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次專科是不需要有論文刊登,只須通過筆試口試就能拿到證照的,所以看著同期其他次專科的同事,每天焦頭爛額的生論文,當時沒有將寫論文當成目標的我,心裡以一種可以逃避災難的慶幸而開心度日,直到畢業下鄉。
下鄉後的我,一開始就感受到沒有論文的差異,薪水、履歷、職位等問題一一浮現,而後我同樣因為興趣,而在下鄉期間選擇回到醫院,一邊受重症訓練。
但是這回不一樣,如果要考取重症執照需要一篇論文,然後,我才終於決定面對這個一直以來讓我逃避的問題。
【2021 / 5 / 8(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2021 已有兩梯次額滿 🔔
5 月梯次名額僅剩 10 幾席|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論文架構跟段落書寫的課程,完全顛覆我對寫論文的想像,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寫論文需要有好的靈感、好的英文、好的研究主題,各種好上加好才能成就一篇論文。
但事實是,寫論文就像填充題而非問答題,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內容、固定的順序、固定的排版,並不是天馬行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該填的東西都填對了、看起來順眼舒服,自然會有分。
💖 太驚人了!校友發表成績大爆發
🏆一月 84 篇創新高🏆
🏆單月 13 位發表第一篇🏆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greatachievements/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憂鬱與心理危機之關聯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快訊] 蔡明劭醫師團隊,分享深層頸部感染以連續沖洗法治療之個案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刊登!
[快訊] 張耕閤醫師團隊,使用自製道具安全移除耳道中的蜈蚣之個案研究,獲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刊登!
[快訊]陳科廷醫師團隊,關於 EBV-SMT 並有中樞神經侵犯之外科角色的系統性回顧,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最「接地氣」的寫作攻略傳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重症 口試 在 剛剛好醫師-兒童內分泌 Dr. 黃世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我們在台灣】
看到第一線醫護人員染疫的消息,讓我想起當年醫學系推甄入學時的一段往事。
那是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SARS鬧得人心惶惶。我通過資格審查,進入第二階段的入學口試。
「想像一下,你是值班醫師,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間病房中。」
「病房裡,只剩下你和一個感染SARS的病人,他心肺突然停止,沒有生命徵象,你會怎麼做?」考官問。
「請問,我當時有穿防護裝備嗎?」我問。
「沒有。」考官答。
「快速穿好防護裝備,開始CPR!」我胸有成竹的說。
「沒有,你身邊沒有防護裝備。」
啊?沒有防護裝備?
「那......穿好隔離衣戴緊口罩,開始急救?」
我有點慌了。
「沒有,沒有隔離衣,也沒有口罩,你幫他急救,口對口人工呼吸,有很高的機率感染SARS。」
我愣住了。
「沒有關係,這是隔離房,房間裡發生的事情,不會有別人知道。」
怎麼辦呢?其實我很清楚,今年考官會一定問到SARS,我剛剛才順利回答出了SARS的全名。
但是,這樣的情境,我從來沒有想過。
「你會怎麼做?」
我該怎麼回答?
救他?心臟按摩加上人工呼吸?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會不會太不專業了?
不救他?是不是也沒關係?反正房間裡只有我,不會有人知道。
「嗯?同學,你的回答是?」
啊,好煩,不管了......
「我會幫他急救!」我回答。
我很慌,我真的不知道這樣回答對不對。
「為什麼?這樣你也會感染SARS。」考官問。
是啊,但是,但是......
