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一封信:
現在小學社會科教什麼東東,我也不懂,看一位爺爺的感想!
我孫子就讀國小四年級,社會第一次小考全班不及格,後來2次孫子還是不及格,我看了課本真TMD語無倫次、不知所云,到底在教什麼?火大!
寫信給社會科編輯委員:
翰林書局的社會課本編輯委員們:你們好!
我的孩子就讀國小四年級,他的社會連續三次小考不及格,老師通知要我簽字,我原先想要 教訓孩子,但看完課本與考題後就原諒他了,因為我試著答題,竟有90%不會作答,這本社會課本到底在教什麼?是我們從前分科的歷史、地理、還是常識人文?
我要孩子問他同年級的表哥在永和讀書,也是社會最爛,全班都是社會考不好,這不是孩子的笨與愚蠢。
試考你們一題,內溝溪在哪裡? 如果你們不會,我不會認為你們沒有學問,除非你們有人住在台北市內湖區,因為它是在我家後面內湖山裡的一條小溪,台北市府還建有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課本中不斷提到「家鄉」二字,家鄉指哪裡?表達的不清不楚!明明你們心裡想說台灣,卻不直說⋯⋯
其次,原住民的話題太多,依照原住民委員會的資料,原住民只佔全人口2.37%、比例非常低,97.63%是其他族群,編那麼多篇幅,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它,是否值得與必要?我們尊重少數族群,但不需要學習他們,而且他們人少是自然形成的。
整本書見樹不見林,舉例如下:第40頁家鄉開發的故事說到巴宰族,請問這個族目前在哪裡?原住民委員會公佈十幾個族,找不到巴宰族?已經消失的族有何價值去讀它呢?浪費學生有限的時間。
第41頁的葫蘆燉圳,我年過七旬,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及它在哪裡?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孩子學這些有何意義?能與國際接軌嗎?
台中人若不住在合併前的台中市區可能都不知道葫蘆燉圳,為何不教孩子台灣超過50公里的獨立水系,如濁水、高屏、曾文溪、淡水河及其他名山:阿里山、玉山、雪山等........
我看到幾個題目都是雞蛋裡挑骨頭,觀音這個名字哪裡來的?講到觀音,順便批判這二個互相矛盾不成邏輯的組合字,觀是看的意思,音無具體形狀,如何能「觀」得到「音」呢?
烏來是溫泉意思,這是那一族語言?頭城這名字怎麼來的?大里這名字怎麼來的等等?還有很多荒謬的題目,無法一一列舉。
地名是相約成俗,千百年來不知不覺形成的,從小就這麼跟著長輩稱呼,難道如何起源有那麼重要嗎?你們一定要把它當作考古學的考題嗎?孩子真倒楣,因為不知道成績就不會好。要後代子孫牢記怎麼來的,有必要嗎?
唯一可表揚你們的地方是第6課第76頁傳統節慶,有關農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節等。你們絕對的想逃避這些節日,卻無法迴避,硬著頭皮去表達,改用先民取代中國這兩個字。
第78頁的原住民豐年祭、飛魚祭、祖靈祭、五年祭等,這是2.37%人口過的節,當作地方政府觀光據點的說明書、介紹書就夠了。
第79頁新住民的潑水節,這是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的一個慶祝活動,也要寫在課本上,有必要嗎?水燈節在台北市中正區,若不是你們寫在課本上,我還不知道呢?
還有越南春節就是中國春節的延伸,中國歷史上千古一帝漢武帝在西元前111年,距今2131年前消滅南越武帝後,直到1858年被法國佔領都一直是中國領土,他們當然過中國春節,所以沒有必要放在課本裡。
這些例子,就像我前面問的內溝溪在哪裡一樣無聊、無用。
結束前,說說你們的文章深淺,你們公司另外有出版國語課本,四年級課本,應該用三年級以下教過的中國字來編寫,你們不顧一切,將所有四年級認識與不認識的字全部寫進文章,一堆字不認識,雖然有注音,但也只能知道發音,老師還沒有教什麼意思,還要先查字典或問長輩,浪費學習效果與時間。
學學英文有種 階梯英語:分1000字、2000字、3000字的書本,可以從簡單的慢慢讀上去,不要查字典,因為他會一再出現,看完這個不認識的字就認識了。
希望你們改進,當然我寫沒有用,因為你們驕傲的不會理我,也不會改,但歷史會記得你們胡亂編寫社會課本。
副本同時發給孩子的學校校長、社會科老師。
學生家長 XXX 台北市內湖區 109年11月1日
重陽國小課後班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班是十點,基本上這是個大家已經在公司吃完早餐的時間;所以想當然耳的是 : 這個時間點,家裡就剩我跟兩條狗了。
此時我腦中飄出兩行章句是李密在《陳情表》裡的經典文句 :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某個角度來說,我的景況是"外有攔路睡覺阿熊,內有叫門五斤之狗;嗷嗷待哺、犬牙相咬")
給不知道的人 : 阿熊是牠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45883732301475:0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行為挺莫名其妙的。
沒事就念詩句,有病?
