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鋰離子電池簡介及常見分類
可充電式二次鋰離子電池是一種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和外殼所組成的電能儲存及釋放裝置,具有體積/質量能量密度大、工作電壓高、自放電效率低、無記憶效應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於消費類電子產品中,亦開始大量使用在油電混和動力及純電驅動的汽機車上
正極材料:採用鈷酸鋰、錳酸鋰、鎳鈷錳(NCM)/鎳鈷鋁(NCA)三元材料、磷酸鋰鐵等,正極材料直接影響鋰電池標稱電壓、充放電性能、能量密度等主要特性,其反應為放電時鋰離子嵌入,充電時鋰離子脫嵌
負極材料:多採用石墨(鈦酸鋰電池的負極材料為鈦酸鋰),其反應為放電時鋰離子脫嵌,充電時鋰離子嵌入
隔膜:把正負極分隔開來,防止接觸短路
電解質/液:鋰鹽(六氟磷酸鋰)+溶劑的電解質溶液,鋰聚合物電池則採用膠狀/固態的聚合物材料取代液態溶劑,鋰離子可在電解質/液內移動並穿過隔膜以完成充放電反應
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對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及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使用者期待的理想型電池應具備安全、容量大、充電快、長壽、便宜等條件。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現有的二次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性能指標是充放電倍率性能、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安全穩定性、運作溫度範圍、價格。當想要提高單一個指標時,其他的指標相對來說都會受到影響或減損。只有各項性能指標均衡的電池,才能適應更廣泛的使用環境,並在確保使用安全的同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才能成為市場主流
三元鋰
三元鋰電池是指使用三元材料做為正極,石墨作為負極的鋰電池。正極三元材料內所含的鎳+鈷+錳 (NCM)或鎳+鈷+鋁(NCA)三種金屬材料比例可在一定範圍內調整,並且其性能隨著比例的不同而變化。鎳的作用是提升能量密度;鈷的作用是提升穩定性,並提高循環壽命和倍率性能;錳或鋁也有提高電池安全性及穩定性的作用
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分解溫度在200℃左右,分解時會產生劇烈化學反應產生更多熱量,熱量快速累積最後會導致熱失控,使用三元鋰電池時有較高的監控管理要求,使其可以工作在安全狀態下
特性:
1.標稱電壓:3.7V/3.8V
2.正極材料:鋰與NCM(鎳+鈷+錳)或NCA(鎳+鈷+鋁)三種金屬材料合金氧化物
3.負極材料:石墨
優點:
1.能量密度高,相同體積/重量的電池可攜帶的電能(Wh)最多
2.放電平台標稱電壓高
缺點:
1.安全性較差,無法承受劇烈撞擊、物理穿刺/擠壓、輸出短路、過充,將會導致起火及爆炸
2.耐高溫/熱穩定特性較差,高溫下容易導致熱失控,需要充足的管理措施,避免電池過熱發生危險
3.循環次數較少,壽命較短
4.製作正極材料需使用鎳/鈷/錳等重金屬,鈷的礦產資源有限價格高,且不落實回收會造成環境汙染
磷酸鋰鐵
磷酸鋰鐵電池是指用磷酸鋰鐵作為正極,石墨作為負極的鋰離子電池,製作磷酸鋰鐵正極材料不會涉及到鎳、鈷等金屬資源,相較於鈷,鐵與磷在地球資源含量十分豐富,原料成本較低。比起三元鋰,磷酸鋰鐵電池具有耐高溫特性,更好的安全穩定性,更長循環壽命的優勢
特性:
1.標稱電壓:3.2V/3.3V
2.正極材料:磷酸鋰鐵(LiFePO4)
3.負極材料:石墨
優點:
1.比起三元鋰,磷酸鋰鐵的循環次數較多,壽命較長
2.比起三元鋰,磷酸鋰鐵穩定性及安全性較高,即使發生劇烈碰撞/物理破壞/過充/短路也不會導致爆炸
2.功率密度大,可承受高倍率充放電
3.耐高溫特性好,於高溫環境下仍可釋放100%容量,正極材料的分解溫度高,不易出現熱失控
4.製造時沒有使用高單價重金屬鈷,材料成本低,並符合歐洲RoHS規定,為綠色環保電池
缺點:
1.比起三元鋰,同體積/重量的磷酸鋰鐵能量密度較低
2.在低溫環境下,放電能力及可用容量均明顯下降
3.品質不佳的電池,串聯組合使用一段時間後,電池單體電壓一致性差異會加大