「因為,我沒有辦法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在我面前受苦,而我明明有能力,卻不去救他......」
那年,我十七歲,高中考生。在醫學系入學甄試的口試考場,最緊張的時刻,慌亂之中,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
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高中生,變成了主治醫師。
回想當時的答案,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這種愚昧無知的勇氣,英雄式的回應,心靈雞湯似的故事,說給旁人聽,甚至寫出來,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如果讓我重新面對這樣的情境,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牽絆更多,掛念更深,可能有著更多的遲疑了。
不過,這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
救,或是不救,都對,卻也都不對。
從醫學專業角度切入,實施急救,醫生可能受到感染,也可能不會,一切都是機率。有可能病人活了下來,醫生也沒有受到感染。就算感染了,也不見得會併發成重症。何況,在CPR的在「叫叫CAB」的準則中,並沒有要求施救者一定要給予人工呼吸,受過訓練且有能力的人,可以依自己的意願決定,少了人工呼吸,被感染的機率更低。
不過,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在平時,醫護人員已經是相當珍貴的醫療資源,而大型傳染病爆發時,更是有可能隨時折損的珍貴人力,必須審慎的分配工作內容,給予妥善的保護。保護好自己,不逞英雄,才能發揮身為醫護人員最大的價值。冒然施救,折損醫療能量,似乎不是明智之舉。
然而,醫學專業,可以慢慢累積;綜觀全局的分析能力,也可以慢慢培養。
我想,當年口試委員很清楚,他眼前的這位十七歲高中生,沒有醫學專業,也沒有什麼綜觀全局的視野。
他想看的,或許是一個人面對染疫患者時,當下的遲疑與慌亂;那在掙扎的過程中,如冰山般漸漸浮現,與價值觀緊緊相扣的,最原始的人格特質。
「你,會不會救他?」
※
「我要救他!」
進入隔離室前,正在著裝的你,心裡想著的,是這句話嗎?
當我看到新聞上說,你是這場戰役中,台灣第一個染疫的醫護人員。他們大肆報導關於你的事情,沸沸揚揚,各種傳聞都有,正面的、負面的、鼓勵你的、檢討你的。
新聞上描述了你的行蹤,吃飯、工作、值班。幾乎是所有年輕醫師生活的樣貌:關心自己被賦予的責任、勝過關心自己,以至於和工作無關的記憶、是那麼容易被遺忘。身為同行,我們知道,有些難處,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然而,我想到的是,在你成為住院醫師之前,在你成為見習醫師之前,在你進入醫學系之前,十七歲那年,會不會你和我一樣,被問過一樣的問題?
你有想到,會有這樣一天嗎?當年的SARS,換了一個名字回來了,這次叫 Covid-19,當年的口試中描述的情境,如今是我們深陷的戰場。
踏入隔離室時,你想的是什麼?
是你今晚的職責?是醫師誓詞?還是我們十七歲時,涉世未深,那個純粹而天真的答案。
「我沒有辦法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在我面前受苦,而我明明有能力,卻不去救他」
你可能想著,有那麼一點機會,你也會受到感染。
你可能會傳染給你摯愛的對象。
你的行蹤將被放大檢視,人們會從你前往的地點,窺探你的生活,
如果真的被感染了,一定會被檢討,
你的醫學知識、專業技術、感染控制措施、防護觀念,全部都會被一一質疑。
你將沒辦法上班,被隔離,連帶使得醫院要重新分配人力,啟動輪班計畫。
但是,你還是走到了病人身邊。
你不覺得自己多麼偉大,也不覺得自己的舉動多麼勇敢。
或許,你只是想完成自己的職責,不想辜負十七歲時的自己。
※
然而,我想,會不會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我們在台灣。
你知道當自己不幸染疫,這裡的醫療水準世界一流,你會得到最好的照顧
「我以同事為兄弟」這是披上白袍時,師長帶領我們一起禱念過的醫師誓言,你知道,當自己不幸染疫,在同一個教育體系下將你選為醫者的師長不會棄你於不顧,因為
我們在台灣。
比我們更早進入醫業的前輩們,累積了寶貴的防疫經驗
你知道,即使發生了院內感染,傳染會被控制在最小的範圍,
因為,我們在台灣。
這裡的防疫策略超越全球。這裡住著的人,有著共同的經歷。
為了同一件事,我們已經守了幾乎整整一年。
世界倒退,而我們繼續前進。
因為,我們在台灣。
在台灣,少不了酸民、流言、耳語
當然,也少不了掌握了話語權,在媒體上高談闊論卻不知自己正被整個年輕世代「開除」的退位者
說出令人心寒的話語,雪上加霜
但是,你知道,有人會跳出來替你說話
因為,我們在台灣。
而有更多的人,沒有發聲、也不評判,
他們在指揮中心,在機場,在醫院門口,在車站剪票口,
在每一個,我們日夜經過的地方,善盡職責,
默默地,跟你一樣,為了一個堅定的理由。
因為,我們在台灣。
因為這個簡單的理由,不夠完美的我們
才有了站上第一線的勇氣。
※
隔著螢幕,我不認識你
但我知道,你也有一件
白色的戰甲
被你暫時脫下的白袍
如果會說人類的語言,那必定是
早日康復
平安歸來
重症 口試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單元推出!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許多人現在都會每天定期收看指揮中心記者會,好像每天都要聽到陳時中指揮官講話才安心齁。
我會把記者問的重要問題不定期整理在此文,並幫大家導讀。主要是張上淳老師的發言,也可能包括其他專家的。
1.對WHO有建議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中的ibuprofen布洛芬(這個藥是大家熟知的日本藥:EVE的主成分)退燒,因為有可能會加重新冠病情的看法?