-----------------------------
很多人常常拿"出社會用不到"來當作學業端怠惰的理由;善意一點的解讀,則是因此失去學習目標與樂趣(因為不知道可以學來做什麼)
只是從這一點擴大來解釋,如果某人就是個獨生子,他的爸媽也是獨生子女;那基本上,小學一年級的社會課本(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嗎?)裡教的"對親屬的稱呼"基本上大多用不到。
還有,其實養蠶寶寶、用放大鏡觀察聚焦,還有數學課使用繪圖工具等大部分課程都是用不到的廢課程。
那基本上義務教育裡面只要上一點國語課(非國文課)學會認字,數學課會加減乘除九九乘法,自然課知道手濕濕的不要摸插座,社會課也只要知道你爸媽的爸媽要叫爺爺奶奶,會分辨阿姨姑姑、叔伯舅的稱謂,就可以學成返家,展開波瀾壯闊的一生了。
是這樣嗎?
------------------------------
基本上,我認為任何教育的設計除了"實用"功能,還有啟發與奠基的功能。
啟發可以是我們對學門學科的興趣;奠基則是我們對這些學門學科將來再發展的基礎。
若是要對此兩者舉例,那我們可以說前者是藉由科學的觀察與驗證,來啟發將來對數理科的認識與求知;後者則是當你當真想以興趣再更進一步的走進理化科的進階時,你的能力是否能理解進階課程並依序由淺入深。
從這點往回看,如果某人自稱自己"從小就不愛念書,因為從小就覺得學這個沒用",那他就只是一個從小就不求上進,而把小聰明拿來為自己找藉口的...............(不評論了)
而不從實用方面來看,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某些音樂學院的學生抱怨自己練樂器練的有多累,但卻有工人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後,還回家自學小提琴或吉他,最後拉的有板有眼、能出職人之右的程度。
我那個初中沒念完的外公,在日治時代給日本人當蔗農,之後也幹了一輩子的農人,雖然他絕口不提228事件,也會小聲抱怨當年日本人治台的苛刻;但他不僅是全庄最強的中式象棋手,其生前最後的日子裡手上拿著念得津津有味的那本書叫做《論語》。
所以如果某個人告訴我讀書無用,其實我也會覺得他當年應該在唸完小學後,就出來創業開個X海精密之類的股王公司(之後念的書都是多餘的、浪費時間的,這樣了不起的人念什麼一元二次方?背什麼元素週期表?)
別忘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有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與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源自於教育(且大部分都是從學校而來),然後那些人在運用這些能力夸夸其談的說教育無用?
------------------------------
在早年學校的教育裡面,總是將教育目標明確的定位在"五育"(德智體群美)並把"五育並進"當作努力目標。
最後有沒有達成,那是個人的造化;但從這裡來看,則教育裡面希望教導的是品德陶冶、智慧思考、體能訓練、群體倫理(生活)與美學鑑賞(創造)五方面。
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大體上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工作不順,來認為教育失效。
但找不到好工作(就是薪酬多的工作),就表示教育無效或失能嗎?
