屬的希望,我衷心感謝也相信我的前妻Selena林淑如(逝於乳癌)與弟弟郭台成(逝於血癌),會和我一樣 謝謝所有人
聖經裡有這樣的故事,"一粒麥子 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因為逝去了,卻反而孕育出讓更多生命活下去的希望。
這是<台大癌醫中心>在宏大的願景背後,最動人 最令人省思的生命價值。
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就醫方便,但如何整合醫療資源,讓醫療行為更「聰明」?台大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今合辦「聰明就醫、醫療銜接與垂直整合」研討會。針對不少民眾喜歡掛急診,有醫師提出急診聰明就醫要點,包括「不要只因為上班沒空、掛不到百大名醫門診,就跑到急診」,「諮詢家庭醫師可以得到比急診醫師更專業的評估與建議」。醫師也強調,急診醫師優先治療的是最危急的病人,而不是最「著急」的病人。
受邀與會致詞的副總統陳建仁說,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應積極推動聰明就醫,以及醫學中心及社區醫療團隊垂直整合,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診斷及處理,而聰明就醫是在緊急醫療、社區門診、住院醫療等方面,必須有實證的支持,進行真正需要醫療,不重複診斷及醫療,且以病人為中心,多科整合,建立好的就診目標。
與會醫師、衛生體系專家表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在有限的醫療資源,應落實分級醫療及聰明就醫,避免過度醫療。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立委邱泰源也指,若要垂直整合醫療資源,必須先健全家庭醫師整合照顧體系,才能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在醫療制度部分,台大醫院也與北市聯醫合作,將急診專責住院照護的整合醫學科醫師結合社區醫療醫師,建立雙主治醫師制度,讓醫療網路及照顧體系更為完善。台大醫院副院長余忠仁說,該院今年在整合照顧病房試辦垂直整合就醫計畫,預定半年內轉出100個病人,讓他們去更適合的機構接受妥善照顧。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曾家琳也提出多個聰明就醫的建議,首先要找一名熟悉信任的社區家庭醫師,第二是除非接受轉診,不要在超過兩間醫療院所就醫,第三為除非透過家庭醫師或主要照顧的醫師轉介,最好不要有超過3個固定長期慢性追蹤的門診。
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在 蔣根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根煌希望您能夠平安、健康,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能只靠祈求老天爺,更需要有進步的醫療照護體系,形成支持的力量。
這是根煌全力推動爭取規劃1000床的輔大附設醫院,在不久的將來,它會成為照顧您我健康的好厝邊,新莊、泰山的鄉親將能就近獲得更良善的醫療。
這是我們的家園,根煌歡喜做、甘願受,也請您幫我告訴您的親朋好友,再過一個多月,請再次支持蔣根煌市議員,讓我為您、為我們的土地做更多。
輔仁大學提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工程昨天完成簽約,整體工程預計民國106年底完工,107年正式營運,未來將結合機場捷運線及塭仔圳都市計畫建設,可望成為新莊、泰山、五股最具代表性的醫院,可提供1000張床位。
輔大校長江漢聲表示,輔大附設醫院是「以病人為中心」,考量到就醫需求及便利性,將門診與檢查科室整合,讓病人在同一區域內,同時完成醫師診察與儀器檢查。
此外,醫院還規畫設置不同照護需求的整合式中心,結合各科資深醫師,組成心臟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以及婦女健康照護中心等,並與學校、社區醫療院所及社福機構合作,提供更全面及專業的照護服務。
住在泰山區的胡小姐表示,過去就醫只能到台北醫院或是林口長庚醫院,泰山和五股的醫療資源相對缺乏,未來多了輔大附設醫院,對當地人來說是多一分安心,對行動不便的人和老人家更是多一分保障。
江漢聲說,輔大附設醫院不僅提供完整照護,去年更通過綠建築候選評級,是台灣首座達綠建築黃金級標準的醫學中心,且輔大附設醫院是非營利組織,將來一定能夠回饋學校。
另外,由於醫院用地在窄小的泰山區貴子路上,外界曾質疑沒有腹地建置救護車專用的聯外道路。
輔大附設醫院籌備處工程總監肇恆泰表示,醫院工程配合塭仔圳都更,在塭仔圳計畫用地北側,會建置雙向四線道的30公尺計畫道路,進出的便利性不是問題。
肇恆泰說,30公尺計畫道路將在106年6月完成,醫院整體工程在106年11月結束,107年就可正式營運。
聯合報╱記者劉宛琳/新莊報導 2014/09/30
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在 門診整合照護服務介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 醫院 官網http://www.cmuh.cmu.edu.tw/ ... <看更多>
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在 奔波的時間,減少重複之檢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現在健保署推行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鼓勵醫院對於門診就醫病患開設整合照護門診 ,使多重慢性病患可以獲得整合性照護服務,節省病人在各科間往返奔波的時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