張P答:
專家小組中有討論,但沒有共識。一部分覺得應該照WHO建議,一部分人覺得此資訊有侷限,布洛芬影響尚未確認,WHO基於好意認為還有很多其他退燒藥可用,所以建議避免,這是目前的看法,後續可能會適度提醒用藥建議,使用其他比較沒有影響疑慮的退燒藥物。
04b解讀:此資訊有侷限的意思我猜是證據不足。這題其實有點複雜,因為我之前台大的老師也有部分人是長期建議不要在嚴重感染症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不過是指那種注射劑型。總之請大家等我找一下資料。建議各位如果發燒先用acetaminophen普拿疼就好,雖然退燒效果可能較差,比較不傷胃傷腎。也避免加重新冠的疑慮。
2.目前國內確診案例中的重症比例?和國際看到的相比如何?
張P答:
昨日100例中有66例輕症(無併發症),有28例有輕微的肺炎,4例有比較嚴重的肺炎(其中3例在加護病房呼吸器,一例已經脫離呼吸器和離開加護病房且可以解除隔離),還有一例病逝。
04b解讀:
所以台灣100例中重症4%,死亡一例。和中國的四萬例資料(JAMA)重症5%,還有日本重症5.5%(49/892)是差不多的。
3.有新的治療方式嗎?效果如何?
張P:有些新藥在臨床試驗中,台灣也有參加。(p.s.這應該是指瑞德希韋)
已上市的藥物的話,抗愛滋藥物和干擾素已經有在臨床指引中,也有病患已經有使用。
這兩三天還有一些新發表可能有效的藥物,我們也正在考慮放入指引,專家中還在評估其證據可信度。國際和台灣的治療指引都會隨時更新。
4.會採用類似韓國得來速檢驗或降低採檢門檻嗎?何時會讓民眾需要想驗就驗呢?
祥祥:昨日一天檢驗1200例PCR已經是近期最高。案100就是因為門檻降低所以才會被通報送檢,目前是只要醫師懷疑就可以採檢送驗,#台灣沒有蓋牌不讓民眾檢驗這回事。(祥祥你超帥!)
5.本土案例案100疫調現況?
張P:案100本土個案生活相對單純,在公司上班就在辦公室,沒有外勤業務,目前同事家人都在隔離,都沒有症狀,採檢確認中。家人中有從美國回來的,這位沒症狀,二月底有接觸案100。除了PCR,應該也會檢測是否有抗體。
6.防疫醫師的制度:
張P答:
防疫醫師是從SARS之後引進的制度,非公務人員,一開始應該是20幾個職缺,每年召聘跟口試我應該都有參與,歷年幾乎都有新血加入。
7.防疫醫師在指揮中心裡的工作和角色?會參與決策嗎?
祥祥答:大家最熟知的防疫醫師就是羅一鈞醫師,因為常常參與決策表現非常優異,才會被拔擢為副署長。
工作上是扮演智囊團,平常防疫工作上很多時候需要蒐集科學證據回顧文獻以決定怎麼做,都是防疫醫師幫忙。在做疫調的時候,特別是難解的疫情上,也要扮演偵探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