-----------------------------
除了大學之外(因為真的太愛歷史了,想盡辦法繞了一大圈以私立高職的背景插大念歷史),我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成績都沒好過。
但我從沒認為讀書耽誤了我什麼,我反而認為讀書雖然沒讓我以學歷來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卻給我很多有趣的人生體驗。
國小的時候,當我的同學在玩四驅車,追逐新的任天堂與超級任天堂的新遊戲時,(窮到無法予取予求的)我正在跟我哥哥弟弟比賽誰能夠背出《水滸傳》108好漢的宿命星、渾號與名字(例如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又或是《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籍貫、姓名與字號(例如 周瑜 字公瑾,這讓我在意外轉到《軍師聯盟》或是清宮劇時,能從人物的字或暱稱來得知畫面中人是誰)
我也曾經在念《射鵰英雄傳》時,讀到黃蓉見陸乘風時解析畫上所提的《小重山》,頓感詞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切合當時(中二病)的心情寫照,而去把這闕詞連抄帶默的背了起來,然後至今三不五時還會整首背來低吟玩味一番。
至少,當我早上面對兩條狗對我甩尾巴的時候,沒覺得空虛孤獨寂寞冷;反而應景的想到《陳情表》的句子;重陽節時,我想到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初一十五夜歸時,我看著月亮想到"對影成三人"。
對我來說我的成長經歷不在台灣人理想典型的軌道裡(讀好書,然後做醫生律師或老闆),但我的成長經歷中,對種種詩詞文章的玩味的而確之的豐富充實了心靈與生活。
(所以我去廟裡最愛看的是對聯,我可以對著一幅好對聯看上十分鐘)
就像是有人或許喜歡玩玩數獨、算算中高等數學題;又或是拿起科學普及書就能念上一天,念的津津有味(而他的職業跟科學完全無關);又或是某人可以在工作閒暇之餘去看看展覽、聽聽戲曲,這些都是教育帶來的啟發與人生樂趣,這也都跟職業與收入無關的嗜好跟興趣。
而這種嗜好的建立,憑藉的正是教育的薰陶,所以別再說"讀書上學沒用了",因為問題不是學校或教育體系,問題可能是出在說出這話的人身上。
PS:照片是我外公生前一段錄影的截圖,他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從不說髒話也沒聽過他出惡言。當時我正在對他做家訪與口述歷史的記述。本來在專心看書的他,被我問及"你在看什麼書"的當下,拿起書本對我展示書名,那是一本《論語校注》。
.
.
.
.
====
#別說什麼比爾蓋茲跟一堆偉人大學都沒畢業
#台灣一堆人也沒畢業_但他們成就了什麼?
#想我的每月薪資大概不比人多
#但我的生活樂趣肯定不比人少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
重陽國小課後班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班是十點,基本上這是個大家已經在公司吃完早餐的時間;所以想當然耳的是 : 這個時間點,家裡就剩我跟兩條狗了。
此時我腦中飄出兩行章句是李密在《陳情表》裡的經典文句 :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某個角度來說,我的景況是"外有攔路睡覺阿熊,內有叫門五斤之狗;嗷嗷待哺、犬牙相咬")
給不知道的人 : 阿熊是牠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45883732301475:0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行為挺莫名其妙的。
沒事就念詩句,有病?
-\-\-\-\-\-\-\-\-\-\-\-\-\-\-\-\-\-\-\-\-\-\-\-\-\-\-\-\-
很多人常常拿"出社會用不到"來當作學業端怠惰的理由;善意一點的解讀,則是因此失去學習目標與樂趣(因為不知道可以學來做什麼)
只是從這一點擴大來解釋,如果某人就是個獨生子,他的爸媽也是獨生子女;那基本上,小學一年級的社會課本(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嗎?)裡教的"對親屬的稱呼"基本上大多用不到。
還有,其實養蠶寶寶、用放大鏡觀察聚焦,還有數學課使用繪圖工具等大部分課程都是用不到的廢課程。
那基本上義務教育裡面只要上一點國語課(非國文課)學會認字,數學課會加減乘除九九乘法,自然課知道手濕濕的不要摸插座,社會課也只要知道你爸媽的爸媽要叫爺爺奶奶,會分辨阿姨姑姑、叔伯舅的稱謂,就可以學成返家,展開波瀾壯闊的一生了。
是這樣嗎?
-\-\-\-\-\-\-\-\-\-\-\-\-\-\-\-\-\-\-\-\-\-\-\-\-\-\-\-\-\-\
基本上,我認為任何教育的設計除了"實用"功能,還有啟發與奠基的功能。
啟發可以是我們對學門學科的興趣;奠基則是我們對這些學門學科將來再發展的基礎。
若是要對此兩者舉例,那我們可以說前者是藉由科學的觀察與驗證,來啟發將來對數理科的認識與求知;後者則是當你當真想以興趣再更進一步的走進理化科的進階時,你的能力是否能理解進階課程並依序由淺入深。
從這點往回看,如果某人自稱自己"從小就不愛念書,因為從小就覺得學這個沒用",那他就只是一個從小就不求上進,而把小聰明拿來為自己找藉口的...............(不評論了)
而不從實用方面來看,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某些音樂學院的學生抱怨自己練樂器練的有多累,但卻有工人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後,還回家自學小提琴或吉他,最後拉的有板有眼、能出職人之右的程度。
我那個初中沒念完的外公,在日治時代給日本人當蔗農,之後也幹了一輩子的農人,雖然他絕口不提228事件,也會小聲抱怨當年日本人治台的苛刻;但他不僅是全庄最強的中式象棋手,其生前最後的日子裡手上拿著念得津津有味的那本書叫做《論語》。
所以如果某個人告訴我讀書無用,其實我也會覺得他當年應該在唸完小學後,就出來創業開個X海精密之類的股王公司(之後念的書都是多餘的、浪費時間的,這樣了不起的人念什麼一元二次方?背什麼元素週期表?)