鈦酸鋰
鈦酸鋰電池是把原本石墨負極材料用鈦酸鋰取代,並與錳酸鋰、三元材料或磷酸鐵鋰等正極所組成的二次鋰離子電池。鈦酸鋰本身不能提供鋰源,只能與含鋰的材料搭配使用,雖然也有鈦酸鋰正極材料,金屬鋰/鋰合金負極材料的組成方式,但普遍所稱呼的鈦酸鋰電池是指採用鈦酸鋰負極材料的二次鋰離子電池
石墨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會反覆嵌入/脫嵌,使體積發生變化及材料變形導致整體循環性能變差。鈦酸鋰在充放電中鋰離子嵌入/脫嵌不會影響其材料的結構,所以鈦酸鋰被稱為”零應變材料”。這種”零應變”性質避免充放電過程導致材料結構發生變化,可提高電池的循環性能,減少容量衰減並延長使用壽命。與三元鋰/磷酸鋰鐵電池相比,鈦酸鋰電池在循環壽命的表現有明顯優勢
石墨負極會在與電解質/液接觸的介面上形成一層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固體電解質介面膜),造成電池首次充放電效率較低,消耗較多鋰離子導致不可逆容量較大,長期循環使用容易形成鋰枝晶造成電池內部短路影響使用安全。與石墨負極材料相比,鈦酸鋰不容易產生SEI膜,表面也難以生成鋰枝晶,可避免電池內部短路影響使用安全
特性:
1.標稱電壓:2.3V/2.4V(採用錳酸鋰正極時)
2.正極材料:常見為鈷酸鋰或錳酸鋰,也可以用三元鋰/磷酸鋰鐵等
3.負極材料:鈦酸鋰(LTO)
優點:
1.安全穩定性好,可承受劇烈撞擊、物理穿刺/擠壓、輸出短路、過充,而不起火或爆炸
2.鈦酸鋰具有較高的鋰離子化學擴散係數,功率密度高,可承受大倍率充放電
3.循環次數最多,壽命長
4.耐溫度範圍廣(-50℃至+60℃),可在低溫及高溫環境下正常充放電
缺點:
1.相較三元鋰/磷酸鋰鐵電池,同體積/重量的鈦酸鋰電池能量密度是最低的
2.負極材料製造需要金屬鈦,原料及生產成本高,也十分要求製造技術水準,導致鈦酸鋰電池單價高
3.鈦酸鋰電池因負極不容易產生SEI膜,鈦酸鋰會催化電解液分解產生氣體,產生脹氣問題,導致性能下降,壽命縮短及影響安全性,需要從材料(電解液)、設計(鈦酸鋰表面包覆奈米碳)及製造(減少材料雜質,控制製造環境濕度)上改進以有效抑制脹氣
4.品質不佳的鈦酸鋰電池一致性存在差異,隨著充放電次數的增加電池一致性差異會逐漸增大
無論何種二次鋰電池單體,當組成電池組(Battery Pack)時,必須要有穩固且同時考量到電池散熱的阻燃式固定結構(可避免電池承受震動衝擊受損或是過度擁擠造成散熱不良),電池單體之間以及正負輸出端牢固且低阻抗的連接方式(可避免造成大電流傳輸阻抗及接觸不良產生火花),電池組透過內建BMS(電池管理系統)/BMU(電池管理單元)/VTM(電壓溫度監控)來針對串並聯組合的複數單體進行單體電壓、電池組電壓、電池組電流、電池組溫度進行管理及監控,避免因電壓/電流/溫度異常而導致使用上的風險
金屬擴散係數表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交通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暨奈米學士班主任陳智以及交通大學電子系教授暨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副院長陳冠能團隊,與美國UCLA杜經寧院士合作,在微電子封裝業的研究有重大突破。
2015-06-03 交大研發第五代高階電子封裝技術 低溫(150 oC)及低壓下之銅-銅直接接合
交通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暨奈米學士班主任陳智以及交通大學電子系教授暨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副院長陳冠能團隊,與美國UCLA杜經寧院士合作,在微電子封裝業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團隊利用特殊電鍍技術,發展低溫低壓的銅銅接合技術,若未來進一步提升反應速度與均勻度,將有望取代銲錫,成為繼打線接合、捲帶自動接合、覆晶封裝技術、微凸塊/矽穿孔電鍍後的第五代電子封裝技術。