別忘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有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與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源自於教育(且大部分都是從學校而來),然後那些人在運用這些能力夸夸其談的說教育無用?
-\-\-\-\-\-\-\-\-\-\-\-\-\-\-\-\-\-\-\-\-\-\-\-\-\-\-\-\-\-\
在早年學校的教育裡面,總是將教育目標明確的定位在"五育"(德智體群美)並把"五育並進"當作努力目標。
最後有沒有達成,那是個人的造化;但從這裡來看,則教育裡面希望教導的是品德陶冶、智慧思考、體能訓練、群體倫理(生活)與美學鑑賞(創造)五方面。
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大體上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工作不順,來認為教育失效。
但找不到好工作(就是薪酬多的工作),就表示教育無效或失能嗎?
-\-\-\-\-\-\-\-\-\-\-\-\-\-\-\-\-\-\-\-\-\-\-\-\-\-\-\-\-
除了大學之外(因為真的太愛歷史了,想盡辦法繞了一大圈以私立高職的背景插大念歷史),我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成績都沒好過。
但我從沒認為讀書耽誤了我什麼,我反而認為讀書雖然沒讓我以學歷來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卻給我很多有趣的人生體驗。
國小的時候,當我的同學在玩四驅車,追逐新的任天堂與超級任天堂的新遊戲時,(窮到無法予取予求的)我正在跟我哥哥弟弟比賽誰能夠背出《水滸傳》108好漢的宿命星、渾號與名字(例如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又或是《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籍貫、姓名與字號(例如 周瑜 字公瑾,這讓我在意外轉到《軍師聯盟》或是清宮劇時,能從人物的字或暱稱來得知畫面中人是誰)
我也曾經在念《射鵰英雄傳》時,讀到黃蓉見陸乘風時解析畫上所提的《小重山》,頓感詞中"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切合當時(中二病)的心情寫照,而去把這闕詞連抄帶默的背了起來,然後至今三不五時還會整首背來低吟玩味一番。
至少,當我早上面對兩條狗對我甩尾巴的時候,沒覺得空虛孤獨寂寞冷;反而應景的想到《陳情表》的句子;重陽節時,我想到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初一十五夜歸時,我看著月亮想到"對影成三人"。
對我來說我的成長經歷不在台灣人理想典型的軌道裡(讀好書,然後做醫生律師或老闆),但我的成長經歷中,對種種詩詞文章的玩味的而確之的豐富充實了心靈與生活。
(所以我去廟裡最愛看的是對聯,我可以對著一幅好對聯看上十分鐘)
就像是有人或許喜歡玩玩數獨、算算中高等數學題;又或是拿起科學普及書就能念上一天,念的津津有味(而他的職業跟科學完全無關);又或是某人可以在工作閒暇之餘去看看展覽、聽聽戲曲,這些都是教育帶來的啟發與人生樂趣,這也都跟職業與收入無關的嗜好跟興趣。
而這種嗜好的建立,憑藉的正是教育的薰陶,所以別再說"讀書上學沒用了",因為問題不是學校或教育體系,問題可能是出在說出這話的人身上。
PS:照片是我外公生前一段錄影的截圖,他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從不說髒話也沒聽過他出惡言。當時我正在對他做家訪與口述歷史的記述。本來在專心看書的他,被我問及"你在看什麼書"的當下,拿起書本對我展示書名,那是一本《論語校注》。
.
.
.
.
====
#別說什麼比爾蓋茲跟一堆偉人大學都沒畢業
#台灣一堆人也沒畢業_但他們成就了什麼?
#想我的每月薪資大概不比人多
#但我的生活樂趣肯定不比人少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