交通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暨奈米學士班主任陳智表示,2012年團隊利用特殊電鍍技術,製備具有高度(111)優選方向的奈米雙晶銅金屬膜 (當時發表於Science期刊)。因為(111)面為最密堆積平面,其平面上的銅原子擴散速度較快的特性,團隊開始發展低溫低壓的銅銅接合技術,目前已經可以成功在一般真空環境(10-3 torr)下,以低溫(150 oC)低壓(小於1MPa)進行銅-銅接合,接合過程可在60分鐘內完成(如下圖)。此溫度已經遠低於一般無鉛銲錫迴銲的溫度,若將溫度提昇至250 oC,將可在十分鐘內接合完成,此一令人振奮的結果在銅-銅接合發展上,是一重大突破,並已發表於五月出版的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團隊表示,現今半導體界的發展乃跟隨著摩爾定律的曲線,但預期即將達到微影技術及材料的物理極限,無法再繼續微縮。而三微積體電路(3D IC)技術低耗能及高傳導的優點,被預期能使各大廠繼續維持在摩爾定律上的技術,並且能大幅減少元件尺寸。現今3D IC 技術中,因銲錫具有低熔點及製程簡單的優點,所以自1969年以來被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元件中的接點,但在大家不斷追逐體積縮小的效應下,會造成機械性質較脆、導熱速度慢。因此,使用焊錫接點在3D IC的應用會引發許多可靠度的問題。
銅具有非常好的導電率與導熱係數,但因熔點為1083 oC,要將兩片銅膜直接接合有其難度。過去銅接合的研究指出可在超高真空(10-8 torr)的環境下,將兩片經過氬離子束表面活化且具有高平整度的銅膜,可在室溫且不需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做接合。但由於此方法需要超高真空(10-8 torr)的環境,對於業界來說所需耗費的成本過高。此外,也有研究提出可在一般的真空(10-3 torr)環境下,利用300oC的熱壓可接合兩片銅膜,但300oC的溫度對於業界實際應用來說溫度還是過高。除了熱預算對成本及可靠度的影響外,有些應用例如CMOS image sensor,希望其接合溫度能降低到200 oC以下。綜合以上所述,銅直接接合技術要能實際應用在業界,必須符合兩個要求: (1)一般的真空環境下(10-3 torr)、(2)接合溫度需低於300 oC。
交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在一般真空環境(10-3 torr)下,以低溫(150 oC)低壓(小於1MPa)進行銅-銅接合,實為學術與產業界一大突破。更難能可貴的是,此一研究為台灣團隊主導,實驗也都在台灣完成,足以證明交大與台灣的研究水準具世界級競爭力。此技術已經獲得台灣發明專利,並同時申請美國及德國專利。
本研究是台灣團隊主導,研究水準具世界級競爭力
此研究由交通大學材料系陳智教授與電子系陳冠能教授領導,團隊成員包含交通大學材料系博士後研究員劉健民博士、蕭翔耀博士,與博士班學生劉道奇、林漢文、呂佳凌、黃以撒,碩士班學生呂典融,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杜經寧教授等人,所有的實驗都在台灣完成。
秘書室
科學新知
http://nctunews.nctu.edu.tw/index.php/component/…/913-150-oc
相關報導
第5代電子封裝技術 交大讓電腦越來越小
http://nctunews.nctu.edu.tw/…/com…/k2/item/912-2015-06-03-50
交大教授新突破 有望成為第5代電子封裝技術
http://nctunews.nctu.edu.tw/…/comp…/k2/item/911-2015-06-03-5
低溫及低壓下直接接合 交大研發第五代高階電子封裝技術
http://nctunews.nctu.edu.tw/…/…/item/910-2015-06-03-10-15-43
金屬擴散係數表 在 有效擴散係數 的相關結果
有效擴散系數(也被稱作表觀擴散系數)是描述固態多晶矽材料(如金屬及其合金等) 中原子擴散的一個概念,通常是被描繪成一個加權平均的晶界擴散系數與晶格擴散系數的 ... ... <看更多>
金屬擴散係數表 在 有效扩散系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有效擴散系數(也被稱作表觀擴散系數)是描述固態多晶硅材料(如金屬及其合金等) 中原子擴散的一個概念,通常是被描繪成一個加權平均的晶界擴散系數與晶格擴散系數的 ... ... <看更多>
金屬擴散係數表 在 工程材料 的相關結果
擴散係數 D的大小可以說是原子擴散速率快慢的一種指. 標,表5.2 列出數種金屬系統之自我擴散與互換擴散係數. 值。 ○擴散物種與母材料會影響到擴散係數,例如,α鐵在. 500℃ ... ... <看更多>